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武拍摄的敖鸭头航拍照片
东南网7月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李苗竹、通讯员欧东银)
盛夏时节,伴随着游客的欢呼声,一艘艘龙骨帆船从东山湾敖鸭头起航,乘风破浪,大家尽情地欣赏着东山海滨的美景。
东山澳崖头,素有“鹅颈藏舟”之称,为古铜山港码头所在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明景泰三年(1452年),因地利人和,这里成为军港。随着明代海上贸易的兴起,港口逐渐演变为闽粤台澎商船、渔船往来的重要港口。数百年来,港口桅杆林立,商贾云集。
如今,借助东山岛“全域旅游”的利好条件,古老的澳崖头被改造成游艇码头,成为游客戏海、打卡的好去处。
鹅颈沧州水乡站
敖崖头位于东山港(原名通山港),原有一块巨大的岩石伸入海中,后人便在岩石上筑起石堤,将海湾围起来。涨潮时,水位可达九尺至十三尺,可容数百只船只停泊,避风避浪,有“鹅颈船港”之称。其开发利用历史可追溯至明代。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平定福建,修建了多处守备,在东山修筑了铜山守千户堡,以防御倭寇,由漳浦经围澳迁至东山西门澳,并在九仙山北麓修筑水堡衙署。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福建进行了海防军事改革,铜山水堡设勤益营都督,配备官兵1140人,福州船、巡捕船、冬船、快马船46艘,统辖北自金石至浯屿岛、南自梅岭至广东的广大海域。 埕、兴化南日山、泉州浯屿并称当时福建五大水堡。
“澳垭头属于西门澳,是水军海上巡逻船的停靠港。”东山县政协文史委员徐培斌介绍,铜山水堡早期实行“春秋防洪”,每到汛期,水军便四面巡逻,前哨镇海、左哨陆澳、右哨沙洲、后哨雄科澳,各镇一处险地。其余时间,水军舰艇停泊港内,巡逻船轮流出港巡逻守卫。清末,黄彬清、张万吉等将领和各地将士以水堡为据点,奋勇擒匪杀匪,浴血海上。
九仙山西南的巨石上,有一块高2.3米、宽3.5米的《渡海歌》石刻,上面写道:“水犀排营如棋盘,熊围船百丈……倭寇从未如此强大,军势实前所未有……”此碑为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闽南路副将释德正于铜山水堡所题,是在大宴击溃倭寇胜利归来的将士时所写。
徐培斌说,澳崖头地理位置极佳,可以避风避雨。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曾两次率兵从兴化府平海澳攻台,因海况不佳等原因而失败。次年,他率水师回师铜山。清《铜山志》记载:“太平湾在城西鹅颈岩中,此湾避风避浪。清康熙年间,静海侯施琅率百船来铜山,我官船被风吹至铜山,停泊于此,安然无恙。”因此,澳崖头又叫太平澳。
登上九仙山顶,远眺东山港,碧海如画,渔船星罗棋布,鳌头尽收眼底。几百年前的激情场面仿佛随风而来:海面上战舰林立,战旗飘扬,战鼓齐鸣。施琅率领水师在“龙隐宫”(今后宫)前设坛立誓。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西南风吹来,施琅率领两万余人水师和两百多艘战船,从铜山出发前往台湾。
潮起潮落,英雄早已湮没在迷雾之中,九仙山上留下的摩崖石刻和碑刻,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战火岁月。
海上商人的兴起和丝绸之路
东山岛位于我省东南端,自古以来就是船舶往来南北的重要门户和通道。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作为通山港主泊位的澳崖头,不仅是水上要塞的驿站,更是闽粤的门户,是台湾、澎湖商船、渔船的重要港湾和货物集散地。
