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游嘴湾风景区。
马集村是一个布局合理的村落社区。
油嘴湾景区栈道。互助油嘴湾景区负责人任晨义提供
从多年前的城郊农家乐,到整村整镇发展的民宿经济,休闲农业在高原大地上茁壮成长,折射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高质量发展的前景。 去年,全省共有各类休闲农牧业经营者2778家,接待游客1769.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66%; 实现营业收入19.4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4.62亿元,比上年增长37.98%。
乡村旅游火起来,开辟了现代服务业在农村的新天地。 同时,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网红村”和打卡地纷纷涌现,集自然美、人文美、田园美于一体。 乡村美景带动旅游业,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本报记者王震
“你周末去哪儿?” “我们去乡下吧。”
随着气温逐渐回暖,高原的春天悄然来临。 从东方盛开的桃花到碧绿的田野,从融化的青海湖到西方遥远的草原,人们趁着好天气带着亲朋好友出去赏花。 美丽的乡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休闲观光游客。
随着我省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休闲需求快速增长。 我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以生态与产业相结合为重点,纳入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出口目的地行动计划推进。 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契机,依托高原自然风貌和人文环境、地方文化等资源禀赋,拓展农牧业功能,挖掘乡村价值,丰富新型业态,培育和形成横跨一二三产业、与生产生活生态相适应、农业、文化、旅游相融合的产业体系。
突出的特点,
打造充满“乡村气息”的新农村
泥泞的村道、落后的基础设施、破旧的土房……这是六年前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河乡马集村,一个无人问津的贫困山村。 六年过去了,今天的马集村已经告别了“土”味。 从错落有致的特色民居,到历史悠久的古窑洞,再到油嘴湾五彩缤纷的花海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成为家喻户晓的网红旅游地。 土地。
从山区变成风景区,不仅体现了村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也体现了村民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 据景区负责人任晨义介绍,2016年,马集村依托区位优势和森林覆盖率高的自然条件,整合利用村集体自有资金和财政投资资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景区从最初的赏花逐渐发展到如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是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休闲娱乐、赏花、民宿体验等生态文化体验为一体的AAAA级乡村旅游景区。
同时,通过门票增收、农家乐餐饮收入、农村特色小吃经营收入等,真正实现了游客之乐、乡村繁荣、环境改善、美丽乡村风光慢慢呈现。遍布整个高原。
马集村村民王胜玉是受益人之一。 在今年的2021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总结暨股东分红大会上,王胜宇拿到了4466元,这对在家工作的她来说又是一笔收入。 :“我在家务农,没法出去打工挣钱。得益于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红利,今年红利又增加了,我们的收入增加了,我我很开心。”
“今年我们将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新增一些农耕体验、采摘、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相结合的项目。” 任辰逸说道。
从“卖风景”到“留乡愁”,乡村旅游成为地方文化的新舞台,让乡村更美,让农民更有文化。 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全省各地涌现出一批经济富裕、生态良好、村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截至2021年底,我省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达到32个,接待游客548.36万人次,营业收入20325.02万元。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更要突出农民主体,强化产业支撑。” 省农业农村厅农村产业处处长赵德林表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客观上倒逼地方政府、农户和其他经营主体共同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乡村旅游。公共服务,把山水林田当作生命共同体,美化乡村,绿化道路,净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休闲氛围。 乡村发展软实力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整体文明水平。
善用资源,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入新型农业
