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从越国到绍兴府,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称演变

日期: 2024-11-15 01:08:37|浏览: 9|编号: 8030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绍兴,简称“越”,古称越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东亚文化之都。是著名的水乡、桥镇、酒乡、书法之乡、名人之乡。绍兴素有“文物之乡、鱼米之乡”之称。著名文化古迹有兰亭、玉陵、鲁迅故里、沉园、柯岩、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秋瑾故居、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贺知章故居等。

一、绍兴名称的演变

春秋时期,越人在今绍兴一带建国,称越国。秦二十五年投降越军,置会稽郡。金代称会稽国,为东阳郡治所。隋开皇九年,迁婺州治会稽县。大业元年起称越州,此后越州与会稽县交替使用。南宋高宗赵构取“绍仪大休,皮虚盛世百载”之意。建炎五年,改元为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这就是绍兴这个名字的由来,并沿用至今。

2、历史沿革

绍兴自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小黄山文化起,已有约9000年的历史。越国古都始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大禹治水成功。他聚集境内诸侯于茅山,谋划赏赐,死后葬于山中。茅山改名为“会稽”,这就是会稽名称的由来。春秋时期,越人建立了以绍兴地区为中心的越国,成为春秋时期国家之一。战国初期,越王勾践打败吴国,越国的版图扩展到江淮地区。周献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起兵伐越。他夺取了吴国全部领土,迁至浙江。越国开始“归楚”,但越国依然存在。

秦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定居江南,投降越军,在吴越之地置会稽郡,辖吴县(今苏州)。二十六年,全国统一,实行郡县制。会稽县先后辖山阴等20多个县。其中,今浙江境内,有山阴、诸暨、上虞、余姚、句章、六安、鄞州、武商、台磨、钱塘、余杭、右泉、婺城、海盐等县。

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设十三郡刺史司,督诸县。会稽县隶属扬州刺史署,辖单、余吉二县。当时,会稽郡辖26县。今浙江有十八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年),置会稽县为吴县。今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县,辖山阴。时辖山阴、诸暨、上虞、始宁、山、余姚、六安、殷、莒等地。漳、漳安、永宁、武上、太磨、东野等15个县。

三国时期,会稽郡隶属吴国,辖山阴。魏皇初二年(221年),会稽郡县增至31个,其中武宁、丰安、常山、遂昌、新安、定阳、临海、南石屏、洛阳,有十个。松阳县,包括福建省建安县、邯兴县、昭武县、南平县、东安县、后关县。太元武二年(252年),增置永康、武义、建平三县,改上虞县为侯国。太平武二年(257年)、永安三年(260年)、保定元年(266年),会稽县分临海、建安、东阳三县。会稽县辖山阴、上虞国、诸暨、余姚、永兴、始宁、鄢、兖、殷、莒杖县。

金太康二年(281年),将会稽领地授予车骑将军孙休,以县为国。称会稽国,辖县数量不变。

南宋永初二年(421年)复置会稽郡,置东阳州。陈永定年间(557—559年),会稽郡分出山阴,置会稽县。两县同城,辖山阴,辖十一个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省、县、郡,改东阳州为吴县。山阴、永兴、上虞、始宁市并入会稽县,余姚、鄞州、六安市并入句章县。置婺州,辖会稽县,辖会稽、诸暨、兖、句章四县。又设立婺州总署,辖会稽,辖原扬州东部诸县。

隋炀帝元年(605年),隋炀帝废除婺州,在原婺州境内设立越州,辖会稽。这就是越州之名的由来。大业三年(607年)复置会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善置嵊州,以析置盐城县。会稽县改称越州,辖会稽,辖会稽、诸暨、盐城三县和嵊州、耀州、鄞州三郡。同时,在会稽县设立越州总署,管理越、盛、尧、殷、宋、丝、曲、荆、黎、燕、吴十一个州。武德七年(624年)废耀州,置余姚县,会稽置山阴县。改越州总管为越州都督府,统辖越、盛、殷、隶、吴五国。景云二年(711年),天下分二十四都督府,管辖诸州。定岳州为中央刺史府,辖不足十州,属江南道。乾元元年(758年),废中央刺史越州府,浙江东道节度使驻越州,辖越、睦、曲、吴、台、明、楚八州。和文。干宁三年(896年),钱六平击败董昌,封越州为东府。

