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多元民族文化的璀璨之地

日期: 2024-06-15 19:06:46|浏览: 81|编号: 5375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市北部,北与门源县接壤,东北与甘肃省天祝县、永登县接壤,东南与市政府乐都区接壤,南与平安区接壤,西与西宁市大通县接壤,西南与省会西宁市城东区、城北区接壤。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有汉族、土族、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羌族等民族,其中土族占总人口的17%。互助县辖8个镇(威远镇、丹玛镇、高寨镇、南门峡镇、嘉定镇、乌什镇、五峰镇、唐川镇)、9个乡(红崖子沟乡、哈拉支沟乡、东山乡、东河乡、东沟乡、林川乡、台子乡、西山乡、蔡家堡乡)、2个民族乡(松多藏族乡、巴扎藏族乡)。

齐家燕西的英雄传奇、拉仁布与吉门索的感人爱情、庄严神圣的棒棒节、连绵不绝的金线绣、婉转嘹亮的纳什金、绚丽多彩如彩虹般的花袖、欢快的安召舞、风卷云涌的车轮秋、有“隔壁三家醉,开坛后香传十里”美誉的明流酒、歌舞升平的土族婚礼……这些都成就了丹玛土族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文化,也成为多彩丹玛的骄傲和自豪。特别是千人安召舞,规模空前,场面蔚为壮观,身着美丽土族服饰的群众,用优美的歌声、优美的舞姿讲述着美好的新生活。这里是彩虹落下的地方,更是土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阵地。

青稞酒酿造是互助土族自治县传统优势产业,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已有400多年的酿酒历史,酒文化源远流长。互助县是全国最大的青稞酒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春油菜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马铃薯生产繁育基地。

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乡(2个)

松多藏族乡

巴扎藏族乡

松多藏族乡

互助县松多藏族乡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南部,距县城34公里,总面积207平方公里,全乡辖十八洞沟、本坑沟、花园、松多、哈什、玛洞、马营、前龙等8个村委会,67个社区,藏族占总人口的23.6%。

地处湟水河谷北侧高山峡谷地带,农牧结合,以种植青稞、油菜为主,饲养牛、羊、马,野生动物、药用植物丰富。境内有卡约、唐王氏张卡山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旅游、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好,特别是森林资源、民俗风情、藏传佛教等旅游资源有待开发。

松多是华瑞藏族聚居区,是华瑞传统民俗文化的核心区,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瑞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民俗文化气息浓厚。松多乡在藏历新年等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当地藏族群众举办华瑞原生态颂歌大赛、传统赛马、藏历新年等文化活动,传承和发掘华瑞民俗文化。

巴扎藏族乡

互助县巴扎藏族乡位于互助县东北部,距县城渭源镇50公里,东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为邻,西与临川、东河乡为邻,北与门源回族自治县为邻,南与嘉定镇为邻,总面积522平方公里。乡政府驻乡中心村抓石久村。全乡有8个行政村,其中2个畜牧业村,共有生产合作社22个,藏族占总人口的62.6%。有耕地面积7995亩,已退耕还林还草1179.4亩。主要作物有小麦、大麦、蚕豆、马铃薯、油菜、中药材等。 全乡有草场面积11万亩,草场草场6万亩,畜牧业是该乡的支柱产业。

境内草原辽阔,天然森林茂密,山地有青海云杉、油松、白桦、红桦、山杨、桧柏、桧柏等乔木林,山地有杜鹃、沙棘、白刺、黄刺、枸杞、小枝、沙柳等灌木林。密林中栖息着鹿、石羊、狐狸、旱獭、雪鸡、山鸡、雉鸡、狼等野生动物;有黄芪、羌活等野生药材;有食用菌、蘑菇、蕨菜、柳花菜、羊肚、草莓、金银花等。全乡不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水力资源,还有铅、桐油、页岩、金砂矿、石灰石等矿产资源。

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点形成了我乡传统的旅游业。登上黄崖火,只见群山起伏如浪。顺着蜿蜒的十二盘而下,山间树木葱茏,谷中流水潺潺。夏季登高远眺,峰顶云雾缭绕,天上烟雨锁;入密林深处,苍松翠柏遮天蔽日,林中山花烂漫,野果飘香,百鸟鸣唱;入风景秀丽的下湖药水沟、狼牙沟、元扶沟,群山汇聚,山高谷深,怪石嶙峋,松涛风吹,深不可测。乡内甘冲寺始建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为喇嘛教红教寺庙。 甘禅寺为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由丹玛第一代启程嘉措所建。

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创客基地

土族非遗产品创客基地位于土族故乡园区彩虹部落土族园内,通过深度挖掘土族传统民俗文化互助互鉴,灵活运用现代设计表现手法,打造了“彩虹守望”品牌文创空间,以土族七色“红黄绿蓝紫黑白”为蓝本,将空间清晰划分为姑姑的小圆桌、奶奶的茶水、爸爸的马鞍、吴的护身符、妈妈的针线盒五个区域。

土族非遗产品创客基地立足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依托东西协同扶贫项目,与贫困村联合对接150余个产品,整合人才、资源优势,致力于推动区域内非遗传承创新,整合旅游景区二次消费一体化解决方案,将土族刺绣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土族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丰富设计产品种类,使产品应用更加生活化。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拉伦布和吉门索尔

鲜花(丹玛土族鲜花节)

