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休闲农业十大发展模式详解
概括
休闲农场是现代农业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一种旅游新业态。 已成为农业产业升级、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世界各国是如何建设休闲农场的呢?
农业旅游在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发展十分迅速,农业旅游收入占国内旅游收入的比重逐渐提高。 历史发展和实践经验证明,农业旅游对于缩小城市差距、解决农民就地安置、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低碳农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具有显着作用。
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发展休闲农业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欧洲农场注重体验式项目,澳大利亚庄园将旅游与工业完美融合,日本发展生态交流村。 他们的发展经验可以为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提供借鉴。 提供参考。
技术性
荷兰模式:高科技创汇型
在荷兰,创意农业的发展模式是高科技、创汇型。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洼国家。 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位于海平面以下,人均耕地面积仅一亩多。 相对较差的农业条件促使荷兰在农业上不断创新,走上创意农业之路,成为世界领先的农业国家,仅次于美国和法国,位居世界第三。
荷兰创意农业科技含量全球领先。 以发达的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为基础,集约生产高附加值的温室作物和园艺作物,拥有完整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 荷兰花卉业举世闻名。 根本原因在于花卉产业的科研开发非常突出。 花卉产业发展战略以科技为核心,强调适度规模经营、高度集约化管理,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占领技术制高点。
荷兰创意农业创汇经济功能突出。 荷兰多种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西红柿、土豆、干洋葱等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 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蘑菇生产国、乳制品出口国、禽蛋出口国和花卉生产国。 全球花卉进出口贸易的67%来自荷兰。 20世纪90年代以来,荷兰每年农产品净出口值保持在130亿美元以上,约占世界农产品贸易市场份额的10%。 荷兰的人均农产品出口收入位居世界第一。
新加坡模式:以技术为基础
科技为本,是指在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利用科技研发和推广的优势,推动农业旅游的发展。 新加坡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新加坡的耕地面积仅有5900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9.5%。 科技农业已成为新加坡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区。 园内建有生态廊道、蔬菜园、花卉园、热作物园、鳄鱼养殖场、海洋养殖场等,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如今,新加坡农业科技园已成为集农产品生产、销售、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 园区展示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每年吸引近600万人次游客。
科技型以农业科技研发为特色旅游资源。 在市中心或郊区因地制宜选址、布局,结合农业生产,以科技园、科普基地、博物馆、展览中心等景点形式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发挥独特作用。科学教育功能。 科技依托主体一般是技术科研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功能性
德国模式:社交生活功能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政府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同时倡导环境保护。 主要形式是休闲农场和公民农场。
公民农场使用城市或邻近地区的农业用地,并将其规划成小块土地出租给公民。 承租人可以在农田上种植花、草、蔬菜、果树等或从事家庭农业。 通过亲手种田,让市民享受回归自然、田园生活。 种植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矿物肥料和化学保护剂。
休闲农场主要建在林区或草原地区。 这里的森林不仅发挥着蓄水、防风、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的环境功能,而且还发挥着科普和环境教育的作用。 学校和幼儿园经常带孩子来这里,大人也来这里参加森林休闲游。 在护林员的带领下,他们可以接触、认识、了解森林。 一些企业还将团队精神培训、创造力培训等项目从公司封闭的会议室搬到了开阔的森林,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培训效果。
此外,在慕尼黑郊区,当地农民在政府的帮助下,开设了一个治疗性骑行项目。 在这片松软宽阔的草原上长大的马,不仅拥有健康的身体,而且性格沉稳坚定,受到外界刺激不会惊慌、愤怒。 农民将这些优秀的马匹出租给马术爱好者,他们可以在马背上重新认识森林和草原。 同时,可以将枯燥的医疗、手术治疗和心理治疗融入到骑马休闲活动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我也会给人们带来独特的体验。
慕尼黑郊区也因其独特的“治疗骑行计划”和“绿带计划”实施的一系列行动计划而成为热门的休息场所。
日本模式:多功能创意财富型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就首次提出“第六产业”的概念,并指出通过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产品可以增加,农业发展前景可以改变。 “第六产业”是日本目前大力推广的新型农业。 “第六产业”的诞生让人们发现了创意农业的可能性,通过激发农业活力增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 因此,日本越来越多的企业、资金、人才开始进入日益活跃的“第六产业”。
日本创意农业的发展重点是设施农业、加工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多元化农业。 属于综合功能创意农业,重点发展农业的绿色、环保、体验、休闲、示范功能,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和马赛克式农业。 多功能“绿岛农业”有两大特点。 日本的创意农业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即东京地区、大阪地区和中京地区。 以蔬菜、水果、多作物、多品种生产为主,主要为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满足绿色环境需求。
特种活动起爆型
韩国模特:出奇制胜
韩国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的经典形式是“周末农场”和“旅游农场”。 以江原道旌善郡大藏村为例:大藏村以“奇”为切入点,以“僧侣与大提琴家的合作”为理念,以“用3000个大藏缸进行大提琴演奏会”为理念“背景”抓住了游客的好奇心,采用当地原料制作大酱和泡菜,利用韩国传统工艺制作保健食品,符合现代人的健康。 也让游客可以原汁原味地参观多江村的生活状态,同时节省资金,传承民俗文化特色。
此外,休闲农业经营者特意准备了绿茶冥想体验、赤脚树林漫步以及美味健康的味噌拌饭,增加游客的体验感,体现乡村旅游的就地取材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同时迎合游客的需求。修身养性的市场需求,成功吸引了一大批客户。
美国模式:民间节日型
民俗节日模式将农耕文化、民俗风情融入传统节日或主题庆祝活动中。 通过农业节庆活动,带动旅游、会展、商贸、文化等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创造社会文化价值。
