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精准农业之路

日期: 2024-01-23 01:00:51|浏览: 351|编号: 3017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台湾精准农业之路

2018年11月4日至7日,应海峡两岸新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科技交流协会邀请,由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主办,发展局等相关人员参加国务院研究中心,我们对台湾精准农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专项调查研究。 调研组与台北市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交流研讨,并先后前往彰化县、南投县、嘉义县、屏东市、高雄市、桃园市,对相关企业、加工厂进行实地考察、农场和农民。 。 研究表明,我国台湾作为东亚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先行者,在现代农业发展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三十年来,台湾在农业发展中提出精准农业理念,探索精准农业合理模式,建立精准农业发展框架,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实现农业农村转型升级。 这些做法来之不易,经验教训弥足珍贵,对当前中国大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借鉴意义。

一、台湾精准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部。 由台湾本岛和86个小岛组成。 这里四面环海,人多地少,农民经营规模小。 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背景下,它采取了与西方大农场不同的策略和技术。 将传统农耕制度的优势与现代要素相结合,打造出一条适合小规模养殖的特色精准农业发展道路。 台湾目前总人口约2300万,总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90万亩。 山地、丘陵占国土面积的2/3,平原占1/3。 它有热带或亚热带气候。 历史上被誉为“米仓”、“糖仓”。 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麦、豆类、土豆和花生。 其他经济作物中,甘蔗、甘草、茶叶占有重要地位,森林、水果、水产品等资源丰富。 台湾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20世纪70年代左右经济发展迅速。 在工业化、城镇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初期,农业发展也面临困难和挑战。 为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台湾发展精细农业的思路和政策应运而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当局提出“发展精细农业,推动农业升级”。 1984年,时任“台湾省主席”邱创焕首次提出“精准农业”概念。 最初是为了解决农业产量下降、农村萧条、耕地荒废等问题。 1985年后,台湾当局开始设立精准农业项目,为发展技术密集型设施农业、推广高档农产品、指导农产品加工、开发新产品、发展旅游农业提供投资支持。 1991年,台湾当局在“照顾农民、发展农业、建设乡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生农业”发展政策,实施《休闲农业指导管理办法》等战略。 2009年,台湾将精准农业发展目标更新为“健康农业、卓越农业、快乐农业”,并将精准农业与生物科技、旅游、绿能、医疗、医疗等列为六大发展领域之一。文化创意。 “政府”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一,实施“精细农业与健康卓越计划”,重点推动建立责任农业、维护消费者健康和可持续环境、发展科技农业、打造产业凭借效益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壮大乐活农业,加快农业升级。

台湾精细农业发展成效显着,新形势下农业农村面貌逐渐焕然一新。 目前,精准农业发展框架已经建立,实现农业增效、提高农民福利; 形成精准农业多种模式,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扩大农产品海外营销。 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发展转型,农业产业结构、内涵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重大变化。 城乡一体化、功能互补,使农业成为科技、经济、文化、生态、休闲产业。 现代化事业。 以我们调查的几点为例:久登国际农产品公司引进荷兰农业温室技术生产经营特色番茄,产品主要市场为日本; 益鑫生物科技公司从事兰花生产、科研和经营40年,产品主要市场在美国; 龙电海洋生物科技公司引进全球石斑鱼等资源,从事科研、驯养、养殖、经营一体化,产品主要市场在广东、香港; 原县智慧农场是一批从事光电等专业科技人员进入农业,从事蔬菜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企业。 产品主要市场为高端城市市场,尤其是星级酒店; 阿里山的开发引进福建乌龙茶,开发特色茶园,形成旅游、休闲、产品经营一体化,产品服务的主要市场是世界各地的游客; 通过将文化创意引入梅加工产业,使30多年前一度濒临破产的梅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了信宜乡的特色产业链,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世界。 供客人观光、购物。

二、台湾发展精准农业的主要做法

30多年来,台湾在农业发展中提出了精准农业的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精准农业的合理模式。 精准农业的具体内容不断变化,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对精准农业有具体要求。 做法也各不相同。 但从台湾有关主管部门倡导和各地实践的主要做法来看,概括起来,大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这些做法都非常重要。

(一)以市场为平台,依托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错位竞争

主要措施是构建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发展市场农业。 这既是国际形势和自贸谈判变化的推动,也是岛内经济转型的需要。 所谓市场农业,是指实行开放市场政策,面向国际市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市场错位竞争,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重点是完善农产品贸易政策,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进退结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逐步允许农用地自由买卖,支持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农业,支持产销并重的农业,支持推广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和发展国际农业经营。