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两浙东路驻越州,辖越、吴、曲、明、台、楚、温州。随即并入两哲路,九年分,十年复。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驻守岳州。取“绍仪大休,郫须昌盛百年”之意,于建炎五年正月下旨改元为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大厦。府设山阴,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县。

元世祖十三年(1276年),绍兴府改称绍兴路,县、行署不变。舜二十六年(1366年)复绍兴府,领山阴,辖八县。

清代设浙江省,行省辖杭嘉湖、宁绍台、金渠沿、文楚路。绍兴府隶属宁绍台路,所辖县不变。宣统三年(1911年),山阴、会稽并入绍兴县。

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废除旧的府、州、部制,实行省、县两级建制。原绍兴府所辖县,直属浙江省军政府。民国三年,省县间设会稽路,辖宁波。管辖范围相当于绍兴、宁波、台州。民国十六年,废道制,绍兴府七县直属省。民国24年,设立绍兴行政督察区。特派员公署驻绍兴县,辖绍兴、上虞、余姚、嵊县、新昌、诸暨、萧山7县。民国25年,绍兴改称第三行政督察区,区位、县城不变。民国三十七年,改称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余姚,辖14县(萧山改为省直属,并增设鄞县、慈溪、定海、镇海、奉化、象山、宁海、四明8县)。

1949年5月,绍兴全境解放。 1983年7月,撤销绍兴专区,恢复绍兴市省级行政机构。设立越城区,辖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县、胜县、新昌县、诸暨县。

3. 地形

全境地处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交界处。境内地貌多样。西部、中部、东部为山地丘陵,北部为邵玉平原。总体地形趋势为自西南走向西南。向东北倾斜。全市地貌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两河、一平原”,即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龙门山、诸暨盆地、新生盆地、三街-漳镇盆地、濮阳河、曹河盆地。江河、邵玉平原。市内最高点为会稽山脉主峰东白山,海拔1194.1米。最低点是诸暨的“湖田”地区,海拔仅3.1米。中部多为丘陵地及海拔500米以下的台地。邵玉平原平均海拔约5米至10米。地表有河流、湖泊。

4、水文环境

境内河流湖泊密布。素有“水乡”之称,享誉海内外。主要河流有曹娥江(境内长160.5公里)、濮阳河(境内长66.9公里)、浙东运河(钱清西至曹娥江78公里,赵家坝至义亭长坝门以东78公里)。 15.70 公里)。主要湖泊30多个,其中水域面积2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6个,分别是汤铺水库、长照水库(沃州湖)、陈才水库(东白湖)、平水江水库、欢水库。阳轩茶湖(镜湖)、南山水库(南山湖),特别是塘浦水库,水域面积13.4平方公里,是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市的饮用水水源;其中以鉴湖最为著名,水域面积294.8万平方米,蓄水量875.9万立方米,是绍兴黄酒生产的唯一水源。是中国东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著名水利工程和旅游胜地,现已开发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

5、旅游资源

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之一是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面积402平方公里。

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森林公园26个,其中国家级4个,分别是:绍兴县兰亭国家森林公园、诸暨市五泄国家森林公园、诸暨市香榧国家森林公园、南山湖嵊州市国家森林公园。 。 。

全市有两个湿地公园被列为省级重要湿地,分别是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诸暨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

6. 历史文化

酒文化:古城绍兴,稷山建水,花里胡哨。几千年的文明史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产,绍兴酒就是其中一顶镶满珍珠的王冠。绍兴市被首届中国酒文化节评为中国酒文化五个名城之一。绍兴酒历史悠久。最早的传说和典故有大禹度娘和勾践的“酿酒,为主人做酒”。南北朝时期,绍兴酒被列为皇帝的贡酒。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李白、白居易、元稹、房潜、张乔等都喜欢饮绍兴酒,赏稷山水,写下千古诗篇。明清时期,绍兴出现了大型酿酒厂。清朝嘉庆年间,绍兴酒被列为全国十大名酒之一。绍兴酒在1910年南洋创业会、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歌剧故乡:

越剧

越剧传统悠久,剧种多样,唱腔丰富,剧目精湛,作家、艺术家众多。它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有一部关于越州参军的戏。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女艺人刘彩春与丈夫周继冲擅长“陆参从军”。袁伟赠刘彩纯一首诗,有“选词唱眷夫歌”之句。 【王甫松】称为【洛曲】。刘彩春演唱了120首歌曲,全部由当时的文士创作,歌词有五、六、七字。现存【洛棋歌】6首。

南宋时期的表演主要以宫曲、戏曲为主,民间艺术则以鼓词为主。洪迈的《一建志》中就有越地区唱竹宫调的内容。杂剧在越州民间很流行,可以用来祭祀神灵。王十朋的《梅溪集》有“掸城人,以祭东岳为名,设劫鞋底,戏祖”等文字。鼓词是宋代越中地区主要的民间艺术形式。陆游的《小船行近村,离船步行归》诗描述了“盲人鼓”唱蔡伯杰故事的情景。当时,绍兴城乡演出频繁。陆游晚年回到绍兴寓所,写下了许多诗篇。当时,当地已经有了“村演员”,村演员甚至组团表演。这种表演多在夜间进行,以免误耕,很受农民的欢迎。陆游诗云:“老戏子已白发苍苍,老少皆知,年轻时仍可学奏乐。” “野寺早上没有粥,但有村里歌手的晚间表演。” “空巷看摆渡,小区看戏”

该剧进入元代,因与北剧、元杂剧对称而被称为南剧。以余姚为主的“算子儿”,用余姚方言和口音演唱南戏,称为余姚腔。余姚口音流行于江苏常州、润州(镇江)、扬州、徐州和安徽池州(贵池)、太平(当涂)等地。明万历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586年—1597年),“绍兴梨园”、“余姚梨园”、“越剧算子”多次在上海豫园等地用余姚口音演出。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年),昆曲从吴中迅速传播到江浙各地。万历年间(1573-1620年),昆剧盛行,越军士官相继组成家庭剧团、女戏,十分盛行。此后,家族剧团几经更迭,有的演员离开家族剧团后加入了私人剧团俱乐部。当时的表演主要集中在伴奏、服装、化妆以及一些使用的灯光上。明朝末年,调流行。那时,目连戏已形成自己的体系。

清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乱奏开始与曲调并行发展。后来,出现了莺歌班;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嵊县“落地唱”盛行,清末演变为小形式。民国初年,剧团发展成为绍兴文戏。

新中国成立后,源于乱弹的绍剧和源于绍兴文戏的越剧得到迅速发展。

7. 民族宗教

先秦时期,绍兴地区主要是越人聚居地。秦汉以后,随着中原汉族大规模南迁和民族融合,汉族在绍兴占据了主体地位。同时,绍兴还有少量少数民族居民居住。 1978年以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绍兴的少数民族居民数量也显着增加。

绍兴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地方,人们有多种宗教信仰。

道教传播最早。东汉方士魏伯阳,上虞人,参考“大易”、“黄老”、“炉火”三说,写有《周易神通气》一书。系统论述道家炼丹术,尚属首次。被后人誉为“永远的炼丹王”。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着有《抱朴子》的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在会稽留宿炼丹。

后来,印度佛教传入会稽。东汉中平年间(184—189年),帕提亚(今伊朗)高僧安世高来会稽传播佛教。从此,绍兴高僧辈出,名寺辈出。高僧中,有梁佛史学家惠教、隋唐三论宗创始人嘉祥地藏法师、唐代华严宗四祖清凉城观法师、东山梁济等,五代曹洞宗的创始人最为著名。在著名的寺庙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三论宗的祖庭会稽寺。嘉祥寺、云门寺、曹洞宗中兴道观、供奉江南第一大佛的单县大佛寺、诸暨五泄寺、君城大山寺、开元寺、龙华寺、结珠寺等。境内流传着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三论宗、禅宗等各宗。唐代时期,岳州成为江南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和对外交流的驿站。 “入唐日本八宗”中最澄、圆仁、元真、空海四人都来岳州求法,学成后回国立宗。它对日本佛教有着深远的影响。 1982年,日本空海代表团来绍兴寻根寻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鸦片战争后,西方宗教传入中国。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七年(1850-1868),英国传教士保罗·滕、法国神父谢培德等人来邵传播天主教、基督教。此后,各国传教士纷纷来到绍兴,遍布绍兴城乡。他们通过赠送粥、米、食物来发展信徒,并广泛修建教堂。至民国八年(1919年),绍兴已有基督教堂(堂)124所,信徒2955人。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许多著名佛教寺院得到修缮,一些著名法师被提拔为讲学,重大佛教活动相继举行;道教几乎被消灭了;基督教和天主教摆脱了外国教会势力的控制,并进行了爱国主义和宗教改革。锻炼身体,促进健康发展。

