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桶设计、设置与管理影响垃圾分类,如何引导人们扔对垃圾?

日期: 2024-06-24 11:10:44|浏览: 172|编号: 5474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从家门口到上下班途中,再到书房办公室,扔垃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数次练习的动作,而垃圾桶往往是收集垃圾的第一站。

但现有的垃圾桶脏乱、开口设计不合理、分类标准及标识不明确、摆放不当,导致很多人丢垃圾时难以投放,也给后续的垃圾回收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其实,不同地方的垃圾桶有着不同的功能,它们的设计、设置和管理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如何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引导人们正确丢弃垃圾?这次,我们来聊聊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垃圾收集容器——垃圾桶。

【多种分类方式】

公共场所的垃圾收集容器应该分为几类?都有哪些?能收集哪些废弃物?记者随机走访了杨浦区、虹口区、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浦东新区等地的部分道路、社区、学校、商场、地铁站等,见到的垃圾桶分类竟有11种之多。

1、杨浦区复旦大学学生公寓楼下: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类;配备烟头及有害垃圾收集槽;

2、杨浦区同济大学内道路、静安区丰盛里绿地侧:分为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两类;设置烟头、废旧电池收集箱;

3、徐汇区向阳公园内、徐汇区常熟路侧、浦东新区东麓路侧:分为可回收垃圾、干垃圾两类;配备烟头、废旧电池收集箱;

4、静安区南京西路、黄浦区南京路步行街沿线:分为可回收垃圾和干垃圾两类;配备烟蒂收集槽;

5、虹口区四川北路路边:分为干垃圾、湿垃圾两类;无其他收集槽;

6、黄浦区福建中路居住区内、杨浦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旁:分为可回收物、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四类;

7、静安区瑞欧百货、吴江路黄浦汇:分为可回收物与不可回收物;

8、浦东新区陆家嘴中心商场:无分类,只有一个垃圾桶;

9、浦东新区五莲路地铁站内:分为可回收物、其他垃圾;

10、静安区、静安寺地铁站:分为可回收垃圾和干垃圾;

11、杨浦区长海医院院内道路:无分类标识,仅两种颜色区分;无其他收集槽。

面对五花八门的垃圾桶分类设置,不少市民表示“不知道该遵循哪一种,有点混乱。”还有人表示“有时候从一条路走到另一条路,垃圾桶的样式和分类都变了,搞得我手足无措。”

[标识不清晰,颜色不一致]

虽然收集容器被分成了好几类,但仔细一看,里面的垃圾还是“鱼龙混杂”——果皮、塑料包装袋、矿泉水瓶、广告纸混杂在一起。类似的场景在路边、地铁站等很多垃圾箱里都能看到。如何才能落实垃圾分类,做一件好事呢?

尽管桶上有分类说明,但桶盒仍然良莠不齐

根据今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收集容器的颜色和图形符号应当统一规范、清晰醒目、易于识别”。然而记者走访发现,很多公共场所的图形符号和颜色区分尚未统一醒目。

比如岳阳路上的垃圾桶也分为可回收物和干垃圾两大类,并设有醒目的分类引导标牌,用文字和图像清晰地标出可回收物,包括废玻璃、废塑料、废纸、废金属、废纸塑铝复合包装等,适合回收利用;干垃圾包括餐巾纸、一次性餐具、脏塑料袋、脏纸以及除可回收物、危险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垃圾;但茂名北路、巨鹿路路口、南京路步行街的垃圾桶只有简单的中英文分类提示和对应符号。此外,轨道交通车站内的垃圾桶设置也较为简单,多数车站的桶架上有可回收物和干垃圾的文字和符号提示,但在12号线南京西路地铁站,桶架上只有符号,没有文字。

分类引导标识简洁明了

仅有中英文分类提示及对应符号,缺乏更详细的图文引导

记者在一些路边垃圾桶附近蹲守,发现面对标识较为细致的垃圾桶,行人会明显放慢脚步,先判断手中的垃圾应该属于哪一侧,然后再做出扔进去的动作。标识不够细致时,人们扔垃圾的速度会更快,通常是直接把垃圾“扔”到比较空的收集箱里。但由于很多公共垃圾桶没有设置湿垃圾收集容器,所以水果皮、食物残渣等垃圾会比较随意地扔进去。

对此,市民李女士坦言:“虽然全社会都在倡导垃圾分类,媒体宣传也很多,但真正需要扔垃圾的时候,还是反应不过来,希望有个简单的视觉引导。”

[要手动翻盖吗?我讨厌!]

