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车市混战:价格鏖战、技术内卷与概念新车的功与名

日期: 2024-11-13 20:06:06|浏览: 10|编号: 8001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文字|金铎编辑|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

(本文约7300字)

2023年的汽车市场非常热闹。全年价格战激烈,战损造成利润损失。从芯片到智能驾驶技术,也存在内讧和口水战。还有大洋彼岸的市场发现和中东的金块……

为了销量,为了市场,更为了口碑,从智能车载屏到“跨时代”概念新车,一切都压倒了汽车市场。

一切纷争的最终战场是消费市场,而先锋则是一辆又一辆“跨时代”概念新车。他们身披科技“战甲”,手持量产“长矛”,誓将在这场混战中奋战。在混乱的汽车市场中赢得名声和荣耀。

《正经社》追踪整理2023年汽车行业十大消费关键词,与您一起赏2023年车市花落叶,观察2023年车市现状,探讨2023年车市趋势。 2024年的汽车市场。

1、价格战激烈

2023年的汽车价格战,让很多人想起了2013年左右的智能手机“价格屠杀”。

当时,标榜“性价比”的小米手机一经推出,红米的千元价就勾起了众多手机厂商对于平价手机市场的胃口。随后,华为荣耀、中兴努比亚、魅族美兰、酷派大师、天语等手机厂商纷纷翻脸,甚至乐视、360、ZUK(联想)等各大厂商也纷纷入局。

价格战的目的很“简单”——为了市场。从成绩来看,小米手机凭借划时代的“性价比”标签,迅速登上中国手机排行榜榜首。与此同时,乐视、ZUK等数百家手机厂商在价格战中被洗牌。

汽车市场的一个普遍观点是,席卷2023年的价格战是由特斯拉挑起的。其主销车型Model 3起售价一度降至22.99万元,较2022年底的26.59万元下降了3.6万元。

此后文杰、小鹏、极氪率先跟进,带动蔚来、哪吒、零跑、广汽艾安、上汽通用五菱、广汽丰田等几乎所有车企入局。

这场价格战一直持续到12月,火势依然猛烈。比亚迪16款/系列、深蓝3款、哪吒2024年新全系等10余家车企均推出了3千至3万不等的优惠。

不仅如此,地方政府还对购车进行补贴。江西、广东、四川、甘肃、新疆、江苏、大连、南京、青岛等省市推出汽车消费券补贴活动。

《正经社》:新能源汽车价格战可能只是年初的跟风。随着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战的焦点逐渐转向市场份额的争夺。

到了年底,经历了前期的价格战之后,不少车企在难以实现“年度目标”的情况下,只能进一步加大折扣力度。这场价格战,从浅到深,从外到内,都在不断挤压着车企的利润和生存空间。

可以预见,当2023年即将结束时,年终价格战也将进行“年终结算”。还能继续亏损多久、亏损多少、能换取市场多少,都会有一个结论,而这个结论将决定车企的未来。 2024年的销售策略——继续价格战寻找出路,或者稳定价格等待奇迹。无论哪种选择,“更具性价比”都将是车企下一个必须重点攻克的难题。

2. 随机播放加速

价格战的背后是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市场竞争避免了挤压发展和后期洗牌。从市场份额来看,2022年销量排名前五的新能源汽车厂商(比亚迪汽车、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中国、吉利汽车、广汽艾安)合计市场份额为57.5%。 2023年1月至11月,该值上升至61.3%。

TOP5内部也存在挤压。上汽通用五菱的份额从2022年的7.8%下降至5.7%,特斯拉中国的份额维持在7.8%不变,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广汽艾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此外,2022年仍在销量前十的蔚来和零跑汽车,在2023年1月至11月的销量排行榜中跌出了前十,位居榜首的是哪吒汽车和奇瑞汽车。

