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巨型红头船与汕头小公园大型剪纸作品,展现侨乡魅力

日期: 2024-08-01 04:03:07|浏览: 530|编号: 5919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内的巨型红头船,象征着海内外潮汕人民不懈的奋斗精神。

近年来,小公园开放区经过保护而重新焕发活力,保留了其怀旧气息。

“第一次看到这么长的剪纸,既有城市地标,又有侨胞元素,让我们对汕头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近日,一幅长达100米的大型剪纸在汕头艺术馆展出。在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区揭幕的剪纸作品,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细细端详这件作品,精湛的剪纸技艺和丰富的人文展示让人赞叹不已。这是本次活动现场“我们的家国梦”美术、书法、摄影、剪纸作品展。

汕头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有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澳台侨胞500多万人,归侨侨眷200多万人。可以说,侨胞在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非常重要。如今进入新时代,如何把“侨胞”优势转化为汕头的发展优势,成为汕头“必须回答的问题”奋力追赶新时期经济特区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汕头肩负起改革开放重要窗口的责任和使命,深入开展“引侨、联侨、惠侨、聚侨”行动,紧紧拉紧“侨”文化纽带。侨胞”、联结海内外侨胞。交流之门越开越大,我们将与海内外侨胞携手共进,做好新时代的“侨胞”工作全心全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汕头获得2024年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年会主办权,汕头提出以“四大主题”为理念举办“侨乡”盛会,进一步赋予汕头“侨乡”品牌新的内涵。充分发挥侨胞作用,推动汕头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老侨胞、团结新侨胞,引导侨胞了解汕头、了解中国,做好“侨务工作”,谱写新时代“四个全面”伟大工程,引领全球风尚大团结、大发展、大共赢。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杨丽萱

加快海外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

今年8月,在《中国好声音2022》的舞台上,一首用潮汕话写的歌曲《红头船》风靡朋友圈。随着歌曲的火爆,红头船精神也歌词中传达的情感和潮汕文化引发网友热议。

红头船精神是汕头作为侨乡的文化符号,始终激励着海内外潮汕人。今天,走进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樟林古港,三面环水,风光无限。停靠的两桅仿真红头船,无声地诉说着当年潮人出国谋生的历史。

据不完全统计,出国谋生的华侨有60%以上是从樟林古港起家的。樟林古港最初的繁荣,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嘉庆年间。鼎盛时期,曾一度形成“八街六社”的港口格局(后增设三街),被称为粤东“洋务枢纽”。

昔日的商贸繁华早已远去,但这座见证红头船“过海”的古港,却不断焕发新生。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侨胞的共同努力下,古港河道先后进行了水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提升,村庄面貌焕然一新。2016年,樟林古港—新兴街古驿道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示范路段。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同年12月,樟林古港被评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十大文化地理坐标”。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红头船精神作为“海外华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视,传承方式也日趋丰富多样。

从古港樟林跨过汕头内湾,又一艘巨型红头船被赋予了新的文化使命。走进濠江区南滨路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一艘双桅帆船云雾缭绕,犹如帆船一般,巨大的红头船置于正中央,象征着海内外潮人不懈的拼搏精神,给每一位进入博物馆的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是汕头新建的文化地标,是潮汕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这里不仅有红头船,还有潮汕华侨博物馆。馆内珍藏着珍贵的照片和实物,讲述了潮汕人背井离乡、远赴海外打工的艰辛历程。

被誉为华侨“活文物”的桥陂,也得到了弘扬和振兴。

据汕头市档案馆(华侨汇博物馆)侨汇分馆名誉馆长林庆熙介绍,目前汕头华侨汇档案馆藏书已达8万封,是原藏书量的两倍多。国家档案馆拥有国内最大的侨书原件收藏基地,随着国内第一套“潮汕侨文化”读物的编撰和在学校的试讲,侨书文化已深入人心,捐赠者趋于年轻化。

讲好“华侨”故事 留住乡情根

汕头因侨而兴,据不完全统计,潮汕籍华侨和港澳同胞约有1500万人,分布在世界各地。这些华侨在海外艰苦创业,如今,他们纷纷回到家乡,投资兴业,为汕头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汕头为留住侨胞乡根,不断保护和活化特色历史遗迹,打造“最美侨村”,致力于办好侨乡。工作在新时代《侨胞》文章中。

作为汕头百年商港的文化地标,这座小公园经过修复和改造,如今已成为游客来汕头必去的景点。中山纪念馆周边的骑楼街区散布着展览馆馆商,融中西元素于一体,文化遗产展示、文创振兴、美食体验、红色教育等元素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濠江区“番科村”东湖社区,一万多名海外侨胞捐资上亿元,在当地修建学校、道路、广场、水利等工程。楼道上,写着“侨胞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心连五湖四海,情系东湖”表达了深厚情谊的同时也勾勒出了美丽侨村的发展前景。