青屋渡旁边是明德宫,是一座建于康熙年间的古庙。庙内珍藏着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在青屋渡立的《州府水利使节禁制碑》,碑文写道:“他们到内海捕鱼,到广潮买粮,百余年来,一直过着太平日子。”这是现存最早记载海商在港的碑文。通山港扫除贪污、惩治贪官的良好政策,证明了当时的漳州政府对整顿通山港商业秩序十分重视,是这个港口海上贸易历史的见证。”聚焦通山海上贸易与通山海商文化研究的东山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张哲民分析道。
东山自古盐业发达,自明代起,盐外销就是东山重要的贸易方式之一,商船队将盐运往天津等地,并带回各类百货商品,极大地促进了东山与外界的贸易往来。
清朝统一台湾后,江海太平,澳崖头的军事地位逐渐衰落,而其商业贸易作用则逐渐凸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禁,众多国内外商船在此停泊贸易。据考证,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福建海关在铜山设立关港,征收船税,后设“铜山常设海关”,后转厦门海关,改名为“厦门海关东山分关”,即“东山海关分关牌”。
鸦片战争后,中国航运受到排挤,厦门港受到严重冲击,在此背景下,国内大量货运商机转移到商业网络成熟的铜山港,铜山人从青屋渡走向世界。
“我们的祖先高正阳(1820—1898年)初创办成发店,以经营瓷器、建材等为主,赚到钱后,相继购置商船“华成”“华德”“华芳”等,往来于津、沪之间。”铜山古城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高建顺介绍说,从道光年间至清末,铜山曾出现孙有权、高正阳、黄先贞等大海商,他们投巨资建造“北洋船”,载运食盐、鱼类等土特产销海内外,并收购运回食糖、果品、苎麻、桐油等货物,再转卖给云集铜山的全国各地商人。 当时著名的货船有“利东”、“友福”、“建成”、“开荣”、“清河”、“温州”、“金东发”、“金顺美”等百余艘。
据考证,道光年间,铜山港的贸易体系和商业网络已相当完备,其开辟的国内外商路为历史上最广,除通航厦门、泉州、宁波、上海、汕头、香港、海南、台湾等国内港口外,还通航至暹罗(新加坡)、暹罗(泰国)、吕宋(菲律宾)、卡拉巴(印尼)、安南(越南)等地。
航运的兴旺,带动了铜山商业、手工业、水产加工的发展和特色商业街的繁荣。如大铁街作为商船的补给街,汇集了渔具、麻绳、金属制品加工、酒肆、饮食等,有20多个行业,还有为港船服务的海关、盐警、报关行、渔民协会等,有上海的“南京路”之称;布店街专营“北洋船”带来的各种布匹、丝绸;大银街是加工销售金银珠宝的一条街,产品远销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地……敖鸭头周围,商业店铺鳞次栉比,街市昼夜繁忙。
高建顺说,民国时期,东山航运业不断繁荣,澳崖头出现了轮船。铜山商人看到外商驾驶蒸汽(电动)船,便与时俱进,采取合资建造或租赁蒸汽(电动)船的方式,代替木帆船运输。如向台商租用清荣丸、中兴丸等运客运、货运;福成行、福满行、中兴行等购买盛发、良福等客运、货运轮船。
铜山海商富商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捐资修建铜山外城抵御海盗,重建南明书院,他们的事迹至今在东山仍广为传颂。
“敖鸭头是漳州南部地区重要的吞吐港口之一,见证了铜山海上贸易从萌芽到大规模发展、走向鼎盛的全过程。”张哲民说。
翻新升级,恢复风格
雾气缭绕、流水潺潺,已有500年历史的奥雅头早已失去了往日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里迎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依然繁华热闹。
“我们出海看东山吧!”近日,游客林怡琴和朋友们来到东山岛出海游玩,迎着和煦的海风,满载游客的游艇驶离了澳崖头码头,船长一边掌舵,一边给游客介绍沿途的景点和旅游景点。
“在游岛的几十分钟里,游客们一边吹着海风,一边游览铜山古城、朝圣楼、对面岛等景点,感受着海阔天空、岛礁众多的独特景观。景色棒极了,感觉很舒服。”林益勤说。
