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博士提出‘新商业文明’理念,引发对企业责任与角色的思考

日期: 2024-06-23 14:19:52|浏览: 182|编号: 5463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中国,北京,2015年11月11日——“面对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我提出‘新商业文明’这一概念,最重要的考虑是思考我们的挑战在哪里——企业应该承担哪些更大的责任?企业家在解决中国发展问题,乃至解决全球发展和文明进步问题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长江商学院创院院长、中国商业与全球化教授项兵博士在以“良知·价值重塑·企业家”为主题的“2015儒商论坛”活动上发表主旨演讲。

“2015儒商论坛”由长江商学院和北京大学世界伦理研究中心联合举办,长江商学院创始院长项兵博士,长江商学院荣誉教授、长江人文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世界伦理研究中心主任杜维明,欧洲科学与人文科学院院士、全球价值观联盟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克劳斯·莱辛格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长江商学院校友事务及亚洲市场副院长、市场营销学教授、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朱锐博士,以及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完美世界董事长池宇峰、《财经》杂志执行主编、《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创始人及主编何刚等众多DBA在读生、校友以及来自多所大学的教授、学者,与相关领域的企业家、专家进行了多场高峰对话。

图1:“2015儒商论坛”活动现场

项兵:新商业文明下中国企业的责任

“中国过去30年取得的巨大商业成就,和我们的艰苦奋斗、我们的勤奋努力、我们的创新密不可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也赶上了改革开放、加入WTO互联网、和平的全球环境等诸多‘台风’”,项兵总裁说,“但我们必须超越‘借机而来’,‘台风’之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崛起代表什么‘道’?中国企业的崛起代表什么价值观?这些问题已经无法回避。”

项兵院长说,我们现在的发展模式确实在很多方面不可持续,比如:中国如何实现从组装大国到制造大国的转变?如何一步步从模仿走向真正的创新?如何从跟随走向全球领先?如何从价格竞争走向价值竞争?如何在主流行业实现系统性突破?如何打造一批能够整合全球资源、超越家族企业模式的伟大商业组织?“我们有一批家族企业,有很多国有企业,也就是A类、C类企业,但是我们没有自己的IBM、通用电气、西门子,这些是不受家族控制、股权分散的所谓B类企业,”他说,“任何一个大国崛起,都是由B类企业主导的。我们的世界级企业是稀缺的,主流行业需要系统性、综合性的突破;我们在数量上已经做到了‘第一’,但在价值获取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我们的心态不做大的调整,梦想就难以实现。”项兵会长说。他还指出,太多人急功近利,只追求眼前的成果。如果大家都“浮躁”、不专注、“压抑不住”,又怎么会有“浪漫”的创新呢?“相比我们更注重的制度、民主、法治,每个人的心态同样重要。”他说,“中国企业家应该超越对特权的追求,着力弘扬公平正义,和而不同,多一份感恩。如果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我们不仅能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也能为世界的发展乃至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真正实现在把握机遇、了解真相、提升技能层面的双向交流,或许就能推动新一轮的文艺复兴!”

图2:长江商学院创院院长、中国商业与全球化教授项兵博士

杜维明:重塑价值观是全人类的难题

长江商学院荣誉教授、长江人文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文学教授、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世界伦理研究中心主任杜维明教授表示,价值重塑问题是人类的问题,当然也是中国的问题。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以人为中心的宏观宇宙论、宏观本体论思维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改变。”杜维明教授在演讲中说,这种思维是启蒙运动以来人类科技飞速进步的重要动力,但也是我们现在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赞天地造化”的理念、和谐的理念、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发展形成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等都被边缘化了。

杜维明教授提出,一个社会应该是理性的、自由的、法治的、人权的、个体尊严的。他认为:“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方向、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宇宙观。我们需要自由,另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正义。没有自由的正义就会异化为一种主宰性的权威;没有理性,同情就会变成纵容,既不合理也不理性;另外,没有法治,自由就无从谈起;没有个体尊严,社会就有可能变成‘合而不谐’的极权统治。”

图3:杜维明,长江商学院名誉教授、长江人文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世界伦理研究中心主任

莱辛格:克服短视和物质主义

欧洲科学与人文科学院院士、全球价值观联盟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克劳斯·莱辛格教授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为了长远利益,有必要牺牲一些短期利益。