土族刺绣

土族婚礼

土族轮秋

土族服饰

康昭

齐家沿溪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族棒棒协会

威远镇“二月二”雷台庙会

威远明酒

土族宴席歌

青海青稞酒传统酿造工艺

土族民间舞蹈

土族刺绣

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一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工艺,绣技娴熟。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土族刺绣在色彩、针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之所以独树一帜,与其民族宗教、文化习俗密不可分。盘绣为丝线刺绣,所用丝线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七种颜色。配色可根据刺绣的规格、内容而定,但一般来说,七种颜色都要包括,色彩和谐,鲜艳夺目。

土族刺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蟠绣、拉绣、平绣、堆绣等多种绣法。蟠绣是土族独有的刺绣技艺,汇聚了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蟠绣传承人李发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姚玉梅等出席。

传统盘绣以黑色纯棉布为底料,以密绣为基调,大绣为特色,图案生动,疏密适宜,色彩鲜艳,最常见的图案有八宝、云气、太极图、孔雀戏牡丹等,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拉伦布和吉门索尔

《拉仁布》是一首土族民间长诗。这部民间文学作品用生动的形象、深沉悲壮的语言和讲故事的形式,记录了贫苦的拉仁布与牧民妹妹吉门索之间的爱情悲剧。它起源于土族地区,全用土语演唱。《拉仁布》和《吉门索》生长发展在土族地区,根植于土族传统文化,深受当地土族和汉族人民的喜爱。它是土族流传最广、影响最广的优秀民间叙事诗,堪称土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叙事诗长达300多行,描写了一场爱情悲剧。

丹玛花会

“丹玛花节”又叫“丹玛戏节”,是土族传统节日,流行于青海省互助县东部,每年农历六月十一至十五日举行。届时,土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坐在林中草河边、桥头,猜谜、饮酒、唱歌。节日期间最重要的就是二人转《花》。

“花儿”高手们以《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故事中的人物、历史事件对唱,称为“唱大川”。更有青年男女即兴填词,一问一答。青年男女们到晚会上用“花儿”表达自己的爱意。

土族婚礼

土族婚礼一般分为求婚、订婚、送礼、迎亲、答谢宴等程序。互助土族婚礼具有土族、藏族、汉族文化兼容的特点。土族婚歌旋律优美,内涵丰富,文化色彩浓厚,是土族传统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形式,蕴含着土族人民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涉及土族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是土族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土族文化、历史、民俗风情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土族轮秋

关于土族轮秋的来历,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相传,土族先民为了寻找谋生之道,曾用青龙、野牛犁地,但都失败了。最后,他们改用黄牛犁地,“耕尽南滩北滩,散播金灿灿的稗子”。

秋季,人们用木制的车子来运输收获的庄稼。当最后一车麦捆运到田里时,车子翻了,只见两个肚皮干净的孩子在轮子上面朝天空跳舞,唱着丰收的家歌《秧歌罗》。经过长期的发展,轮秋节已经成为土族人民勇敢、智慧、团结的结晶和象征,也是土族男女老少都喜爱并热烈开展的传统活动。

轮形秋在土族人民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从一种用粗糙的木轮和牛毛绳编成的简单工具,发展成为用钢管作顶柱、钢板作上下轮、滚珠轴承、挂着彩旗彩带的手工艺品。轮形秋制作精美,装饰鲜艳,伴随着土族音乐和安召舞蹈,运转顺畅,从田间的打谷场升格到城中雅致的厅堂。一年一度的正月赛会、二月初二交流会、丹玛花会、“观经会”、运动会、文艺演出的舞台、大型广场舞表演,都离不开轮形秋。

几名身着民族服饰的土族姑娘、小伙子踩着悬在铁盘边缘的踏板,随着大盘的快速旋转,不时做出各种高难度的空中动作,“寒鹊探梅”、“雄鹰展翅”、“猛虎下山”、“孔雀三点头”、“金钟倒挂”、“春燕垂柳”、“蛟龙出海”……轮秋节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壮丽的画卷。

土族服饰

土族服饰无论男女老少,都色彩艳丽、美不胜收。彩虹袖是互助土族传统服饰最典型的标志之一,互助县也因此获得了“彩虹之乡”的美誉。互助县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土族妇女穿上彩虹袖,“三摇一摆走,蜂蝶不离;舞安招舞,袖子飘扬,犹如彩虹下凡。”这无疑是对土族服饰最诗意的赞美与赞美。

康昭

安召是土族的一种古老舞蹈,流行于互助地区。每逢庆贺节日、丰收、婚嫁,人们便聚集在庭院或打谷场跳安召舞。跳时男女相聚,排成圆圈,由能歌善舞的师傅领舞,众人在后边歌舞,气氛融洽热烈。舞蹈动作:先俯身,双臂左右摆动数圈,再高高跃起向右转一圈,转身时双臂抬起。动作反复。舞步轻盈优美,风格独特。

涂泥塑

土族泥塑艺术是融宗教、民俗、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土族泥塑内容丰富,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手法灵活,配色、捏塑手法保留了互助地区古朴华丽的特色。土族泥塑以寺庙佛像为主,同时也向民间神灵、民俗等雕塑辐射。土族宗教泥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佑宁寺的宗教佛像主要集中在佑宁寺,佑宁寺附近山峰巍峨,植被丰富,土地肥沃,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是选择泥塑材料的绝佳地点。土族对泥塑的用料颇为讲究,土族泥塑的基本材料——泥土,需要精心配制。以佑宁寺土族僧人制作的佛像为例,泥土取自距佑宁寺2公里外的一座山脚,有资料记载此山是嘉色活佛开光的神山,土质黏度好,十分细腻。