8、名优特产

绍兴老酒:绍兴老酒是绍兴著名特产,生产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绍兴的酿酒业已十分普遍。 《鲁春秋》记载越王勾践“投醪为师”的故事。城内尚存“扔醪入江”的遗址。到了南北朝时期,绍兴老酒已成为贡品。五朝吴越时期,绍兴的酿酒业进一步发展,酒税已成为当时国家的重要税种之一。吴越王钱镠专门设立酒部主管。这就是城内九五桥的由来。宋朝南迁后,绍兴的老酒迅速发展,当时城内已达到“满街都是酒”的地步。绍兴老酒生产的鼎盛时期是清朝光绪末年。年产量高达6.09万吨,储存3年以上的老酒3.6万余吨。民国时期,受战争影响,生产很不稳定,1945年仅生产2500吨。

武干菜:绍兴干菜,除新昌产干菜多用高脚白菜外,多用冬菜、芥菜。新昌和绍兴人生产的干菜,从名字上就很容易区分。新昌人一般称其为“干菜”,绍兴人生产的则称其为“干菜”。要确定干菜是由哪种蔬菜制成的,您必须咨询专家。尤其是内在质量在市场上非常不一致,普通人很难区分档次的高低。很多人采用现场品尝的方法。味道比较好,尤其是嘴里没有泥巴,感觉更清爽。相对而言,店面较大、销量较强的地方,质量相对有保证。干菜的香气特殊,渗透能力很强。如果你的一个同伴购买了绍兴干菜并带入飞机的机舱,几乎每一位乘客都可以享受到你提供的特殊“待遇”。因此,购买干菜后,应将其单独放入手提包中,避免与其他物品,尤其是自己的衣服放在一起。否则,你的衣服会沾上干菜的味道,而且会久久不散。如果乘飞机旅行,干蔬菜应该包装得相对紧密。

茴香豆:茴香豆是绍兴小吃,常用作零食或下酒。由于鲁迅小说中的描述,绍兴的茴香豆身价翻了一百倍,成为外国游客争相购买的商品之一。为了满足游客的购买需求,茴香豆的包装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因此小小的茴香豆在绍兴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市场。

绍兴黑毡帽:黑毡帽是绍兴常用的一种独特的民间帽子。明代张岱的《夜脏船》记载:“羌族自秦汉始制毡帽”。明代会稽人曾世卿亦有“黄蚕茧燕毡帽”之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潘尚胜从绍兴跑渡迁至城内西营,开设潘万胜毡帽店,年产毡帽约2000顶。 。 1940年,毡帽越来越流行。绍兴县高埗镇的红毡产业也转产黑毡帽。绍兴黑毡帽,内外黑色,圆顶,卷边,前节呈斗形,冬能防风雨,夏能遮阳,除酷暑外四季皆可使用。制作精良,坚固耐磨,厚实坚硬,遇水即干。经济实惠,深受农民和各类工匠的青睐。黑毡帽因其厚度均匀、手感柔软、质地坚牢而为上品。 1966年后,绍兴戴毡帽的习俗逐渐停止,所有毡帽厂、店纷纷倒闭。 1978年以后,为满足游客和老农民的需要,从山东采购黑毡帽供应市场。

香膏:香膏曾是清代绍兴八贡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原料以精白米、白糖为主,辅以丁香、当归、豆蔻等中药材制成的香料。它甜、香、脆。特征。品种规格较多,口味分为甜味和胡椒味。

珍珠:绍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珍珠产地,尤其是诸暨山峡湖。山峡湖又被称为珍珠湖,不仅因为这里盛产珍珠,而且山峡湖还是我国最大的淡水珍珠集散地。珍珠被认为是大的、圆的、有光泽的。珍珠首饰、珍珠营养品、珍珠美容品等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如今,珍珠制品琳琅满目,被能工巧匠加工成各种工艺品,成为人们喜爱的收藏或礼品。如果你去诸暨山下湖珍珠市场,你可能会被珍珠的交换所感染,你可能无法抵挡现场的诱惑并付钱。新到市场的游客常常会被成堆的原珍珠和种类繁多的珍珠形状所震惊。