“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他说,“各个领域的人们和企业都面临着许多问题,世界文明也面临挑战。联合国的发展目标以前侧重于创造就业机会,但现在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更多关注如何实现平等。每个人都必须看到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严的意义,并将这一‘黄金法则’运用到未来的时代。”

莱辛格教授指出,杜维明教授曾提出通过“普世世界公民”——道德、公平、正义、诚信、合作——实现永久和平的理念。这是我们可以选择的道路,是普世道路。“我们应该克服短视,克服经济、政治和物质主义,去实现更高的目标。我们应该牺牲一些短期利益去换取长期利益,即使这些长期利益可能要到五年、七年后才能看到。”他说。

图4、欧洲科学与人文科学院院士、全球价值观联盟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克劳斯·莱辛格教授

当今中国与世界的价值观冲突与重塑

传统、现代、后现代价值观在极短的时间内被高度集中,既有剧烈的冲突与“化学反应”,也有相互的交流与融合。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个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危机与重塑?

在题为《今日中国/世界的价值冲突与重塑》的特别讨论环节,主持人、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发起人秦朔指出,在互联网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年轻人可能有新的、不同的价值观,可能每天都有更复杂、更变化的情况。“很多人认为美国价值观具有普世性,但在不同的区域市场也存在很多冲突,”他说,“中国现在拼命走出去,我们的产品在国外也可能面临很多冲突。”杜维明教授说:“我们现在的价值取向必须改变,而改变就要创造自己的主体性,创造自己文化的特殊性。这也是当前各种不同理念‘争斗’下的价值冲突问题。”

万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DBA在读冯仑就企业公益价值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企业在公共生活中面临的一个矛盾就是公益。“这个矛盾不是坏事,它促使中国企业家的进步和提高。”冯仑指出,“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社会已经很少指责中国企业家做公益、做慈善,因为十年前,公益基金100%是政府出资,而今年,4000多家公益基金中,70%以上是民营企业。”NE•TIGER时尚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江商学院校友张志峰提出,作为企业家,或者作为儒商,首先要倡导“三善”:心善、人善、事善。有良知,才能有良知、懂理、有道德,才能知行合一。 长江商学院校友事务及亚洲市场副院长、市场营销学教授、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朱睿博士认为,财富可以成为推动社会变革、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驱动力。她说:“西方企业家认为自己只是财富的管理者,而不是所有者。这种理念的传播推动了基金会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听起来西方的慈善事业和文明可能发展得更快一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内企业家在慈善事业、慈善文明、慈善创新等方面做出的独特贡献。”

图5、专题讨论:“当代中国与世界的价值冲突与重塑”

良知与理性是价值重建的基石

“良知与理性”是不同民族、种族、性别、阶级、宗教、文化的人们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基础,如何基于良知与理性重建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世界伦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范和平在《良知与理性作为价值重塑的基石》讨论环节中表示:“良知与理性,按照我的理解,是价值冲突、价值对话、价值重塑的概念,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中西文化对话、中西价值对话的创造性概念。”完美世界创始人、董事长、DBA学生池宇峰指出,每个人对良知的理解都不一样。他说:“理性代表一个过程,良知更注重结果。经过理性过滤的良知才是真正的良知;我们不能把自己对良知的理解强加于他人,否则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齐善红寄语在场听众:知善恶,行善。 “良知是人性的体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是关心全人类集体利益的体现。我们要以无私的信念和理想引领社会。”

《财经》杂志执行主编、《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创始人兼主编、DBA在读生何刚认为,社会的好坏取决于底线,而不是上限。他提出:“企业家作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群体,面临着继续追求利益最大化还是做社会积极有效的成员、用自己的影响力带动更多人的抉择,应该选择一种与社会更加和谐相处的方式,回归人类基本的良知,克制自己的欲望。”绿叶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长江大学校友刘殿波表示:“良知和理性密不可分,所有企业家都需要问自己:你为什么存在?你的企业要去哪里?如果企业家不能用行动回答这些问题,你创造的财富最终会付诸东流。”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也谈到了经济的无形之手和良知的无形之心。 他认为:“社会应该尊重企业家,企业家作为财富的拥有者,代表着卓越的创造财富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企业家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判断和节奏,积极回馈社会,心存善念、富有同情心,善待财富。”

图6 专题讨论:《良知是价值重塑的基石》

企业家的“义利观”