前面的销售战很激烈,后院的鱼的斗争同样激烈。 2023年下半年,包括蔚来、高合、福特中国、极星、悦达起亚等在内的不少新能源厂商或新能源企业都遭遇了裁员危机。背后涉及的是新能源汽车业务不及预期、资金短缺、人员使用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正经社》:毫无疑问,科技公司“以亏损换规模”的魔力正在给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压力,而随着价格战和裁员的到来,这种压力将会越来越强烈。

对于龙头企业来说,需要考虑提高经营效率、安抚投资者、扩大销售以占领市场等问题。

对于后排球员来说,这是生与死之间的一线之隔。

新能源汽车制造正在慢慢演变为一场大玩家的博弈,汽车市场的“BAT”或许即将在不久的将来出现。

3. 无限的交流

华为不生产汽车,但其技术正在占领汽车市场。

当蔚来和理想还在犹豫智能驾驶系统何时能在100个城市运行时,华为的智能驾驶已经为“全国可用”开了绿灯。正如其在手机市场的蓬勃成功一样,华为进军汽车制造行业同样卓有成效。

华为在汽车市场的成功,似乎为手机厂商造车打开了大门。尤其是在智能驾驶领域,拥有先进技术的手机厂商在融入车企的同时,也在筹划打造自己的汽车。

星记魅族(魅族与星记时代的整合)“转向”吉利汽车征服智能汽车赛道,“魅族定制车”即将涌现。

小米的策略和手机一样。它控制供应链,然后创造新产品。它“让汽车像手机一样”。小米玩起来非常流畅。据悉,小米汽车首款车型也将于2024年上半年上市。

从三大手机厂商进军汽车市场的动作来看,虽然都有着苏绣女缝十字绣般的傲气,但他们却有默契地选择自己最擅长的纬度,不犯任何错误。当他们开始汽车制造业务时。

华为擅长做系统、做框架,所以卖智能解决方案;魅族主打XR(扩展现实),因此成为吉利汽车打造智能汽车的“射手”;小米熟悉供应链模式,因此将小米汽车视为手机中的小米制造。

《正精社》:新能源汽车进入智能战场后,造车不再只是几颗螺丝、几块合金板的问题,而是一场智能技术、想象力和口才的较量。

乔布斯和马斯克都以此为准则,国内新能源厂商也深知这一点。

显然,对于太熟悉“汽车是如何制造的”问题的传统汽车制造商来说,他们可能有足够的资本来支持技术进步,也可能能够培养出足够优秀的经理人来谈论技术优势,但就想象力而言,来自科技领域大洋彼岸的创业者想象力更丰富,华为、魅族、小米都在其中。

他们或许不是最擅长造车的人,但他们是最善于提出问题并试图用现代技术解决问题的人,从而为新能源汽车制造圈带来新的活力和想象力。

4.技术卷入

如果说价格是2023年新能源厂商竞争的焦点,那么技术就是海底的暗流。

2023年,续航里程、外观/内饰设计、动力性能不再是车企“秀肌肉”的重点,“科技”成为新势力的新代名词。

例如,包括奔驰、宝马、长安汽车、极虎汽车、深蓝汽车、艾维塔等车企均已进入L3测试的高层流程。广汽艾安、极氪的新杂志电池2.0技术和金砖电池,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北汽的芯片投资,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的一体化压铸技术布局等,都在技术生态上大量覆盖。

除了技术生态圈的卷入度不断加大,智能化方面也没有让步。 “8295芯片”已在立德MEGA、小鹏X9、闰月C10等近10款车型上掀起了智能座舱的军备竞赛。 “800V高压快充”也吸引了极氪、极虎、艾维塔、星辰等。途安、理想、小米、路特斯等一大波新能源汽车厂商掀起了“800V技术平等”的浪潮。

《正经社》:“技术平等”的存在,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已经进入成熟发展,意味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已经进步。在打造自身技术壁垒的同时,还可以利用技术优势完成整车制造成本的降低。衰退。

