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所有热情住在这里的人。
——今日小编兔儿儿
我上周发布了一个相对个人的观察。没想到,一些微妙的感受却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超过300人在后台留言。
有人看完留言落泪,有人在留言区遇见老朋友说“我在这里遇见了你!”,有人回忆起自己在成都的第一套房子,有人感叹在这里结婚又离婚……。 。
还有人批评:“猫头鹰,你怎么不写?”还有人喊道:“楼下的便携式烤串去哪儿了?”
这里的酒吧、咖啡厅、餐厅、川川、夜蹄花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20岁出头的青年的记忆,那么的动荡、躁动、喧闹,以至于每次提起,他都还兴奋不已。
于是根据大家的评论,我们又拼凑出了另一个不完美的记忆拼图——科华北路的往事。它是混乱的、支离破碎的、个性化的,但却难以理解。
(由于个人记忆偏差,如有错误请在留言区指正,谢谢)
1.
关于如何错过猫头鹰餐厅(以下简称猫头鹰)的评论有很多,所以我们先来说说猫头鹰。
力宝大厦。
力宝大厦原名豫园楼。它是由当时一位著名历史人物题写的。原计划于1997年7月竣工,不幸的是,开发商刁守谦在广东去世(2000年左右的轰动新闻,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后来该大楼被印尼力宝集团接管,并更名为力宝大厦。
当时,还有一件事现在看来非常神奇。 1998年和1999年左右,阿迪力(高海拔王子)在力宝大厦(当时称为圆圆大厦)和建中大厦之间走钢丝。这两栋建筑当时在成都算是比较高的建筑了。它们具有相同的起源,但尚未完成。走钢丝那天,街上空无一人。
2.
IFS于2007年才在春熙路拿地,但力宝大厦已成为成都第一座真正达到国际超一流智能化标准的写字楼。
16年前,当时的新闻是这样写的:“早上,力宝大厦的员工们听着大堂里悠扬的钢琴声,登上二楼的电梯口,26部国际品牌电梯已经在那里等候。刷卡进电梯后,就直接到了你的办公楼。”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力宝大厦是世界500强企业中24家的所在地。最令人羡慕的外国公司如诺基亚、沃特飞机、艾默生、宝洁、卡特彼勒、东芝都在这座大楼里。
3.
说起那栋楼里最著名的猫头鹰餐厅和酒吧,力宝大厦的这家店是2008年开业的。服务员在桌子上跑来跑去,忙着上菜。
去过的人都认为这是科华北路最时尚的餐厅。在马老师眼里,是这样的:
位于力宝大厦一层,一进门就充满了青春和活力。
虽然提供常见的西式快餐,如薯条、炸鸡、汉堡、啤酒等,但重点是女孩们,她们都是健美操冠军。
不仅身材健美,就连姿势和表情也非常有气质。她穿着可乐色的丝袜、橙色的排球裤和白色的短裤背心。胸前印有“猫头鹰”、“猫头鹰”字样。两个O也是猫头鹰的两只眼睛。 。
当年,绝对是西式请人吃饭的首选。
大多数没去过的人都像@李丽丝一样有点不好意思:
大海报饱满圆润,却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路人。
但我从来没有被“教导过”。我们这些可怜的学生,一边猜测里面的风景,一边设身处地地坐在里面消费,实在是踏不进去。
猫头鹰餐厅酒吧2020年所有中餐店均已关闭。
4.
力宝大厦后来开设了许多受欢迎的餐厅:秋金小炒、裕华西餐厅、港九茶餐厅。曾在力宝工作过的王麻烦还记得:成都第一家港九店,实行刮刮发票时,我在那儿赢了很多小奖品。
5.
力宝大厦旁边是2004年竣工的SOHO城。
我们找到了当时肥城设计师矶崎新的中国学生罗瑞阳先生。他回忆道:
当时,甲方前往深圳考察“雕塑之家”项目。他们听说我在成都,就主动来找我。
当时他们找了很多设计公司,做了很多方案,但他们觉得不满意,我就给他们做了一个草图。甲方当时非常兴奋,表示自己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与其说它是一座工作建筑,我觉得它更像是一座三维迷你城市,一座可以聚集某类人的建筑。
说实话,我对SOHO并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其实这座建筑主要是开辟一条内街。我有几个外地的朋友,小时候来成都的时候就喜欢住在SOHO。我看到很多人都记得SOHO。非常高兴。
6.