近日,随着气温逐渐回升,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田家寨村村民宋启春在他的特色餐厅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踏青游客。 作为曾经的贫困户,宋启春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越走越富裕。
“我把自己的土地转入园区,每年不仅有土地出让金,还有产业扶贫资金的分红。我还在建好的农村美食广场租了一个店面,又增加了一份收入。” 宋起春说道。
2016年在田家寨镇建成青海钱子园种植园,盘活村内80公顷荒地和盐碱地,探索建立“党支部+园区+公司+合作社+”的“5+”发展新模式农民”。 同时,通过在田家寨镇28个贫困村开展特色种植,带动田家寨镇28个贫困村发展枸杞芽茶、火焰人参、野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 示范推广种植面积超过86.67公顷,合作农户每公顷增收5.25万元左右。
除了千子园花海,网红打卡地、园区内的农耕体验、休闲观光、果蔬采摘、科普教育等都成为吸引游客的招牌。 据千子园负责人蔡有鹏介绍,“我们打造了以市场为龙头,集文创研发、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教育培训、商贸物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餐饮服务、会展等。通过各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的产业支撑格局,打造区域经济共同体模式,带动周边村落农业增效。 、农民收入和农村繁荣。”
近年来,全包旅游成为湟中区吸引和留住市民的最佳方式。 截至目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 10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群家黑峡生态农庄、上屋庄九宫屋、李家山印象云谷川被评为西宁市首批河湟精品民宿……越来越多的农村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时自觉协调发展生态旅游,农旅结合,让农民共享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湟中区乡村旅游人数186.86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3.5亿元。
如今,在青海农村体验过休闲农业的人,都会有一种业内“穿越”的感觉:在这里,不仅可以吃、喝茶、住,还可以走进大棚、果园体验农耕的乐趣,感受周边的景点。 最后,你可以带走各种经过深加工的特色农产品……一、二、三级产品,你想找到的应有尽有。
“让农民从‘一季丰收’走向‘四季丰收’。乡村旅游不仅改变初级生产,而且‘接连’延伸到全产业链,带动生态农业、生态产业、可以说,休闲农业正在成为高原现代农业的新领军者。”赵德林说。
游富农,
走出绿色发展新路
每年夏季,西宁市大同回族土族自治县巡让乡的杜鹃花,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为更好地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创收优势,旬让乡以鲜花为媒介,打造油菜花的黄金田地和“S”旅游环线的金名片。 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旬让乡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
巡让乡嘎楼村村民张乃嘎在村里的一家农家做服务生:“以前在家照顾孙子,现在游客多了,一种赚钱的方式,我也可以在家门口打工。照顾家庭也可以增加收入。”
村里发展旅游业,不仅让年轻人找到了家门口的赚钱方式,也让老年人赚到了零花钱,以传统手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也找到了增收的渠道。
西宁市大同县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蒋友村告诉记者:“大同的旅游业发展很快,每个景区都会举办相关的旅游活动,我们会带着手工作品参加,不会既增加了收入,又把我们无形的文化传承和传播开来。
乡村旅游开始流行,过去不愿返乡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
大同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马沟村村民杨桃萍,过去和丈夫外出打工。 看到变马沟花海的火爆后,她毅然选择回乡创业:“我在老家开了一家家庭旅馆,客房8间,年收入3万多元,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照顾家里的两个孩子。”
乡村旅游的发展,让青海成千上万的农民成为了市场的主体。 除了就地打工、开农家乐、摆摊卖特色农产品外,在我省休闲农业的发展中,还涌现出青海钱子园农业科技博览园的蔡有鹏、青海奔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源汇木雕工艺有限公司游启红等青海企业家为家乡建设和脱贫攻坚贡献了自己的才智。
据对2778家休闲农业经营者的调查监测,农民占全省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75.68%,每亩地产值超过8000元; 经营休闲农业的农牧民年均收入2.19万元。
“在很多村子里,几乎全村人都动员起来,户户都参与其中,分享绿水青山带来的红利。” 赵德林表示,休闲农业已成为农牧民稳定增收的新项目,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发展活力。
青海乡村旅游正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跑道上。 一个行业的繁荣带动了所有行业的繁荣。 我省休闲农业正在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更多山清水秀、文明和谐、宜居宜业、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出现在广袤的高原大地上,助力农业强盛。和美丽的乡村。 、富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