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饭局:京城文化圈人眼中的饭局与饮食文化

日期: 2024-07-14 12:24:46|浏览: 110|编号: 5713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高兵

《北京饭局》是作家张弛、帅克主编的北京文化圈人士撰写的饭局题材作品集,2011年6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国新华书店、当当网有售,每册单价29.8元。

刚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读完作家张弛的长篇小说《琉璃•六七》。因为里面“生僻人物”太多,不得不用字典、词库来查,读起来很不顺畅,花了很长时间。不过《北京晚饭》这本书读起来比较轻松,毕竟是三十多位土生土长或漂泊在北京的知识分子写的,讲述他们对晚饭和饮食文化的看法。所以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表达特点,读这些人的自我描述,我很喜欢。

当然,《北京饭局》这本书在内容上,对北京饭局的描述也不少,就像张弛、狗子、高兴等人的作品,以及《变幻的形象——一个青年诗人的病历本》作者吴天晖先生的作品一样。不过,《北京饭局》这本书似乎与描述北京饭局的文字有所不同。他们选取了30多位在北京已经成名或正在引起关注的作家、艺术家来谈饮食和饮食文化,让读者从这些作家的文字中看到对饮食文化不同层次的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想该怎么谈自己的感受,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毕竟在北京的文化圈里,我看到过那么多不同的人谈论酒会,有的感触类似,有的似乎不屑于提及那些谈论酒会的文化人。他们大多喜欢谈饮食文化的精髓,也就是色香味以及制作工艺,包括这些传统美食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如果要我找一个切入点,只能找几个我觉得能代表北京酒圈里比较现实的讨论,而且言辞朴实,真情流露的人,让人觉得特别温暖感动。酒会上知道有这样的人,一定会让酒会更有意义。

为此,我找到了这本书中几位作家的文字,记录下来,作为我对这本书的阅读感悟的总结。第一篇是作家艾丹的《北京作家的力量》,他用简短的文字,写出了他对阿建、狗子、张弛三位北京著名作家的内心感受。

由于经常在一起,他们彼此很熟悉。Aidan被称为“东局局长”,也算是北京文化圈的核心人物。他笔下的三位媒体名人描述如下:

前几天,一个开车走遍了中国的男人问我阿建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说他是个诗人。接着他问阿建喜不喜欢旅游,我说他喜欢爬山,他目前要去爬北京周边几十座千米以上的山。这里我先说阿建和山。古人曾说,爱山的人是这样那样,爱水的人是这样那样。阿建与山的抗争,我想,无非是想摆脱城市混乱繁杂,或者说想和物质生活保持距离。爬山就是为了看看天空、看看云朵、看看溪流、看看古迹、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看看一望无际的小山,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阿建在爬山的时候,总会衍生出一种怀旧的情绪,其实,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没有什么新鲜的。 阿建的文字里有一种超脱乐观的状态,也有一种自得其乐的心态,这是大自然赋予的。这在概念上显得浅薄,因为自然界自生自灭,没有哲学,没有人性,没有诗意,这些都是人类强加给它的,激起的感情也很可疑,经不起推敲,这正是阿建用得太顺手的地方。所以文章不够生动活泼,这几乎是文学的底线。对于更多人来说,会觉得阿建的文章比狗子、张弛的文章要好,因为阿建的德行太鲜明,身体也健康,这大概就是经常爬山的好处吧。

再说狗子。狗子爱喝酒,自称啤酒爱好者。啤酒爱好者的愤怒肯定不是暴怒。我发现狗子的愤怒里有些暧昧。有人说狗子的文章很残忍,我不这么认为,因为不像先锋艺术那么残忍,也不像一些摇滚乐那么残忍。没有摇滚乐,文字就不能称为残忍。狗子的特点是不合作的态度,怀疑、厌恶、蔑视。狗子把所有与自己相关的东西都混在一起,用一套价值观去评判,这是传统的思维方式。但狗子很聪明,善于用朴素的口语,人话、醉话、鬼话他都说,很像济公。我总觉得狗子在一定程度上被某些人利用了,这些人的潜在目的就是消解深刻的东西,崇尚平庸。 这些人非常害怕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这并不奇怪。