分类垃圾桶的颜色也容易让人产生混淆。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标识上明文规定可回收物为蓝色、干垃圾为黑色、湿垃圾为褐色、有害垃圾为红色。但记者看到,不少垃圾桶颜色相当混乱。比如,大学路边就摆放着两种垃圾桶,一种是统一以绿色为基底,通过文字和图像进行区分;另一种则是披着“牛仔外衣”的垃圾桶,统一为蓝色,没有相应的文字提示。在复旦大学校园内,垃圾桶上标注的不可回收垃圾为红色,可回收垃圾为绿色,有害垃圾为黑色。在同济大学校园旁的道路上,垃圾桶上的分类标识则全部为黑色。

提到垃圾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脏乱差”。很多室外公共垃圾桶日晒雨淋,表面很容易沾上灰尘和污渍,看上去不太整洁美观。有时人们在扔垃圾时不小心,就会导致液体、油污附着在桶身上,一些残渣甚至整袋垃圾会留在周围的地面上。记者走访后发现,这种“粗心”的背后,其实是垃圾桶投递口设计的无奈。

在浦东张杨北路沿线的几个大型居住区,居民楼下的垃圾桶都是大型翻盖移动式垃圾桶。如果遇到有盖的垃圾桶,扔垃圾相对容易,一般走到桶边扔进去就可以了。但如果遇到有盖的垃圾桶,扔垃圾的过程就变得很复杂了。

居民蒋先生告诉记者,把垃圾扔到楼下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但看到翻盖垃圾桶后他就犯难了:一方面嫌垃圾桶脏,不想用手直接碰盖子手柄;另一方面又不好意思直接把垃圾袋扔在桶边走开,这样不仅不文明,还容易漏出残渣、杂物,给社区环卫工人带来麻烦。无奈之下,有居民只好随身携带一包餐巾纸,用餐巾纸包住盖子手柄,再打开盖子,就能快速把垃圾扔进去。

蒋先生对此颇为不满,他表示:“我们这栋楼里住着几十户人家,每天产生大量垃圾,盖子的设计不是很合理,这些垃圾桶又大又深,又放在凸起的路沿上,每次打开盖子,一股臭味就扑面而来,很不舒服。”

开放式盖子的未分类垃圾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而封闭式盖子的分类垃圾桶一直被忽视。

在利津路一处居民区,记者看到一处垃圾收集点,摆放着4个封闭式分类垃圾桶和2个敞开式未分类垃圾桶。居民们扔垃圾时都直接选择敞开式未分类垃圾桶。当垃圾桶装满时,有些人干脆把垃圾袋放到一边“走开”,而封闭式分类垃圾桶则总是被“无视”。

【入口太小,垃圾总是卡住】

相对于翻盖式垃圾桶,旋盖式垃圾桶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不放垃圾时看起来也更加美观。很多商场都有这种垃圾桶。但是不同款式的开口设计并不相同,有的开口角度没有考虑到要放的物品大小,导致有些物品无法顺利放进去。

吴江路的黄埔汇美食中心,经常有年轻人端着饮料路过。虽然一楼奶茶店对面有摇盖式垃圾桶,但只要遇到中、大号饮料杯,半个身子都放不进去,只能等保洁员“手动”清理。不同于黄埔汇的前后摇盖方式,雷欧广场的垃圾桶采用的是左右摇盖方式,开启角度较大,零食包装袋、饮料杯等都能顺利扔进去。

开口太小,放不下饮料杯

开口设计不合理,也体现在一些写字楼的垃圾桶上。市民陆女士走访过南京东路、南京西路沿线的几栋高层写字楼。据她观察,写字楼一般每层电梯口都会摆放一到两个款式相同的垃圾桶。这些垃圾桶不像室外垃圾桶那么大,开口也比较小。白领们每天喝完大量的咖啡后,杯子无论如何也塞不进去。陆女士说,楼管在采购时可能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杯子塞不进去,也不容易用力塞进去,所以大家只好把杯子放在垃圾桶上面或者侧面,这就显得垃圾桶没什么用了。”

同时,她还发现,有些楼盘的垃圾桶上口不大,但分成两部分,一半装垃圾,另一半装熄灭烟头产生的白色碎石。陆女士说:“根据相关规定,上海市内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均禁止吸烟。按理说,这种误导性的垃圾桶应该及时更换。”

开口不大,其中一半是留作熄灭香烟用的白色砂石。

此外,也有不少人抱怨写字楼里的垃圾桶没有顶部开口、侧面没有可移动挡板,认为这种迷你垃圾桶的开口高度不符合人体工程学,每次都要弯腰才能把垃圾扔进去,很麻烦。

【移动垃圾桶可随意摆放】

路边的固定式垃圾桶都有专人定时定点处理,那那些带轮子的移动式垃圾桶怎么办呢?

