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以下简称“深圳超级总指挥部”)位于深圳核心区域,总用地面积1.17平方公里,规划总开发建筑面积约520万平方米,是深圳定位最高、影响力最大的重点区域之一。
为贯彻落实深圳超总局“巅峰之作”定位要求,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在开放、高密度城区建设管理中做好“超级总示范”,2021年1月8日上午 9:30 至 12:00,先进技术在复杂城区应用院士研讨会在深圳人才培训学院召开, 主要讨论智慧城市的建设路径、规划技术各要素的整体规划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副局长薛峰,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重点工程建设处副处长郭琦,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重点工程建设处研究员戴云翔,以及来自智慧城市、地下空间、土木工程、城市灾害预防等领域的院士和专家。 市政工程、交通工程等领域参加了会议。双方就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开发建设和前沿先进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特此报道 杂志作为本次研讨会的媒体支持单位。
研讨会基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复合城区的特点,旨在探讨复合城区的创新理念,交流城市各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及其实施方法。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副局长薛峰在座谈会上致辞,介绍了深圳超通的基本情况和当前工作现状和特点。随后,建设局重点项目建设处副处长郭琦介绍了公司开发建设的基本情况,并从框架、规划、架构、发展四个方面汇报了开发建设进展情况。期间播放了申超的展示视频。
开场白
+ 薛峰 +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副局长
如果你看一下深圳的整体规划图,就会发现深圳超级总会基本上都位于深圳的核心位置,可见深圳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非常坚定,考虑不动,留住这样一个核心区域不开发, 这也说明,深圳超总会真的对深圳非常重要。
如今,全面开工开发建设的条件已经成熟,土地陆续开始流转,目前已有15家企业入驻。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深圳超级总局的发展建设采取了专门的机制,简单来说就是“四个一”。
首先是高标准的指挥中心。深圳现在有 18 个重点区,神巢一直是其中最小的,但其总部是高标准的。其他重点区域指挥部的指挥员大多是各区的区长,而深圳超级总指挥部的指挥员是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庆生,包括市发改委在内的13个成员单位。 房屋和城乡建设局和规划资源局。
第二个是首席设计师。市政府聘请孟建民院士为整个神巢总区的主创设计师,采用“1+N”模式,“1”指首席总设计师,“N”指主创背后的几个配套技术团队。目前,有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三个技术团队,随着工作的开展,“N”的数量将会增加。
第三个是强大而专注的办公室。总部设有办公室,位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重点项目部,部门十几位同志全权负责1.17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他们的工作深度,包括与各种企业的对接和服务,都已到位。
四是平台公司。因为神巢总是一个接一个地块出售,所以需要一个单位来协调整个公共空间的运营和管理,包括市政设施。为此,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了深圳市湾区城市建设开发公司,由市政府确定为大湾区战略实施平台,参与和协调深圳超强城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所以,从总部到总设计师,再到负责日常事务的办公室,再到全面参与开发建设的平台公司,系统非常完整。
我认为这个地方值得院士们进一步关注,更多的投入甚至合作,以指导我们的一些工作。 最好的地方是什么?首先,它不是太大,1.17 平方公里,方正正,边界清晰;二是一张白纸,一切都是新建的,一些新技术的应用还在及时;最后,它是一个复杂的核心领域,需要各种学科、技术和时间的高度协调和统一。作为麻雀,请来“剖析”院士们,大家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也有很多创新的想法和研究成果,希望能在这个地方大胆运用。
所以今天的会议,有两个目的:
一、向各位院士师傅汇报深圳超大会前期工作,请了解深圳超大会,关注深圳超大会,对深圳超大会感兴趣;其次,在利益的基础上,我们看看院士大师们能否实质性地介入我们的一些工作,真正帮我们剖析那1.17平方公里的“麻雀”,帮助深圳潮宗在规划、建设、运营上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复合城区典范。