在佑宁寺僧人中,土族僧人素仁曾的泥塑作品最具代表性。他的作品以寺内佛像为原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体现了藏传佛教的传统审美观,是土族泥塑艺术的结晶。土族泥塑在色彩搭配、信仰习惯等方面保留了土族风俗习惯,运用了传统的工艺,逐渐形成了反映土族人民宗教生活的艺术作品,充分展现了土族地区传统寺院艺术的丰富内容和多样形式。

齐家沿溪

《齐家演义》是一首土族长篇叙事诗,自明代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互助县文化馆馆长刘英俊介绍说:“《齐家演义》目前有六个版本,主要故事情节相同,主要讲述明朝天启年间互助县第十一世土司齐秉忠率领的土族将士忠心爱国,为维护明朝统一和平而牺牲的英雄事迹。”《齐家演义》的原著故事多取材于从前线归来的土族将士的亲身经历。

这种有曲牌有歌词的民间文学形式,是通过口口相传形成的,最少300句,最多3000句。席恒雄是《齐家演戏》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他不仅继承了上一代传承人的真传,还在原有的曲牌和调子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歌词,调整了调子,使之更适合今人接受,从而将《齐家演戏》发扬光大。

人们学习《齐家延禧》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对《齐家延禧》背后的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 “《齐家延禧》歌词分为发榜、选兵、出征、牺牲、殉国、归援、悼念等七个部分,其中有些故事很有意思,其中一段讲齐秉忠剿匪是在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不利条件下进行的。为了吓退敌人,他先让士兵们捡起野马粪,倒入河的上游,灌入洛阳城内。叛军误以为齐家军人数众多,便把守洛阳城的外军全部驱散进城。随后齐延禧在3360只“嘎拉羊”(山羊)上挂上红灯笼,又有3360人手持锣鼓,趁夜进城,吓得驻守洛阳的叛军连夜逃窜。齐家军大获全胜,收复了洛阳城。”

秦腔传奇剧《土族元帅》

大型秦腔传奇剧《土族元帅》改编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齐家演西》,编剧多次修改剧本,国家级导演精心编排了一个体现土族高尚情操的传奇故事。剧目包括改编自土族传统小调的音乐、创新改良土族传统服饰的服饰、还原土族人民生活场景的舞台效果、现代舞蹈片段。

互助土族自治县的节日

自麦苗发芽以来,土乡丰富的传统农村节日接踵而至。五一三是继四八白马庙会之后土乡又一个文化盛会,也是带动农村经济繁荣、促进农村商品流通的盛大物质文化交流活动。六六丹玛花会、六八佑宁寺观经会等丰富了彩虹故里人民的精神生活。

西藏赛马会

2019年7月3日农历六月初一,互助县松多乡一年一度的传统赛马会如期举行,吸引了大批群众和游客前来观看。这场传承百年的藏族赛马会,已经成为各族人民欢聚一堂、促进当地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的盛大节日。

草原孩子们载歌载舞,庆祝他们美好的新生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松多传统赛马已有近百年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华瑞藏族的一些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保护,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生态保护、乡村旅游发展等政策的实施,华瑞藏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掘和弘扬,而一年一度的赛马比赛是众多华瑞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活动。

“中华水塔”国际越野竞走比赛

2019年7月7日,第六届“中国水塔”国际越野徒步世界杯互助站比赛盛大开幕。比赛分为男女专业竞赛组、青年组、群众健身组,来自中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加纳、尼日利亚、刚果、苏丹、尼泊尔、法国等十余个国家的100余名专业运动员和互助县1000余名徒步爱好者参加了本次赛事。

第六届“中华水塔”国际越野徒步赛分玉树、贵德、互助三站,赛事主题为“青海这么美,徒步去看看”,理念为“进一步宣传和传播低碳出行、绿色环保、关爱自然”,赛事旨在大力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宣传促进民族团结建设重大举措。

我们将充分利用和整合当地旅游文化资源,走体育+旅游的发展路线,打造国际户外运动品牌赛事,用徒步传递低碳环保理念,充分展示壮美玉树、遵道贵德、秀美互助等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将赛事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向世界展现美丽青海“中华水塔”的无限魅力。

花歌手大奖赛

2019年7月10日,在这油菜花飘香的季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天佑德杯”花歌手大奖赛在互助县丹玛镇文化广场举行,丹玛沉浸在一片“花”的海洋和美酒之中。

十五元宵节……马娟村社区烟花

2016年2月22日(农历正月十五),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马泉村,锣鼓齐鸣,彩旗飘扬,灯笼高照,人们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马泉村是土族村寨,社火表演历史悠久。舞龙、舞狮、赛旱船、魔术师、拉牛、日语等传统社火表演风趣幽默、滑稽可笑,都是传统的保留节目。马泉村的社火在周围村寨中非常有名,独具特色。

正月十五,四面八方的村民纷纷前来,大饱眼福。马泉村民为人们献上了一场丰富的节日文化盛宴。今年与往年不同,增加了抬高、彩车等新表演项目。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村民自发组织,自娱自乐,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日子越来越好。