在陕西北路基恩大厦上班的杨先生近日发现,除了院内有专门的垃圾收集点外,下班后,大厦门口又多出几个可移动的黑色垃圾桶,里面堆满了大厦内公司、商家产生的垃圾。杨先生对这些垃圾桶的摆放位置感到疑惑不解。他表示:“人行天桥上新装的电梯口不远处就立着两个大垃圾桶,不仅影响行人上下天桥,还影响整条街的美观。”杨先生还担心,因为这些垃圾桶摆放位置特殊,大厦物业、环卫可能“都不理会”。

移动式垃圾桶随意摆放的问题,在夜晚的南京西路上也时有出现。记者在上海商城旁的人行道上看到,除了沿街设置的固定式垃圾桶外,还有数个装满垃圾、盖子关不上的大型垃圾桶,堆放在路边,等待清理。此时正是下班后,行人和车辆川流不息。在道路两旁五彩灯光的映衬下,“张着嘴”的垃圾桶显得格外突兀。

路边随意摆放的移动垃圾桶

白天的情况更是让人心烦。在东宝兴路、四平路,记者看到移动翻盖垃圾桶随意摆放在人行道上,桶盖大开,桶身上到处都是污渍,旁边停放着共享单车。当下雨时,雨滴顺着垃圾桶边滴落,在地面上形成一滩水,让过往行人避而远之。

【对话】

上观新闻:2017年城市设计节你参与了愚园路微更新项目,设计了垃圾桶,还获得了意大利A奖,你当时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许志锋(上海爱维建筑设计工作室设计师):这个SSS垃圾桶是我参与的第一个市政设施产品设计。在观察了很多路边的垃圾桶后,我发现那些垃圾收集桶的桶口太短,内胆和桶口之间会有很大缝隙,投入的垃圾很容易从内胆中滑出。这样一来,环卫工人就得二次劳动,其次,如果滑落下来的有机物时间久了会变质产生臭味。这也是很多人批评公共垃圾桶“脏、臭”的原因。所以我在设计的时候,把桶口尽量做大,让垃圾投入更加精准。乱扔烟头也麻烦,所以都收集在中间,方便清理。开门、关门也是清理垃圾时经常要用到的操作,所以一定要简洁、牢固。

我使用两种颜色来传达垃圾桶的两大类别信息,绿色代表可回收物,橙色代表其他类别。垃圾桶的桶身用几何线条呈现出真实的材质感,远看人们并不会太注意它的存在,但当你走远五六米远,它便露出两种饱和度极高的颜色,有点像仿生学的警示色,刷刷的存在感,仿佛在向路人传达:做好分类的准备,1米开外就果断行动。

SSS大口垃圾桶

上观新闻:您认为公共垃圾桶的设计对城市垃圾分类起到什么推动作用?

许志锋:一个城市或者一条道路的公共垃圾桶数量就能说明很多问题。有一个简单的现象,中国城市的道路垃圾桶数量远多于发达国家,因为在那些地方,人们被限制在公共环境中产生大量垃圾,并被鼓励将垃圾带回家进行分类处理。但在中国,人们可以随时扔垃圾,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成本。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宣传的普及,这种情况会逐渐改变。

事实上,公共垃圾桶是整个垃圾回收处理体系中的关键节点,是垃圾产生的起点,更合理的设计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但垃圾对环境的压力并没有改变,更多的变化和影响,还是需要更系统的设计与管理。

上观新闻:公共垃圾桶的设计、管理是否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如何让这样的城市基础设施发挥更大的作用?