工艺竹编:有些人可能很难相信栩栩如生、精美清晰的工艺品是用竹子制成的。竹工艺有仿真动物、漂白、花筋、蓝胎漆四大工艺特色。蓝盘、瓶、盒、罐、屏风、动物、建筑、人物、家具、玩具、灯具等12大类6000多个品类。花色多样,光泽明亮,造型逼真。

绍兴腐乳:以优质大豆为原料,配以绍兴黄酒、红曲等辅料配制而成。它富含植物蛋白和多种氨基酸。其质地细嫩,味道鲜美,色、香、香俱佳。

新昌小井生:小井生花生是我市新昌县传统地方优良品种。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据说,新昌小晶生花生是清末从北京引进的,已有80多年的历史。民国初春,新昌小京生已享誉中港澳。 1984年,新昌小京生花生参加省农副产品展览会,被评为花生品种中品质最好的。 1985年10月全国农产品博览会上,质量名列全国前茅。目前,全市小景生种植面积已达1万余亩,年产量近千吨。主产于新昌、嵊县。多种植在海拔250米以下的玄武岩上,年产量近千吨。主产于新昌、嵊县。大多种植在海拔250米以下的玄武岩台地上。

安昌香肠:安昌香肠因产于绍兴县安昌镇而得名。安昌是浙江省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每年冬天,家家户户的窗户上、街边的门廊下都挂满了安昌香肠。是年夜饭的必备菜肴,象征着“久别重逢”。安昌香肠生产历史悠久。据镇上老人回忆,安昌香肠的生产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当时,镇上有一个富翁,非常爱吃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聘请的厨师多次因为想不出新的烹饪方法而被解雇。无奈之下,新来的丫鬟王拿出了日常做饭剩下的猪内脏和肉末做成的香肠,准备自己吃。没想到,主人吃了之后大喜,厨师竟然把它们留了下来。制作香肠的方法代代相传,在镇上流传开来,每年家家户户都开始自制香肠。一时间,安昌香肠名声大噪,成为绍兴著名特产。

市树市花

绍兴市市树——香榧

香榧树是常绿大乔木,是我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国家二级保护树种。

香榧

该树外形雄伟,树冠挺直,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榧木纹理通直,结构细密,香气芳香,不翘曲、不开裂,耐腐蚀、耐磨,是一种优良的材料。香榧树是人工嫁接培育的优良品种,是绍兴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香榧树是金钱树。 2013年,绍兴市香榧面积26.7万亩,产量230.5万公斤,产值4.4亿元。香榧树是长寿树,全市有一千多年树龄的古香榧树4500多棵。

绍兴市市花——兰花

绍兴种植兰花的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可以说是天下第一。我国现存最早的东汉元康、吴平所著的地方志《越绝书》载:“越王勾践在竹山植兰”。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41位名人亲友到绍兴兰亭演出五行节,并作曲。 “流浪水”活动诗歌37首。王羲之为这37首诗创作了37首诗。 《兰亭序》诗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7首诗中有几首提到兰花。比如徐凤智的“低头荡平波,抬头拂香兰。 犹念客,却常叹风盼”。袁巧稚的“人亦有言,得之而欢,宾客至,欲与之游。”魏殷反复吟诵,赋是若兰。

宋代张浩在编纂宝庆《会稽志》时写道:“兰,《越绝书》云:越王勾践在竹山养兰花。古经云:“兰竹山,越王勾践养兰花之地。 ,王,谢谢大家建造兰亭。”

明代绍兴知府萧良谦主修此,张元伯、孙匡编于《绍兴府志》:“兰珠山上,有草长叶,花白花。有国香,其名兰花,乃越王勾践所植,水出山阴汉旧县亭燕(通衢),王羲之水流之处。”

明代绍兴名师、常青藤画派创始人徐渭一生写下许多咏兰诗,画了不少兰花画。他在《兰花谷》中写道:“勾践必须选择一个地方来种植兰花。但现在兰花已在其所在的地方。千年之内,将有永久的和平,右军中的墨藻将得到修复。”这是我国的兰花谱系,唯有今季山兰花挂紫。”

