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上海新乐路:从白洋河到欧洲情调的历史变迁

日期: 2024-07-12 06:02:31|浏览: 145|编号: 5686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新乐路东起陕西南路,西至东湖路,始建于1932年,路修建后,以法国士兵亨利的名字命名为“亨利路”,1943年10月改名为“新乐路”。

新乐路街景

20世纪初,新乐路是一条宽阔的河道,被称为“白杨河”,河岸两旁都是坟墓和菜地。为了方便行走,居民们集资在新乐路上海总督府与圣母大教堂之间的河上修建了一座桥,名为“沈家木桥”。1932年,法租界开始扩大,工部局填平了白杨河,修筑了一条马路,历时三年才修好。

新乐路路标

如今走在新乐路上,还是会觉得有些寂寞。不必担心避开迎面而来的人群,因为这里行人很少。散落在路两旁的花园洋房和新弄堂,有种欧式风情,又带点秘密,带点忧郁。那些洋房精致的铸铁栏杆上爬满了藤蔓,春天是嫩绿,夏天是浓绿,深秋时节,藤蔓的颜色变成深红。当路上的法国梧桐树叶落下,更添几分生机。

新乐路街景

新乐路历来是上海的高档住宅区,该路上的公寓和房屋大多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例如新乐路7号,为1929年建成的4层公寓楼,共12个单元,每间房4间房;新乐路15号,建于1931年至1936年间,也是4层公寓楼,共6个单元,每间房4间房,有大阳台;新乐路17号,为1936年建成的5层公寓楼,共16个单元,每间房3间房。

与17号并排的新乐路21号,始建于1935年,原名“平家丸大楼”,为5层公寓,前院宽阔,后院为狭长型花园,这些公寓底层均为附属建筑

新乐路21号原黑克马林大厦

新乐路23号也是5层公寓,建于1933年,一套4间房,每层2间房,共6个单位,有大阳台。与上述公寓不同的是,它们的底层原本是店面,五楼是附楼。新乐路136号是建于1933年的5层公寓,新乐路145号是建于1931年的6层公寓,原名“亨利公寓”,底层曾经是店面,六楼是附楼。二至五楼共有13个单位,有3间一套、2间一套、1间一套的户型,可以满足住户的不同需求。

新乐路192号还有一栋1940年建成的五层公寓楼,新乐路的这批公寓楼是上海的高档住宅,煤气、卫浴设施齐全,钢窗、打蜡地板,是改革开放前普通上海人一直向往的。

新乐路街景

相比于路上林立的公寓楼,新乐路上的房屋要少得多。然而,当你穿过那些挡住外人好奇目光的民宅院落时,你会发现,民宅里的世界出奇的平易近人。它是世俗的,充满人间气息的,是平凡生活的典型缩影。

第82号

杜月笙俱乐部总馆

新乐路82号杜月笙俱乐部主席府

新乐路82号,圣母大教堂对面,是一栋气势磅礴的白色西式建筑,墙体高耸,铁门黑色,内有中国首家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精品酒店——总督府酒店,酒店前身是旧上海青帮教父杜月笙的府邸。

1932年,杜月笙组织了当时的黑社会青帮——横社,奠定了其在上海“三大教父”之一的地位。得意洋洋的杜月笙随即邀请当时著名的法国设计师拉斐尔设计了这栋西式建筑,其外观在当时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中堪称时尚。

杜月笙

该楼高三层,中式五开间两厢布局,一、二层有外廊,三层有露台。

杜月笙俱乐部总府内景

侧房实墙开窗,对称构图,形象古典;阳台栏杆亦为古典,栏杆下部及窗下墙面为几何装饰纹饰,为装饰艺术风格,三层栏杆柱端设有巴洛克花坛。

杜月笙俱乐部总府内景

建筑外观受西方建筑影响,内部装饰则为中式风格,这种中西合璧的风格体现了当时一定阶层的审美观念。

从大门走进去,东南角是一座小巧玲珑的苏州园林式庭院,庭院尽头的六角形中式亭子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亭子的弧形长廊优雅地延伸到亭外的小池塘。

杜月笙会馆总府院内凉亭

周围有假山、绿树,一侧的树丛中有一口古朴的水井,显得十分幽静,整个建筑风格既宏伟,又富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杜月笙俱乐部庭院

正门对面是总府的大厅,大厅中央墙壁上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个红木相框,里面是一张长长的黑白合影,上面刻着“杜氏宗祠落成,款待京城艺人”几个字。

“杜家祠落成 宴请京城艺人”合影(部分)

照片已然陈旧泛黄,但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照片中每张脸旁边都有一个名字,黄金荣、张小林等富豪均榜上有名。

“杜家祠落成 宴请京城艺人”合影(部分)

除了杜月笙,还有谁能有这个胆量去邀请这些旧上海的风云人物呢?