徐雷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随着全社会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垃圾箱的设计也显得更加重要。在上海市《人行道设计导则》征求意见稿中,将垃圾箱(废料箱)纳入“街道家具”范畴,并提出“垃圾箱应结合综合设施、行道树、绿化带等集约设置,不得占用盲道。应有垃圾分类标识,投入口应方便行人使用。”

公共垃圾桶最基本的功能是收集垃圾,其开口设计应方便人们投掷垃圾。过去使用的移动式垃圾桶体积较大,翻盖设计不易操作,容易给垃圾桶及周边区域带来清洁问题。好的设计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的行为。合理的垃圾桶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人们进行分类,颜色区分、图文标注的增加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垃圾桶分类的标准应该统一,如果这一区和那一区不一样,人们在投掷垃圾时难免会感到困惑。

从形态上看,垃圾桶应该设计得低调,不要在街道上太显眼。但功能上可以改进,除了收集垃圾,这个无处不在的街道家具能不能有其他功能?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收集垃圾投递的信息和数据,更好地服务垃圾分类。或者作为集成模块,增加照明、标识牌等功能。

好的设计是必须的,好的管理也是必须的。总体来看,目前上海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基础设施都纳入到了管理体系中。但有时候街道管理涉及的职能部门太多,一旦出现问题,沟通不便。如果在管理上多一些创新,建立沟通反馈平台,街道家具、城市家具或许能为城市提供更多亮点。

【对标分析】

将塑料瓶分成三部分,放入不同的容器中

一桥大学博士赵惟仪已在日本生活25年。据她介绍,垃圾分类观念在日本根深蒂固。无论居家还是公共场所,为了方便回收,垃圾桶通常被分成几节。比如她家就用的是常见的三节垃圾桶。从外观上看,平底垃圾桶像贴在墙上的鞋柜,左右两侧有挂钩,可以挂垃圾袋。每一节就像一个“抽屉”,把手上都有可滑动的分类标签,可以自行移动设置,包括可燃垃圾、塑料瓶、玻璃瓶、金属罐、废纸等。人们根据自己的习惯安排每层放置的垃圾种类。

日本家用三段式垃圾桶,手柄上有滑动分类标签,可自行移动设置(图片由赵唯毅提供)

由于日本对各类垃圾的收集日有所区分,人们常常会在家中的垃圾桶旁放置一份城市发放的垃圾日历,用文字和图片详细标注每天可以扔掉的具体垃圾种类。比如书本、杂志等纸质垃圾一般在周三收集,每月收集两次,牛奶纸盒则是在周四收集。需要注意的是,回收的纸盒需要进行处理,通常是喝完后,将纸盒放入水槽,边洗碗边用流水冲洗,然后用剪刀剪开、压平、晾干后再回收。

标明哪天收集哪种垃圾的垃圾日历(赵惟一供图)

日本不鼓励在街头设置垃圾桶,但超市和社区中心都有详细的垃圾桶,供人们在规定时间内扔掉垃圾。收集塑料瓶和金属罐的垃圾桶开口通常是圆形的,容易让人识别。塑料饮料瓶扔掉时应分成三部分,瓶身、瓶盖和塑料腰封分别放入不同的收集容器中。

在赵伟毅看来,除了垃圾桶的合理设计、分类,更重要的是长期的垃圾分类知识普及教育。在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经常可以看到“垃圾请带回家”的标牌。学校组织学生春游时,会提前提醒学生,当天要带几个塑料袋,把郊游产生的垃圾分门别类地打包带回家。此外,小学生“社会”课上还有参观垃圾处理厂的活动,小朋友可以看到各种垃圾,还可以从视频中观看垃圾处理的具体过程和资源回收的结果。

久而久之,不在公共场所产生垃圾成为许多日本人的共识,虽然地铁站里设有分类垃圾桶,但很多人还是选择“把垃圾装进袋子”,带回家分类扔掉。

透明垃圾袋,投递时互相监督

在韩国首尔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游客拿着空盒子或者空饮料瓶,一脸茫然地四处张望。这是因为韩国街头几乎没有垃圾桶。

自1995年起,韩国开始实行“垃圾量制”。这一制度要求公民到所在地区指定商店购买垃圾专用垃圾袋,并将垃圾分类装入不同种类的垃圾袋中。垃圾必须密封在专用垃圾袋中,并在规定时间内投放到指定位置,否则会有相应的罚款。为响应这一制度,公共垃圾箱的数量开始急剧减少。

虽然街头很少见到垃圾桶,但地铁里却有收集垃圾的容器。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的博士生李梦琪对首尔东大门地铁站的透明垃圾桶印象深刻。据她介绍,这种垃圾桶的结构非常简单,一个金属框架支撑着至少三种透明垃圾袋。由于垃圾袋完全透明,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垃圾袋里装的是纸质垃圾、塑料垃圾还是一般垃圾。透明垃圾袋除了更容易正确分类外,还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如果你扔错了,会被周围的人视为错误行为。

(感谢周丹妮、李楚悦对本文的贡献)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