威远镇“二月二”雷台庙会

互助县“二月二”雷台庙会已有近四百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宋代以前,威远镇一带称“诺树都”(当地方言意为林区),宋代改称“牧马营”,为军事要塞,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雷台打仗之风始于宋代,原为武术比赛,故名“雷台会”。当时县政府威远农民协会和八大酿酒作坊自发组织了唱传统“花儿”、比武、物资交流的盛会,庆祝威远鼓楼、雷殿等庙宇落成。

随着传承发展,互助“二月二”庙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互助的特色和品牌,内容也逐渐丰富,有诵经、唱戏、比武、唱“花儿”、物质交流等,表达了人们祈求龙神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每年二月初二最为热闹的是物资交易会,省内外客商云集,除了可以买到精美的土族刺绣,还可以在交易会上吃到当地的特色美食、品尝青稞酒……

互助的“二月二”热闹非凡,县城里很多地方都有民间表演、皮影戏、戏曲表演,村里还有梆梆表演,大家出去玩一玩吧。”互助的“二月二”比春节还要热闹。

“棒棒社”

“棒棒会”是土族传统的民间活动,也是当地最隆重的传统民间宗教节日之一,意为术士进行仪式表演,俗称萨满舞。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互助县东沟乡姚马村的节日,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载歌载舞,迎接土族一年一度的“棒棒节”。

2017年3月30日,农历三月初三,当地民众纷纷来到广场祭祀龙王,带着供品到广场进行道教仪式,焚香、点灯、磕头、祈祷等,祈求龙王庇佑农民,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梆梆节”自明万历八年起便有,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因师傅手持单面扇形羊皮鼓,用木棒敲击鼓面,边舞边发出“梆梆”的声音而得名。至今,该节日依然热闹非凡,鼓声不绝于耳。

“鸡蛋俱乐部”

索布坦村是土族发祥地之一,土族先民元朝时期就在此居住,据史料记载,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这个土族村寨都会举行传统的庙会,这是招待神灵的传统节日。庙里祭祀龙王、九天娘娘、三天娘娘等神灵。庙会期间,术士们念经、跳土族称为“波”的魔术舞,以求避灾避难。这就是索布坦村著名的“蛋会”。

“蛋会”的会场在村西龙王庙前。庙前立着一根高三三尺的旗杆,埋深十八尺,象征着三十三天、十八层地狱。用彩纸剪成云纹、水波纹的长旗挂在杆上,垂到地面。旗杆顶上横插着两个叉子,叉子顶端各插着一个大馒头,象征着日月同辉。旗杆顶上还系着一个布袋,里面装着五色谷、红枣、花生、果糖、钱币等,这布袋叫“两蛋子”。晚上仪式结束,大家争相抢夺这些供品。抢到馒头的人,就能生为“状元”,抢到“两蛋子”的人,就能避灾避祸,转祸为福。

因为是神会,所以参加聚会的土族人民都会穿上最美丽的民族服饰,特别是年轻的土族妇女,她们穿着色彩鲜艳的花袖衫,头戴宽边帽,帽前插着鲜艳的绢花,绢花中间放着一面方形小镜子。结果整个会场到处都是鲜花和镜子,又是另一种形式的花海。有趣的是,庙会里还有一项有趣的民间游戏——摸蛋。这个游戏不仅孩子们玩,参加聚会的男女老少都会玩。

所有游人都会把煮熟的鸡蛋带到集市上,不管他们是否知情,他们会用自己的鸡蛋互相撞击,鸡蛋破了的一方就输了,获胜者会剥下蛋皮吃掉。集市结束时,剥下的蛋皮会散落在会场各处,使地面一片白色。因此得名“蛋市”。

据当地长者讲,“蛋会”源于明嘉靖年间,因春季有冰雹而举办,以破蛋避灾的习俗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说这天会有很多鸡蛋被打碎,地上会铺满白色的蛋壳,龙王和山神高兴了,全年都不会下冰雹,庄稼也会有好收成。

索布坦村“蛋会”与中国古代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吃蛋、敲蛋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和生育的敬畏与崇拜。三月是万物生机勃发的生命季节,许多民俗与季节的更迭相呼应,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寓意。索布坦村“蛋会”期间,人们还会在庙里祭祀龙王、九天娘娘等神祇,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九天娘娘又称女娲、玄女、凤母,是中国古代的女神,其生日为农历三月十八。

五月十三庙会

在河湟谷地,互助土族自治县红牙子沟乡的“五月十三”庙会(又称物资交流会)在河湟谷地人的世界中有着浓浓的韵味,常常与天空、风雨、台下的日子、茂盛的树林、黄绿相间的田野相映成趣。

互助县红崖子沟乡“五月十三”庙会,在青海高原影响深远。它不仅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更是河湟文化发展史上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盛开在河湟谷地、盛开在河湟河流域人民心中。每年四月到来,五月十三成为村民、商贩们的期盼。

五月十三的由来。有人说,这一天是纪念关公诞辰的日子,也有人说,五月十三是关羽独自赴会磨刀的日子。(关羽,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字云长,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市人。关羽生前忠义凛然,勇猛无比,深受同时代人的敬重。)不管哪种说法属实,都有一个奥秘,就是五月十三会有“磨刀雨”。说起“磨刀雨”,民间有两种传说,一是说五月十三是斩貂蝉的日子,磨刀雨过后貂蝉便被斩首; 另一种说法是,当日关羽只身前往开会,由于许久没有磨刀,刀刃钝了,恰逢磨刀雨落下,关羽趁机磨刀,大胜而归。