这不仅优化了公司自身运营,还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甚至性价比。

“内卷化”对于陷入竞争、处于劣势的厂商来说是残酷的,但对于龙头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却是自我升级的必由之路。

正是这种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新,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在电池、电机、电控“三电”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地位。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目标是科技生态、科技智能化。他们的目标是接近特斯拉并超越特斯拉,成为新的全球领导者。

5、智能驾驶“攻城略地”

特斯拉“BEV+”解决方案被认证为行业“脱图”提供技术可行性后,新能源汽车制造已从电气化的激烈战场推向智能驾驶的竞技场,自动驾驶的发展也随之而来。它已经从早期的“协助”(L0-L2)向更加“智能”(L3)的方向发展。为此,城市辅助驾驶NOA成为新能源汽车制造圈兵家必争之地。

华为率先宣称将于2023年底实现城市NOA。小鹏汽车的城市NOA正在向50个城市迈进,其中25个城市已开放。上汽、长城、未来城市NOA正在研发和推广……

从少数能打响名气的厂家来看,城市NOA还没有大规模实施。

对比之前厂商的战略目标可以看出,长城此前规划的城市NOA已完成“2022年覆盖10个城市,2023年底覆盖100+城市”,2023年底仍在测试中。 “Q4续驶里程6万公里”“城市NOA系统尚未交付,小鹏汽车年底覆盖50个城市的目标卡在50%。上汽宣布的“2022年8月推送”尚未落地”还被看见了……

当然,还存在技术壁垒的限制、商业运营能力的差距以及政策支持的影响。由于技术壁垒,这些是唯一完成城市NOA设计的厂家;由于商业运营能力的差异,华为可以快速将城市NOA覆盖到全国100个城市,但小鹏不能;由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同,北上广州等一线城市在推进城市NOA方面表现较好,而其他城市则推进缓慢。

《政经社》:如果说L3测试是对智能驾驶硬件的“技术卷入”,那么目前城市NOA的状态就是对智能驾驶软件的“舆论战”。毕竟,真正得到实施的只有少数。

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全面电动化后,必然会转向自动化赛道。智能驾驶是连接电动化和自动化两个时代的唯一通道。

在不缺乏想象、PPT、新故事的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技术、商业、政策只是行业发展的辅助手段。当智能驾驶的市场教育成型、消费者需求爆发时,这些技术理念、商业逻辑将在政策的合理推动下、符合市场发展的情况下一一落地。

现阶段智能驾驶的“进攻”是进攻消费市场的感知、消费者的心智。

6.标杆豪华车

价格战和豪华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因此,在2023年整个汽车市场受到价格战轰炸的背景下,车企急于推出豪华车以及与豪华车竞争的车型,这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挑战BAB几乎成为2023年新能源汽车制造圈的“口头禅”。80万元起售的蔚来ET9自称是“第一款真正进入国际品牌主导的核心堡垒的汽车”。巴布。”起售价46.98万元的文杰M9被誉为“千万元以内最好的SUV”。售价60万元的理想MEGA,以“最大空间、最高舒适度、最强电动化”等一系列挑衅为前缀。广告法标签。

此外还有70万元的坦克700、76.9万元的极氪001FR、109.8万元的U8、60万元的文杰M9。 2023年天价新车型不断涌现,价格战的另一边,爆发了一场“价格战”。

需求决定市场,市场主导生产。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1月,30万元以上汽车销量同比增速约为30.8%,30万元以下汽车销量同比增速为2.2%。由此看来,高端用户是蓝海,大众用户是红海,抢占市场需要两种方案——

价格战迎合了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以油换电,以“以价换量”为主要目标;

碧桂站服务于快速增长的高端用户,是新车服务和配置提升的核心驱动力。

《正经社》:新能源车企之间的价格战是为了抢占市场、捍卫自己的市场空间,而价格战则是为了开拓高端市场,在利润空间被挤压的大众消费市场并且更薄。开拓更多盈利市场空间,弥补价格战造成的经营损失。

