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的知名香烟品牌众多,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这些品牌在当年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香烟品牌逐渐成为历史的印记,但它们依旧承载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思想精髓。
香烟作为一种外来品,并非起源于我国。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数年,我国并未建立起大规模的卷烟制造工厂,也没有引进先进的设备。当时,众多卷烟厂采用的是手工制作方式,而这恰恰是中国卷烟发展的起点。
撑起一片天
老祖宗留下的“礼物”有很多,但香烟却并不在其中。
明末时期,烟草首次进入我国,随后逐渐从一种罕见的进口商品转变为民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同时在中国衍生出多种吸食形式,包括鼻烟、水烟以及旱烟。
清朝时期的慈禧太后对水烟情有独钟,故宫中至今仍存有她用过的水烟袋。那些达官贵人所用的水烟袋,尤其是一种名为“仙鹤腿”的特殊款式。这些水烟袋并非直接置于炕桌上享用,而是由仆人蹲坐一旁,手持水烟袋供他们吸食。
普通老百姓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因此通常以吸食旱烟为主。
许多地方居民养成了吸烟的习惯,这已为香烟市场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1888年,老晋隆洋行中有一位叫邓宁的职员,他与一位美国访客相识。通过交谈,邓宁了解到这位访客是为美国公司推广卷烟。这一信息激发了他的商业思维,他坚信卷烟销售前景广阔。于是,他决定与洋行商讨有关代理卷烟销售的具体事宜。
一切事宜确定之后,老晋隆洋行正式成为“品海”牌卷烟在中国地区的总经销商,邓宁在第一箱销往中国的卷烟提货单上亲自落款,此举标志着中国卷烟市场的起步。
当时的烟民对卷烟尚不熟悉,老晋隆每日所购卷烟仅3箱,专供上海租界内的外籍人士。邓宁此人颇具商业眼光,坚信卷烟业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邓宁并非唯一嗅到商机之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简照南与简玉阶兄弟。1905年,他们携手在香港创立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这成为中国首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族卷烟企业。
“双喜”品牌香烟是该公司的主打产品,起初,那对兄弟便秉持着“实业兴邦”的信念,最终果真实现了突破,成功打破了外资的垄断局面。仅此一款香烟,就曾一度占据了全国市场销量的六成份额。
借鉴学习可助一时之成,若想长久稳固,创新不可或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虽将总部迁至上海,却于“三炮台”品牌中率先引入防潮技术;1925年,该公司把握住了抵制洋货的良机,实现了年销量超过20万箱的重大突破。
在那个纷繁复杂的年代,南洋兄弟的对手正是英美烟草公司。他们之间的竞争激烈,手段多样,你来我往。然而,遗憾的是,尽管南洋兄弟秉持“中国人抽中国烟”的口号,并未败给英美烟草,却最终被一直觊觎的权贵所掌控,从此销声匿迹。
没有了这个规模庞大的对手,英美烟草等外国烟草品牌在中国市场几乎一直畅行无阻,几乎掌控了中国烟草市场的一半份额。
观察这段历史,我们发现香烟这类独特商品的市场走势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若缺乏一个稳固且统一的政权,这无疑会直接对行业发展造成影响;这一点,对于所有身处这个行业的人来说,都是无法忽视的现实问题。
建国初期,我国烟草产业未能迅速实现优化升级,而且市面上流通的香烟以进口产品为主。于是,一场旨在改造外资和私营烟厂的运动应运而生,正式拉开了序幕。
英美烟草与南洋兄弟两大烟草企业,背景各异,竞争激烈,如今它们一同融入国有企业的大家庭。随着中国烟草逐步跻身“国家队”,其标志性事件便是《专卖事业条例》及《各级专卖事业公司组织规程》的正式出台。
那时,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香烟产品崭露头角,各大卷烟厂都将“打造自有卷烟品牌”视为头等大事。作为卷烟工业的摇篮,上海肩负着这一重任,“中华”品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80年代中叶,“中华”香烟主要被用于接待贵宾以及作为赠品,未曾面向公众销售。这一做法恰恰成为了该品牌在上市后迅速走红的关键因素。
在此期间,众多卷烟厂亦迎来了迅猛发展的热潮,为“中国香烟”确立了基本风格。正因这段历史,香烟的品种得以丰富多彩。当时恐怕鲜有人料想,众多香烟品牌日后将化作人们心中永恒的“时代印记”。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香烟行业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时期。这一时期,政策层面有所调整,同时,一个关键的消费背景是:1979年,全国纸烟的消费量已突破8000亿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众多卷烟厂纷纷探索创新,其中,玉溪卷烟厂的做法尤为突出。
在褚时健进行改革之前,玉溪卷烟厂实际上是中国烟草行业管理无序、效率低下的一个典型代表;全国范围内未经规划的烟草工厂数量已膨胀至400家,每年所造成的损失相当可观。
消费者们无法察觉到损失的存在,在这样一个“黄金时代”,众人皆能觅得心仪的口感,每盒香烟的成本仅几毛,且普遍受到喜爱。
记忆中的香烟
一、“大前门”