五月十三磨刀雨,是五月十三的神秘之处。从前,中午是晴朗的一天,下午天空中飘来几朵云彩,然后就响起了隆隆的雷声。听,那隆隆的雷声不就是关帝磨刀的声音吗?这一天的雨就叫“五月十三磨刀雨”。这一天无论是倾盆大雨还是几滴细雨,都赢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在我的记忆里,五月十三下雨的几率很大,上午还是晴天,下午突然下起大雨或小雨。一旦这一天不下雨,老人们就会感叹今年的收成不好,会说:“旱灾要到五月十三才结束,如果五月十三连晴天都下,那几年都无望有好风调雨顺了。” 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能摸索出这样一句亘古不变的农业谚语,至今依然十分管用,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

五月十三庙会历来由老友村、蔡家村、上寨堡(淡水路、上寨、詹家村合并为上寨堡)轮流举办。每年四月,举办此庙会的庄子村民自发募捐。从白马庙四八庙会开始,五月十三就拉开了序幕——募捐、请戏班、发请帖……一切都准备就绪。农历五月初九上午,三村村民齐聚一堂,敲锣打鼓,举行护苗插牌的盛大活动。清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弥漫在乡间湿润的田野里,随处可见山顶上彩旗飘扬,锣鼓声震天动地,长长的队伍犹如蜿蜒的巨龙。随处可见桑树上袅袅升腾的炊烟,传递着村民们的心愿和祝福。 插牌仪式宣告庙会正式开始,正月初一踏上庙前的戏台(三村村民自发搭起戏台,画龙点凤,颇为壮观),正月十三为正日,正月十六为庙会结束,庙会为期六天。

五月十三节以秦腔为主,演员主要来自红哈(红崖子沟乡、哈拉支沟乡)的“鞋团”(红崖子沟乡、哈拉支沟乡组成的秦腔班远近闻名,在河湟闻名遐迩。因表演服饰较为简朴,靴子等物都是就地取材自己缝制,后来民间俗称“鞋团”)。此外,皮影戏、眉须戏、青海花、露天电影等,都为庙会增添了精彩元素,凸显了丰富多彩的河湟文化。如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自发组成民间小乐团,悠扬的竹弦乐声让五月十三节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由于土乡五月十三节历史悠久、知名度高,远近邻居、海东、西宁等地客商纷纷前来售卖货物,甚至还有外地艺人前来表演才艺。久而久之,五月十三节逐渐发展成为红崖子沟乡一项大型传统文化交流活动。

青稞酒文化节

2017年6月24日,首届中国青稞酒文化节在青海省互助县彩虹部落文化广场隆重开幕!文化节将连续十天奉献精彩内容,而丰富多彩的开幕式表演,更是拉开了本次青稞酒文化之旅的华丽序幕。

首届中国青稞酒文化节以“在青海,为世界喝彩”为宣传主题,热情地向世界展示高原民族文化,借助这一主题,向世界传递高原地域背景、走出去对话世界的人文态度、独具特色的酒类主题活动。中国青稞酒文化节热情拥抱“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方针,积极推动青海省经济发展和文化合作交流。

从酒文化诞生到如今,敬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尤其在青海,婚丧嫁娶等不同场合都能感受到不同的饮酒礼仪。比如下马三杯酒、谢媒人等,感觉就像是宴席的一本万利。酒场的礼仪再炫,也离不开“人”。高原人民热情好客,所有的敬意都在酒场的不同礼仪中。

未来,中国青稞酒文化节的内容将更加丰富,让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文化节,青海中国青稞酒文化节无论从活动规模还是筹备程度上,都堪称一场文化盛会。这一点从开幕式表演的新颖、规模宏大就可以看出来。开幕式以迎宾、赞酒、祭酒、唱酒歌等形式为主,凸显文化艺术民俗特色。它立足青海民族文化特色,大量展示青稞酒文化、“花儿”艺术和土族民间传统文化,融合青稞酒文化特色和青稞酒文化祭祀活动元素。祭祀酒神的仪式以舞台化的形式再现,表达了青稞酒文化的特色和内涵,堪称一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专业水准的文化活动开幕式。

接下来的十天,文化节上我们还会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6月25日:曲艺专场演出(互助县戏曲曲艺协会) 6月26日:民族歌舞专场演出(纳通金花艺术团) 6月27日:民族歌舞专场演出(星海县歌舞团) 6月28日:鲜花音乐会(互助县鲜花艺术团) 6月29日:土族服饰展演(互助县文化馆安娜歌舞团) 6月30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葡萄酒与健康国际高峰论坛(互助县文化馆安娜歌舞团) 7月1日:民族歌舞专场演出(互助县白牡丹艺术团) 7月2日:鲜花专场演出(互助县白毡帽花艺术团) 7月3日:民族歌舞专场演出(互助县文化馆安娜歌舞团) 7月3日:闭幕式

6月24日-7月3日 青稞与酒——摄影书画展 青稞酒产品展示 国际小吃节 热气球定点演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6月25日-7月3日 大型车展 6月23日-25日 天佑德青稞酒杯业余羽毛球团体赛 6月30日-7月3日 天佑德青稞酒杯业余网球团体赛 7月2日 彩虹跑 今年中国青稞酒文化节开幕式,融合了土族人民的智慧与文化魅力,歌舞升平,艺术与智慧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青海中国青稞酒文化节以“文旅展商”为核心,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大青海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加强区域文化旅游合作。

