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王室礼仪文化:从历史到礼仪书的传承与演变

日期: 2024-06-17 21:04:40|浏览: 127|编号: 5400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拜占庭帝国是中世纪欧洲的中央集权君主制国家,其王室礼仪文化繁荣昌盛,一方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王室礼仪活动的基本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也展现了融汇东西、兼容并蓄的拜占庭文化内涵。狄奥菲拉克图斯所著的《拜占庭历史》作为7世纪文化转型时期的历史文献,记载了许多王室礼仪活动,表现出君权神授与君权制约、仁义正义相结合的特点。10世纪,君士坦丁七世将历代王室礼仪和外交规则汇编成书,编纂了《拜占庭礼仪书》。通过这两部重要文献,我们可以一窥拜占庭王室礼仪文化的基本面貌。

礼仪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君士坦丁七世编撰的《礼记》对王室礼仪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作了说明。王室礼仪活动主要有加冕典礼、诞生典礼、婚礼、出行典礼、回国典礼、葬礼、外国使节来访、竞赛活动、宗教祈祷和国家节日等。在上述活动中,君主必须参加,是王室礼仪活动的核心,一切安排都围绕君主进行。在一切重大场合,君主的出现都是整个活动的中心,影响着其他仪式环节的运作。据《史记》记载,在莫里斯登基一周年庆典和圣烛节活动上,君主身着盛装庄严出现,左手拿着十字架,右手拿着权杖,整个会场的焦点都在莫里斯身上。在所有礼仪活动中,加冕典礼和王室婚礼极其隆重隆重,特别体现了君主制的特点。

按照古罗马制度,被选为君主的人需要在全体元老院议员、军事将领和首都民众的欢呼声中,站在士兵举起的盾牌上。这一举动表明皇权得到了贵族和民众的认可。在拜占庭千年历史中,举盾仪式并不常见,只有在“篡位者”福卡斯登基时才举行。拜占庭君主继承王位主要通过血缘继承或指定继承,因此需要举行加冕仪式。457年,利奥一世首次加冕。根据《礼记》,君主的加冕仪式必须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举行,宗教和世俗上层人士都必须参加。 580年莫里斯的加冕典礼上,皇帝提比略召集君士坦丁堡大牧首、高级教士、宫廷卫队长、军事将领、政府主要官员和民众代表参加典礼。根据《礼记》,所有参加者必须身穿镶金边的白色礼服。典礼开始时,大牧首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前迎接莫里斯,并陪同他更衣正式服装。随后,大牧首牵着皇帝的手,缓缓进入教堂,穿过迎宾队伍,来到第二道门,点燃一根特制的蜡烛。皇帝在大牧首的陪同下,继续来到祭坛屏风前的斑岩石板前,面向基督像祈祷,然后进入祭坛。在唱诗班的伴奏下,大牧首为皇帝祝圣王冠,为皇帝加冕。最后,莫里斯坐在用黄金或象牙制成的宝座上,接受全体文武百官的朝拜。 他们按照身份依次来到皇帝面前,宣誓效忠。

根据《礼记》,皇室婚礼是帝国的盛大仪式,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举行,由君士坦丁堡大牧首主持,帝国所有高级官员都必须盛装出席。《礼记》规定了皇室婚礼的仪式、礼节、程序和装饰特点。婚礼仪式与基督教理念紧密结合,呈现出庄严、庄重、神圣的感觉。新郎新娘身着最好的衣服,头戴王冠。参加婚礼的贵族和官员首先向新婚夫妇鞠躬行礼,然后列队陪同新婚夫妇前往大皇宫。大皇宫前,蓝绿竞派组成的唱诗班高唱赞美诗向新婚夫妇表示祝贺。之后,皇帝和皇后脱下最好的衣服,与宾客共进晚餐。在《史记》中,泰奥菲拉克特记录了莫里斯的婚礼和狄奥多西王子的婚礼。 莫里斯的婚礼由大牧首约翰主持、祈祷和祝福,地点是大皇宫建筑群中的圣斯蒂芬教堂。《史记》记述了莫里斯婚礼的全过程,与《礼记》规定的程序一致。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场王室婚礼伴随着民间极其丰富的庆祝活动,持续了数天之久。这表明拜占庭王室希望通过婚礼拉近与民众的距离,让民众感受到帝国的辉煌。

