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创新生态旅游(一)
有都江堰,就有繁荣的天府之国! 成都是中国旅游的“名片”,都江堰是成都旅游的“名片”。 到成都旅游,都江堰常常被列入游客的行程中。
成都生活服务业发展大会明确提出的11个重点项目中,就包括“都江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成都市提出,充分挖掘都江堰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特别是都江堰文化和青城山道教文化,重点发展休闲度假、养生健身、山地运动、探古蜀等旅游服务业。 通过这一重点项目的建设,将满足“千年古城、玉垒天府”、水城休闲、青城山养生度假区及龙池、虹口山户外健身旅游等体验需求,打造国际生态旅游胜地。辐射九寨沟-黄龙旅游圈的旅游目的地。 未来,来到这个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将充分体验成都生活的美好!
核心技巧:
根据规划,都江堰市将深挖“熊猫、路、山、水、田、林”特色生态文化资源。 进一步优化构建“双中心两区”的全球空间结构。 其中,“双心”是:在主城区建设集文化娱乐、商务服务于一体,以健康养生、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为重点的旅游城市核心,以青城山旅游服务中心为重点。高端酒店集群; “两区”是:大青城山地旅游开发区,包括山谷旅游度假、浅山运动养生度假、大青城养生养生旅游度假三大功能区。田园生态开发区,依托以都江堰精华灌区为重点,推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
{都江堰}
为何成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探索以水文化、道文化为核心的独特文化旅游资源
“纵观都江堰的历史发展,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和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拥有7处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文物保护单位,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列为旅游可持续发展观察点,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 都江堰市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据青城山-都江堰旅游风景区管理局负责人介绍,说到发掘都江堰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就不得不说到水文化和道文化。 一年一度的“都江堰放水节”已成为都江堰走向世界的“支点”。 水文化”名片。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距今已有2265年历史,是世界上仅存的无坝引水的绿色水利工程。 千百年来,它经历了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考验,但依然矗立在成都平原西北边陲,默默地滋润着川西平原千万亩良田,故又称“天富之源”。 灌溉超过1000万亩田地,为四川34个区(市)县的工农业生产、生活、养殖、发电等提供用水。 它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古蜀文明,也丰富了长江中上游的历史文化内涵。 。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的选址是整个工程的一大特色。为什么选择岷江中上游作为堰址?首先,岷江水资源丰富,可用于水利工程。”灌溉和航运;其次地处高海拔,周围地形低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源头工程,有利于自流灌区的发展。” 据介绍,按照成都市“西控”战略规划,成都市提出将都江堰精华灌区打造成世界农耕灌溉遗产和国家千年农耕文明的名片。 都江堰市将此作品视为“一号作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号工程”。
放水节已成为都江堰的一张名片。 (贾轩/摄)
根据规划,都江堰市将“都江堰精华灌区和天府园田园综合体”的功能结构定位为“两核、一轴、四廊、三区”。 两个核心包括都江堰水文化生态园和川西临盘核心示范区。 在都江堰世界遗产西侧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的水文化生态公园,展示古代中国独特的生态智慧,彰显生态文明。 我们正在调查20个空间分布和资源优越、运河系统典型、生活真实、风格原始、规模适中的现有森林聚落,面积20平方公里。 它们受到保护和建设,造型优美,特色鲜明,魅力独特。 川西临盘核心示范区。 第一轴,依托天府绿道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沿白条河的“锦江绿道轴”,是一条集生态、生态、景观、文化、商业、旅游于一体的综合轴。 四大廊道中,沿濮阳河、走马河、江安河、金马河四河形成4条特色滨水廊道。 此外,还将形成古城文化商贸旅游特色服务区、川西临盘田园景观区、水润天府产业开发区三个区域。
如果说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那么道文化则与“水文化”齐名。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吸引着无数游客。
作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遗址、历史传说、饮食习俗、树木花草都蕴藏着浓郁的道教文化。 如青城山的亭子,其独特之处在于,用未树皮的原木作梁柱,用枯藤作悬枝,用树皮作瓦盖,用老根作凳; 榫卯结构连接,雨天不漏水,炎热天气不发热。 ,幽静的山景融为一体; 不拘一格,因影而形,深深蕴含着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都江堰的建设也是根据道家思想中蕴含的自然规律:一命二三三,万物,顺势而为,顺应时势,造福人类至今。”因此,都江堰的水与青城山的山相得益彰,都江堰市也因堰而得名,因山而得道,因山水而得民心。 据介绍,近年来,都江堰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根据各大互联网平台数据分析,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继续领跑四川旅游行业,深受用户喜爱。 2017年,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接待游客750万人次,同比增长8%; 门票收入突破4亿元,同比增长11%,连续四年实现门票收入两位数增长。
古堰秋色。 (贾轩/摄)
根据规划,都江堰市将深挖“熊猫、路、山、水、田、林”特色生态文化资源。 这些独特的资源将成为未来美丽的名片。
记者:邓杰
编辑:王必昌
值班编辑:卢志东
©都江堰日报•DNC
都江堰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