1997年搬到棕北竹园的@冯家燕说:当时力宝大厦生意烂尾,科华路到二环基本处于萧条状态,但SOHO肥城的生意一出来就全租了,这种情况持续了很多年。 ,整个动线设计非常合理。 20年后情况发生变化很正常,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设计的成功是不可否认的。
上一篇提到:印度菜、国国祥、欧式屋、屈臣氏。
我的一位朋友提供了一个特别令人兴奋的细节:2013年或2014年,我还在读高中,当我在国国祥吃饭时,等待时瓜子壳被扔的声音让我以为正在下雨。
与此同时,不少人在评论中补充道:阿汤厨房、和你一起咖啡、悠悠居酒屋、小牛饺子、十六铺咖啡店、情侣手串……
阿汤厨房当时由一位香港厨师经营,其招牌汤品是鸽子瘦肉冬瓜螺头汤和四川蛤蜊雪梨汤。十年前,生意很好,每人100元。很多人都对这位迷人的老板娘留下了印象。更深。
在悠悠居酒屋,很多四川大学生上课无聊的时候都会去那里喝一杯。有一段时间有寿司自助餐,生意常常很好,吃完后老板会现做米饭。
小牛饺子当时也被食堂很多人吃过。饺子个头很小,面团很硬。价格5、6元一两,非常实惠。还有特色风味的猪肉、黄瓜饺子。吃饱了,就可以用手吃饺子了。面条。
有人还记得:母子俩永远记不起客人吃了什么,但老板娘的儿子却又高又帅。
手持川川。很多人都提到过这种随身串串。它位于停车场的入口处。不知道是不是叫老王的手持串串。这是一对夫妻开的。当我上大学时,学生每周都会去那里。去吃吧,价格很便宜。
7.
SOHO肥城唯一延续至今的美食就是鬼食“夜炒饭”,有些人已经吃了十几年了。老挝道士@Mr.马云特地讲了这个故事:
所谓兄弟夜炒饭,就是说哥哥在宗南小区的另一端,弟弟在宗南小区的这一端,紧邻SOHO肥城。
我弟弟吃的更多了。那时,他们只有三轮车,只有在晚上天黑的时候才会推着出去。特色是双组合,即选择香肠、腊肉、狗皮、肥肠、牛肚两种食材一起炒。
泡菜是它的灵魂,蹄花不是它的招牌菜,但它比很多以蹄包为招牌的菜肴都要好吃。
他们的街道消失了十年。后来他们的亲戚在肥城租了一个小店面开了,叫老字号夜炒饭,味道就没那么好了。
以前,我很怀念,过一段时间我就会去他们亲戚家吃顿饭,看看他们是否会回来。
艰苦的工作得到了回报。十年后,他真的回来了。虽然他还有店铺和三轮车,但他不再打游击队,驻扎在罗森便利店门前。
8.
除了美食之外,肥城还有很多当时看起来很时尚的商店。
在力宝工作的王麻烦记得有一家叫“娜娜”的店:我是在太华最早的店里从她那里买的。后来她搬到科华北路,在榆林开了一家分店。老板娘的生活也很精彩,不过后来她不再建店了。她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女孩。我希望她现在生活得很好。
还有海盗船的银饰品。我路过展示橱窗,觉得真漂亮。
另外,曾经有人在一楼的手工编织店买过一顶毛线帽。二十年后,他舍不得扔掉,因为做工和质量都非常好。
9.
说到肥城,就不得不提附近的亚太广场ATT。有人说:“大学里唱K的成本真高,就在门口的天桥上就被偷了两部手机。”
ATT前面的立交桥真是热闹。以前,上面常年都有各种商贩和小卡片。
2021年写作的时候,我们找到了ATT的老板,她回忆起一些场景:
2002年前后,大众KTV刚刚进入成都市场。 ATT因距离大学较近,有着先天的地理优势,下午推出了“学生套餐”,这在业内尚属首次。私人房间每天都供不应求。从二楼大堂 线路可到达一楼主干道。
有一对夫妇是ATT的常客,对ATT的服务员记忆犹新。每次他们去那里,服务员通常都会在大堂站成一排迎接他们,然后夫妇俩就会说:“孩子们,我来了。”
ATT是四川学生求学的重要基地。白天的 ATT 非常值得花时间。毕竟碟片都是正版的,音箱也不错,而且离学校也近。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唱K的时候,我仍然会想到ATT。
2005年前后随着团购的出现,各大KTV开始竞争。 ATT的下午学生课20元/人,果汁无限量。爆米花和果盘根据包间的大小而有所不同。还可以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直播!