对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些吸烟者而言,“大前门”这一品牌名称尤为深入人心,该香烟产品在市场上早早便占据了领先地位。
以名头辨识,那座前门所指之地正是坐落在天安门广场南边的“正阳楼”,自1916年起,英美烟草公司推出了“大前门”这一香烟品牌,与自家品牌“老刀”以及对手的“三炮台”等众多牌号一道,迅速在国内外流行开来。
在英美烟草与南洋兄弟展开激烈角逐之际,广告亦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大人物”享用“大前门”,举止从容不迫。
以我国知名景点为烟盒设计元素,以自家老字号品牌作为持续发展的底蕴,“大前门”品牌同样极为关注烟草的口感,其烟香醇厚,深受众多消费者喜爱,因此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前门”的烟标得以延续至今。
1979年,这款香烟荣获了猎物轻工部评选的全国烟草行业优秀产品称号,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进入80年代,其每盒售价长期维持在4角8分钱。
“握手”
一款历久弥新的香烟往往具备两个关键要素:首先,香烟自身的品质至关重要;其次,香烟品牌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亦不容忽视。
国营哈尔滨卷烟厂生产的“握手”香烟,其给人的直观印象充满热情,与东北人的性格特点相契合;自该香烟上市以来,众多人在初次见面或交谈时便倾向于挑选此款香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习惯逐渐形成:每逢春节这个最为热闹的团聚时刻,人们都会选择购买这款香烟。这款名为“握手”的香烟属于烤烟类别,其香气并不浓烈,反而带有一种细腻的甜香,回味悠长。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很好地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营造独特的节日氛围。
其价格也是非常亲民了,单包的价格不过1角5分钱。
那个时期,香烟的生产技术尚未经历重大革新,多数卷烟厂生产的产品以烤烟为主,其味道浓烈,且不易烤制,对技术要求极高,成本亦不菲,故而推出一款口感较为柔和的烤烟品牌实属不易。
“丰收”
“丰收”香烟在起初的售价仅为九分,人们习惯称之为“一角找零”,随后其价格逐渐攀升至两角八分,而这款烟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那个时代紧密相扣。
芜湖卷烟厂生产的香烟,其外包装设计以拖拉机劳作场景为主,辅以“丰收”这一品牌名,寓意着广大农民对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景。
文化与众多农民群众紧密相连,因此香烟的价格必须适中,而且由于其味道浓郁,极具力量感,这也使得它特别受到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朋友的喜爱。
在越自卫反击战期间,该香烟曾大规模供应至前线,深受战士们的喜爱,这一现象充分展现了后方工厂的完备性。
“春秋”
“春秋”这个品牌,长期以来其定价仅为3角1分,单听名字就颇具威严。其背后的蚌埠卷烟厂,亦拥有着非凡的历史。该厂始建于1942年,由新四军创立,最初名为东海烟厂。新中国成立后,它逐步进行了改革,并最终更名为“蚌埠卷烟厂”。
蚌埠卷烟厂在短短两年内便推出了“春秋”品牌。该厂所在的淮河中游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争夺的焦点。历史上的“春秋”指的是公元前770年至476年间的295年。这款香烟的烟标底色选用黄色,图案设计灵感来源于汉代的壁画风格。画面中,一驾古代战车与老虎图腾巧妙融合。
如此具有时代特色的香烟,终究还是被时代的车轮所碾过。
“春城”
一提到“春城”香烟,人们便会联想到昆明这座城市,这种烟草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该城市的独特风貌;自1974年面世以来,它迅速在云南地区成为热门商品,深受当地烟民的喜爱。
在那个时代,“春城”凭借其独特的香气崭露头角,部分消费者表示:“这款烟草散发出类似话梅的酸味,其独特的风味使其在同类产品中显得格外突出。”
在那个被誉为“百家争鸣”的时代,这款“两头点火”的香烟独具一格,整支香烟均未配备过滤嘴,完美保留了烟草的天然香气;此外,在那个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年代,过滤嘴的存在本身便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成本,却意外地成为了“春城”香烟的一大亮点。
众多农村烟民习惯于田间劳作时口中叼着“春城”香烟,稍有不慎烟嘴便会烧焦,甚至可能烫伤嘴唇,但消费者们普遍认为,正是由于缺乏过滤嘴,才使得每一支烟都物尽其用,不致于造成浪费。
那个时期,除了上述提到的品牌,还有众多香烟品牌如“白兰”、“墨菊”、“飞马”等,它们各自拥有一群忠实的拥趸。
弃置“红缨”之枪,跋涉“金沙江”之水,踏入“春城”之境,攀登“红塔山”之巅。
这正是当时流传甚广的烟草俗语,将各种香烟品牌串联成一段革命历程,不仅彰显了时代的特色,同时也流露出那个时代独有的浪漫情怀。
时代不断向前发展,薪资水平逐渐提高,那些售价仅几毛的香烟恐怕难以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有些老年人回忆道:“以前烟的品牌数量,比现在超市里方便面的种类还要丰富。”
改革开放的浪潮涌动,烟草行业经历深度整合,地方性品牌几乎销声匿迹,仅有少数香烟品牌成功突破重围,然而,众多香烟品牌却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终究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
参考资料
1.“春秋”烟标 东方烟草报
2.吞云吐雾,中国烟草百年简史 华夏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