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革命性时刻到来成都如何踩准赛道实现突围?

日期: 2024-05-21 17:09:04|浏览: 473|编号: 5075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人工智能的革命时刻已经到来

成都如何保持正轨并突破?

超过760家成都企业正在为新合资企业做准备

AI通用大模型还是细分垂直大模型?

6月12日上午,成都千智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行者AI”)展示了行者AI音乐创客课堂。 通过软硬件集成或SaaS部署,已应用于成都七中育才等多所学校的实践教学。

调查过程中,记者体验了行者的AI音乐。 登录AI音乐系统后,屏幕上显示了AI互动歌词、作曲、互动编辑等功能界面。 随意填写几行文字,画几行代表旋律的曲线,不一会儿就合成了这首歌的女声版本,旋律悠闲。 如果您不满意,可以修改,然后自动生成新歌曲。

↑石狮天府小学音乐老师正在使用AI音乐教学软件指导学生创作个性化诗歌

行者AI于2016年成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2020年公司正式成立。“我们AI的底层逻辑和现在的大模型是一致的,就是强化学习。” 行者AI董事长李龙飞介绍,AI音乐制作流程分为歌词生成、词曲创作、编曲、人声合成演唱四个环节。 这四个部分如何协调? 需要一套算法来调度它。 以前没有大模型,都是采用人工调度。 现在它是由一个大语言模型驱动的。

“从5月份到现在,我们的大模型已经迭代了两个版本,参数也进一步扩大。” 6月13日上午,成都晓朵科技CEO蒋凌向记者分享了公司晓模型(XPT)的研发进展。 今年5月,小模型(XPT)发布。 这是基于大语言模型技术开发的电子商务行业垂直大模型。

“前期需要学习很多知识,参数越大,模型越智能。” 蒋凌表示,该模型将深入学习一些行业知识以及电商服务和营销知识,主要用于在线零售和在线服务。 蒋凌介绍,晓车型(XPT)年底将进行升级,扩容5-6倍。

该公司走的是通用人工智能赛道,既“昂贵”,又存在瓶颈。 “打磨一个通用的大模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专注于某个行业打造垂直大模型可以快速见效,成本也更低。” 在蒋凌看来,外行只是看热闹,认为一般的大模型可以回答任何问题,这很有趣。 事实上,一般的大模型只能给出肤浅的答案,无法形成专业的解决方案。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本土人工智能企业都有与晓多科技理念类似的策略——针对专业细分领域开发大型垂直模型。

6月14日,记者走访成都明图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明图科技”)时,该公司研发部总经理严帅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培训“工作数字化”大模型。人”助力工作办公场景数字化升级、生产运营数字化转型。

↑明图科技推出“数字人在工作”

今年3月,明图科技开发了工作数字人模型,并于5月31日正式发布,包含知识问答、AI写作、知识采集、辅助工具等功能。 “我们希望为每一个上班族打造一个虚拟工作数字人。” 颜帅描述了平台的技术逻辑。 “工作数字人掌握了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数据特征和知识结构,能够理解复杂的工作场景,实现高效问答和内容自动生成,并通过组织数据的训练,实现工作知识的数字化表达,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工作体验,工作数字人还可以实现任务分解和流程管理,帮助用户专注于核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新经济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760家。创业初期,虽然这些企业无法与行业巨头直接竞争,但成都企业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在医疗、教育、交通等一些行业寻找突破,最终帮助客户降本增效。 ,提升单位产出,让AI赋能千行百业,走向专业化、精细化、创新化。”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新经济委员会人工智能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工智能与软件产业紧密相连,产业规模效应可带动制造业发展。 “向下游看,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行业,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相关负责人分析,本土企业可以避开“大而全”的道路,深圳的经验值得借鉴。 “深圳非常注重机器人、传感器等领域,成都企业需要思考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比如成都在做大做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无人机产业方面就有优势。”

谁来为人工智能产品买单?

应用场景需要落地

本土企业瞄准利基行业开发大型垂直模式,最终目标是场景应用,关系到商业价值的实现。

2021年,考拉悠然确立了“AI赋能智能制造”战略。 在考拉悠然CEO沉富民看来,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底层技术,应该融入千行百业。 “随着大模型的出现,人工智能将成为一个产业,产业化的标志就是分工明确。数字与现实的融合下,人工智能技术也需要根据行业进一步差异化。专属行业大模型细分领域将快速催生各类应用场景。” 沉富民提到,考拉悠然不做通用AI大模型,而是专注于多式联运行业大模型。

↑ 考拉优然工业检测大模型应用场景

沉福民提到了考拉悠然赋能工业检查的案例。 “比如显示面板企业、半导体企业的生产线,需要高精度、高速的产品质量检测,工业成像后,利用人工智能快速检测分析,一旦出现问题,立即处理。”这背后是大模型驱动,有效解决了以往工业检测技术无法解决碎片化需求的问题。”

考拉优然的客户已包括国内显示、半导体芯片等先进制造业的领先厂商,以及烟草、能源、轨道交通等行业的央企。 通过输出大模型解决方案,考拉悠然帮助客户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实现降本增效。 “我们的主要业务模式是为客户提供集成的软硬件设备并收取技术服务费。” 沉富民表示,成都数实融合为人工智能场景落地带来新机遇。

晓多科技的商业模式也是向客户收取服务费。 “小米科技、1919、元气森林等都是我们的客户,我们采取‘一年一次付款’的形式。” 蒋凌表示,目前的营销策略是继续服务好大客户。

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场景不落地,产品就无法实现。 事实上,行业内大量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 走访调研时,当地人工智能企业表示,行业要想实现盈利,探索大规模场景尤为重要,期待在成都获得更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的机会。

