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数据
● 四川省人工智能重大科技计划首批7个项目正式启动,3个人工智能领域创新联合体、2个人工智能领域首批中试研发平台、四川省人工智能计算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授牌
●四川人工智能产业在芯片、整机、软件、算力、人才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已聚集相关企业1100余家,全省有27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但同时也存在龙头企业缺乏、高水平创新平台数量不足等短板。
看看这个想法
● 坚持科技、产学研融合,打破校际壁垒、政策壁垒、体制机制障碍
● 加快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大典型加快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等方面始终保持超常规、最大限度精准支持。
4月11日,距离省政府召开首次专题会议研究人工智能发展不到两个月,四川人工智能研究院在电子科技大学揭牌,标志着我省人工智能发展又取得标志性进展。
从春节后我省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密集研究部署,并将此项工作确定为今年一号创新项目,到四川人工智能学院的揭牌,这些都体现出我省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强烈信号:超常规精准扶持,最大力度。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培育新高质量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快速发展,我省推进的“一号创新工程”正以“加速”速度奔跑。
形成凝聚力
推动成果转化为成果、转化为成品
四川省人工智能重大科技专项首批7个项目正式启动,3个人工智能领域创新联合体、2个人工智能领域首批中试研发平台、四川省人工智能计算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授牌……3月份,一批人工智能领域重大项目和创新平台密集部署。
“目前,三种类人机器人大脑理解推理模型正在加速研发。”成都瑞乐达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瑞瑞表示,公司规划的成都类人机器人创新中心有望本月内揭牌。类人机器人领域竞争激烈,借助创新一号工程,他们有信心在发展窗口期内不落后。
速度的背后,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川人工智能产业在芯片、整机、软件、算力、人才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聚集了1100多家相关企业,全省有27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但也存在领军企业缺乏、高水平创新平台数量不足、高端人才匮乏等短板。
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成为产业产品,需要发挥优势、形成合力。
科技部近日发布的《2024年人工智能领域第一批项目公示名单》就是对此的最好体现——项目多达57个,承担单位不仅包括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高校和机构,还包括成都瑞乐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恒图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
四川还搭建了一批创新平台,成立了一批创新联盟。
与共建高校沟通智能数字人感知算法、数据运算合作、与两家地方政府数据集团起草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成都明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肖雪松最近“累并快乐着”,他们牵头建设的四川省智能数字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日揭牌。
“此前我们遇到过如何实现数字人的快速交互、场景适配等问题,需要新的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来解决。”肖雪松说,创新一号项目恰好雪中送炭。
迈出不寻常的一步
始终保持非凡的最大力量和精确的支撑
新成立的四川人工智能学院采用“1+N”政校企研共建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从一校到多校多企、科技创新从单一团队到联合攻关的全方位融合,体现了四川推进创新一号工程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坚持科技、产业、教育、人才融合发展。
打破校际壁垒、政策壁垒、体制机制障碍,如此“超常规”举措,成为四川发展人工智能的关键词。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革命性技术突破,就是‘走一条不走寻常路’,加速四川迈向全国人工智能前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成都考拉优然科技有限公司CEO沈福民建议,可以打造一批大典型行业应用标杆案例和示范场景,设立专项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给企业提供最需要的土壤和动力。
成都千企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OO陈宏宇表示,发展人工智能“三要素”:算力、数据、人才,目前还面临算力成本、性能优化等难题难以攻克。
成都海翼互娱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盛冕认为,鉴于目前国内现有的AI算法人才紧缺,后续的人才储备是AIGC企业长期拉开差距的关键。
“我们了解到,我省在加强计算设施建设、数据要素供给、推动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快速发展等方面加快布局,将为人工智能产业带来长远支撑。”陈宏宇说。
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加快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将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大典型培育、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等方面始终保持超常规、精准扶持。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必须大力鼓励、激励和拥抱颠覆性、前沿性、引领性的创新。
比如,四川将聚焦先进机器学习、类脑智能等领域,加强前沿基础理论创新;聚焦人工智能芯片、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从“0到1”的突破,更加敏锐地捕捉和关注创新的“本源”。(记者温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