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中路陕西南路路口:上海人心中的时髦地标,20 年实体商业不败传奇

日期: 2024-06-29 09:11:44|浏览: 138|编号: 5533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淮海中路与陕西南路交汇处虽然已不再位居榜首,但依然在上海人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0年4月 淮海中路陕西南路侧走秀

崔铁军 摄

“下午六点在百盛门口见。”

多年来,百盛门前的广场一直是上海年轻人约会、等人、相亲的聚集地。

加上不时举行的商业活动,百盛广场门口常常人头攒动,人气之盛让人毫不怀疑,这里即将面临实体商业的败退。

20年前,百盛在淮海中路与陕西南路交汇处亮相,吸引了爱打扮的上海人的目光。

此时正是零售业的春天,放眼整个上海,大概没有哪个路口能比得上这里的时尚与格调。

路口的东南角是高端时尚的“扛盐人”巴黎春天,西南角是繁华的襄阳路街市,西北角是“澳门人都吃”的葡式蛋挞,对面是时尚气息十足的麦斯甜甜圈。很多上海人在这里留下了第一次品尝色彩缤纷的甜甜圈的回忆,更别提百盛侧门的Zino意大利休闲餐厅,更是高级白领文艺青年的必去之地。

2000年5月,淮海路百盛百货商场里展示新款夏装。

张春海 摄

百盛开业之前,淮海中路与陕西南路交汇处并不算上海顶级时尚品牌聚集地,商场原本是一家电脑专卖店,80年代很少有家庭买得起电脑,懂电脑的人也寥寥无几,路过的人最多只是看看热闹、凑凑热闹。

上世纪八十年代,同样位于路口的第二家食品店,满街飘荡着细磨咖啡的香气,附近的居民喜欢从店里买一包咖啡粉,回家用铁壶煮,对刚刚流行的袋装速溶咖啡,立刻不屑一顾。

美心餐厅的蚝油牛肉至今仍让很多老顾客怀念。在东南角的公泰果品店,每到夏天总能看到光着膀子的人端着大盆,排队买西瓜瓤。

2004年食品店2号,袁念琪拍摄

21年前的初夏,当老式玻璃柜台还占据主流时,来自马来西亚的百盛高调亮相在这个路口,第一次走进商场的人们无不为之惊叹。

家住淮海路附近的孔玲在百盛开业当天,就买了一束花,花了136元,对花市了如指掌的她,还是第一次看到用鲜花做成的干花。

20年后,这些干花依然摆放在她家的客厅里,作为装饰。百盛曾经是上海人一个时代的心理地标。

孔令为百盛开业买的干花

1996年上海的商业格局概念是什么?

梅恒泰,无。

港汇365,无。

也没有久光百货。

说起上海的商业,人们大概只会想到南京东路、淮海路、四川北路。

那个年代做生意“三缺”:少商场、少品牌、少折扣。

由于商场少,夏季很多市民会早早地在商场门前等候,希望商场开门后能进去吹吹空调。媒体对商业业态的解读还很“中二”,呼吁百盛等商场提前开门迎客,为市民提供便利。

至于促销活动,当时流行的手段是“买一套西装,送传呼机”,百盛刚开业时,某高档西装品牌也曾推出过“买十套西装,送手机”的促销活动。

餐厅开在商场7楼,在当时可谓是件大事。孔玲记得,第一次看到餐厅开在这么高的楼层时,她觉得难以置信。她的第一反应是,吃饭的地方这么高,吃完饭怎么下来?