绍兴的士大夫着兰、咏兰、养兰历史悠久。除诗画外,在散文笔记中也可见其踪迹,如明代张岱的《洮安梦忆》、清代李慈明的《月满》等。 《唐日记》等

鲁迅先生于1933年11月14日写信给山本初江:“养兰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我的曾祖父种了很多兰花,还专门为此建造了三间房屋。”这是周坚叙述、周华编的《鲁迅故里的没落》中也有记载:“鲁迅的曾祖父秦年公生前,除了种植兰花,没有别的事”。

1923年出版的《兰惠简史》是一部有影响的兰花史。作者吴恩源在绍兴塘底结识了许多兰农。他在《兰惠简史》中记录了绍兴塘底兰农的经验和发现。珍稀品种贡献:江、浙、沪地区记录的40个珍稀兰花品种中,绍兴县占26个。

9. 景点

鲁迅故里

鲁迅故里核心区蕴藏着大量与鲁迅及鲁迅文化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鲁迅故居、鲁迅祖居、三味书屋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远近闻名。此外,鲁迅笔下出现的咸亨饭店、塔子桥、土谷寺、长庆寺、恒记当铺等,都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周恩来纪念馆

周恩来祖居“百年堂”,位于今绍兴劳动路,原名宝佑桥,沿江而立,木桥头。浏览八字桥街区,周恩来祖居就在不远处。沿长桥直街向西,穿过中兴路,进入劳动路不久,就看到了周恩来祖居。如果乘坐公交车在解放路城市广场站下车,应该先参观周恩来祖居,然后参观八字桥街区。

祖屋是一座坐北朝南的砖房,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祖居大门上方的“周恩来祖居”五个大字是陈云同志亲笔题写的。祖宅原名“西阳堂”。因周恩来祖先之一王氏活到百岁,浙江省长授予“百岁母亲”匾额,更名为“百岁堂”。祖屋曾多次修葺,但风格、结构基本保持原貌。周恩来的祖先世代居住在这里,直到他的祖父到江苏做官才迁居淮安。

周恩来祖居共有三个入口。每个入口均由天井隔开,两侧由石廊相连。整体结构规整,风格庄重古朴,具有浓郁的绍兴地方特色。由于年久失修,百年堂一度遭到损坏。 1949年后,政府和人民多次要求修缮、整理,均遭到周恩来、邓颖超同志的劝阻。 20世纪50年代末稍作修葺后,祖宅在周恩来的要求下移交给国家。 20世纪80年代,当地政府对百年纪念堂进行了全面整修,基本恢复了原貌。 1998年,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再次整修,扩建周恩来纪念馆。后来又增设了周恩来纪念广场。

大禹墓

大禹陵是会稽山风景区重要名胜古迹之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进入景区,两侧碧水环抱,绿树成荫,倒映着会稽山,处处散发着古朴典雅的韵味。经过九龙坛,游客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石牌坊。上面镌刻的“大禹陵”三个字,是江泽民同志于1995年5月15日视察大禹陵后亲笔书写的。通往大禹陵的是一条长350米的步行祠堂,尽头是大禹祭祀广场。广场上设有图腾柱、九鼎台等建筑,象征着古越先民的信仰。也是各界人士祭祀大禹的场所。禹庙前有水池。唐代贺知章定其为放生池,并命名为豫池。要渡鱼池,必须经过一座古老的石桥,名叫藁城桥,这意味着鱼池治水花了十年时间,终于完成了。

进入大禹庙西门南侧的棂星门,沿着石板铺就的百米长廊沿山势逐渐升高,就到了大禹陵的碑亭。亭内有石碑一块,刻有明代绍兴知府南妲己所书的“大禹陵”三个大字。 1939年,周恩来总理来瞻仰大禹陵,并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

大禹陵碑南侧为禹庙,庙北侧有“禹洞”碑。寺内有碑“大禹学匾”,碑文是研究大禹埋葬地的文章。寺内有前殿、后殿、放生池、曲廊、玉经阁等建筑,是大禹后裔祭祀的场所。

从大禹陵碑亭北侧,顺碑廊而下,便是禹庙,是历代帝王、官员和百姓祭祀大禹的场所。

禹庙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年)。是我国江南地区罕见的大型古建筑群。从大禹陵山麓进入东源门,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照壁、关极碑亭、棂星门、午门、祭殿、大雄宝殿。

