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常吃的粮食主要是五谷,你知道是哪五谷吗?

日期: 2025-08-26 09:09:18|浏览: 5|编号: 10576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古代人常吃的粮食主要是五谷

粟、豆、麻、麦、稻这五种作物合称五谷,是古代对主要谷物的统称。“五谷”在古代有多种不同解释,其中最普遍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稻、黍、稷、麦、菽这五种;另一种是指麻、黍、稷、麦、菽这五种。这两种说法的区别在于:第一种包含稻子而不含大麻,第二种包含大麻而不含稻子。古代经济文化重心位于黄河流域,稻子主要生长在南方地区,而北方种植稻子受到限制,因此“五谷”最初不包括稻子。“谷”最初是指带有外壳的粮食;稻、稷、黍等作物表面都包裹着壳,因此称作谷。谷字的读音,源自壳的发音。五谷原本是中国古代提及的五种谷物,后来引申为泛指各类粮食作物。

水果

中国本土出产多种水果,包括桃子、李子、杏子、桔子、梨子、酸梅以及胡桃等等。考古学家在1972年发现并确认了距今大约7000年的磁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胡桃,这一发现修正了以往认为汉代张骞从西域引入胡桃的观点。

2,张骞等人从西域引进的葡萄、石榴等

柰,其实是一种古代水果,具体形态至今仍有分歧,普遍看法是它就是后来出现的绵苹果,也就是中国苹果的最初称呼。

蔬菜很早就成为人类的食物来源。在《诗经》中记载的132种植物里,有20多种是作为蔬菜食用的。由于时代发展,其中一些品种已经不再作为蔬菜,而是变成了野生植物,比如荇菜、苕菜和苞菜等。到了战国和秦汉时期,我国人们常吃的蔬菜主要有五种。葵被称为“百菜之冠”,现在某些地区称作冬寒葵或冬寒之菜,植物学上名为冬葵,由于口感和营养价值一般,唐朝以后种植逐渐减少,明朝时已经很少种植,不再作为蔬菜食用了。藿也是先秦时期的重要蔬菜,它是大豆的幼嫩叶子,如今已经很少当作蔬菜来食用了。韭、葱、蒜是现在常用来增加风味的蔬菜,在古代的蔬菜种类中自成一类。太宫园在温室中培植葱和韭,所产韭黄在《汉书·召信臣传》中有载。另外,萝卜和蔓青等根类蔬菜也受到关注,如今萝卜的诸多优质品种在秦汉时期就已育成。蔓青早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被赞为上品,古代还能将其作为粮食替代品。当今常见的蔬菜品种,包括茄子、黄瓜、菠菜、扁豆和刀豆,大多是在魏晋到唐宋年间逐步从海外引入的。茄子起源于印度和泰国。黄瓜源自印度,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茄子稍晚,最初被称为胡瓜,至今部分地区仍沿用此名。菠菜在唐代贞观时期由尼泊尔地区传入,起初叫做波棱菜,后来简化为菠菜。扁豆则发源于爪哇,于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刀豆原产于印度,唐代传入我国。

自宋代起,我国的蔬菜栽培与食用变得普及起来。不仅有从海外引入的品种,古代的劳动人民还独立培育出一些关键性的蔬菜类型,例如菱白和白菜,种植蔬菜的方法也得到发展,苏轼曾写下诗句:“渐渐感到春风微寒,青嫩黄韭已上春盘。”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寻常百姓也能在春季享用到时令的蔬菜。自元代起,陆续有新菜式融入中国饮食体系,明代与清代更是不断增添新品种。胡萝卜源自北欧地区,经由波斯地区在元代传入国内。至于辣椒和西红柿,它们的引入时间相对更晚。西红柿虽在欧洲传播至我国,但真正产地在南美洲的秘鲁。这种植物的早期名称为狼桃,当地原住民初次发现时,曾误认为它有毒,因而不敢尝试。到了清代晚期,目前我们所见的中国传统蔬菜种类已基本完备。

少年时读《水浒传》,便觉得宋代民众肉食消费颇丰,尤以牛肉为主,多食煮熟的整块牛肉(非汤煮形式)。这种饮食状况令人向往。某日教师讲授往昔百姓备受煎熬,我举手询问如此困苦之际宋代人怎还能享用酱牛肉。教师厉声瞪我一眼,斥责道你去宋朝看看。课毕我穿梭数条街巷,却始终未能寻得通往宋朝的路径。