张弛,这个如草一般拔不出来地作家。如果说我喜欢狗子主要是因为他地脾气,喜欢他的性格,我喜欢张弛则是因为他地作品。张弛是一个天才地作家,他的文章里有诗意地想法,有诗意地东西。诗意既有美,也有丑。张弛对人性有着深刻地理解,他几乎下意识地将它们暗示在文字里,读着读着就让人感伤,写到这种程度的文章基本是上上之作,要不然说他写得少,不可能有更多这样的文字。看来,张弛经常浪费时间,并不完全是愚蠢的行为。但张弛始终没能突破自己地易招数,他用它去捕猎野猪,拍苍蝇,一旦这个招数被发现,就会出现你把前半句说完,别人就能跟你说后半句,类似于小品效果。看完这些书,我心里还是对出版方有种感激。 说他们是有远见卓识的,并不为过。

阿建、狗子、张弛等人身上都散发着北京作家的力量,不知道他们独特的生存状态和自由意志是否是这种力量的来源呢?

接下来,这个叫大仙(本名:王俊)的人,在狗子、张弛、高兴的作品中都出现过多次。在这部作品中,大仙以《饮酒歌》为题材的文笔,似乎在唱一首摇滚歌曲。这种表达方式颇有意思。我把这段我觉得很精彩的表达录了下来。他“唱”道:

喝酒唱歌,我是你弟弟。你无助,需要弟弟;我更无助,所以我是你的弟弟。

一边喝酒一边唱歌,哥哥的心情很是凄惨,看着妹妹深邃的眼窝,哥哥仿佛在漩涡中挣扎。

别先叫我哥,先吃饭,先喝酒,我吃不起燕窝给你,就加点榨菜在米线皮上,我还有劲儿。

如果你想做你妹妹的哥哥,先听听我的故事。在你出生之前,我就一直过着贫穷的生活。我把时间浪费在了艰辛中,把岁月花在了孤独中。孤独的背后是无聊,所以兄弟,这不容易。

我对人生一直有些迷茫,理想有些脆弱,价值观极度迷失,怀疑自己人生已经误入歧途。

服务员,点菜!聊天的时候忘记点菜了。光吃果冻怎么活啊?

哥哥给妹妹点了菜,干锅,锅里装着一些鲜蘑菇,蘑菇上撒着一些肉末。一份菜不够吃,又点了多份,炒胡萝卜,炒腰果芹菜百合,够吃,不够吃就再点一份。哥哥的电脑包里还有鸭脖。

和闺蜜喝了两壶,情绪开始复杂起来,心里有些失落,徒手摸了摸,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妹妹对哥哥说:哥哥,你要开始感伤了。果然,弟弟突然感伤起来,而且有千千万万种——

有没有一首歌,能让你跟着一起哼唱,一首贯穿我们人生起起伏伏的主题曲?有没有一首歌,能让你突然想起我,一个你喜欢又牵挂的我?

姐姐真的告诉我:我们的故事值得爱,值得犯错。不管是坚持还是自由,让别人说去吧。我用尽所有的力量,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你。你的好话坏话,我都听过。

出了事,一定要扳回来。我哥真是个传奇,遥远的传奇,传奇里的路人。我姐又举起第二壶:我哥,你来喝,我待路人如宾。

不,绝对不是!姐姐,你叫我哥,我就不寒而栗。我经历过文革,思想很左;我也经历过改革,精神迷失。最近想爱国,爱了就爱上了第三者。最近想堕落,堕落了就犯了前科。我遇到你,你遇到我,会不会是一个转折点?多少生命在转折点破碎。你对我而言只是妹妹,我对你而言是兄弟。我们各自上床,各自写微博。

北京的笑话感觉差了点,更多的是展现幽默和智慧。

下一篇文章是我们小城市成功的商人孙建国写的,描述了他在北京的一次大酒会,不仅悲惨,还讲了很多让人难以拒绝的事情。我相信,对北京文化圈更熟悉的亚林也会像孙建国一样,无数次地牺牲自己。可惜我没有机会参加他们的酒会,我想我也会像孙建国一样,彻底败下阵来。

