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 女子被好友改名文件传输助手骗 9 年,高仿账号为何屡禁不止?

日期: 2024-09-20 15:04:13|浏览: 18|编号: 6703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近日,一名女子发文称,好友将她的微信昵称改为“文件传输助手”,并使用了相同的官方头像,导致她误用9年,隐私全部暴露。事件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并迅速登上热搜。

一时间,“高仿账号”话题再度引发关注。“高仿账号”并非新鲜事物,随着社交平台的蓬勃发展而大量出现。然而,尽管相关部门努力,“高仿账号”依然呈现出“野火烧不灭,春风吹又生”的局面。

不禁让人疑惑,“高仿账号”到底靠什么手段生存?管控“高仿账号”为何如此困难?

事件截图《女子被好友改名为文件传输助手骗9年》来源:《卫报网》微信公众号

“高仿账号”通常是指一些自媒体冒充政府部门、商业机构、专家、明星等公众号,在网络平台获取关注和流量,从而实现变现。纵观目前的“高仿账号”,主要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有些人模仿他人,刻意在头像昵称上制造神秘感。与“康帅福”、“太白兔”、“岳丽月”等昔日山寨产品的套路类似,如今的“甘丽英”、“何炅”等假明星善于趁势而上,在真名后替换相似字、添加符号(如·/?),频频“现身”各类热搜评论,吸引粉丝和流量。正因如此,真明星在网上留言时,常常被网友调侃“活跃度堪比优质模仿号”。

有的还抢占他人的职位,冒充新闻当事人,博眼球。这类“高仿账号”精准抓住了“看客”的好奇心,喜欢趁着一些热点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捏造、传播虚假信息。比如前不久“上海女教师被指出轨男学生”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不少自称是“女教师”的账号纷纷出现在网络平台上,赚得大量流量和打赏,后因造假被平台封禁。

还有的冒充熟人,披着“羊皮”打“感情牌”,通常会盗用被骗者亲朋好友、领导的头像和身份,简单寒暄后,索要机票预付款、看病转账等。诈骗手段不断升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编造假视频、假声音的新闻屡见不鲜。

有的甚至直接“碰瓷”政府部门的公众号。据相关报道,仅2023年,就有20多个“国家级”单位发布“防诈骗声明”,提醒民众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这些打着政府机关旗号进行诈骗的违法行为,不仅会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还可能扰乱市场秩序,给社会各界造成财产损失,由此引发的风险难以估量。

抖音平台上的“西部精选”账号正在恶搞“东方精选”账号。图为“西部精选”直播截图。来源:“法制网”微信公众号

是什么驱使“高仿账号”不惜冒险触犯法律、“逆风”作案?是什么让假账号拥有如此强的“韧性”?笔者认为,这背后有这么几点原因。

从“高仿账号”本身来看,暴利驱动“野蛮生长”。低成本、高回报,简单的复制粘贴、粗暴操作,就能立刻吸引流量,进而转化为现实收入。这种类似于无中生有的诱惑,吸引了大批人。有媒体调查发现,这些“高仿账号”背后,已经形成了账号创建、账号维护、账号出售的灰色产业链,一个账号一个月轻松赚5000元。因此,那些投机取巧、缺乏独创性的自媒体,把“高仿账号”的运营当成了“摇钱树”,本着“得了就是赚钱”的理念,挖坑、碰瓷、抱大腿,一再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从平台的态度来看,监管的滞后“火上浇油”。目前,大部分自媒体平台都会对公众号注册设置相应的身份验证,但到了个人号上,这种审核机制有时候就会大打折扣。为了迎合用户快速注册的需求,部分平台推出了无需实名认证的注册方式,这无疑为“优质仿账号”开辟了绿色通道。

此外,一些平台作为利益相关方,在审核推送作品时也装睡,一些一看就明显是假的“高仿账号”本该被限制,却被算法反复推送给目标用户,随着推送次数增多,“假的”渐渐变成了“真的”,平台也间接成为了“高仿账号”杀熟的“帮凶”。

时至今日,各大网站仍有无数明星“模仿号”横行,白岩松、靳东、周杰伦等公众人物都深受其害,最后不得不出面反击。但单靠真人自证清白,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如果平台能提高警惕,有所作为,受害者就不必经历如此大麻烦。

从广大网民看,心理弱点导致“毫无防备”,出于一夜暴富、感情慰藉、追捧偶像等心理需求,部分网民面对“高仿账号”会不由自主地丧失基本的判断能力,尤其是一些网络辨别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和中老年群体。

大部分受害者往往只看到“高仿账号”提供的情感价值,而忽略了完美人设背后隐藏的套路,一不小心就会被蒙蔽,不知不觉掉入陷阱,轻则成为恶意拉粉的“分母”,重则遭受个人财产损失。

以“假靳东”案为例,“高仿账号”利用了粉丝渴望与偶像近距离互动的心理,以及中老年人缺乏关注的“情感需求”,一旦时机成熟便开始骗取钱财,而受害者则沉浸在甜言蜜语中浑然不知,直到警察找上门来,才愿意相信骗局的现实。

“高仿账号”早已活跃在广大网民的眼皮底下,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它们的身影。面对庞大的账号基数,“打地鼠”式的查处注定是杯水车薪。要想真正让他们不敢露面,需要形成“人人喊打、人人打”的社会合力。

一方面,平台履行了责任,不给“高仿账号”留任何漏洞。面对是非原则问题,平台应该收起维护自身流量的“小算盘”,本着对公众负责的态度,从账号注册、资质认证、运营行为等各个环节进行干预,积极扮演好“守门人”的角色。

对此,一些平台通过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采用官方认证机制,在公众号前加“V”字区分;又如抖音平台“重拳出击”,无限期封禁多个“高仿号”,删除通过不当行为获取的粉丝、取消盈利权等;再如升级算法推送程序,降低“高仿号”相关内容被推送到程序首页的概率……各大平台也可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优化,真正做到“清除旧疮”与“防患于未然”相结合,不让“高仿号”有机可乘。

另一方面,要加大灭鼠力度,让“高仿账号”无处可藏。网络空间从来就不是无法无天的“江湖”,监管部门应完善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多措并举,彻底斩断“高仿”行为背后的利益链、流量链。同时,要加强网络法治意识教育,引导广大网民健康使用网络。

其实,国家网信办早在2021年就发布了《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其中明确指出“恶意冒充、仿冒、盗用组织等公众账号制作、发布信息内容”属于违法违规行为。社交平台舆论场上的不少“造假者”,也在去年“清正廉明、严正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中露出了“真面目”。可见,打老鼠的板子必须“通电”,才能形成高压震慑。

此外,个人用户也应磨亮“鹰眼”,善于辨别,看到可疑内容时可点击账号首页查看认证主体,发现虚假、仿冒账号及时举报投诉,切勿一见倾心,陷入“以假乱真,真则假”的假象。

“流量只有用得好才能长久”,试图通过搬移、抄袭等手段不劳而获,只能是“得不偿失”,毕竟没有内核的东西都是“画皮”。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