猪肉通常被视为汉族人的主要肉食之一。不过,在《水浒传》里对猪肉的描述颇为具体,例如当鲁智深(当时名为鲁达)三拳打死郑屠时,书中写道郑屠经营着两家店铺,摆放着两块肉案,上面挂着几片猪肉。鲁智深要求郑屠亲自切十斤瘦肉碎、十斤肥肉碎,甚至还索要十斤寸金软骨并要求剁成肉末。郑屠这才意识到不对,原来对方不是来买肉,而是故意寻衅滋事准备打架。肉末就是臊子,当时还没有绞馅机,全用手剁,书上写得明白,10斤要剁半个时辰,20斤则需要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可实际呢,这20斤猪肉馅全被鲁智深当面打散,如同落下一场肉雨,我认为郑屠的体格和武艺,本不该输给鲁智深,主要是那20斤肉馅让他太累了,郑屠腰酸背痛胳膊发麻,而鲁智深一直坐在凳子上,悠闲地等着他。还有,他卖什么就吃什么,郑屠或许猪内脏吃得太频繁,导致血管变硬,脑子变得迟钝,(要是让他剁20斤就剁,你想想他一个提辖怎么会做起采购工作)。这么一较量,他怎么可能会赢。所以这场打斗显得不太公平,郑屠输就输在猪肉上,确实有点不值得。

一旦梁山好汉特别是林冲武松等几位核心人物出场,宴席上就常见到优质的煮熟牛肉了。林冲在草料场任职时,店家特意切了一盘熟牛肉,另外温了一壶热酒招待他。林冲还另外购买了一些,离开前把那两块牛肉包好,放在怀中。吴用去拜访阮氏兄弟,阮小七询问:"有什么可以下酒的食物?"小二哥回答:"刚宰的一头黄牛,肉质肥美得像花糕一样。"阮小二指示:"切成大块,送十斤过来。"武松在景阳冈附近饮酒吃肉,显得格外洒脱。他首先端起碗将酒一饮而空。高声喊道:“这酒真有力道。掌柜的,请来些能填饱肚子的食物。”店家回答:“只有炖好的牛肉。”武松说:“那就切两三斤来。”店家进去切了二斤熟牛肉,装在一个大盘子里,端到武松跟前。接着,他又切了两斤。总共算下来,武松饮用了十五碗酒,享用了四斤熟牛肉,即便按十六两为一斤的旧制计算,这个量也绝不稀少,着实令人惊叹,他这般能吃的体魄,否则也难以搏击猛虎。

宋代居民除了牛肉消费量大,鹅肉也是他们的常备菜式,尤其是肥硕的鹅。鲁智深在桃花村大打出手以及武松在飞云浦惹是生非之前,所享用的都是鹅肉。不仅如此,宋江偏爱品尝鲜香辛辣的鱼汤,时迁则对鸡肉情有独钟,柴进款待宾客时会宰杀羊只。至于像赵员外这样的文人士族,家中备置的食材包括从市集采购的新鲜鱼类、嫩滑鸡肉、自酿鹅肴、肥美鲊鱼,以及时令水果等。加工制作的鱼类食品,例如腌制或发酵的鱼,都属于肥鲊这类。宋江在杀害阎婆惜之前,阎婆曾下楼去买些新鲜水果,还有活鱼嫩鸡和肥鲊等食材。宋江喝完酒,吃完菜,随后就把那家姑娘给杀了,杀人之后便逃走了。

牛羊鸡鸭数量可观,反映出宋代自然环境优越,山川秀丽,草木丰茂,水源充沛。沧州一带野猪成林,梁山水域辽阔广袤,景阳冈处潜伏猛兽,浔阳河中跃出金鳞鲤鱼。通过《清明上河图》可以了解,在宋代部分时期,由于社会环境比较安定,经济持续发展,市场交易活跃,民众生活尚能维持基本需求。大文豪苏轼年少时,宋代社会尚处发展初期,猪肉被视为珍贵食材,饲养家畜的农户较为普遍。那个时期注重保护耕牛,禁止宰杀耕牛获取肉食,但后来猪肉数量或许有些充裕,苏轼调任黄州时,发现猪肉售价非常低廉,为了维护养猪者的利益,他潜心研制出“东坡肉”,并将其带到杭州宣传,最终演变成了著名的特色菜肴,苏先生偏爱食用猪肉,尤其是肥腻的部分,导致身材肥胖,宋朝的交椅比较单薄,不知被他坐坏多少把。