在全球化、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经济与伦理、“利润与正义”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认识这种复杂性和特殊性,并将这种认识运用到实际的商业实践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企业家对‘义利’的看法”专题讨论中,建业地产集团(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葆森提出“大商是诚”的理念。他表示:“商人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因为纳税、就业只是基本义务,能否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才是衡量伟大企业、伟大企业家的标尺。”长江商学院战略学教授、首尔大学名誉教授赵东成指出,“义”与“利”是两个维度,并不是平行的概念。“‘义’代表的是道路,‘利’代表的是最终的结果,企业家要通过‘义’来获取‘利’。”北京四海孔子学院院长冯哲提醒,企业对利润的追求,很容易把正常的需求变成危险的欲望。 他说,只有以“仁”为基础,才能谈得上“义”与“利”;要辨明二者,必须唤醒善良与良知,企业家才能完成真正的修行。克劳斯·M·赖辛格教授说:“如果‘义’与‘利’之间的鸿沟得以弥合,才能确保二者兼得。当然,短期与长期的权衡可能存在困难;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企业家都应该超越这一切。”利马中国首席代表刘志伟认为:“义利相通,知行合一。几百年过去了,我们在某些方面还是需要向古人学习;尤其对企业家来说,‘义’字必须放在国家大义之前。” 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创始人秦朔举例:“为什么苹果手机的价格还能被用户接受和喜爱?因为用户更看重产品、公司给自己带来的价值。相比较而言,有钱人很多,但能造福消费者、创造出优秀产品的人却不多。”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长江校友陈航分享了自己的人生信条:“隐忍、敬畏、刚健、菩提是我个人的人生信条,代表的是包容、敬畏、牺牲、回报的精神。”

图7 专题讨论:企业家的“义利观”

价值重塑中的企业家身份认同

社会价值观的冲突与重塑,考验着每一位思考者和行动者在社会抉择中的智慧与勇气。在“价值重塑过程中的企业家身份”专题讨论中,每位嘉宾都对此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日月不自明,日月不自明”,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对话》栏目评论员、北京唯亿元素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韩华说,“这应该是企业家重塑价值观的原则。企业家是最能给社会带来活力的群体之一,因此他们的良知和价值观对社会的发展和引领更有意义。”

浙江大学儒商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历史学教授周生春说:“良知、儒商等概念几百年前就被提出来了,近二十多年才流行起来。这种流行有它特殊的原因,跟世界价值观的冲突与重塑、中国的特殊背景有关。”“最终谁来决定你的行为是‘利’还是‘义’?”大易集团董事长吴元志说,“是人民。地球上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符合‘利’,所以就是‘利’。”

哥本哈根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中国商业研究教授、《诚信研究》主编李平指出:“其实东西方的价值取向在很多方面是非常一致的,而在一些具体方面,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也有很大差异。东西方在‘义’与‘利’之间同样难以抉择。”“希望理性的声音多一些,大家一起完善主流文化。文化需要慢慢沉淀,我们不要太急躁。”博雅行(北京)信息咨询公司总经理张志斌说。京裕(上海)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江校友石永民说:“企业家要做到‘和’——优雅得体。” “一个企业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还很难做到很得体、很优雅。”奇豪兴业(北京)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陈立伟提出:“大家都关心商业价值与公益价值能否兼顾。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能否用共享价值的方式,建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这也是战略学教授迈克尔·波特30年前提出的模型。”

图8、专题讨论:价值重塑过程中的企业家认同

关于长江商学院

长江商学院成立于2002年11月,是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也是中国第一所实行“教授办学”体制的商学院。自成立以来,长江商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新一代世界级企业家,不断探索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声誉的新一代商学院。借助中国经济崛起的机遇,在政府和李嘉诚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长江商学院拥有40多位世界级的全职教授,贡献了一系列对中国乃至世界管理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理念。长江商学院拥有国内极具影响力的精英校友群体,8000余名校友中有半数以上担任CEO或总裁。 作为首家全球化的中国商学院,长江商学院已成功拓展欧洲、北美等市场,致力于推动东西方在管理思想和商业实践方面的双向交流与学习,成为中西合璧、整合全球优质管理教育资源的高端学习平台。长江商学院目前开设工商管理硕士(MBA)、金融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长江商学院创业学者(DBA)和高管培训(EE)项目。更多详情请访问长江商学院官网: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