除东湖社区外,还有外沙街道彭中村、“侨汇之乡”成田镇田中社区、莲下镇建阳村、达濠街道葛洲社区等,这些侨村既有潮汕特色,也有地方特色。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特色和海外华人文化元素,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呈现新气象。

汕头以侨胞为桥梁,在建设一批美丽侨村的同时,还设立了7个海外文化站,精心打造海外潮人的精神家园,并积极举办各类主题潮人文化活动,如:我们还协助海外华人团体举办了线上潮州成人礼《走出花园》、第三届新加坡潮州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套餐,让海外华人欢聚一堂。

海外华文教育也发挥着精神纽带作用。汕头积极探索海外华文教育创新发展模式,开办华文教育“云课堂”,建立海内外学校对口学校,创新发展中心沟通对接方式,逐步形成国内(省内)学校网络。对口侨校“N+1+N”新格局。目前,汕头已对口侨校16所,覆盖泰国、柬埔寨等5个国家,有效促进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为更好推进“侨”文化保护,近年来,汕头市启动了“八个一批”共45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点项目,涵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等。以及文物古迹、老城区、“侨汇”等历史文化遗产。“文物传承保护,讲好汕头故事,挖掘潮汕历史文化亮点,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目前,“八个一批”45个项目中,19个已竣工。

促进侨胞经济试点

前不久,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成立的汕头区域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境局正式签订首笔订单,这标志着该试验区开辟了一条快捷的全球企业专用数据通信线路开通,成为国际合作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窗口。

省委十三大强调,要做好新时代“侨”字文章,坚持文化吸引侨胞、平台联结侨胞、政策惠及侨胞、经济聚侨支持汕头华侨华人经济文化合作实验区等平台建设,引导华侨华人在投资兴业、双向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

把“华侨”优势转化为汕头的发展优势,是汕头经济特区奋起直追的新动力。

今年7月,2022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在汕头举行,大会以“汇聚数字经济 联通侨侨创未来——打造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先行区”为主题,重点打造我国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创新发展重要区域,是数字经济对外开放、服务侨胞的国家级平台,可见“侨胞”在我国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中的重要地位。 ”是不言而喻的。

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于2014年成立,是全国唯一一个华侨与文化相结合的功能性平台。8年来,试验区逐步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了总部基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色经济、特色金融、数字经济和高端制造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2021年,汕头区域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境局获批在试验区设立,为侨胞经济集聚开辟了数字新赛道,为东盟及亚太地区提供数据通信服务。太平洋区域,这是我们公司业务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支撑。北京首创在线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郑毅非常看好侨联试验区数字经济发展前景目前已在全球建立约20个云数据中心,并计划在汕头推出面向东南亚的云计算业务。

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俊义表示,未来,试验区将依托数字新基建,重点发展跨境电商流媒体等,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海外华人讲好中华故事,让新一代侨胞感受祖国的变化,发挥汕头侨胞资源优势,激活侨胞经济努力做好新时代侨务文章。

奋斗者说

潮汕文化历史专家:

重现百年辉煌 彰显爱国情怀

“过去华侨华人给家人汇款时,往往也寄钱过来。钱是怎么来的?”汕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张耀辉的这个问题,如今已经一个答案。

前不久,汕头博物馆潮汕钱庄陈列馆落成开放,展厅由“华侨钱庄、钱庄兴衰、钱庄风光、红色华侨资本”四部分组成。 ”。素材辅以影视、互动、体验等表现手法,多维度展现潮汕钱庄的完整命脉和潮汕人的经商法则,重现百年商埠辉煌。

“钱庄是一种民间金融组织,自汕头开埠以来,钱庄在潮汕地区存在了几十年,见证了海外侨胞的爱国爱乡之情。”筹建钱庄的张耀辉说。展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过去,侨函侨钞是联系家乡侨胞与海外华侨的纽带,是记录海外华侨华人的“活文物”。在这样的背景下,潮汕钱庄展馆修建“侨乡馆”,是为了整理、展示历史资料,留下记忆,留住对家的乡情,正是汕头以文化吸引海外华侨华人坚持探索和实践的。

为了还原钱庄的真实面貌,张耀辉等人走遍了各地,查阅了大量资料,偶然间得知东京收藏了国外关于汕头金融早期发展的史料,便还特意请留学生到当地去探寻恢复潮汕钱庄的发展历程,此行的收获也为潮汕钱庄展览馆的筹建奠定了基础。