但很快,大家都接受了这个新模式,每当有身份的亲朋好友来上海,孔令就会带他们去百盛逛逛,然后到商场顶楼的餐厅吃饭。

2005年4月,百盛举行店庆大促销,购物满188元即可优惠88元。

头发凌乱。陈诗飘 摄

孔令在百盛的购物方式,可谓是“文化购物”,在实体商业鼎盛时期,百盛也曾有过一种“军事购物”。

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百盛每次庆店,疯狂的购物场面让人叹为观止。

大家都喜欢叫这里“怀白”,店庆的时候,女人有多爱怀白呢?商场门口层层护栏,保安如临大敌,柜台里的货品像批发市场的白菜一样堆得整整齐齐。

活动期间,化妆品专柜一天的营业额可达400万元。从商场开门到关门,排队的人流如潮。早上9点,工作人员就会来到商场门口,给顾客发放号码牌。

10年前,19岁的陶业文还在杨浦区一所大学读书时,曾多次去百盛,亲眼目睹了店庆时震撼的一幕。

为了第一次参加周年庆购物狂欢,她和三个室友早早起床,从杨浦坐公交车到百盛门口,等候商场开门。

刚进入商场,四人就发现不对劲,整个商场挤满了人,每部扶梯旁边都站着保安,柜台前都搭起了好几层围栏,每个柜台周围都围起了厚厚的人墙。

让陶业文惊讶的是,很多阿姨、妈妈也加入到抢购的行列中,她们有备而来,肩上扛着编织袋,走路速度如猎豹,动作敏捷如饿虎,买东西时毫不犹豫。

看着瞬间挤满人的商场,被吓到的女生们面面相觑。

“幸亏我有个朋友脑子转得快,他说虹桥不是还有百盛吗?也许会有同样的活动,但是人肯定会少一些。”四个人冲出商场,拦了辆出租车直奔虹桥百盛,避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竞争。

2001年9月 淮海中路与陕西南路交汇处

摄影:孙国富、张春海

路过淮海路与陕西南路路口时,你或许可以避开竞争激烈的百盛活动,但却无法避开这句话——你要包还是要手表?

15年前,王清秋住在淮海路著名的外向型楼盘嘉利苑,距离百盛仅500米。最让她恼火的就是下楼买酱油。每次她回到百盛买一瓶酱油或者一袋盐,短短几百米的路程都走不通。襄阳路菜场外的黄牛会一路追着她问:“要包还是要手表?”

后来,王清秋练就了眼尖手快的本事,在黄牛上来之前,她先问黄牛:“你要包还是要手表?”这才顺利了许多。

这句招揽顾客的标志性问候语大概在襄阳路市场鼎盛时期最为流行。

襄阳路商场离百盛只有几步之遥,当时80后是这里的主力消费群体,他们热爱追赶时尚,但当时这些叛逆的年轻人被批评为“迷惘的一代”。

2006年1月,襄阳路市场关闭前夕 刘欣 摄

在女孩们的眼里,襄阳路就是买牛仔裤的天堂,很多款式都是模仿国外的风格,加上各种流行的小创意点缀,包括腰带、流苏、蕾丝等。

1988年出生的陶文叶从初中开始就喜欢走在襄阳路上,她记得有一次在菜场里淘到一条低腰喇叭牛仔裤,这条牛仔裤穿起来非常合身,走在淮海路上非常时髦,她穿了好几年都没有过时。

对于男生来说,襄阳路无疑是购买运动服饰的“宝地”。15年前,周洋(化名)还是一名大学三年级学生,他靠做兼职家教攒下的学费,每个月底都会去襄阳路市场买T恤和运动鞋。

襄阳路市场里,有的商户专门卖“仿牌”。对于周洋和他的朋友们来说,最初的品牌启蒙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他说,打工挣钱去襄阳路不算什么,当时他的一些朋友甚至省下了每天很大一部分伙食费,就是为了去襄阳路买时髦的衣服。

在襄阳路市场呆了很久,我对“A Tree”(美国户外品牌)、“Back to Back”(意大利运动品牌Kappa)等词也逐渐熟悉。

“后来,我在美隆镇看到一棵树的标志,就觉得很熟悉,知道在襄阳路市场被仿冒的品牌,终归不会差。”周阳说。

在那个鱼龙混杂的市场里,每个老板都能流利地说几句简单的英语。每天都有拿着小旗子的导游带着一队外国游客来体验上海独特的“讨价还价”。

2006年6月29日:襄阳路商场的最后一次“疯狂”

沈嘉珊 摄

辉煌只是暂时的,市场的关闭已成必然。

2006年6月30日晚,襄阳路市场,最后一批摊主将货物装进蛇皮袋,拉下卷帘门。包装箱里的碎纸片散落在空荡荡的市场里。保安关闭了市场的铁门,市场里的灯熄灭了。

当灯再次亮起的时候,这里就叫IAPM。

如今,即便襄阳路集市依然存在,但已不可能达到昔日的盛况。80后陶叶文喜欢海外购物,淘宝、“6PM”、“日亚”她都会去,更别提对网购依赖程度极高的90后了。

环贸广场取代襄阳路市场

虽然百盛在前几年停业装修后,比以前高档了不少,但也只是上海众多百货商场中一家普通的百货商场;巴黎春天也显得有些老旧;环贸iapm商场的餐厅营业到深夜,正在绞尽脑汁进行创新;第二家搬进来的食品店,至今还在。

在这个路口,行人过马路的景象和十几二十年前一样壮观,在红绿灯无休止的闪烁中,一个新时代已经过去了。

- 结尾 -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