出豫王宫东门,抬头仰望,可探“兮石亭”。亭内有一石,名“熆石”。 “熆”是埋葬的意思。相传这块石头是大禹埋葬时所用的工具。它的形状像一个重物,顶部有孔。是禹庙之宝,一直受到妥善保护。

东湖风景区

东湖位于绍兴古城以东约六公里处。是一座将悬崖、溶洞、石桥、湖面巧妙结合在一起的著名园林。是浙江省三大名湖之一。东湖虽小,但其奇石怪洞的奇观,使其成为旅游界人士公认的罕见的“湖中奇观”。日本旅游机构交通株式会社对同时游览杭州西湖和绍兴东湖的日本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东湖的印象比西湖更强烈。可见,对东湖的赞美并非绍兴人的自我认知。

东湖所在地原是一座青石山。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饮马,故名若照山。汉代以后,若真山成为绍兴的采石场。经过数千年的挖掘、切割,并采用特殊的取石方法,青山被削去了一半,形成了50多米高的悬崖。工人们一般挖入地下二十多米,有的甚至达到四十、五十米。日积月累,形成了长200多米、宽约80米的清水塘。清末,绍兴著名乡贤陶俊轩眼光独到。他利用采石场筑墙,稍加宽水面,形成山水相映的东湖。经过一百多年的人工修饰,东湖已成为一处巧夺天工的山水盆景。

八字桥

八字桥位于绍兴市八字桥直街东端。据《嘉泰会稽志》记载,该桥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重修于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桥下西侧第五根石柱上现刻有“石宝佑”“丙辰、仲冬,吉日建”字样。这座桥是用石头建造的,结构造型奇特。八字桥连接陆地上的三条道路。它连接着南北水系。南接鉴湖水,北接杭甬古运河。是古代乐城主要水道之一。桥下石墙角上纤维绳磨损的痕迹至今仍历历在目,可见当年船只的繁荣程度。著名古典园林专家陈从周称其为我国最早的城市“立交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祥林风景区

大祥林风景区位于绍兴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湖塘街道,总面积4平方公里。是以千年桂林和自然山水为特色,集宗教、民俗、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冬暖夏凉,一年四季芳香四溢。绵延数十里的千年桂花林,气势磅礴,香气远近;隐藏在宝林山深处的古刹建筑群,清晨梵声钟声,傍晚鼓声缭绕。一代大师米堪法师曾在此住持圆寂,留下舍利200多件,在佛教界享有盛誉。历史上许多名人曾到此游览并留下不少诗篇,如南宋诗人陆游、明代学者张岱、现代佛教大师南怀瑾等。

柯岩风景区

柯岩风景区位于绍兴古城以西8公里处。是鉴湖核心景区,也是鉴湖-柯岩旅游区的主要观光休闲内容。景区总规划面积6.87平方公里。它以古越文化为基础,以古代采石场景为特色。它始于汉代,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到了清代,形成了著名的“柯岩八景”,是越南中部的风景名胜区。经过现代、独特的园林建设,形成了柯岩、鉴湖风景名胜区,集中体现了绍兴的石文化、水文化、酒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 2003年,景区以鲁迅笔下的小镇为蓝本,开发了鲁镇风景区,再现了旧时绍兴的风土人情、戏曲文化、节庆习俗等内容。与以上三个景区共同构成“大克岩风景区”。柯岩风景区时长4-5小时,是绍兴近年来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的风景旅游区,集山水、园林、宗教、古镇等项目于一体。