丝绸之路花卉艺术节

2017年6月26日,第二届青海丝绸之路花卉艺术节暨河湟民俗文化节开幕式在互助县全民健身中心举行,省、市、县有关领导出席活动并致辞,各界群众和干部群众1.5万余人前来观看。相聚美丽青海,抒发丝路情怀。

上午10点,阵阵彩色烟雾冲天而起,由《丝路奇缘·花乡》《河湟韵·唱响幸福》《花团锦簇·圆满中国梦》三个篇章组成的大型广场舞,将来自丝绸之路、西北五省的花艺师和国际友人聚集在彩虹之乡青海,共同演绎一场花艺盛宴。

6月6日“花节”

农历六月六,成为互助最美的月份,五峰寺、丹玛寺、松梵寺等地久负盛名的传统“花会”,更是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在历史的长河中,古老文化与信仰的遗存,与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相结合,“六月六”成为互助的盛事,镌刻在每一个互助人的心中,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7年6月29日,农历六月初六,是互助县人民期盼的一次民俗聚会。这一天,是“花”的海洋,是一群人的狂欢。嘹亮的“花”声,诉说和表达着人们对生活无尽的赞美与向往。

互助县上空“花儿”飘飘,当地群众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全民健身中心,享受全省“花儿”选手带来的盛宴。“姐姐大门三浪挥,我心怦怦直跳,想看姐姐好样的,红花儿开……”青海省花儿著名歌手谢先武演唱的《姐姐的红花》一曲,让会场里的人沸腾了,呐喊声、口哨声此起彼伏。白牡丹令、绿山令、宜雅令、水红花令、三闪令……在互助这片热土上,土族、藏族、汉族等多个民族世代和睦相处,共同哺育、繁荣了“花儿”这一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

“花儿”以其优美、抒情、高亢、嘹亮、优美的节奏形成了其独特的节奏。一首形式相同的花儿歌,根据不同的心情、情景、环境,可以唱出近百种不同的曲调,形成了“花儿”音乐的丰富特色。“花儿”主要歌唱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涉及的内容广泛,形式短小、尖锐、明亮,反映了生活的迅速性、时效性,形成了“花儿”反映生活的宽广性、迅速性、尖锐性的特色。

互助是青海“河湟花”的发源地之一,享有“花乡”的美誉。2006年,土族旦玛花作为非物质传统音乐类别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西北地区“花”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都印证了互助土族自治县作为“花乡”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绚丽艺术魅力,也体现了互助“花”的深厚文化内涵和“花”的广泛群众基础。色彩斑斓的“花”、土族妇女悠扬的歌声,走进土族乡,就能真切感受到“花”带来的夺目光彩。

“花儿”已成为中国西部民歌的代表,成为各民族广为传唱的民间艺术,成为西部民间的精神食粮。“花儿”以爱为主旋律,爱因“花儿”而释放,已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西北各族兄弟一生的纽带。在演出中,《花儿与青春》由青海著名“花儿王子”、国家二级演员马军先生,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著名歌唱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文化传承人张朵儿女士,青海花儿青年歌手杨全旭、童守荣,土族姐妹“双虎妹”、青海青年歌手达红梅、吕守邦,青海青年歌手本俊民等共同演唱。 四代歌手共同演绎《花儿与青春》,以“花儿”为媒介,探寻“花儿”在丝路上的绚丽,谱写“花儿”在丝路上的辉煌与绚烂。

丝路沿线的鲜花古韵芬芳,演出中,由国家级“鲜花”传承人马明山先生领衔,瓦小云、邵永亮、谢先武、张俊兰、莫连连、白桂玲等组成的青海互助鲜花歌唱团,演唱《花联》,带领大家追随鲜花的足迹,领略传奇文化,抒发丝路情怀。

丹玛土族花卉节

农历六月十三日,一年一度的丹玛土族花市如期举行。金色的丹玛滩成为“花”的海洋。花市为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前来丹玛赶集的群众达3万余人,来自甘肃、四川、安徽等省区的500余名客商也云集于此。花市上,戏曲表演、花唱、商品交易等节目纷至沓来。丹玛滩上花声阵阵,商贩叫卖声不绝于耳,集镇热闹非凡,繁华无比。

“花儿会”会场上,男女老少唱起心中的花儿,唱响心中的“青春”。歌唱点不断扩大,游客漫步其中,尽情欣赏“花儿”。丹玛花儿会是互助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传统群众性集会,也是该县首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戏曲、花儿、商业于一体,会期五天,据记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马明珊能用土语和汉语演唱土族民间叙事诗《拉仁布和吉门索》,还擅长酒歌、婚礼歌、宴席歌、长诗、赞美诗等民歌,为展现土族风情、弘扬民族文化奉献了自己的才华。2007年,马明珊被列为青海省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传承人。2008年2月,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玛花儿协会代表性传承人。马明珊,1949年生,女,土族,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大庄村人。

