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上海携手发力科技创新,校企双进活动对接高校优质资源

日期: 2024-08-25 05:05:06|浏览: 129|编号: 6201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我住在河头,你住在河尾”

长江,像一条纽带

它巧妙地连接了成都和上海。

两大特大城市相连

今天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并举

两座城市携手迈向新未来

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新生产力

6月4日 - 6月5日

“校企联动、挖掘寻宝”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在上海举办

先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复旦大学

对接高校优质创新资源

为成都相关成果转化增添动力

上海站活动花絮

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

智能网联汽车、微电子

共发布470项科技创新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朱新元,成都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杜金友,成都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新经济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曾科,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旭出席活动。

同济大学科研管理处副处长杜昱川、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处处长郭瑞乾、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炜,成都市各直属机关、区(市)县科技部门相关负责人,近百家科技企业代表参加活动。

关键词:转型 三所大学共发布470项成果

作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的十余个科研团队在现场发布了各自的科技成果,三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微电子等领域,共发布成果470项。

欧洲人文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学院院长金石教授作了题为《浅谈生成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的报告。

由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创办的天物科技是国内最早研发AI蛋白质大模型的公司之一。天物科技技术运营经理彭凯分享了AI模型在酶修饰、挖掘和工业应用方面的案例。“目前我们利用AI数据进行学习,成功实现了蛋白质序列的修饰、挖掘和改良,有效解决了传统修饰方法面临的工作量大、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此外,公司还利用自建的优质数据库进行标注,让这些技术高效应用到生物制造行业,为应对当下生产生活挑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氢能作为现代能源体系中的新兴力量,以其高密度、清洁环保、可持续等特点备受关注。同济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宋科教授介绍了其在高性能模块化氢燃料电池技术方面的研究。“氢燃料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充电速度快、续航时间长等优势,使得其在未来能源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据宋科介绍,其团队目前与国内外科研机构、整车企业、飞机及机器人企业、检测机构等开展合作,在船舶、低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和应用成果。

复旦大学杨晓峰教授、陈云教授、马顺利副教授、刘玉萍副研究员分别展示了各自的科研成果,重点介绍了精密运动系统及关键部件设计、毫米波相控阵芯片在低轨卫星及汽车雷达中的应用、高速光纤传输及基带芯片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真空环境下晶圆传输的机电设备及关键部件等,有力促进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

活动现场,面对成都伸出的“橄榄枝”,高校团队纷纷表达了积极的合作意愿。“近年来,成都的科技成果转化氛围和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对科研团队很有吸引力。”作为四川人,宋克对在成都开展相关产学研合作非常感兴趣。“成都的企业对氢燃料电池、低空经济发展很关注,我们也在交流相关技术,希望未来能进一步加强了解,达成相关合作。”

关键词:与成都企业合作“硕果累累”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都是成都的重点产业,此次相关领域的成都企业带着“真需求”来到上海,在遍布“宝藏”的上海高校里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宝藏。

成都迈德威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李慧是有备而来,“我们主要关注大模型、数字人智能应用以及机器人自身智能核心技术问题。”李慧坦言,参加此次活动收获颇丰。“迈德威科技基于私有数据做垂直模型和智能服务,在上海交大了解到最新的AI技术成果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一方面,我们可以探索数据在组织产销中的深度应用,进一步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数字人与实体机器人的融合,更好地提升机器人的多任务决策智能服务。”

目前,成都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也为明图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将达到875家,产业规模达到780亿,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40%。就在5月,《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出台,力争到2026年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

同样是在5月,迈向科技的“MT-”大模型顺利通过了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拿到证书之后,我们还会继续以迈向科技的垂直模型赋能政务、企业、文旅、教育等行业。”李晖表示,借着这次事件的“东风”,迈向科技还将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技术研究、创新应用、人才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

沃飞长空招聘经理李爽表示:“很荣幸参加本次活动,感谢政府为企业和高校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沃飞长空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与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

此外,创新平台的参观也给李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表示:“作为国内首个整车风洞中心,同济大学风洞中心为汽车工业、高铁、大飞机等国家重点项目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今天亲眼所见,非常震撼。无论是在学术交流、技术合作,还是实践方面,风洞中心都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

成都士兰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成都集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可伟用“难得的机会”来形容参加本次活动的感受。“我们在这次活动中结识的复旦微电子研究团队都是业界知名的专家,能够面对面交流、建立联系,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同时,我们也看到复旦的相关研究团队正在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沿技术,这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

此次,成都士兰半导体也带着招揽人才的需要来到上海。“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希望通过产学研用的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推动公司进一步发展。”李可炜说。

关键词:寻宝开启创新思维碰撞

高水平创新平台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引擎,是催生和发展新优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连续两天,成都“矿产勘查寻宝团”走访了三所高校的多个研究院所和创新平台,深入高校科技创新“一线”,不仅了解到前沿科研成果,还“挖”出不少“宝藏”,为下一步洽谈合作奠定了基础。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智慧医疗及创新药物、感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积累了大量先进技术和成果,孵化了致远科技人形机器人等20多家科技企业。在研究院展厅里,通过展品、视频等方式,“寻宝团”可以近距离看到前沿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通过拆分多个机器人原子动作,结合机械臂、智能灵巧手,可以完成切菜、扭动等多种复杂操作,为机器人在未来智能制造、医疗护理、服务娱乐等领域的落地打开想象空间;首款纳米线3D义眼,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球形成像器件的跨越。

在同济大学上海地面交通风洞中心,可以探秘我国首家专业车辆风洞中心的创新典范。气动声学风洞最大风速250km/h,160km/h下背景噪声小于61dBA,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热环境风洞温度范围-20-55℃,相对湿度范围5-95%,可模拟太阳辐射、降雨等。风洞中心可为车辆及零部件的气动、气动声学、热力学及环境适应性综合发展提供仿真分析、设计优化、试验验证和综合评价。

走进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微纳器件与工艺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集成芯片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等牌匾,彰显着学校的硬核实力。学校在SOC设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半导体新工艺、新结构、新器件、微机电系统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成果丰硕。不仅建成了我国集成电路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还孵化了我国首家在香港上市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研发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成都“寻宝团”还参观了同济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同济大学智能网联汽车测评基地,沿途不时向高校团队提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现场交流气氛十分活跃,实现了成都与上海创新资源的“双向奔跑”。

(出品:成都科技传媒中心)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