“杜家祠落成 宴请京城艺人”合影(部分)

不过,总督府虽然不是杜月笙的祖庙,但却是杜老板在上海落脚的基础。1918年,杜月笙出谋划策,黄金荣点头,另一位猛将金廷荪打理。三位巨贾联合成立了三信公司,他们的根据地就设在这里。三信公司的名字取自黄、杜、金的组合,寓意“点土成金,日日发财”。三信公司名义上是房地产,实际上却把鸦片生意端上了台面。当时黄金荣在法租界的警署工作,善于处理上下关系,法租界给他的承诺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警署配合三信公司,鸦片一到上海,大批警力沿途护送,公然将其驱赶到黄浦江。 当然,条件是三鑫公司必须缴纳一大笔保护费,即便如此,三鑫公司每年的收入依然能达到1200万银元,尝到鸦片的甜头后,三鑫公司也涉足了海洛因等毒品。

黄金荣

黄金荣后半生因为一些风流韵事得罪了不少势力,逐渐走下坡路。善于审时度势的杜月笙抓住时机,运筹帷幄,终于让三鑫公司成为杜老板一人经营的公司。杜月笙以三鑫公司为根据地,笼络政要、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帮派头目,结交了不少名流。大文人章太炎、著名学者杨度、著名律师秦连奎等,都是新乐路82号的座上宾。

黎元洪的秘书长特意题了一副对联:“春申门下三千宾客,小杜城南五尺天。”以此来奉承杜老板做春申君。白天,这里是三鑫公司的办公楼,晚上则成为杜月笙的俱乐部和社交沙龙,名流云集,日日设宴,夜夜奏乐。

杜月笙俱乐部总府内景

建国后,华东交通部迁入此楼,1958年成为上海市交通局办公楼。但近些年,大门始终紧锁,大门紧闭,院内梨花盛开,顿时平添了几分神秘感。终于,这座被封存许久的老宅在春夜的浪漫中慢慢苏醒,懒洋洋地伸伸懒腰,抖抖身上的尘埃,以曼妙的姿态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门前挂着“总府”的招牌,成为我国首家“城市文化遗产精品酒店”,独具历史文化气息,充满老上海风情。

新乐路82号首席公馆酒店标识

首席府邸的大厅里,古老的壁炉旁摆放着低矮的扶手椅、落地玻璃灯、躺椅,还有一台1910年的手摇留声机。

杜月笙俱乐部大厅

大堂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把1910年英国传教士带到上海的手工古董椅子。大堂陈列着300多件有百年历史的老上海藏品。躺椅、矮扶手椅、落地玻璃灯、磨砂吊灯、火苗舞动的古老壁炉,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桌子上放着一台1910年的手摇留声机。

杜月笙会所里的手摇留声机

橱窗里陈列着上世纪30年代的金融票据、银行票据、股票、地契,都是老上海金融生活的痕迹。上世纪30年代的冰鞋、保龄球、高尔夫球袋,是当年名流们的消遣方式。美菱牌香烟广告、老相机、8毫米电影放映机、燃气热水器都是当时时尚生活的象征,还有国民党老将吴敬恒题写的《杜月笙年谱》《六十岁寿辰语录》等物件。大厅一角的老式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20世纪初出版的外文书籍。 奇妙的混搭将人们带回到老上海的时光,空气中弥漫着难以磨灭的怀旧气息,让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让这家酒店成为了这座城市历史的活博物馆。

杜月笙俱乐部总府楼梯

拾级而上,沿着古色古香的旋转木楼梯而上,楼梯护墙板呈标准的菱形花纹,自杜月笙居住时期便保存完好。

杜月笙会所总府内走廊

走廊狭长,二、三楼为客房,全部是老上海风格的装修,壁炉、老式电话、钟表、酒座,衣橱里挂着老上海人爱穿的丝绸印花长袍,据说很多名人都曾下榻于此。首席公馆酒店还配备有董事会议室、接待厅、咖啡厅、宴会厅、豪华包房等。