展示君权神授的理念

王室礼仪活动的内涵以王室为中心,凸显王权神授观念,服务于君主统治。一整套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始于戴克里先改革。戴克里先借鉴波斯帝国和古埃及的帝制和宫廷礼仪传统,以“王权神授”取代罗马“王权来自人民”的观念。从戴克里先开始,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不再被称为元首或第一公民,而是皇帝。拜占庭人沿用罗马旧称,称皇帝为“奥古斯都”(),7世纪以后改为“巴西勒斯”(),其实在本质上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

从权力来源上看,皇帝的权力来自于上帝而非民众。因此,一方面,王室是王室礼仪活动的核心;另一方面,在王室的一切礼仪活动中,“上帝的代言人”——基督教会都会参与其中,甚至主导一些礼仪活动,比如加冕典礼。据《史记》记载,君主的加冕、婚礼、登基一周年等,都是在教堂举行,由大牧首主持,整个礼仪程序与基督教息息相关。按照基督教的观念,大牧首是宗教权力的代表,皇帝是世俗权力的代表。君主的世俗统治需要得到大牧首的授予,才具有实质性的权力,得到臣民的认可。因此,加冕典礼是王室一切礼仪活动的核心,极其隆重。 它代表着君主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君主制一旦得到上帝的赐予,就获得了统治的神圣性和合法性。基督教被确定为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后,皇帝成为上帝的“第十三个使徒”,成为上帝赋予的管理人间事务的最高统治者。因此,拜占庭王室礼仪活动既继承了古罗马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体现了基督教信仰。基督教思想日益融入王室礼仪活动中,也渗透到拜占庭人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同样受到教会礼仪的约束。

继承罗马政治传统

虽然拜占庭君主制已经确立,但根植于罗马政治传统的“王权来自人民”思想仍然对拜占庭的实际政治运作产生了影响。在皇帝的产生方面,拜占庭一直保持着罗马时期的传统,由元老院、军队和人民代表共同决定。在皇帝的废黜方面,元老院或运动党也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这在查士丁尼时期更为典型,当时尼卡起义的参与者在竞技场上拥护新皇帝。7世纪初,巴尔干半岛的军事暴动者福卡斯进入君士坦丁堡后,也得到了首都人民的拥护。新任皇帝虽然获得了君权神授赋予的统治权,但在推行某些政策时,需要取得元老院和军队的同意。此外,在皇位空缺时,元老院和军队有权任命新皇帝。 元老院、军队和民众对皇权的制约是一直存在的。通常情况下,元老院、军队和民众代表都是权贵们争夺最高权力的对象。一旦新皇帝的地位稳固下来,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推行既定政策,成为一个真正的独裁者。

据《史记》记载,莫里斯皇帝经常参加竞技党的活动,与民众一起在竞技场观看赛马,希望能够更加接近民众,听取民众对政策的意见或建议。而以蓝党和绿党为代表的竞技党则常常利用这个机会煽动民众,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狄奥菲拉克图斯对以政党活动形式出现的民众骚乱对国家秩序的威胁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政党在煽动大规模民众骚乱方面的作用非常大,“蓝、绿两党各自拥有庞大的支持群体,从此我们的世界将陷入极度困境,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将势不可挡。”

体现对理想君主形象的追求

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希腊哲学中所描述的理想君主的理念,并补充了基督教的博爱观念,逐渐形成了皇帝应具有仁慈、公正形象的思想,进而从仁慈、公正的普世理念中衍生出皇帝应履行的一切责任。因此,在王室礼仪活动中,体现了王室对仁慈、公正君主形象的追求,这一主题在皇帝加冕典礼上无数次的致辞中被反复提及。

优西比乌在悼词中以仁慈、正义为主题歌颂君士坦丁大帝的品格。查士丁尼十分重视在臣民面前树立仁慈君主的形象,他提出仁慈应成为一切司法活动的基础。例如,他在阐述死刑时给出的理由是:“这绝不是残酷和不人道的,相反,这是最高级别的仁慈,因为它通过惩罚少数人来保护多数人。”在莫里斯的加冕仪式上,提比略指示大主教约翰发表长篇演讲,主题就是提比略告诫莫里斯要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君主:“用理性治理国家,用智慧掌握权力,永远保持理性和谦卑。” “以仁慈对待臣民,以正义作为处事原则。以慈悲克制愤怒,以恐惧引导审慎。为谋求公共利益和正义,皇帝应像蜜蜂中的蜂王一样引导和服务人民。”在拜占庭帝国,慈悲和正义的理念得以保留,并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力。皇帝也将伸张正义和保护臣民视为自己的基本职责。

(作者是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