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跑步热潮正在上升?中产阶级消磨焦虑的隐喻跑步

日期: 2024-02-22 10:01:49|浏览: 261|编号: 3483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为什么中国的跑步热潮正在上升?中产阶级消磨焦虑的隐喻跑步

似乎是一项适合所有年龄段的活动,但与篮球、足球等团体运动不同,跑步的兴起趋势充满了仪式感和消费感。昂贵的

职业运动服、昂贵的跑鞋或其他跑步手环,边跑步边听耳机,播放体育音乐而不是《爱情交易》等神曲,甚至千里迢迢到另一个城市参加马拉松......一个农民工不会这样跑。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跑步者和马拉松赛事,跑步已成为一项流行的运动。

2011年,有

在中国只有22场马拉松比赛,但到2016年,这个数字已经飙升至263场,这意味着平均每1.5天就有一场马拉松比赛。这两年,北京和上海的马拉松更难找,资格靠抽签。当无数中国人开始热爱跑步时,跑步不仅仅是一项大众运动,事实上,它已经构成了一种社会学标准的结构性事件。为什么中国的跑步热潮正在上升?它预示着什么?

中国越来越胖了

“你为什么喜欢跑步?”一个相同的答案:为了健康。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当一个国家的GDP增长到一定水平,人们不再为生计发愁时,自然会更加关注自己的个人生活和健康。据统计,目前北京有200多万人坚持长跑。跑步浪潮首先席卷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这意味着健康生活方式的觉醒。

与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健康生活相对应的是,中国人也越来越不健康。首先,中国人越来越胖了。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世界上肥胖的成年人数量超过了体重不足的人,而中国是世界上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包括4320万肥胖男性和4640万肥胖女性。一位英国学者所著的《财富:腰围改变中国》一书也总结了“中国社会繁荣导致肥胖的时间表”:1982年,中国只有7%的人超重;到1992年,这一比例增加了两倍,达到15%,到2005年,中国的肥胖人数已达到7000万至9000万,并且每年激增600万至1000万。

中国学者的数据也支持这一结论。根据科研报告《1993-2011年中国9个省市自治区成年人腰围分布趋势》,18年间,18-65岁成年人中,男性平均腰围由76.5厘米增加到84厘米,女性从75.3厘米增加到80.6厘米,2006年,男性中心性肥胖率开始超过女性。(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出,男性腰围大于等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等于85厘米为向心性肥胖)。

除了肥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正在经历“亚健康”危机。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仅没有身体疾病或虚弱,而且完整的身体、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许多机构得出的结论是,70%-75%的中国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虽然没有器官、组织、功能上的疾病和缺陷,但感到不适、疲劳和乏力、反应迟钝、活力下降、适应能力下降,经常处于焦虑、烦躁、无聊、无助的状态,感到非常疲倦。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体重增加或陷入亚健康状态?《富裕:腰围改变中国》给出了详细的调查和令人信服的结论,如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和物质过剩的迅速到来;缺乏锻炼生活方式的城市规划,餐馆太多,体育场馆太少;中国白领对在......工作感到紧张

道路

在此背景下,健康领域成为一片新的蓝海。无数精明的商家巧妙地利用潜在的市场需求,大肆炒作跑步等运动对健康的好处,微信公众号上充斥着这样的文章:“每天跑XX步,病离你很远”或“不跑步的X危害”,在应用商店输入“跑步”或“健身”, 并且有十几个APP可供选择......跑步已经成为对健康的迫切需求。

文化隔离

虽然运行和

跑马运动在中国兴起,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将跑步视为日常习惯的中国人比例仍然很低。目前,跑势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并逐渐蔓延到二三线城市。

那么谁在主要跑步呢?生活在大中城市的人们,尤其是中产阶级、白领和大学生,构成了跑步趋势的主力军。比如,在2015年的北京马拉松比赛中,80%以上的跑者被80后、90后的年轻人占据。翻看正在跑马或跑马的朋友圈,差不多以上三类,我们很少看到农民工或纺织女工下班后会全副武装地奔跑。因此,许多学者指出,“长跑是中产阶级的新宗教”,而跑步,尤其是跑马拉松,已经成为中产阶级倡导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通常,在每一次新的生活方式浪潮背后,都有微妙的社会心理变化。为什么白领更喜欢跑步而不是打篮球或踢足球?为什么他们更喜欢长跑?