(二)以健康为基础,明确质量安全验证、监管和标识

主要措施是倡导落实健康农业理念,发展健康农业。 这是消费者的要求,也是生产者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所谓健康农业,就是验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提供清洁的生产环境,推广合理的生产方式,积极构建农作物健康管理模式,建立农产品安全无缝管理体系,目的打造无污染农业环境。 有条件的话,就能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和谐关系,让人们吃上健康安全的农产品,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优美的生态环境。 重点加强基础环境建设和管理,发展设施农业和质量安全果蔬,推行优质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标识,发展有机农业,推广农产品生产销售备案制度,推动农作物群体农药推广使用、推广合理施肥、深化质量安全核查、打造无毒农业岛等。

(三)追求卓越,推动领先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

主要措施是不断追求卓越,发展精品农业。 这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和结果。 没有卓越就没有竞争力。 所谓卓越农业,就是以“科技产业化、工业技术化”为目标,开发利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优势,结合台湾特殊地理条件,积极增加农业科技的活力。农业科技发展,发展兰花、农业生物技术、观赏鱼、石斑鱼、种苗、种畜禽等六大重点产业,最终打造优秀科技岛。 重点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兰花产业、石斑鱼产业、观赏鱼产业、植物种苗、种畜禽产业等科技创新研发和科技产业化,包括发展“屏东农业生物科技园”和台湾“兰花生物科技园”等建设,农渔业转型升级,包括设立专门的稻米产销区、指导设立花卉、蔬菜水果出口区、农业经营区推广、优质养殖生产环境打造、畜禽农业企业产销一体化等,智慧财产保护与增值利用率等

(四)以乐活为引领重塑乡村风俗、价值观和魅力

主要措施是发展农业多功能、发展乐活农业。 这是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领域,也是农村以人为本的需要。 它在现代社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LOHAS源自音译LOHAS(of and),意为健康、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 所谓乐活农业,就是将文化创意发展引入农业农村,将农业深度旅游开发与农业精品相结合,以乡村为中心,兼顾农民生活的整体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支持农渔业经济,促进乡村振兴。 再生、发展新型农业,重建乡村人文、产业、土地和谐共处的新秩序。 相关产业包括森林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及乡村旅游、沿海渔业旅游、农林渔牧等优质产业。 重点推动休闲农业主题旅游,促进渔业生产和旅游休闲多元化利用,推动森林生态旅游,引导农民百强产品等优质农产品发展。水产会、台湾茶、乡酒、经典大米、精美竹制品。 制品、金钻水产品、优质畜产品等。

(五)以结构调整为抓手,为城乡人才发展农业创造良好环境

主要措施是抓住机遇深化体制改革,发展可持续农业。 这是解决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台湾有关部门积极主动发挥作用的结果。 所谓可持续农业,就是扶持核心农户,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有市场潜力、有利于生态维护的农业,平衡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长期可持续发展。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重点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持续推进土地整合,建设农业经营区,坚持和完善农民协会制度,创新农业产业组织服务,并支持小土地所有者和大规模农民。 承租农民,培育壮大新型农民,健全和完善农业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动植物品种产权保护制度,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台湾发展精准农业的经验与教训

台湾发展精准农业的重要决策和实践来之不易,核心框架和成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条路不平凡、不简单、不轻松,在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精准农业提高效率、保护生态

精准农业的任务是提高农业生产力,需要综合考虑收入与收益提高(分子因素)和投入与成本控制(分母因素)两个方面,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发展精细农业是一种经营行为或者商业行为。 运营是有成本或价格的。 只有遵循经济规律或商业规律,才能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 例如,与一般的土地买卖观点不同,租赁土地需要少量的一次性资本投资,并且在经济上可能比购买土地更具成本效益。 台湾光复独立以来,“三七五”时期不断深化土地改革,实行减租、平权等有利于佃农的土地政策,为台湾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的精细化农业。 精细农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社区生活产生影响。 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 必须从源头上规范管理、引导预防。 如果认真负责地完成,这是一个加分项。 ,不是负担或包袱,而是一座金山银山。

(二)精准农业既是自上而下又是自下而上

精准农业的核心是专业化分工与技术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具体结合,需要组织管理服务的衔接和创新。 精准农业的发展既需要宏观层面的支持和引导,也需要微观层面的努力和创新,两者需要相互配合。 台湾农民协会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从实践来看,在台湾精准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政策措施自上而下从理念到实践的落实并不是很成功,而自下而上从实践到理念的总结、提炼和提升非常成功。 。 特别是近年来,台湾农村吸引了一批光电、文化创意、ICT等专业人才投身新农业,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理念、新活力、新希望。 他们为推动精细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精准农业需要基层先行,需要形势倒逼。

