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家乐”到“乡愁”:如何保持休闲农业旅游?

日期: 2024-04-09 14:07:23|浏览: 222|编号: 4388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从“农家乐”到“乡愁”:如何保持休闲农业旅游?

山水灵风休闲农业观光公园。

人民网北京4月17日电(记者江琦)青草绿意盎然,柳树还在,是谷里雨前后种瓜豆的好季节。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美丽村落的建设,近年来休闲农业接待的游客数量急剧增加。但与此同时,功能单一同质化、文化元素缺乏、投资周期回报长等问题也受到批评,成为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从吃“农家乐”转变为留乡留情,让乡村更美丽、农民更富裕,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弘扬乡村优势,留下田园乡愁

's Home 农业观光公园。(人民日报记者江琦摄)

一个小小的田园庭院,一桌来自乡村的当地蔬菜,还有几杯农家白茶......这是早年休闲农业的出现。目前,“土壤”一词已不能概括产业发展的全貌。

日前,记者在吉安采访时发现,县里的陆家村,已经变成了一个集农牧业、风景风光、山水为一体的家庭农庄。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积极打造休闲农场,将果园变成采摘园,吸引客人体验农场生活,感受农家乐氛围。

“让来陆家村的游客上山,下水,玩泥,爆出嘴巴。据该村负责人介绍,2008年,陆家村开始建设美丽村落,村面更干净,道路拓宽,生态发展理念渗透到这个小村落。坐在观光列车上,在美丽的田野里开车,不仅连接了家庭农场,方便游客在农场之间玩耍,还让您感受到沿途的美丽风景。

“陆家村的目标是让游客进来并停留至少一周。土生土长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永乾告诉记者,过去大部分养殖场都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营,现在县里鼓励休闲农业形成拳头、合作共赢打入市场。

从“农家乐”、“卖山水”到“乡愁”,安吉县村民既努力保护清水郁郁葱葱,丰富休闲农业的内涵价值,又在利益共享、稳定可持续发展中不断探索创新。

注入“新元素”,强化“利益共享”。

西龙安吉白茶现代农业产业园。(人民日报记者江琦摄)

如何让村民分享休闲农业发展成果,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一直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作为全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和示范区,2014年,陆家村以“公司+村+家庭农场”的模式,在村内建设了18个差异化家庭农场,由村集体、旅游公司、家庭农户按照约定比例进行分配,实现了统一规划、同品牌、统一运营。

在西龙安吉白茶现代农业产业园,小学生可以体验采茶的乐趣。(人民日报记者江琦摄)

陆家村村支部书记朱仁斌表示,2017年,土地流通年均租金每村民8000元左右,景区建成投入运营后,将直接产生300多个就业岗位,间接产生50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增加当地村民工资收入600多万元。差异化家庭农场避免同质化、低价竞争,功能互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

作为安吉县的标志性产品,安吉白茶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一棵茶树到一个产业,从几亩到现在的17万亩,从少数人发展到全县10多万名员工和约20万人参与季节性采摘,茶产业为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6000元, 成为集生产、加工、观光、休闲、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安吉白茶产业示范区龙头产业示范区。

安吉县建山村党支部书记丁启军说:“99%的村民从事安吉白茶的种植,安吉白茶是第一产业,也是村民的'第一桶金'。如今,第一、二产业已经稳定下来,大家都把发展第三产业的目标定了下来,“第三桶金”来自休闲旅游产业。"

据农业部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从业人员845万人次,惠及农民672万人次。

休闲农业的下一步是什么?

陆家村观光火车环线。(人民日报记者江琦摄)

2016年,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实体超过30万家,比上年增加4万多家。但与此同时,功能单一、主题不明确、价格竞争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也较为普遍。

有业内人士表示,部分项目简单粗暴复古,缺乏文化与地方风味,功能乏味值得思考,无法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难以留住游客的脚步,吸引回头客。在

日前召开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大会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表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基本服务设施有待完善,道路难走,网络难用,提问难, 导致游客无法留住,难以再来。

“要适度发展,保留地方风味,保留乡村风情,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道路。陈晓华建议,一是推进“农业+旅游”,美化山川林田湖等新模式,建设休闲农场;二是推进“农业+教育”,开展农业科普、农业体验、农业考察等活动;三是推进“农业+文化”,充分发挥丰富农村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独特优势;四是推进“农业+健康”,扩大健康健身运动功能。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