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的持续火爆,有些仿冒工厂开始出现“产能不足”。
值得关注的是,正品市场的兴盛与仿冒产品的泛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随着“潮玩IP”从娱乐元素转变为投资对象,与之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难题、仿冒产业链的监管短板,以及消费者对“低价替代品”的非正常追求,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行业和监管部门的关注。
仿冒工厂:加钱都没货
目前调货加价也难觅货源,先前预定的客户只能感到庆幸,而如今即便想要订购,也早已无法排上队。6月8日,东莞市一家仿制企业负责人在微信朋友圈中透露,即便是他们仿制的商品,也普遍面临缺货状况,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6月9日,当第一财经记者以采购者的角色进行咨询时,那位负责人透露,目前数千只产品的订单需要排队等候处理,而且“现在很多厂家都不愿意接受新的订单”。他进一步解释道,这主要是因为“货源紧张,需求量持续增加”。而在两周之前,相同数量的订单还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发货”。
据他所述,该工厂现在主要生产两款产品,均为1:1比例的全尺寸复制品,一款是所谓的“高仿高品质”型号;另一款则是“义乌高品质”型号。他向记者阐述,所谓的“高仿高品质”型号,指的是“与正品完全一致的高仿版”;而“义乌高品质”型号则很容易被辨认出是仿制品。
通过这位负责人先前发送给记者的图片及视频资料观察,可以明显看出他们仿制的商品与正品几乎一模一样。据他透露,“高仿高品质”型号的单价是每只38元,而“义乌高品质”型号的价格则更为亲民,每只仅需十几元。
该工厂当前生产能力受限。同样是在6月9日,东莞另一家仿冒工厂的负责人也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尽管他们工厂的日产量可以达到数千件,但这些订单却需要等到月底才能安排生产。“不只是你一位客户有需求,想要购买的人实在太多。”两周前,他向记者承诺数千件产品可以在数日内完成,并且迫切地询问记者是否需要订购。
从迅速应对到漫长的排队,仿冒市场的供需不匹配现象一目了然。究其原因,仿冒商品市场的火爆程度非同小可,其根本动力源自正品市场的持续高温态势。
知识产权管理要加强
泡泡玛特品牌下的IP产品,凭借其潮流玩具的特点和明星的加持,正逐渐从普通的盲盒市场走向现象级的“社交货币”地位。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电商平台上有原价大约100元的盲盒,采用“未拆封”的售卖方式,售价从229元到3999元不等,尤其是那些隐藏款,原本的100元价格,经过黄牛炒作后,价格可被抬高至2000多元到3000多元,相当于翻了20倍到30倍。普通款商品也普遍以至少两倍的价格被黄牛倒卖,以单个售价99元的盲盒为例,其价格通常被炒至200元至600元之间。
海外市场同样热度不减,英国街头为争夺商品甚至发生争执。引人注目的是,韩国女团成员Lisa、泰国公主、蕾哈娜、贝克汉姆等众多国际明星都将其作为奢侈品包袋的装饰。
其爆红效应直接推动了泡泡玛特业绩与股价的双重上涨。2024年,泡泡玛特实现了130.38亿元的营收,市值自低谷以来持续攀升,至6月9日已达到3368亿港元,成为谷子经济领域内首只实现10倍涨幅的超级牛股。
法律界专家指出,此类大规模制造假冒产品的行为,已对品牌持有者的知识产权构成了侵犯。品牌持有者投入了众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产品研发、设计及推广上,然而这些仿冒工厂却轻易地盗用了他们的劳动成果,以低廉的成本生产出类似产品,从而扰乱了市场秩序。因此,针对那些从事假冒行为以及价格虚高的黄牛,必须强化监管措施,包括对造假者的严厉惩罚以及对黄牛交易的严格管理。
热度不断攀升,这一由盲盒引发的独特经济现象,或许会成为衡量文创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