第十六届土族安召纳通艺术节

2017年6月28日,青海省第十六届土族安昭纳通艺术节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隆重开幕。互助土族自治县作为中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是河湟文化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其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孕育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安召纳通节作为土族传统节日,是一个热烈、热闹、内容丰富的节日,是青海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是土族人民感恩神灵、庆祝丰收的大型民俗活动,也是土族人民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追求进步和谐的平台,被誉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狂欢节”、“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记录土族历史的活化石”。已成功举办15届的安召纳通节,不仅传承了土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成为土族乡和土族人民对外交流的一张金名片。

扎龙寺大经堂开光大典

盛夏吉日,扎龙寺迎来了喜庆的盛典。2016年7月7日至11日(农历六月初四至初八),扎龙寺举行了隆重的大经堂开光大典。农历六月初四是佛教四大吉日之一——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之日。各族信徒身着节日盛装,满怀崇敬与虔诚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这场期盼已久的吉祥盛会。 这天拂晓,扎龙寺寺主嘉益活佛主礼,巴扎活佛、仓巴活佛和文都大寺、塔秀寺、赛宗寺、拉茂岱青寺、白佛寺等寺庙的十多位大格西,天堂寺、佑宁寺、却藏寺、甘禅寺等寺庙的僧侣,在崭新华丽的扎龙寺大经堂举行了为期三天的盛大开光大典,其中包括平定、增上两场重大火供。

庆典大典于十一日(农历正月初八)举行。上午六时,大典由扎龙寺高僧、寺庙管委会主任丹切琼派主持。应邀参加开光典礼的青海各大寺庙十多位拉然巴格西和众多高僧在大经堂举行了辩经仪式。这次吉祥的辩经仪式意义深远,祈祷佛教长存、法轮不停转动。不久的将来,僧众们将齐聚一堂,共同修习闻思修行和三藏四续,祈祷华瑞这片美丽富饶的圣地重现昔日的辉煌,日益繁荣。 清康熙年间,华瑞石门寺僧众达三千余人,辩经堂中辩经的拉然巴格西多达八十余位。此次十余位拉然巴格西在扎龙寺同堂辩经祈祷,因缘殊胜,法喜充满,再次被载入华瑞史册。

扎龙沟赛马俱乐部

一年一度的扎龙沟赛马会与大经堂开幕式完美结合,来自成都、云南、甘肃、青海等省市的扎西加、扎西建木桑、松多吉切夸、德吉措、丹增玉珍、扎西华旦、央金、阿音达娃、曲藏卓玛、央宗卓玛等著名藏族歌手和松多、天祝华瑞民间艺术团表演了丰富多彩的节目,为参加开幕式的嘉宾和社会各界人士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互助土族自治县特色美食

“后面的口袋”

“背口袋”,土族语言称“哈力海”,汉语称荨麻卷,是土族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因形似口袋,俗称“背口袋”。土族“背口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背口袋”的制作工序主要包括备料、摊饼、做馅、擀饼四个环节。

准备工作:采摘荨麻。采摘荨麻的最佳时间是在端午节前后。荨麻长到15厘米左右时营养最丰富,味道也最好。煎饼:就是用油煎成薄饼。馅料:将风干的荨麻放入石臼(石臼)内,研成粉备用。然后在锅中加适量面粉和荨麻粉煮成粥。加入盐、姜粉、花椒粉、蒜末等调料,煮熟备用。擀饼:将煮好的荨麻粥放在油饼中央,用油饼将荨麻卷成桶状,然后切成两半,装盘即可食用。

青稞酒

中国青稞酒原产地天有德,是全国最大的青稞酒生产基地和青稞酒原产地保护基地。1952年,互助县在天有德、永庆和、十一德等八个作坊基础上,成立了国营互助县葡萄酒厂。2011年1月,正式更名为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在深交所上市。

公司生产天有德、巴达工坊、永青河、互助四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青稞酒产品,拥有“互助”、“天有德”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互助中华老字号品牌,产品除牢牢占据青海市场外,还远销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及美国、俄罗斯等欧美国家。

互助土族自治县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落(三)

东沟乡唐拉村

红崖子沟乡张家村

乌石镇北庄村

互助土族自治县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10个村落)

红崖子沟乡张家村

乌石镇北庄村

东沟乡大庄村

丹玛镇索布坦村

丹玛镇瓦玛村

韦希镇希希坦村

韦希镇的图金村

五十个城镇,五十个村庄

卢斯霍村,东朱镇

尼亚克西亚村,东朱镇

Huzhu tu tu自主县海顿市被选为农村旅游业的国家钥匙村

北镇Maji

镇的村

坦拉村

坦格()村,北海县的霍祖县(Huzhu )是北村的一个自然村庄。 ppers。

霍胡县洪山祖乡的村

镇位于 的Huzhu Tu县东南部,东部的Ledu县和Ping'an (县的所在地),距离 Town aigh aiga and 。 Jia,,上海,,,,,,,,,Jiake,Jiake,和。

村位于镇政府以北3,000米处,西部的和山,向北和向南的高速公路,向东和向东的山上建造了东部和范围,遍布向东,并在向东范围内,是向东的,并在山上狭窄。西方的凯吉亚村( )是北部的村庄,南方是贝马(Baima)的村庄,北部是北部的三公里。 是张家族的聚会场所,主要是张Zhang。 目前,张家庭占该村庄总人口的99%。