台湾的精准农业是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农业。 是对劳动密集型、分散经营、自由式农产品结构的改造和替代。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投入、存在风险,而且难度也比较大、复杂。 它需要动力和压力。 它需要基层努力探索,是社会形势压力的推动。 在台湾,首先是农村基层通过实践探索“突破”出来的。 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得到了台湾农业、经济、科教界一批优秀人才的支持。 支持指导,形成可持续、可复制和可扩展的模式。 其次,也因工业化、城市化、经济自由化快速发展的冲击,“被迫”退出台湾缺乏竞争力的小农业经营模式。

(四)精准农业有前提条件和隐含假设

台湾的精准农业是商业农业的升级版或高级形式,需要相关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相结合。 首先,它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它是台湾扶持农业、稻米过剩、工业化、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政府实行经济市场开放政策改革后发展起来的。 农业生产力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发展成果为其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经济开放政策改革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不仅如此,台湾长期积累的农业、医学等科技教育科技人才,为其发展提供了思路、技术和人力。 其次,它的发展也有隐含的假设。 发展精准农业需要完善粮食安全、农民保障、农业保险等配套经济保障、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 精准农业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难以可持续。 由于台湾面积较小,相关产品在国际上可替代的领域较多,也存在研究决策失误或技术瓶颈等,客观上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

四、对推动内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启示

台湾发展精准农业的路径,对当前大陆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从台湾的实践来看,在现代经济中,农业发展有潜力、有希望,而精准农业是小规模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发展好精准农业,就能实现小规模农业现代化。 这种农业是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卫生市场要求,具有市场潜力,能够增加农民收入。 它是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也是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的多环节效益农业,也是技术密集、高质量、高附加值、高安全性、有利于生态的农业。保护。 推动乡村振兴,需要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创新,培养新一代农民,深化政策改革。

(一)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发展必须向精细化发展

借鉴台湾发展精准农业的经验,推动农业精准转型升级应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优质特色农产品消费市场巨大。 以石斑鱼为例。 其稀有且昂贵,但需求旺盛。 不仅如此,农业还可以开发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环境保护功能、游憩功能、医疗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等多种功能。 要注重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农业生产结构转型、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和生活福利改善等,注重经营导向和服务导向并重,推动休闲农业活动多元化、多层次。 从最初的观光采摘逐步拓展到休闲体验和农业价值链的整体提升。

(二)推动乡村振兴必须着力培养新一代人

人的观念、知识、技术对于乡村振兴非常重要。 搞好乡村振兴,必须把农业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把农业生产与现代生活、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把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旅游、文化融为一体。乡村职能。 创意等第三产业。 这就要求从源头抓起,注重培养和引进新一代热爱乡村、懂农业、懂管理、有情怀的人才,发现和发展乡村特色价值,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业发展方式。 ,提高农业生产力,最终建立和形成健康、优秀、幸福、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和充满活力的美丽乡村。

(三)推动乡村振兴需要深化政策体制改革

政策体系对乡村振兴的发展空间和社会秩序影响重大。 与台湾的精细农业相比,大陆的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土地制度、农会组织、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差距,农村要素、市场、主体活跃度不够,亟待深化改革、不断完善。 由于政策体系具有政治性、历史性、专业性,在具体政策的设计和改革上,必须积极主动,注重引进先进生产力要素,注重效率和效益,为发展提供空间和动力。但我们也必须谨慎、谨慎。 注重保护农民合法利益,尊重农民合理意愿,注重公平正义,注重循序渐进。 要严格区分和有机衔接对传统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扶持政策,着力为小农户发展提供必要、有条件的政策支持和综合服务,着力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环境。 提供合理的发展机会。

参考:

[1] 浩宇,2017:“社区创建对台湾精准农业发展的影响”,《台湾农业探索》。

[2]蒋宜华,2015:“台湾发展精准农业的成功经验”,《人物》。

[3]单玉莉、刘克辉,2009:《台湾工业化进程中的现代农业发展》,知识产权出版社。

[4]徐宏斌、赵更新,2014:“台湾发展精细化健康农业取得阶段性成果”,《海峡科技与产业》。

[5]薛力、程淑兰、任爱荣、张惠东,2012:《台湾农业商业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6]袁承毅、钱志坤主编,2006:《1949年前的台湾》,浙江大学出版社。

[7]张惠珍、李元生,2011:“台湾精准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广西财经大学学报》。

[8]曾玉蓉,2015:《台湾休闲农业理念、布局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9]周琼、曾玉蓉,2013:《台湾精准农业政策导向与实施》,《台湾农业探索》。

[10]朱慧勇,2013:《台湾精准农业发展战略及启示》,《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台湾精准农业研究”专题课题组

研究组组长:刘守英

研究团队成员:张伟岭、秦中春、姚永福、张伟岭、高荣峰、徐书红、王时敏、孙杰、曹克庆、宋琪、周培、李寿红

作词:秦中春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