美国南瓜节、草莓节、樱桃节是民间节庆农业旅游的典型例子。 旧金山半月湾南瓜艺术节是世界著名的农业旅游节庆之一。 每年接待数十万游客,拥有约250个与南瓜和万圣节相关的艺术摊位,为当地带来约1000万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北卡罗来纳州草莓节、田纳西州草莓节、加州草莓节、佛罗里达州草莓节等节庆旅游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包括草莓采摘品尝、副产品加工生产、草莓小姐选举以及专门设计的娱乐项目等对于儿童和残疾人士。 。
农场、旅游企业、零售企业、娱乐企业紧密合作,结成战略联盟,带动草莓加工销售,拉动农民就业,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提高地区旅游知名度。
民俗节日模式挖掘当地农业农村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市场运作,开展以传统节日为核心的农业旅游整合营销活动,开展农业旅游主题展示、广告策划、公共关系等传播活动。和网络营销,从而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增值,发挥农业旅游的产业倍增效应。 该模式适合农业旅游人力资源丰富、商业经济发达的地区,运用现代营销管理技术推动农业旅游创新发展。
环保
英国模式:环保旅游
英国是世界上发展农业旅游的先行国家。 一方面,高度发达的城镇化为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目标市场。 作为世界上工业化起步最早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 由于城市人口长期远离自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需求:走进乡村,亲近自然,缓解心理压力,参加户外活动。 尤其是城市孩子,对农村、对农业非常陌生,更渴望体验乡村生活。 另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催生了农业旅游。
虽然农业旅游的收入可能大于农业生产的收入,但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并没有被削弱,农业旅游一直是农场经营多元化的一个方面。 各景区根据农场的经营规模、经营效率和市场需求特点,坚持小规模经营定位和私营化经营方式。 由于农业游客90%以上是本地区居民,各景区普遍采用本地化市场策略拓展市场,以求利润最大化。 最重要的是,英国的农业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让游客在欣赏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的同时,领略几千年历史积累的民族文化。
法国模式:环保、生态
法国农业非常发达,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其农业产量和产值居欧洲之首。 在法国,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民众,每个人都对农业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法国创意农业是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功能的创意农业。 以大田作物为主,采取规模化专业化农场生产,逐步减少小农场。
法国巴黎大区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但农业仍然非常发达。 是法国第三大玉米产区,也是水果、蔬菜和花卉的主产区。 不过,巴黎创意农业在城市食品供应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巴黎的各种食品供应主要通过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由全国各地甚至欧洲其他国家提供。
因此,巴黎的创意农业突破了生产自给自足,凸显了农业的生态功能。 它利用农业将高速公路、工厂等污染区域与居民隔离,创造安静、清洁的生活环境。 将农业作为城市景观,或种植居民所需的新鲜水果、蔬菜、花卉等产品。 有的作为市民锻炼休闲的场所,有的作为青少年的教育基地。
游客不仅可以参观法国葡萄园和酿酒作坊,还可以参加农业体验游,参与酿酒的全过程,自己酿酒并把酒带走,享受别样的乐趣。
意式风格:绿色度假风
意大利是最早发展创意休闲农业的国家之一。 意大利早在1865年就成立了“全国农业和旅游协会”,专门组织城市居民下乡体验农业的野趣,和农民一起吃饭、生活和工作,或者在农民身上搭帐篷、露营。 ' 土地。 长期以来,意大利农业合作经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为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绿色度假”创意休闲农业是意大利现代农业的新兴力量。 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1980年代,并在90年代燎原之势。 目前,意大利创意休闲农业已与现代农业、优美的自然环境、多彩的民俗风情、新的生态环境等社会文化现象和谐融合,成为一项综合性工程。 它对农村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对改善城乡关系、促进社会和谐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产业协同
澳大利亚模式:产业合作
产业协同模式是指依托产业化程度高的优势农业,发展农业旅游产品组合,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功能,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以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为典型。
澳大利亚的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商业葡萄酒的生产和销售始于1810年。2008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量为100万升,出口量为714.17亿升,成为第六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四大葡萄酒生产国世界上的生产商。 葡萄酒出口大国(李家贵等,2010)。
澳大利亚以葡萄园生产设施、田园风光、特色食品、酿酒工艺生产线、葡萄酒历史文化等为景点,开发体验式旅游、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组合。 通过成立维多利亚州葡萄酒产业和旅游委员会和南澳州葡萄酒产业和旅游委员会,促进葡萄酒产业和旅游业协调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产业经济乘数效应。
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吸引了66万国际游客和410万国内游客,创汇48.9亿澳元(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2010)。
产业协同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以农兴旅、以游兴农”,是建立在国家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基础上的。 产业协同模式适合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显着的地区。 以特色农业的生产景观、加工技术、产品体验为旅游景点,开发观光、休闲、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 其他产业的延伸将产生强大的产业和经济协同效益。
由于农业条件较差,荷兰不断创新,成为科技含量世界领先的休闲农场。 新加坡也是如此; 德国、日本充分发挥了农场的社会功能,日本农场则以多功能创造力致富; 韩国、美国利用“特”、“奇”产品吸引游客注意力,从而形成一定数量的游客; 英国、法国、意大利的休闲农场更加注重环保,进而打造环保创意农场; 澳大利亚以农业为依托,拓展观光、休闲、度假功能,开发农业旅游产品。
十个国家的农场之所以能够形成一定的格局,是因为这些农场主题鲜明,敢于创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从而打造出适合中国人的休闲农场。符合本国国情并具有核心竞争力。
·结尾·
国家
组织者
我们能为您做什么?
电话:
地址: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研究所区划大楼511室(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院33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