从这个逻辑来看,2023年价格战和价格战都能大展拳脚并不矛盾。

当然,作为“豪华车”,新能源汽车高昂的售价是否值得其价值,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看法。尽管BAB的增长陷入停滞,但消费者对高端新能源汽车的态度比传统汽车更加理性。他们不仅考虑价格与配置的匹配,还考虑价格与品牌价值的匹配。

就像那句笑话“你80万买宝马,宝马给我正名;你80万买蔚来ET9,我给蔚来正名”。无论是从品牌可信度还是技术成熟度来看,消费者都花费高昂的价格。购买一辆随时可能更换的新能源汽车,需要更大的勇气。

7、车企之间的战争

长城报道比亚迪、吉利、长城、华为围攻汽车专家,蔚来李斌批评沃尔沃,何小鹏与余承东AEB之争……

从友商产品质量的“友好监督”,到车企新老势力的尊严之战;从造车新势力的技术讨论,到自媒体对厂商成果的评价,​​2023年,新能源汽车造出来,除了要和自己人打仗,还要和外人打仗。除了为造车而战,我们还要为尊严和信仰而战。

当然,骂战中有赢家,也有输家。比如,余承东把何小鹏骂到屈服,李想直言不敢打;更难定胜负,比如长安指责吉利抄袭,却打了棉花,被批评“我们要团结一致,不要分裂抹黑”,回复高高在上,不能坠落。

说到新能源汽车最具科技感的特征,“爱心表达”和“高调表达”绝对能准确代表科技圈。事实上,品牌战已经成为汽车制造行业巨头品牌营销的重要手段。

纵观近年来的品牌战,我们可以发现,大多集中在产品、技术、产业逻辑等维度。同时,他们适当地将“私人物品”纳入战争之中——重点关注本国技术和产品的进步。

《正经社》:一场精彩的品牌战能够迅速吸引最大量的好奇流量,而这些流量代表着品牌曝光度和潜在销量。

更深层次上,通过品牌战,以生动的故事背景传达企业价值观、品牌理念、产品故事。在形成品牌影响力的同时,甚至让排队的围观者对友好的商家产生排斥心理。

在技​​术内化加剧的背景下,品牌战的频率增加,攻击范围扩大,甚至战争的对象也比以前更加多样化。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品牌正在加大对用户教育的投入,试图以频繁的舆论战吸引更多的流量,从而转化为汽车购买力。

当何小鹏评论余承东吐槽自己对AEB缺乏了解时,他说,“我不知道他在焦虑什么”。但事实上,所有参与骂战的高管都知道,他们担心自己的专业消费者不理解,他们担心没人买他们的车,他们担心对手跑得太快。

骂战的本质是营销。营销的背后是销售预期。销量代表着市场的话语权。骂战的输赢最终关系到品牌的话语权。

8、合资企业转移

自1984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汽车公司“北京吉普”正式开业以来,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质的飞跃。

一时间,汽车工业技术、车型产品、设计、品质产业在合资车企出现后逐渐步入快速发展道路,将中国汽车工业推向全球舞台,共谋发展。

2023年被很多人称为中国汽车行业的“新合资”时代。今年,大众、奥迪、雷诺等自主品牌汽车集团将在新能源汽车业务上展开合作。

与30年前不同,合资车企为中国汽车工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 “新合资”时代,合资车企主要向外资品牌出售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

例如,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基于小鹏G9车型平台开发大众品牌新汽车、智能座舱和高端辅助驾驶系统软件;雷诺与吉利的合作是建立在吉利雷诺出口混合动力技术基础上的协同生产。

“新合资”时代,自主品牌在合资车企中显然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正经社》:被国外品牌“卡住”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产业发展的通病,比如光刻机、芯片、手机操作系统等。然而,随着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这些中国的技术差距在上海微电子、中芯国际、华为等国产产品的帮助下显现出来。