布迪厄在《区隔化》中指出,阶级决定了偏好。一个阶级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资源来确定自己的身份,将自己与其他阶级区分开来。至于中产阶级,文化隔离是他们惯用的方法,他们通过品味和中产阶级品味来界定自己的阶级界限。什么样的中产阶级乐趣?文化学者陶东风是这样解读的,“陈逸飞的画与时尚、电影、罗大佑的歌曲和交响乐、观看《对话》中高端人物的采访、品尝星巴克、自驾游......旅行、怀旧、时尚、优雅是构成其风格的关键词,但除此之外,看电影时适时的笑声和听音乐时热情的掌声都可以表达这种乐趣。

总之,中产阶级通过一定的文化姿态和文化消费来培养中产阶级的品味,从而将自己与其他阶级区分开来,并显示出自己的差异。跑跑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中产阶级的需求。跑步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跑马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力、耐力和自律的考验,它体现了一个人挑战自我、永不止步的精神。这将中产阶级与质朴、臃肿的暴发户区分开来。跑步

似乎是一项适合所有年龄段的活动,但与篮球、足球等团体运动不同,跑步的兴起趋势充满了仪式感和消费感。昂贵的职业运动服、昂贵的跑鞋或其他跑步手环,边跑边听耳机,播放体育音乐而不是《爱情交易》等神曲,甚至千里迢迢到另一个城市参加马拉松......一个农民工不会这样跑。跑步和赛马被打上了中产阶级的烙印,与星巴克、Apple Pay、日本巡回赛等一起,成为中产阶级的新标签。

用你的身体对抗焦虑

在许多学者的研究视角下,跑步之所以成为中产阶级的“新宗教”,不仅是因为文化隔离,还因为跑步起到了“宗教”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产阶级的生存焦虑。

人们普遍认为,中产阶级是一个地区所有在特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的人的集体,用瑞士信贷的话来说,这种收入是 50,000 美元到 500,000 美元之间的财富。虽然各种统计都说中国1亿人口是中产阶级,但很多人还是认为自己是“丝”。因为中国中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并非牢不可破,相反,随时都有下滑的危险。一个投资失误,一栋房子,一场大病就能消灭一个中产阶级,他们有老有少,他们是房奴、卡奴和童奴,别说全球经济衰退、知识贬值在一般背景下,他们随时都有失业的风险。中产阶级必须筋疲力尽、紧张、恐惧和焦虑才能生存。但中国的中产阶级是安静的,一方面为生存而焦虑,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尝试和自我挤压来抵抗它。

但总会有你需要释放焦虑的时刻。消费热和健康热是最直接的发泄方式。“人们受不了这些,他们急于抓住稳定的东西”,所以他们“从柴火、大米、油、盐、肥皂、水和阳光中寻找实际的生活”。外界很多人都是不靠谱的,他们永远拥有的只是自己的身体,能把握的就是那些真实的物质。

而且,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利己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热潮在中国大陆兴起,并一直持续到今天,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焦虑的中产阶级已经从棘手的公共空间转向稳定的私人领域。这反映在经济学上,如口红效应,经济越差,口红越卖得越好。因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还是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但消费不起贵重物品,于是转向口红这个“廉价的非必需品”,从中获得一种舒适感。跑步也能给焦虑的中产阶级这样一种安慰感,在一个不安全的世界里,他们永远只有自己,他们掌控着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在跑步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和耐力,并将其内化为对抗生活焦虑的力量——无论多么辛苦和疲惫, 持之以恒,末日就在前方。

此时,跑步似乎是中产阶级过着焦虑生活的隐喻。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革命》中所说,“他们只想着自己,蜷缩在狭隘的个人主义中,共同利益的美德被完全扼杀了”。(我在南周就知道了)。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