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黄纯熠 沈余霞 黄顺永
仅仅因为对方声称手机故障无法使用微信,我竟然把钱转给了骗子!7月10日深夜,市民小陈在诸暨城东派出所完成报案笔录,他向民警表达了自己的悔恨之情。
一个伪装巧妙的假冒账号骗局,使她在短时间内损失了一万块钱,而骗子的漏洞,其实从一开始就隐藏在细微之处。
当天晚上八点钟,陈先生正在家里浏览社交平台,忽然一个他认识的人头像闪现出私信信号。他点开查看,发现对方网名仅比他的朋友郭先生多一个字符,头像和简介都与郭先生的账号完全相同。
上周在淘宝店提前买了个LV包,卖家要求今晚九点前必须付尾款一万元,否则四千元定金拿不回来,包也会转给别人。此刻微信转账暂时无法使用,淘宝也无法登录,能否麻烦你直接转账给商家?卡号会发送给你,手机修好之后立刻归还!
小陈发现小郭的社交账号名字几乎一样,说话方式也和小郭没什么两样,于是完全消除了疑虑。可以,她立刻就去转账。她一边答应着,一边根据对方给的银行卡号,用手机银行转了10000块钱。
汇款完成后,小陈把转账凭证拍给小郭看。片刻之间,小郭的回话让小陈大惊失色:“这钱从何而来?”小陈一时不知所措,连忙把微博对话截图发给小郭。小郭查看后十分慌张:“不是我发的!我的微博根本没发布过这些内容,你肯定受骗了!”
这时小陈才突然清醒过来,回头仔细查看,发现对方提供的所谓“卖家银行卡号”,其账户名并非LV的官方名称,而是一个个人账户,于是他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连忙到当地警察局报案。
警方在此提出警示:这种“仿冒账号”的骗术非常具有欺骗性,诈骗者常常盗取受害者社交网络上公开的内容,例如个人分享、生活点滴、关联人脉等,进而模仿熟人的说话方式和行为特点,随后编造“手机故障”“账号出现故障”“有紧急情况需要转账”之类的借口,阻止受害者通过多种方式确认信息,以此达成骗取钱财的目的。
要防止上当受骗,需要谨记三条准则:在处理涉及款项转移或替人付款等经济往来时,必须借助语音通话、远程视频等真人确认手段,不能单凭社交软件上的信息就轻易相信。
对于他人声称的“账号出现状况”“没法操作熟悉的程序”这类说法要留意,可以特意提起仅有少数人知晓的内部消息来核实对方身份;
一旦察觉可能有欺诈行为,马上保存谈话记录、汇款证明、对方账户资料等材料,立刻拨打110报警,同时联系金融机构冻结对方账户,以便尽可能减少损失。
当局已依据小陈所给的资料启动了案件追查,目前相关行动仍在持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