兰亭

兰亭位于绍兴市西南部,距市区约13公里。这座古朴典雅的花园虽然面积不大,但却吸引了中外游客的目光。据史料记载,公元353年,即东晋永和九年3月3日,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绰等名人,以及亲友42人齐聚。兰亭举行耕稻、饮酒、赋诗的仪式。 。后来,王羲之将各人的诗集编成诗集,并作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相传王羲之醉酒沉醉时,用蚕茧纸和鼠须笔迅速写下了这篇序言。全书共28行,324字。凡是有重复字的字,都有不同的变化,都很精美。可惜的是,这样一件书法瑰宝到了唐太宗手里,却又不忍心放走。他死后,命人用它安葬。从此,世人再也看不到原版的《兰亭集序》了。兰亭内有一座三角形碑亭。亭内石碑上刻有“鹅池”两个草书字。据说,这两个字是王羲之的手迹。据说王羲之非常喜欢鹅,家里养了一群鹅。现在兰亭的鹅池里养了几只白鹅。兰亭内还有曲礼会商亭、右君祠、麻池等其他建筑。留商阁面阔三间,四面环廊。亭前有一条蜿蜒的沟渠。水在蜿蜒的沟渠中缓缓流过。这就是著名的曲水。当时,王羲之等人正坐在曲水河畔。有人将酒杯放在曲水上游。酒杯由荷叶支撑,顺流而下。无论他们停在哪里,他们都会受到祝福。一首诗,写不成的,罚一杯酒。如今,不少游客来到这里,兴高采烈地用塑料杯装饮料,放入曲水里“啜饮”,领略当年曲水的乐趣。曲水河右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当时王羲之担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殿内有许多碑刻,正中悬挂着王羲之的画像。两侧的楹联是“一生山水留踪迹,坐列无古今”。寺内有一池,名“墨池”。相传王羲之曾用这池水蘸笔练字,整个池水都被染成了黑色。绍兴是一座古城,也是著名的水乡。城内外河流纵横,船只可到各处。有一种用两只脚划桨的U蓬船,非常独特。绍兴名胜古迹众多,有夏代大禹陵、与南宋诗人陆游有关的沉园、明代徐文昌的常春藤书店、明代故居等。近代的秋瑾、鲁迅,都值得一看。

五泄风景区

五泄旅游区是诸暨市开发最早、接待设施最齐全、人气最高的旅游区。历来受到当地人的重视和外国游客的喜爱。已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五泄,包括西施故里、斗岩、汤江堰等景点。为了叙述方便和游客安排行程,这里先介绍一下五泄景区,位于五泄镇,面积9.45平方公里。

吴邪在历史上很有名。早在1400多年前,北魏郦道元在其名著《水经注》中就写到了吴邪的故事,一直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五泄风景区主要景点有五泄瀑布、五泄湖、七十二峰三十六坪、五泄寺、西龙潭等。

新昌禅寺

大佛寺位于新昌石城山,“壁立万壁,怪石嶙峋,四周围如城”。

大佛寺建寺历史悠久,在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曾经是我国佛教研究和传播的中心之一。

新昌佛寺始建于东晋永和年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据《高僧传》记载,公元345年,高僧昙光为领略浙东奇山异水,来到石城山。他尤其受到朱道潜和退居浙东的当时杰出高僧智的影响。谭光住石室,建“印岳庙”。这就是新昌禅寺的雏形。

大佛寺以石窟艺术雕塑而闻名,但其对佛教研究和传播的历史贡献却长期没有受到重视。如今,当人们重新认识新昌及新昌佛寺在宗教界的地位时,就不得不再次提及高僧朱道干、智盾。朱、智当时在佛教界已颇有名气。他们定居浙东新昌后,东晋十八位高僧中的于法兰、于法开、于道岁相继到来,因此吸引了更多当时的名人来到这里讨论佛法。和于法兰还在大佛寺山门外修建了“千佛寺”的前身“圆化寺”。据历史记载和学者讨论,当谭光到达新昌石城时,佛教传入中国仅一百五十年。由于许多高僧在此学习和传播佛教,当时的新昌大佛寺成为全国佛教研究中心。浙江东部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的“六宗七派”。许多高僧、名人在新昌的活动,将我国佛教研究推向了高潮,并在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传播和渗透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这自然成为佛教界参观新昌大佛寺的指南。成为佛教圣地的主要原因。

名人

秋瑾

鲁迅

陆游

勾践

何池华

宣侠父

于秀松

周恩来

叶天地

张秋仁

王一飞

王守华

宣中华

王金发

陶成章

徐锡林

葛云飞

梁国志

齐标嘉

王思仁

沉炼

谢灵运

杜彦

王书文

任光

仁义

陈建功

钱三强

吴觉农

竺可桢

杜亚泉

赵志谦

陈洪寿

马震

徐伟

杨维珍

王冕

王仙芝

朱自清

蔡东凡

张岱

贺知章

嵇康

胡玉芝

马寅初

蔡元培

范文澜

西施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