向下滑动,或者是宋朝人弄明白吃牛肉和羊肉比吃猪肉对身体更有好处,或者是即便有了东坡肉,养羊也不划算,就都不养了,羊肉价格一下子高起来,于是宋朝人就更多地吃牛肉和羊肉了。宋朝的牛肉非常鲜嫩,下锅就变得软烂,人们吃起来就停不下来,吃来吃去,让后来的人就觉得宋朝的牛肉是天下最顶级的了。

如今医疗水平进步了,明白过多食用猪肉会导致血脂升高,因此人们转而大量吃牛肉,不过在家中烹煮牛肉时,肉质常常难以煮软烂。近期承德地区新开了一家西餐厅,品牌名为汉道芙,那里的牛排厚度可观,味道香浓而且非常软烂。打听到,这些牛排是从美国安格斯地区专程空运过来的。某天我品尝了一整块牛排,整个过程牙齿完全没卡住任何东西,由此不禁思考,宋朝时期的牛肉烹饪技艺怎么会出现在美国了?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耕立国,且地处内陆,导致鱼的价格相对较高,俗话说“鱼与熊掌难以两全”,因此食用鱼肉的群体主要局限于那些身份显赫的官员和学识渊博的士人,寻常百姓难得品尝到鱼肉滋味,按照现代的说法,古代能够经常享用鱼肉的人,都属于社会上的品味人士。他们怀着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敬意,将捕鱼的技艺提升到顶峰,并且从中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也彰显了非凡的审美情趣。

孔子提及饮食之道时表示,米要精制,鱼要细切,其中“脍”意指生鱼的细碎切片,这一观点概括了品鱼的极致追求。

苏东坡是宋代有名的文人,他非常喜欢吃鱼,他和佛印和尚之间关于吃鱼的故事,曾经广为流传,到现在还被人们津津乐道。据说佛印和尚蒸了一条大鱼,偷偷地放在一个容器里,有意的不让苏东坡吃,苏东坡急中生智,给佛印和尚出了一个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和尚便对出了下联“寻常人家庆有余”,这个对句正好满足了苏东坡的心愿。

明代“大玩家”李渔极擅品尝鱼鲜,他在《闲情偶寄》中提及:品尝鱼肴首要注重新鲜度,其次考虑肥美程度,既肥又鲜的鱼才是上品……烹饪技巧关键在于掌握火候分寸……招待宾客时,菜肴可提前备好,但鱼必须保持鲜活,待客人到齐再行烹制。鱼的极致美味在于新鲜,而新鲜度的巅峰则在于刚出锅还冒着热气时……实在令人垂涎欲滴。

古人常以鱼寄托心绪抒发见解。令人不解的是,体表光滑的鱼儿与书信并无关联,但中国人却创造出“鱼递尺牍”的雅致传说。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诗云:群山飞鸟踪迹绝,万条小路不见人,孤舟老翁披蓑戴笠,独在寒江垂钓雪景,以此彰显孤高脱俗的人生态度,成为传世佳作。

与古代那些以鱼为乐的文士雅士不同,寻常百姓只能空有对鱼的向往。他们也有自己的方法,为何不能享受鱼肉,为何不能祭拜鱼神?于是,鱼形灯笼、鱼图画作、鱼样剪纸、鱼神祭祀、鱼灵传说、鱼怪故事等应运而生,寄托着“年年丰收”的吉祥心意,官府也积极参与其中,使鱼的形象登上了礼堂,出现在钱币之上。中国人创造了一种超越物质享受的鱼的认知方式。

古人对我国饮食文化有独到见解,尤其体现在鱼肴上。这种文化特色在于其精巧、考究和富有韵味。品尝鱼肴的重点并非饱腹,而是追求愉悦体验。人们追求的是一种象征意义,而非食物本身。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