直到2020年,经营了17年的ATT棕北店宣布关门。
10.
在磨子桥长大的@C小雕记得:我以前经常去亚太广场好又多买零食。成都第一家好创玛特购物中心就坐落于此。
在@李丽丝眼里:
从西门到锦绣路必须过一座桥。它不仅连接了四川大学、宗南、宗北,也架起了校园与世界的桥梁。
毕竟入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购买各种生活用品,而好又多是必须的。
记得当了多年校票后,我为那里的一个小家庭买了第一盆。
好又多旁边有一家麦当劳,买完物资后还要排队等甜筒。
后来好又多变成了沃尔玛,连厕所都没有了。赶时间的人都会去隔壁肥城二楼的厕所。这是唯一最近的厕所!疫情还没结束,沃尔玛也关门了。
附近的麦当劳、肯德基承载着一代宗北中学生每逢假期最后一天聚集在麦当劳补作业的记忆。
11.
说完宗南,他将目光转向了宗北,以及天桥对面的世界。
科华北路因20世纪90年代棕北社区的建设而变得繁荣。在此之前,这里还是偏僻、荒凉的地方。
宗北小区是成都第一个输出的楼盘。当时有不少台湾同胞、香港同胞在那里置业。
布朗北和布朗南以“领事馆路”锦绣路为界。 SOHO肥城、ATT、好又多都位于宗南,对面就是当时成都闻名的富人区宗北。
当时亚太广场的上层也是非常高档、装修精美的住宅,很多人并不知道。
@家住棕北竹园的冯家燕还记得:
1999年,一位女朋友买了上面的一栋楼。我去参观了一下。内部完全按照酒店标准装修。高端奢华却又很低调。我不知道上面发生了什么。哦,1999 年!
那时的成都还很小,有一位成都站主持人很喜欢开红色跑车。现在她在保利对面的一家发廊做头发。红色跑车一停,街上的人都知道她来了。
12.
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亚太广场往墨子桥方向的路口,除川大一侧外,棕北一侧都是私人住宅。那时没有商店,也没有冲破围墙的商店。与现在相比,整个气氛更加缓慢、安静。
当时的科华路并不宽,还是一条两车道的路,路边可以停车。
因为棕北的消费能力,所以两边的餐馆都非常的红火。久而久之,东南西北的人们纷纷前来就餐,形成了成都第一条成立的餐饮街。
如轩砂锅粥开业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当时至今唯一还存在的老店。
13.
当时科华北路上最高档的餐馆是公馆菜。
20世纪90年代,长发街有一家老成都公馆馆。拆迁后迁至科华北路。这是清淡而昂贵的川菜。这里待客充满格调。当时,串的价格是每串8毛钱,肉、豆类要5元钱。但当你打开公馆菜的菜单时,却有五位数的菜品。
鼓足勇气进去的马先生吓得想逃:
原来,公馆菜的菜单是从右边翻过来的。我从左向右翻了一下,菜品的价格很快就到了四位数,渐渐的就有了三位数的菜品。终于到了100多道菜的时候,我点了回锅肉,一个番茄炒蛋,然后就吃了一顿无价的大餐。
后来我刚毕业参加工作,就“敲诈”了我们人力资源部的领导,让他去豪宅吃一顿饭。我还记得他看菜单时的表情。
公馆菜旁边开了一家广天地餐厅,主打知青文化,2000年左右开始流行。
14.
对于很多四川成年人来说,上学几年可能从未尝试过公馆菜。
但西门右边一排从科华园宾馆、彼得西餐厅、奶奶厨房、萨宾娜西餐厅、自贡好食嘴、树江春、陈麻婆豆腐、外文书店一直延伸到墨子桥,都是宝藏家庭的。
蜀江泉性价比最高。有双椒兔肉、辣椒鱼、酱油肉包、千层牛肚、酸菜、豆瓣汤,尤其是酱油肉包,每次必点。
蜀江春消失后,很多人都非常怀念它。据说省中医院附近的蜀商菜和它是同一家餐厅,菜品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想感受怀旧的感觉,可以尝试一下。
自贡美食是该地区的排队之王。豆腐姜鱼火锅对于当地人和外地人来说都很辣。
当时很多学术会议晚宴都是在陈麻婆豆腐举办。很多在川大任教的外国教授和学生也喜欢在这里用餐,但他们几乎只点麻婆豆腐配米饭,而且酱汁会很酸。干净整洁。
@李丽丝说,当时看到的时候,她有点震惊。中外餐饮的差异其实在这里就遇到了。
15.