近年来,随着周边港星码头、大澳国家一级渔港、对台码头、对面屿避风港等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澳崖头的商船数量日渐减少,主要作为渔民停泊及鱼类交易的场所。澳崖头是门屿岛与周边水产养殖区之间的渡轮点之一。由于海湾不断淤积,风化严重的澳崖头已无法容纳大型船舶。
2020年5月,东山县启动总投资2400万元的澳崖头码头整治提升工程,进行清淤,修建浮桥、钢管桩等设施,同时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广告牌清洗、海上漂浮垃圾清理、交通整治等一系列综合治理工作,使全区码头环境得到改善。2023年10月,工程竣工投入使用。目前,码头陆上面积700余平方米,综合离岸面积1.4054公顷,共有32个外港运输船泊位3个。
“当时打捞清理了近4万立方米的淤泥和杂物,目前港湾吃水6米,低潮时约4米,可容纳8米至24米不同大小船舶靠泊。”督察林立超说。
因海而生,因海而兴。近年来,东山县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滨海旅游不断融入新业态,让游客从海湾游览延伸到海上运动,这也给澳崖头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为扶持东山海岛旅游,东山城投集团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东山市渔山海游艇俱乐部有限公司,负责澳丫头的开发运营和开展海上休闲旅游、水上运动等。
如今,走进奥雅头,便会看到岸边新建了一座座膜结构休闲棚,配有游客服务中心、休息座椅、奶茶咖啡厅、海鲜排档等;港湾里停靠着游艇、渔船、帆船、摩托艇等。
“我们要打造集休闲旅游、体育赛事为一体的综合性游艇码头。”御山海总经理陈波林介绍,奥亚托紧邻东山风洞石风景区、南门湾等热门景区,岛上分布着马鞍岛、大屏岛、虎岛等离岛,各具滨海魅力,适合开展海上观光和水上运动。
从水上堡垒到贸易码头再到如今的游艇码头,数百年来,敖鸭头古码头凭借着“鹅颈藏舟”的独特地理优势,不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聆听大海
探索海洋,追寻深蓝梦想
□刘益庆
东山岛是福建人民探索海洋、追逐蔚蓝梦想的一面镜子。
它北濒漳江入海口,东隔东山湾与古雷半岛相望,西隔诏安湾至诏安,面积220平方公里,仅次于平潭岛,是福建省第二大岛、中国第七大岛。
东山岛又名菱岛,从鸟瞰看形似一只展翅的蝴蝶,故又称蝴蝶岛。它位于福建厦门和广东汕头两大经济特区之间,地处闽南厦漳泉金三角经济区的南端。其东南为著名的闽南渔场与粤东渔场的交汇处,东海与南海的鱼类同湾繁殖。
登上九仙山顶,俯瞰东山湾,蔚蓝的大海、渔船、岛礁一览无余,东山岛东北端的澳崖头清晰可见。澳崖头自明清至民国初年,一直是铜山的重要港口。这里曾有一块块天然巨石相连,延伸至海底深处,形成如鹅颈般的天然港湾,让渔船、商船安全停靠。每当船只回港或避风时,整个港口帆船林立,一派繁华景象。自古有“鹅颈藏舟”之称。
清乾隆通山志卷一《方志》载:“鹅颈隐舟在水西岸,海沙中有一大鹅颈石,头出弯弯,又有一石形似颈,可泊舟。商贾渔民云集于此,随潮而行,蔚为壮观。” 《东山县志·名胜古迹》(民国抄本)载:“鹅颈藏舟于鸭头澳沙中,有巨石突出,曲折重叠,高伸啄下,形如鹅颈。又有一石头,船夫以石垒成长堤,以挡东来水,续鸡颈声。环抱其间,清澈如圆塘。数百艘船隐于此,纵使大风大浪也不能撼动,亦胜矣。”明代地方文人、进士温三钧有诗云:“一岛吞石堤,深入鹅山;雨落长江沸,远山云飘;归帆常映,飞鸟亦歇;每思客骑桂树,听风吟。”潺潺的银河之水。”
东山港位于东山湾内,东山岛东北端,是一个不淤不冻的天然良港,明清时期为大陆与台湾及东南亚通商口岸之一,197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东山港为台湾贸易船舶的停靠港。
东山岛位于台湾海峡南端的战略要地,是闽粤海上交通的必经之地,自古为兵家商贾之所倚重,也是中国抵御外敌入侵的沿海重镇,特别是明清以来,中国军民以此为据点,谱写了保家卫国、治理海洋的英雄乐章。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平定福建,在东山修建铜山千户堡,防御倭寇。明景泰三年(1452年),铜山水堡由漳浦经纬岙移至闽江。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福建进行海防军事改革,铜山水堡辖区北起金市,至浯屿岛,南至梅岭,直至广东广大海域。