我在景城认识不少业内同行,通过他们认识了不少高手。我在他们的酒会上失败过无数次,现在他们手里还留着不少“投降书”和“求饶书”。反正我有个规矩,不能拿生命开玩笑,毕竟出门在外,还是要坚守忍耐和眼界开阔的大原则。幸好这些人没杀我,在我举手投降的时候就放我回酒店了。

当然,他们这样做是有原因的。正如孙建国所说,当这些北京的朋友来到我们这个小镇时,他毫不客气,常常把他们搞得兴奋不已。这是山东人热情的外在表现。我的一个哥们回北京后给我打电话说,他已经在那里呆了三天,就在海边呆着,连出去看看都没有,要么去酒店,要么在酒店里醒酒。他说:“你们来了我们也这么做,以示平等。”

孙建国还能吐酒,这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措施的开始。很多年前,我和孙建国一样,如果感觉喝多了,就会吐。后来,我发现吐不出来,就学会了抠嗓子。后来抠嗓子不管用了,就只能忍受酒精在身体里肆虐的过程。再痛苦,也没办法。

我们再看看参加酒会的孙建国和余逸霜的记述。余逸霜写道:……于是,我们回到酒店,打算开着自己的车离开。到了酒店门口,发现一个刚和我们一起吃过饭的男人,正被几个服务员抓着呕吐,餐巾纸洒了一地;后来我们问楼上是不是还有别的哥们,一个主管说,那人趴在桌子底下拉不出来……所以我们只好让他跟那哥们一起睡。于是我们说,前面还有这个呕吐的男人,赶紧给他找个地方睡,天气那么冷……

孙建国写道:“前几天张驰兄弟和李毅然、余逸霜来青岛,问了当时的情况,确认‘在我面前呕吐的’是我,那个从桌子底下不出来的是‘红杉王’,据说被ZYDX打了两次,说他没付饭钱什么的。”哈哈,都是因为喝酒。

下一篇是陈小青写的,题目是《百姓食品的来历》。主要是讲一个我觉得很有意思的笑话,就直接抄下来了。这是大学里一个外地学生调侃北京土东西的笑话,说是北京的火在马路上烧起来,被路过的车碾压了,一点变形都没有,嵌在柏油路面里!大家想了很多办法把它挑出来,就是挑不出来。故事的结局是一个聪明人终于用工具把它撬出来了,那个工具就是北京油条。

接下来是我最喜欢的作家虹影的写作,她的两篇短文让我很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平淡文字背后深沉的真情。她写的不是喝酒的场景,而是童年的回忆,那是永远无法挽回的场景,因为爱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所有的回忆里都充满了对亲情的向往,真实而感人。

为此,我上网买了她的作品,包括《阿南走出印度》《咪咪多拉》《前世今生的孔雀鸣》《上海之王》《马兰花开》《饥饿的女儿》《好儿女》《绿袖子》《你照亮了我的世界》《像风一样活着》《康乃馨俱乐部》《小女孩》《上海花开花落》《死在上海》《月光战士》《英国情人》等。

这几年,我感觉在阅读方面陷入了自己的一个“怪圈”。在阅读方面,喜欢一个作家,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他(她),要对站在你面前的作家有一个全维度的形象,才能有客观的认识。我觉得我不会被那些带有浓厚个人喜好和色彩的作家带入个人喜好的范畴。看到一个艺术家、作家的伟大,也要知道他是一个人,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他也有我们世俗的诉求。他的伟大,就在于他有一种我们所没有的艺术灵感和不怨不悔的执着。

但你会发现,你需要读的书越来越多,你的精力也在一点一点被消耗。总有一天,你会停止探索,无奈地向现实点头,道歉,消极地躺下。知道要读的书太多,好作家不断涌现,你永远也读不完。我建议“避轻择重”,选择大作家的作品来读。我知道我无法改变现状,但我以同样的方式去读,无怨无悔。

2023 年 5 月 30 日在我简陋的家中撰写

传统四色印刷,精装超细棉布封面,封面烫银

尺寸 138×210

限量 300 份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