科花园酒店隔壁就是一连串的西餐厅。说起二楼的萨宾娜西餐厅,@Chris 提供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故事:
来自台湾的付师傅和付太太于2008年在春熙路口百盛百货二楼开了一家店,店名叫“协奏曲”。店面很大,全是紫色。同名“协奏曲”的蛋糕每次必点。
喜欢戴棒球帽、长得像超级马里奥的傅厨师,做饭时总喜欢跑到前厅询问味道如何、满意否。然后傅太太因为他话太多就开车送他回厨房。
后来又从百盛广场开到蓝光香槟广场地下商场。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个是餐厅,高档,另一个是小酒馆,很有街道气息,很温馨。新店小了很多,很难改变自己的身材。
随后,我们到达了科花园酒店二楼,即萨宾娜西餐厅。装修很陈旧,但好在菜品味道始终对点,菜单更换也及时。
据说此时,萨布丽娜已经被交给了她的徒弟。
2020 年 1 月 23 日, 关门了。
16.
Peter's West 是@ 导师最喜欢的用餐地点。每次他邀请同学,一张大桌子都坐满了同学,他们吃着烤土豆皮,听着老师的教诲。
餐厅里的服务员不会看到空杯子,空了就会加水。我哪里能抗拒,频频回应:谢谢,谢谢。
彼得家旁边有一家咖啡馆。那时候,还没等大家知道怎么吃披萨,就已经在做薄皮披萨了;熔岩巧克力让人们看到了甜点的魅力。
17.
三号咖啡馆记录了很多人的青春。一位朋友说:“这是我和妻子第一次见面的地方。”
三号咖啡馆就是现在的酷文书店所在的地方。当时外墙漆成半蓝色,靠墙有两个橙红色的车站座位,给人一种很古老的感觉。
前往三号咖啡厅有两种方式:一是从科华酒店正门,二是从后面的停车场。两条路都需要两次曲折。平板手机还没普及的时候,去三号咖啡馆基本上都是靠同学和学校的熟客找到咖啡馆所在的角落。
咖啡馆的地板是木地板,很可能是发现的旧木板,踩在上面会吱吱作响。
每次开门进去,迈着轻快的脚步,就会有一只名叫桑米的拉布拉多犬迎接你。后来,三米迷路了,全城的人都在寻找他。
空间里的装修有点杂,也许当年很流行的简单又漂亮的混搭风格并不像现在的咖啡馆那种或繁复或简单的风格。
咖啡馆当时也偶尔进行一些独立放映。比学校里的绿水桥舒服,也比南门的老树咖啡馆大。尽管咖啡馆里挤满了人,每个人都在谈论自己的事情,但似乎并没有太吵闹。
18.
西门左侧不远就是著名的蓝色加勒比海。最有名的当然是 Jelly Fish 酒吧。必须使用英语,并精通流行暗语。
老板、调酒师、DJ都是外国人,而且80%的第一批顾客也是外国人。 的音乐氛围很好,有点像迷你版。定期举办各种派对,包括泳池派对和比基尼派对。等等,星期五很受欢迎。
一楼尽头的森林烧烤在千年左右的四川人人皆知。吃“盛烧”的主要目的不是烤肉,而是“盛烧”中的一碗细银面——汤的宽广、面条的细细、辣味和销魂,全在外面。连面馆都吃不到。
街对面的果果香老板在肥城赚到第一桶金后,在蓝色加勒比开了第一家面包店,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再往南就是永远的爱情姐妹雷克·洛奇。
在最后一条留言中,朋友@王王说:2006年,当我在川大六号宿舍时,我看着力宝楼闪烁的竖灯,心里想,我会在成都继续努力。未来十年。如今,二十年快过去了。
为什么人们怀念曾经的科华北路?因为它是一个缩影。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互联网还没有那么发达,人与人之间的氛围也不同。年轻人每天密集地聚集在一起,一切都是热切而欢快的。
那一年被证明是最好的一年。
本文特别感谢:@马志元、@风佳言、@罗瑞阳、@李丽丝、@王、@Chris、@的帮助,回忆起很多细节。还要感谢300位留言的读者。
如果你对科华北路还有什么往事回忆,欢迎留言哦~
今日编辑|土豆儿
本文系檀子《成都大单》官方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