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品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也侵犯生产者的商标权和知识产权。”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指出,即使有消费者愿意购买假冒品牌,但售假行为也应坚决打击。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平台商、消费者、知识产权企业共享共赢、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现代商业环境,才能推动新常态下事业转型升级,增强消费信心,激励创新。
-------------------------------------------------------------------------------------------
如今,各种高仿、假货、水货层出不穷,从“LU”、“”等低劣的仿冒品,到更注重品质的假货,再到众多真假难辨的高仿品,一些消费者对假冒品牌的态度也越来越复杂。为什么有些人会购买假冒品牌呢?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人民网、手机腾讯网对1785人进行的调查显示,66.8%的受访者曾购买过假冒名牌产品,86.0%的受访者表示虚荣消费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受访者中,男性占48.3%,女性占51.7%。年收入2万元以下的占8.0%,2-3万元的占12.3%,3-5万元的占30.6%,5-10万元的占37.4%,10万元以上的占10.3%。
66.8%的受访者曾购买过假冒品牌
北京某大学大三学生王宇(化名)是个爱美的女孩,她的衣柜里放满了每一季的流行款服装,其中不乏带有名牌标志的服装。王宇告诉记者,由于目前没有经济来源,她买不起太多正品名牌,衣柜里的“名牌”大多是她从服装导购网站上买来的“高仿品”。
在王宇经常浏览的导购网站上,记者看到各类标有“当季热卖款”、“明星同款”的服饰商品。作为一名资深网购达人,王宇表示,导购网站上的“热卖款”、“同款”多为名牌仿品,有的售价还不到原价的十分之一。
调查中,66.8%的受访者承认购买过假冒品牌产品。
受访者购买过哪些假冒商品?调查显示,服装(52.5%)和箱包(42.4%)是最常见的假冒商品,其他还包括护肤化妆品(15.5%)、电子产品(16.1%)、手表(9.8%)等。
网上流传着一篇名为《国内假冒品牌大全》的帖子,其中不仅有服装品牌,还有电子产品品牌、洗发水、纸巾等生活用品品牌,甚至还有假冒药品品牌。
“曾经嘲笑‘山寨’的人,现在大概手头上都有几件假货。”毕业于设计专业的张志伟发现,人们生活中假货随处可见。“贴着一线大牌logo的产品随处可见,各个年龄层、各个收入阶层的人都在穿。甚至在商场开专柜的品牌,也经常抄袭一线大牌的创意。”
86.0%的受访者表示,当下虚荣消费盛行
人们为什么要购买假冒品牌呢?调查中,52.9%的受访者认为正品价格过高,而44.4%的受访者则认为一些质量上乘的假冒产品也同样质量上乘。
在王宇看来,名牌往往价格不菲,很多年轻人喜欢追逐时尚但购买力不强,这就给低价山寨产品提供了市场。近年来,造假技术不断升级,A级、高品质的山寨产品虽然在用料工艺上不如正品“精致”,但很多也达到了坚固耐用的水平。因此,很多人明知是山寨产品,也会去购买。
调查显示,35.9%的受访者指出人们购买假冒品牌是出于虚荣心,35.4%的受访者认为这种行为源于对“大品牌”的狂热追求。
86.0%的受访者坦言,虚荣消费是时下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家做海外代购的网店老板叶萍萍告诉记者,随着品牌意识的增强,一些年轻人不屑于购买明显是假冒伪劣的产品,希望通过“海淘”买到物美价廉的正品。“其实价格太低的海外代购产品往往很难保证是正品,但有些顾客即使对这样的产品心存疑虑,最终还是会购买。而且只要质量好,商家不会遭遇太多的退货或投诉。”
调查中,29.4%的受访者指出购买假冒品牌的原因是难以辨别优质仿品的真伪,12.4%的受访者表示是身边有人购买,10.5%的受访者表示是因为不了解品牌。
53.8%的受访者希望监管部门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
调查显示,46.0%的受访者不介意使用假冒品牌,52.1%的受访者认为购买假冒品牌可以理解,38.6%的受访者表示很反感。
白领李萌告诉记者,她会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一些质量较好的仿制服装、包包,但绝不会接受食品、化妆品等影响人们健康的假冒产品。
“假冒品牌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侵犯了生产企业的商标权和知识产权。”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指出,即使有消费者愿意购买假冒品牌,售假行为也应坚决打击。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平台商、消费者、知识产权企业共享共赢、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现代商业环境,才能推动新常态下的事业转型升级,增强消费信心,激励创新。
刘俊海强调,除了打击假冒商品的源头,第三方电商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只要网络上有假冒商品出售,平台经营者就应该对消费者承担连带责任。并不是像有些企业家说的那样,他们没有执法能力,只需要履行自律责任。”
面对假冒品牌,我们该如何应对?调查中,53.8%的受访者希望监管部门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查处力度,49.2%的受访者希望网购平台承担起监管卖家的责任,39.3%的受访者建议消费者提高辨别知名品牌的能力,36.3%的受访者认为消费者应减少虚荣消费心态。
“一个人的品味,不仅体现在饮食、衣食住行等消费行为上,也体现在生产、创造上。”在张志伟看来,减少虚荣消费,有赖于每个人对内涵的坚持、对创造力的尊重。
本报记者 周毅 实习生 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