北湖村,韦希镇

Wushi城镇位于县座位上50英里处的县席位。 东南部的明朝的伊祖()古城堡。

贝济岛的传统房屋是庭院风格的,面对南方,并用凸起的人物和猫的头部建造。 UES。用白色的土抹灰。

贝济族古城堡位于桑当东南部的露台上。西部的墙壁厚度为2米,顶部为30 cm,高8米,在分析撞车的层后,撞车层是30 cm。堡,不到100名居民。 过去的日子准备与敌人作斗争并分享同样的仇恨,长期以来一直变成了历史之轮。

小岛村

小村,韦祖镇是一个自然的村庄,该村庄居住着乡村的原始生态文化,传统的住宅建筑文化,民间记忆文化,无情带有TU的旅游项目,民间餐饮,婚礼习俗体验,歌曲和舞蹈欣赏,服装和手工艺品展示以及乡村风景之旅作为主要内容。

达津村村

华祖县的 位于Huzhu县的镇以西5公里处。大约有2,547人的村庄与北部的接壤,南部的,西方的Lari,西部的村,东北地区的在村庄中有330多个村庄。清朝的广马时期。 明王朝的拉里(Lari)有一个古老的城堡村,在拉东()十字路口有一棵百年历史的杨树。

海Quan村庄的森林里有一个山的天然村庄,因为泉水在海村庄的山脚下,有一个茂密的森林。 在73岁的Hu 中合并为 的乡村秘书,他在这里熟悉每个植物。一个天然村庄和其他自然村庄。

每当雨水都有春季,春季的春季会变得浑浊,村民们在每一个月球的第一个,八分之一和15天都会在这里祈祷,这将在这里祈祷TU也是一个崇拜大自然的国家,除了养育自己和后代的泉水之外,他们也非常尊重山脉等山脉。黄村(Huang )已成为许多徒步旅行者的目的地。

在山顶上,您可以看到山顶上的山丘。 。

第一轮秋天出生在这里

秋天的诞生有一个传奇的故事,秋天的历史并不遥远。当时是华胡县达济族村的党派秘书,并向这位熟悉民族体育项目的老秘书寻求帮助。

在全国少数族裔运动会上,Hu 开始完全改变了木制轮,并带有滚珠轴承,圆形的狮子形底盘固定在地面上。将耳模型放在圆柱的顶部,以反映族裔群体的种族特征,秋天的外部用Tu种族颜色刺绣装饰。

“轮子秋天”正在民间旅游和文化接待活动中旋转,例如 ,Yaoma,, ,Taizi ,, Folk Villy,西方民间公园,Naton Manor, Folk 和Tu Park。

Huzhu县的村的大多数房屋都是庭院风格的,面对南方,并建造了高高的束缚。 UES被打造了,这是保护房屋的安全性,左边是客厅,该房间配备了一个房间(床),因为室里有一个小型的花园。

庭院的墙壁是用白色的粘土来建造的,这是对村庄的形成,基本上是在13世纪初,是,是 Khan的将军。 hor ”并复制了。Suohu的意思是蒙古,因此也被称为蒙古海滩。就在村庄的古老树上,我们可以看到是一个有历史和故事的村庄。

村庄的中心是的寺庙。括号上的恩迪克斯(Enix)图案是藏族的屋檐柱,是藏族装饰风格和双层板的门。当地人称古树为“潘隆一般”树。 村民认为,其中一个是雄性树,而雄性树是高大的,有着华丽的花朵,茂盛的树枝和叶子,像龙的爪子一样,像龙的爪子紧紧地抓住了陆地,妇女是细菌和美丽的绿色的绿色。

瓦苏镇的瓦玛村庄,华胡县

关于西村的形成,根据村民的家谱,在明朝的武东(1491-1521)的时期西部村庄是西部的(西部),西部是乡村道路,在南方的道路上建造了两个 。建造)和西翼(新建造)。 主大厅是五个海湾,三个海湾(通常称为三回合),臀部屋顶,主山脊上有砖雕刻的花朵,屋檐和山脊上的野兽。

在西村,还有一个位于上海村庄的上海厂,位于西北部的第六个社区,向东,从到,向西到,向南到南部的道路,从到,北部是一个林地。 3.8米,在一个房间内,磨石直径为1.2米,磨坊长度为2.4米,水入口宽度为1.2米,水出口宽度为0.9米。

马萨诸塞州也是一个古老的祖先,贡玛泰遗址清楚地证明了该地点的位置约150米。距离西部的丹玛河(Danma River)约有500米。

赫兹县武镇村庄村庄

位于Huzhu县东北23公里处,在Wushi镇政府东北7公里处,属于和浅层山区,高空,凉爽的气候,无霜,降雨,降雨,Snow,Snow和Frost占地36平方公里,占地1.200%。 位于村的南部,村以西,位于村以北,Ladun村西北以及 的东部。

村庄的名字逐渐繁荣,这是一个姓氏,姓氏的混合与形成的村庄密切相关,因为 非常受欢迎。在寺庙之后,有些人在这里租用了寺庙的辖区,因为在这里迁移的人数逐渐增加,因为村庄逐渐围绕着村庄,因为村庄逐渐形成了村庄。当时的寺庙和你庙的繁荣,不难想象村庄的规模。

豪胡县韦希镇的图金村

村庄覆盖了六平方公里的区域。富裕而纯洁的,他们的生活习俗几乎不受其他种族的影响。

村庄有7个社区和4个自然村庄。村庄是由第1和第七个社区组成的,并以的名字命名,以便在这里建造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