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休闲农业需要更多政策支持
3月23日,农业农村部农村产业发展司发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休闲农业发展政策摘录》。 农村产业发展部汇总了今年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信贷政策、就业政策、电力燃气政策等,将提供给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休闲农业管理部门。 ,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和专业人士可选择参考。
确实,COVID-19疫情无疑对乡村产业造成了一定影响,春节乃至春季休闲农业的发展首当其冲。 休闲农业作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呈现模式,对乡村产业发展乃至乡村振兴具有不可忽视的带动作用。 因此,疫情之下,政府应该对休闲农业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帮助相关企业渡过难关。
有关部门可以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支持相关企业的用地需求。 休闲农业用地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硬性、必要的基础设施要求。 保证土地需求就是保证休闲农业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也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手段之一。 这种方式最终还是要靠人,也就是游客。 要吸引游客,就必须有一定的接待规模,比如餐饮场所、停车场等,需要大量的土地。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土地使用审批权授权委托的决定》,进一步深化“放权、放权、放权、放权、优化”改革,改革土地管理体制,在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给予省级人民政府更多的土地利用。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自主试点。 这表明各省的土地利用自主权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如果休闲农业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值得欣喜的是,不久的将来,一二三产业融合将深入发展,企业对休闲农用地的相关需求可以在保证“农用地”的基础上得到合理解决。 ”。
出台更多留住人才的措施,培养一支懂农业、爱乡村、爱农民的农业人才队伍。 “治国,人才为重”,“三农”工作也是如此。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需要大批“一懂两爱”的“三农”人才。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相关人才的注入。 统计显示,在当今农业院校中,“学农不愿行农”的现象十分突出。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当他们深入农村时,似乎失去了城市里的业余生活。 使困惑。 如今适龄的管理人才都是“80后”、“90后”,甚至在一些地方,“95后”已成为生力军。 如何留住这些年轻人,用什么样的政策支持他们留下来扎根,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其次,目前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普遍较低,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另外,不少人有固有观念,认为大学毕业后就“跳农”,不愿意回归务农。 它与泥土气味有关。 因此,无论是吸引国外人才,还是培养本土人才,都需要搭建农村人才综合培训平台,促进农民技能提升,提高农业管理人才的补贴标准和薪酬标准。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要更加注重特色,融入当地乡土文化,更好谋划,促进可持续发展。 纵观目前我国休闲农业,不少休闲农业以采摘、观光为主,或者同质化严重,缺乏“百花齐放”的特色。 有些地方的休闲农业季节性很强,淡季没有游客,旺季也没有游客。 这些现象让“农文旅融合”的口号显得空洞乏味。 这就要求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时要注重规划,而不是盲目建设。 在“特”字上做文章,打造特色小镇和“一村一品”,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独特”。拥有卓越的品质。” 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索当地特色,让游客吃到绿色健康的食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乡愁,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 这种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是相容的,这应该是休闲农业的发展路径。
发展休闲农业,要探索连接农民利益的政策,同时注重连接农民的情感。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绝非沉入资金、寻找投资商、下乡建设、打造吃喝玩乐的休闲别墅那么简单。 这样做既不理解发展休闲农业的内涵,也不符合乡村振兴战略。 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休闲农业发展,最终都要考虑当地农民的利益。 他们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也就是说,资本下沉农村之前,首先要解决农民的情感问题。 这里所说的情感,能够真正与农民建立一种平等的沟通方式。 发展休闲农业,要把城乡情感融合起来,构建村民的幸福感和文化自信,让他们为自己的土地做出贡献。 我们为自己独特的文化感到自豪,也认识到自己是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化的主力军。 施工简单粗暴,把农民当成家里雇来的“服务员”。 这些态度仍然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如何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休闲农业建设,进而转变农民思想,保障农民利益,实现城乡居民共赢,是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此外,银行业可以研究出台或放宽一些现有的农业贷款条件。 农村中小微休闲农业企业信用担保难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注入,周期长,效益不能立竿见影。 很多中小企业发展本就困难,经过这次疫情,他们的发展更加困难。 如果能在贷款方面提供一些便利,客观上也能促进休闲农业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