汽车生产技术在新能源时代发展初期也受到阻碍。比如早期的自主品牌就在“大三电”(电机、电池、电控)和“小三电”(电动制动、电动转向、电动空调)。轻量化、全天候稳定性等关键技术存在技术短板。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外资纷纷进入中国购买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这表明中国的汽车制造技术已经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自主品牌以科技为剑,为“中国制造”世界奠定新天地。 。

当然,从外资角度来看,参考30年前的中外车企合资,在“新合资”时代,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不断领先,外资对中国汽车的热情新能源汽车品牌必然会增多。 2023年之后,新一波合资浪潮将掀起。

9. 导出成功

如果你问“全球最著名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是谁?”来自美国的代表选手特斯拉能够获得最高分。但如果你问“全球最受欢迎的新能源汽车是哪里生产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毫无压力就能夺冠。

2023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巨大的出口市场仍在增长。预计全年出口汽车数量将突破500万辆。

在海外布局方面,不仅与海外经销商合作,拓展海外销售网络,将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往世界各地,还频频实施建设海外工厂等动作。

进入2023年,新能源汽车海外扩张已按下加速键。比亚迪每年在海外58个国家和地区销售超过20万辆新车。哪吒汽车拥有30多家海外经销商,全球用户超过40万。上汽、上汽、奇瑞、吉克、长安等自主品牌在阿根廷、泰国、巴西以及欧洲多地开设了汽车工厂。

不仅如此,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也纷纷效仿,扬帆出海。宁德时代锂离子电池电芯、中航航空零碳电池、国轩高科、长景锂能、蜂巢能源等动力电池生产线都在有序向海外转移。

《正经社》:就像五年前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上海启动一样,它带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特斯拉自身在中国的增长做出了贡献。该市场为快速获得市场份额奠定了基础,并将根据其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经验、超级工厂的技术研发成果以及中国消费市场的数据反馈,反馈给特斯拉的其他市场。

另一方面,当中国自主品牌出海,从在海外销售汽车,到在海外建汽车制造工厂,再到将中国的供应链嫁接到海外,其背后的意义不仅是为中国汽车品牌开拓海外市场,也意味着中西造车技术将会有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合作,给中国后续汽车制造业带来的影响值得期待。

10. 中东淘金热

无论是“合资转向”还是“出口成功”,都证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受到海外资本的青睐。 2023年,中东资本将是最具侵略性的。

今年,他们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投资超过500亿元。投资公司包括天极、蔚来、前途、高合、恒驰、奔力等10家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投资形式包括合资、共同开发、技术许可等形式。

不难理解,近年来中东资本热衷于投资新能源领域——“最后一桶石油”的危机感,迫使富有的中东富豪不得不考虑石油以外的致富之路。 。当然,除了新能源之外,中东资本还涉足旅游、软件、卫星、养殖等领域的投资。然而,在电力替代动力油的时代,新能源汽车却成为了中东靠石油发家的大亨。便捷的改造方式。

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拥有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最大的消费市场。因此,中东资本进入中国也是情理之中。

此外,中国与中东许多国家在经济、文化、交通等领域长期保持着良好的交往和交流。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制造商去中东建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为中国新能源进入中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吸引合资建厂,都会有成熟的合作交流模式。

《正经社》:在投资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资本力量中,相比其他地区的海外资本,中东资本可以说是最特殊的力量。

一方面,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新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让它们更愿意花钱投资;另一方面,中东地区亲华氛围浓厚,极大缓解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不习惯的问题。压力。

这意味着,在资金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将在中东潜在市场迅速开辟新市场。

以上就是《政经社》对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观察和总结。仔细一看,看似充满战火的2023年,其实也隐藏着不少生机。也许市场洗牌已经足够残酷,但也重新梳理了行业的发展秩序,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前进。 【正经社出品】

主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白金·编辑|安安·校对|冉冉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和风险提示

转载任何正经社原创文章必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版权信息,否则将被视为侵权。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