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华侨的力量,潮汕钱庄乃至金融业的发展随处可见华侨的身影。张耀辉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华侨助力了潮汕钱庄的发展。通过金融、资本等形式,回馈家乡,展现爱国爱乡情怀,体现家国情怀。

潮汕钱庄展览馆内,记录并展示了恒生银行创始人之一林炳炎的故事。林炳炎是清远人,年少时因家庭困难辍学,先在家乡创办了潮汕钱庄。在广州一家小钱庄当学徒,后得到钱庄老板亲信的赏识,推荐到汕头一家钱庄当办事员,负责收寄汇票和钱币。

后来林炳炎掌握了造币程序和金融规则后,便到上海创办大昌钱庄,并于1933年在香港中环道创办恒生银行,成为著名的爱国金融家。

值得一提的是,潮汕钱庄展厅除了实物展示,还设有多个互动体验区,通过科技、云数据等数字元素,打造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历史展厅,开启为游客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讲述潮汕金融历史文化的窗口。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在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侨胞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张耀辉说,无论是侨汇、银票,还是钱庄,这些珍贵的元素不仅见证老一辈侨胞艰苦创业的历史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重信誉、守信用的重要体现。潮汕钱庄展览馆的建设,是为了弘扬盘活利用文物古迹,再现潮汕金融历史,凸显侨乡特色,搭建文化桥梁,切实把侨乡优势转化为汕头发展优势,做好侨务工作。用心写新时代的“海外华人”文章。

走在前线

“潮汕风味”

保留怀旧之情

小公园历史文化区融入饮食文化

国庆假期,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依然是游客最喜爱的“打卡地”之一。作为海内外潮人的精神家园,小公园是汕头百年历史的见证。商埠。随着园区开放口岸区保护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老城老街焕发新生,既是侨乡独特的文化记忆,也是侨乡文化的坐标点打造汕头特色文化旅游。

“带朋友来汕头,小公园是必去之地,它是老城区的核心地标,各种风格的骑楼很有特色。”国庆假期第一天,张先生说。方先生带着广州的朋友来到小公园,在公园里玩耍。在他看来,近年来,小公园增加了更多沉浸式体验打卡点和品牌节庆活动,文化活力街区的氛围逐渐已经成型,游玩的体验也越来越好。

游客的直观感受正是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更新的方向。

近年来,为进一步传承古城文化,促进古城保护与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汕头以“微更新”形式细化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以顺昌小公园街区示范项目为例,汕头按照“汕头原点活力街区”的总体定位,采取“分段实施、重点示范”的策略,已完成微-改造振兴(一)按照不改变原貌、最小干预、整体保护、差别对待的原则,编制改造振兴期(2016-2020年)项目建议书。

去年7月,开埠区小公园中山纪念阁历史文化街区、西递历史文化街区成功入选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在此基础上,汕头还注重历史风貌的活化利用。今年4月,《汕头市小公园开港区风貌及业态保护导则》正式公布,其中包括形成扇形辐射格局、打造最美街角、培育“夜经济”“楼上经济”等关键词提及,勾勒出小公园开放区保护与振兴的未来蓝图。

潮汕美食远近闻名,汕头不仅被誉为“中国潮汕菜之乡”、“全国美食地标城市”,还拥有500多个潮汕菜品种和38项餐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地区,潮汕美食文化也成为吸引海外华侨华人的“桥梁”。

汕头提出推动特色美食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将潮汕饮食文化有机融入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振兴,打造新型“镇邦路美食街”,规划以汕头特色品牌美食为载体,以主题为核心,布局情景餐饮、旅游纪念品购物,高标准规划打造汕头老字号美食街。

同时,计划在小公园开放口岸区建设潮汕美食博物馆,将其打造成为潮汕美食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研究的主要基地,并加强与行业领先团队的合作在海内外弘扬潮汕美食魅力,讲好潮汕美食的美味故事,让潮汕风味成为乡情的纽带。

“潮汕菜味道鲜美,是侨乡汕头的一大品牌,相信未来潮汕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副主席黄亚洲说。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将潮汕美食发扬光大、推介到国外,能成为海外潮汕同胞寄托思乡之情的一种方式。

数字读数

● 汕头有华侨华人、港澳台侨15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 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来汕投资兴业,汕头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000余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3.8亿美元,近90%为外商投资企业。海外华人投资。

汕头是我国三个设有国际海缆登陆站的城市之一,目前已建成3条国际海缆,可直达欧洲、东南亚、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 依托汕头地区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汕头国际通信业务传输距离较原来缩短约1200公里

●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GDP增​​速超过20%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