杜月笙俱乐部总府内景

首席公馆五楼天台,被改造成可容纳数百人聚会的紫罗兰屋顶花园餐厅,洋溢着现代的明亮与西方的浪漫。室内笼罩在玻璃屋中,白色桌布、鲜花点缀餐桌,呈现出欧式的典雅。露台上摆放着几组造型独特的流水陶艺,静水潺潺,可以听到潺潺流水声。

杜月笙俱乐部总府夜景

无论你是在玻璃透明的房子里,还是在花草树木环绕的露台上,夜晚上海的繁华景象都可以尽收眼底。

永利村8号

第一任影后张织云曾住在这里

另外,新乐路上最有名的历史街区,大概就是永利村了。永利村位于新乐路100巷,始建于民国时期,当时是闹市中的一条新式里弄,环境清幽雅致。里弄并不宽敞,却十分整洁。

新乐路100巷永利村正门

方方正正的钢窗、水泥砂浆打磨过的米灰色墙面,都透露着小康之家的闲适气息。巷子里基本都是三层相连的房屋,一共有四排三层楼房和两栋连体楼。小檐缓坡屋顶,平面呈方形,立面对称,中间有直墙隔开,不设阳台。相邻两号正门都设有方形雨棚。沿街房屋外墙贴有褐色的毛砖,起垂直隔离和装饰作用。巷子正门三层高的壁柱直达屋檐,除此之外,再无过多的装饰。如此不起眼的巷子里,却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绰号:“电影村”。那是因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是旧中国“电影大王”、“电影皇后”们的住所。

新乐路100巷8号张志云故居

永利村8号,是我国第一位影后张织云的故居。

张织云饰演影后杂志封面

1926年举行的影后评选活动中,张织云以2146票击败其他11名候选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影后。

张志云

张织云的容貌并不算艳丽,但眉眼之间却透着一丝忧郁,让人觉得楚楚可怜,和阮玲玉倒是颇有几分相似。

张志云

据说,张织云是因为一张照片被盗而被大中华电影公司发现的。

永利村16号

“影帝”高占飞在此居住多年

巷16号为影视明星高占飞、高倩萍夫妇故居。

新乐路100弄16号高占飞、高乾平先生故居

1934年,《电声周刊》发起“中国电影明星选举”,经过三个月的投票,高占飞在票数上遥遥领先,稳坐“最佳男主角”的宝座。

高占飞

高占飞在20世纪30年代的名气仅次于金焰,是许多大导演的宠儿。孙郁、费穆、蔡楚生、吴永刚、卜万苍、马许伟邦等著名导演都曾邀请他担任主演。高占飞一生参与拍摄了近百部影片,现存的有《南国春色》《一枝梅》《方珍珠》《长相芳华》等57部。

永利村29号

胡蝶连续两届荣获最佳女主角奖

弄堂29号,是以“酒窝美人”闻名影坛的影星胡蝶的故居。

新乐路100巷29号 胡蝶、潘友生故居

1931年,胡蝶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在影片中饰演一位善良却有些愚昧、忍受丈夫虐待压迫而毫无抵抗力的女子。影片上映后,轰动全国,甚至引起了众多海外华侨的关注。1933年元旦,上海《明星报》发起“影后”评选活动,胡蝶以21334票的最高票数当选“影后”。

蝴蝶

继获得英国《每日星报》举办的电影评选最佳女主角后,胡蝶又在1933年英资中华肥皂公司举办的力士肥皂影星评选和1934年中华阜新烟草公司举办的中国影后评选活动中两次获奖,被人们称为“老牌影后”。

蝴蝶

由于胡蝶对中国电影的贡献,1935年中国派电影代表团去苏联参加国际电影节时,胡蝶作为唯一演员代表被选出。

1935年春,胡蝶与梅兰芳乘上了开往苏联的轮船。

当年2月,胡蝶带着《姐妹》、《幽谷兰》等优秀影片来到莫斯科。《姐妹》因时间延误没能赶上比赛,但却在欧洲各国连续放映了数月,让无数欧洲人和旅欧华人爱上了这位东方美女。欧洲电影界第一次对中国电影有了真正的了解。