以行者AI为例。 其AI音乐产品已在成都多所中小学落地。 “该项目将于2022年底进入校园,为学校提供全套AI音乐软硬件。” 李龙飞透露,公司目前首先做toB业务。 除了音乐之外,公司的AI技术也在参与相关智慧城市治理项目,未来将尝试进军C端市场。

↑ 新川创新科技园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记者调查明图科技时,该公司的荣誉墙展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应用案例,成都本地案例占比较小。 为什么说“墙内花开,墙外香”? 颜帅解释说,公司在全国有1000多家客户,其中大部分来自省外,这来自于当地提供的场景落地机会。 例如,山东省的客户占比最大。 “我们希望成都有更多‘数字工作人’场景,期待在当地打造一些辅助办公、智慧城市的示范案例。” 颜帅坦言,地方政府支持本地企业打造行业典范,通过政府增信,可以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信心。

新经济发展研究院iNED认为,大车型的发展将在短时间内极大丰富数字经济的新产品和新服务,长期来看可能会造成产能过剩。 当务之急是推动各类创新落地现实场景,尽快实施验证和迭代优化,帮助创新企业抢占市场。 例如,2020年,教育部提出探索中考美育改革试点。 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等内容。 以 AI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音乐项目通过互动体验增强了学习的乐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城市层面来看,目前城市大脑的建设大多还停留在城市数据上屏的阶段,距离基于数据的智能决策和行动还相距甚远。 城市需要适应多种业务、多种场景的AI大模型,完成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转变。 目前,成都正在加快推进“智慧成都”建设,其中衍生了多个细分领域的数字化治理场景,可以为当地人工智能企业垂直大模型产品的应用提供舞台,推动成都智慧城市升级。城市大脑从传统BI驾驶舱到GPT驱动的智慧大脑。

行业如何发展壮大?

算力、资本、人才缺一不可

硅谷知名风投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人工智能领域的初创企业80%-90%的早期融资都用于购买算力。 即使这些公司的产品已经成熟,他们每年对算力的投入仍然占其营业收入的10%-20%。

调查中,企业普遍表示,期待成都在算力方面为他们提供更大的支持。 “我们有自己的算力平台,随着大模型技术的迭代升级,算力还需要提升。” 颜帅提到,公司“工作数字人”正在广电领域、产业园区推广,为客户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 随着数据的积累,对计算能力的需求也会增加。 “颜帅希望政府支持‘算力券’的使用。

↑成都超级计算中心

成都市提出,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共建计算中心,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孵化原创人工智能大模型,并向建设方提供每年最高500万元的计算成本补贴,减少企业创新成本。 每年发放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算力券”,支持算力中介服务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客、研究机构、高校等使用算力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和成都智能计算中心的资源。

“大型AI模型的预训练非常重要,项目训练产生算力的成本很高,已经成为必要的开支。一些公司的软件还面临着与本地算力平台不兼容的问题。” 李龙飞建议,除了加大政府对企业购买算力的支持力度外,还应注重算力平台的适配。

新经济发展研究院iNED认为,政府应愿意投入帮助中小创新企业突破计算瓶颈,利用好平台网络聚集多元计算资源,支持创新合作模式。 比如可以推动AI大模型公司与芯片厂商紧密合作,加快大模型训练,加速GPU芯片国产化。

产业发展还依赖投资资金的支持。 深圳近期提出整合基金资源,组建千亿元规模的人工智能基金集团,备受成都同行关注。

成都尚未出现大规模的人工智能投资基金。 对于企业来说,吸引投资机构的投资兴趣是获得投资的第一步。 “成都在人工智能的一些细分领域做了很好的探索,随着大模型的崛起,势必会带来一波以大模型应用为核心的商机。” 云智资本合伙人罗超分析,目前世界各地都在探索大模式创业的未来落地场景。 如果成都企业能够在大车型应用的细分行业中产生一些国内甚至国际领先的优秀企业,将会受到资本的青睐。

人才资源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日,2023年“成都产业圈共建强链人才计划”启动申报,涵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含车载智能控制系统)产业链”。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也在推动人工智能人才的发现和培养。

↑腾讯未来中心项目落地成都高新区

记者从腾讯获悉,“2023腾讯开物人工智能全国公开赛”将于今年5月至12月在成都举行。 由邀请赛改为公开赛,报名通道向全国大学生开放。 据介绍,目前已有68所高校报名,今年预计将有100多支高校队伍参赛。 在腾讯看来,吸引更多高校人工智能人才聚集成都,可以在比赛后发现一批好苗子,这些人才资源或将嫁接到当地人工智能产业中。

但归根结底,本地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才能就近吸引人才。 腾讯“启蒙”团队正在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合作提供人工智能课程。 地方高校之所以使用腾讯的课程,是因为缺乏相关场景和培训平台。 据腾讯“启蒙”平台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有300多名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学会使用该课程,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的用户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今年,该课程将向成都更多高校开放。 “除了理论学习,我们还提供培训平台。” 腾讯“启蒙”平台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向高校免费提供课程,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参与本地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

↑腾讯“启蒙”平台

目前,人工智能教育也在中小学全面普及。 此外,各类青少年信息竞赛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甚至出现中小学生在信息竞赛中表现优于高中生的情况。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与公众对人工智能的热情相比,当前当地中小学的人工智能教育面临着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匮乏等诸多挑战。 一些学校非常期待与政府、企业合作,探索一条AI时代的人才培养路径。

对此,新经济发展研究院iNED建议,由于大模式对教育和就业的影响,应鼓励学校和行业更广泛地交流和对接,让创新赋能教学改进和发展。行业需求可以引导人才培养。 在培养未来行业领袖的工作中,应适当考虑校地合作,例如与世界顶尖大学生源地的当地高中合作。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