四川乡村振兴成效显着
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经过去五年了。 全省“三农”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5月9日,省统计局发布报告对此进行了梳理分析。
再看“三农”总体情况:
脱贫攻坚取得彻底成功,农业经济数量大、质量高。
脱贫攻坚战取得圆满成功。 到2020年底,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11501个贫困村全部挂牌,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我们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农业经济质量和地位不断提高。 2021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83.3亿元,比2016年增长2566.4亿元,平均增长4.6%(按可比价格计算)。 农业经济实现高位提升,经济总量由2016年全国第四位上升至2021年第二位。
农村事业全面进步。 截至2020年,全省已实现“乡镇通柏油路、村村路硬化”。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完成农村1520.3万户厕所改造。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2.8%,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有效保护。 治理村达到93.5%和60.1%。 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不断进步。
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202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75元,比2016年增加6372元,平均增长9.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53:1缩小到2.36 :1。
再看改革投资:
“两改”赋能乡村振兴农业投入持续加大
“两个改革”打破壁垒。 2019年,我省启动“两个改革”。 改革后,全省乡镇(街道)减少1509个,建制村减少18429个,村民小组减少,优化新增社区457个。 “两改”被列为2020年中国改革唯一的省级特例。
加大农业投入。 2021年,全省建设高标准农田47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区52万亩,下发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奖励资金。 落实近90亿元农田保力补贴、水稻补贴、种粮一次性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确保种粮合理收益。
金融机构深化合作。 行业部门积极推动与银行、保险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仅2021年,他们就向金融机构推介了300多个农业农村重大融资项目。 全省已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券超过100亿元,累计支付风险补偿资金。 25.3亿元,撬动银行贷款348亿元。
看产业培育: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现代农业加速推进
耕地保护和压实责任。 2021年,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14999.9万亩,比2016年增加759.3万亩,平均增长1.0%。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536.6万亩,比2016年增加99.6万亩,平均增长0.2%。
农业园区建设加快。 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建成国家级产业园区13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建成省级星级园区107个。
通过重要产品保持领先地位。 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时隔20年再次达到700亿斤。 202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16.4亿斤。 2021年,全省生猪产量6314.8万头,继续居全国第一。 2021年油菜籽产量达338.7万吨,预计继续位居全国第一。
特色产业稳步增长。 2021年,全省蔬菜、茶叶、水果、药材、水产五个行业实现总产值3569.1亿元(第一产业部分),比2016年增加1042.6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42.1%第一产业产值。
新兴产业弥补短板。 补齐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短板,基本形成县乡村“一张网”和产地农产品生产、储存、销售“一条链” 、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系统。
再看农业经济:
8300个村开展乡村旅游“四川牌”农产品做大做强
乡村旅游深入人心。 目前,全省约有8300个村庄开展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占村庄总数的27.2%。 约46.7%的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万元以上,比未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居民高29个百分点。
农产品加工升级。 全省实施“四川字号”行动,提高农产品初加工水平,扩大精深加工。 五年来,全省农副食品加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增加值平均增长3.9%。 2021年,全省将拥有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 有15,611户,比2016年增加1,792户。
农村物流日益完善。 五年来,全省规模以上批发零售业和农村住宿餐饮业线上销售实现突破。 2021年,网络零售和餐饮收入27.7亿元,比2016年增加27.4亿元。农产品销售步入正轨。 走现代化发展新道路。 (记者石小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