回国后,胡蝶听从母亲的旨意,于当年11月23日上午11点,在九江路与江西路交叉口的圣三一教堂与商人潘有生结婚。

婚礼盛况空前,有超过2000名名人、社会名流和其他人前来祝福这位中国当红明星。晚7点,宾客们被邀请到南京路樱花街大东餐厅参加晚宴。

胡蝶潘宥胜结婚照

婚宴结束后,已是深夜,新郎新娘驱车前往新家亨利路(现新乐路)永利村29号,庆祝新婚之夜。婚后,胡蝶决定逐渐淡出娱乐圈,做一名家庭主妇。

胡蝶 - 永利村29号

胡蝶和丈夫在永利村住了两年,两年后搬到了胶州路一栋西式花园大房子,房子后面还有网球场。让粉丝们惋惜的是,这栋房子现在已经被拆除了。

永利村30号

戴望舒与穆丽娟结婚

永利村巷子深处30号二楼朝南的一间房间,是诗人戴望舒的故居。当时,戴望舒在穆时英的介绍下,认识了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一个“雨里带紫丁香”的姑娘。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并于1936年结婚,搬进了永利村30号的新家。

戴望舒

这里不仅是戴望舒温馨的新居,他还在这里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办公地点就设在戴望舒的住所里。《新诗》月刊共出版10期,是我国现代诗坛最重要的杂志之一,也是上海诗人作品交流的平台。

戴望舒、穆丽娟夫妇

如此明亮的小巷,如今却是极为普通的景象,巷口甚至还设有如今已十分少见的传呼电话亭,一瞬间,我有一种不知今天是几号的失落感。

布埃纳咖啡馆

飘荡迷人的音乐

新乐路与向阳北路交界处有一家颇受欢迎的布纳咖啡店,给人一种家的感觉,大大的落地窗、红色的窗帘、黄色的墙面、温馨的沙发、好喝的咖啡,吸引了不少背包客、摄影师、音乐爱好者。

布埃纳咖啡馆

布纳咖啡馆的墙上挂满了西藏、云南的风景画,空气中回荡着迷人的音乐,四周摆放着舒适的座椅。你可以点一杯拿铁、一块芝士蛋糕,带上一本休闲书,或是一台笔记本电脑,待在里面看书、上网、晒太阳、喝咖啡,享受悠闲的午后时光。相比其他咖啡馆,这里的氛围少了些浮夸,似乎更显自然本真;同时,因为地处寂寞的新乐路上,又有几分超凡脱俗的意味。似乎它的开业,就是为了给那些忙碌的人们一个换种方式呼吸的机会。

新乐路街景

新乐路上有很多安静的咖啡馆和酒吧,你可以在那里放松身心,坐下来听音乐,吃饭,思考。在向阳公园附近的新乐路上,有一家小巧却浪漫的酒吧,一不留神就很容易错过。推开门,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还给人一种地下酒窖的错觉。吧台后面的酒柜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葡萄酒。吧台后面是几张围成一圈的大沙发,木质的酒杯很特别,调出来的酒带着薄荷的香味。帅气的调酒师还可以根据客人的需求调制饮品,即便你不会调酒,调酒师也会根据你的口味和需求,推荐适合你的鸡尾酒,尽可能完善顾客的品酒体验。

新乐路街景

再比如位于新乐路167号的“爵士1号”咖啡厅,宽大舒适的座椅正对东湖路与新乐路交汇处的一排落地窗,街景尽收眼底。这条路上还有一家从开业至今一直坚持原汁原味、保留着本土风味的餐厅,那就是“亨利餐厅”,名字也带着老上海的味道。

这种独特感还体现在新乐路上一些散落的小店里,在这条路上,你可以找到专门定制婚纱的服装店,专门根据你的脚型定制皮鞋的鞋店,根据你喜欢的款式定制皮包和配饰的皮具店,而更多的是像布纳咖啡馆这样,可以随心所欲DIY一个自由无拘无束的空间。

新乐路的小店

一家很小的餐馆居然在整面墙上复制了印象派大师塞尚的一幅色彩斑斓的杰作。

新乐路一家服装店

熟悉的流动点心摊在新乐路上已经很少见到,即便是在这条路上经营了近20年的皮革手艺人,也只是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摊位安放在不足1平方米的巷口门楼旁,静静地摆放,不打扰周围的人。

本文正文来自《永不拓宽的小路》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希真撰写,出版前编辑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