明嘉靖年间,倭寇多次侵入铜山(今福建东山县),焚烧房屋,抢劫财物,杀害村民。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倭寇再次在福建沿海猖獗。戚继光率义乌兵入闽,倭寇入侵,派兵迎战,屡屡败退,岛上一片和平。倭寇每出征,铜山人便备好干粮供其作战。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五月,倭寇劫掠浯屿、铜山,福建水师派兵拦截,擒杀倭寇数十人,其余逃往台湾。将军释德正率部赴澎湖剿倭寇,凯旋返回铜山。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二月十一日,葡萄牙侵略者军舰停泊在宫前湾,在宫前、下安登陆,奸淫掠夺。陆璧出兵调集诏安梅岭、天府、武都等地民兵,协助官兵围剿,全歼敌239人。
明崇祯六年(1633年),荷兰寇侵入铜山,福建巡抚邹维廉派兵反击,经过八昼夜激战,荷寇退至东池港一带,当时东深村唐家春率领当地民兵和康美村民奋勇抵抗。崇祯七年(1634年),荷兰寇再次侵入铜山,巡抚陆振飞、指挥使许一鸣率众奋战,逼得荷寇撤退,退至宫前湾海面。铜山军民海陆并进,追击寇寇,焚毁其船只,全歼寇寇。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英国军舰侵入铜山沿海,福建水师提督陈化成率领水师在铜山民众的配合下英勇奋战,将英舰击退。
1938年至1944年,日伪军侵入东山岛,共出动舰船17批148艘,发射炮弹1000余发;飞机127批356架,投下炸弹1361枚;日伪军三次大规模侵入东山岛,人数达数千人。其间,东山岛损失巨大,房屋2455间,舰船147艘,公共场所100余处被毁,军民伤亡892人。但东山军民英勇顽强,不畏强暴,浴血奋战,把入侵之敌一次次击退,保住了东山岛。
在抗击敌人的同时,东山自隶属于中原王朝以来一直是中国探索海洋、走向世界的桥头堡,从明清至今,东山一直是闽南通往台湾、广东及东南亚的重要起点和出海门户,是中国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生动例证。
这里的渔业、养殖业是全国的标杆,依托海洋开发,东山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位居漳州各县区之首。
这里的海岛旅游每年吸引着无数喜爱碧水蓝天白沙的世界各地游客,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关帝庙、风动石、九仙山、黄岛洲屿矶等成为吸引游客目光的亮丽支撑。
这里的生态治理闻名全国,并出了一位植树造林、治沙治沙的神级人物——谷文昌。
这里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历来繁荣,一代代海商活跃在闽粤海上。
东山面积220平方公里,人口21万,人口密度非常大。东山人民面朝大海,大大拓展了他们的生活、生产、发展的空间。
帆在风中摇曳,波涛在海面上翻腾。屹立海岛,拥抱世界,踏浪而行,在蔚蓝中追梦,这是东山人的风采,更是福建人的奋斗画卷。
福建海域面积为陆地面积的1.1倍,海岸线长度居中国第二位,靠海兴省是福建由小省变大、由小省变强的内在密码,这里有清朝下海远征的记载,也有海外开拓、白手起家的传奇,也有为各民族和谐相处、中外交流作出的历史贡献。
新时代,我们要抓住国家提出把海洋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战略高地的历史机遇,强化海洋意识,夯实海洋发展举措,加快推动福建由海洋强省崛起。
游客乘坐游艇出海。(资料照片)
九仙山碑刻 李妙珠 摄
码头新建游艇停泊位(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