再次感谢今天能够参加这个论坛,谢谢。
会议记录
+ 任南奇 +
中国工程院院士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我认为深圳超博从空间格局规划到施工设计都非常合理,但考虑到深圳的高质量发展应该发挥其示范作用,我有两点想提醒。
首先,神巢的蓝绿规划还是很合理的,但目前,我们可能会考虑更多的景观功能,所以除了景观功能外,我们还必须考虑海绵的功能,不仅限于提出概念,而是应该提出更具体的要求,特别是内涝和污染防治。毫无疑问,深圳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现在就应该考虑这一点,我认为这值得我们研究和考虑。
其次,由于国际招标在项目总数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需要考虑如何提出海绵城市规划的技术要求。欧洲团队在景观设计上当然没有问题,但绿地应该发挥渗透、滞留、储存、净化、利用、排水功能的海绵城市理念具有中国特色,欧洲团队在这方面缺乏技术支持。所以在这方面,我认为我们作为甲方,应该把我们的地下基础设施和地面的整体规划结合起来,向他们提出具体要求,并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
+聂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我想从结构专业知识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首先,我认为必须将深圳超级综合片区定位为国际领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品质、复合型城区典范。那么这种范式是如何实现的呢?我认为,高性能、长寿命、低消耗、低排放应该作为申超总建设的目标;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是神超大会建设的基础;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作为神超建设的手段;新制度、新结构、新结构是建设深超的措施。这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都可以在神超通用区域进行展示。
首先,要充分发挥多学科融合的优势,更加注重深圳超级总区的全面性、系统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也要注重深圳超级总会与周边地区乃至整个深圳的协同效应,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的每一寸土地。
二是建议新时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建设政策,应将“适用、经济、绿色、美观”贯穿深圳超级大会建设全过程。“适用”是指功能或未来用户的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建设政策最终将其放在首位,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打个比方,一双鞋好不好看是别人说的事,舒服不舒服,只能靠自己去感受。所以,既然深圳超级总管想要吸引这么多总部企业,自然首先要努力提高“适用性”,也就是功能的运用。
第三,从结构专业出发,我认为要高度重视神超总楼的结构选择、结构体系和结构结构,不仅要有华丽的外表,还要有坚固的骨架。要加强建筑与结构的协调,通过合理的结构实现建筑美感,避免为了追求视觉冲击而采用不合理的结构。在我这几年参与的项目评审中,我经常看到这种现象,为了追求醒目的造型和美感,不仅牺牲了使用功能,还给结构设计、施工和运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影响了项目的耐久性,这与深圳超能的高标准、高质量施工要求背道而驰。
四是注重设计与施工的一体化,为施工技术人员提前参与结构设计阶段创造条件。结构体系必须搭建简单,受力合理,施工方便,这样才能做出高性能的工程结构,加强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结合,加强结构设计与施工的结合,从而更好地实现我前面提到的“高性能、长寿命、低消耗、低排放”的施工目标。
总而言之,精细设计是根本,精细施工是衡量标准,精细管理是保证,现在申超的综合管理机制已经非常先进、完善了,我觉得这几点是可以做到的。精细化管理包括聘请相关专业领域的顶尖专家提供咨询(优化)服务。例如,在一栋超高层建筑中,通过专家优化去除了 8 根柱子,每个楼层结构的高度降低了 10cm,这是凸显咨询优化效果的典型案例。
+ 何晶堂 +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
我认为 始终有两个主要特征。首先,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全球总部,城市 500 强公司聚集在这里,这是这个区域的独特之处;二是深圳未来的示范区,有发展机遇、政策条件、国家扶持红利,这些都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条件。
基于这个定位,我觉得现在深圳超总会的规划是非常严谨的,包括非常清晰的中央生态轴线、地下多层空间的处理、大面积的滨水区、完善的管理体系。对于下一步,我想从体系结构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目前南北向的中央绿轴规划非常明确,未来东西向的山脊规划也被考虑在内,再加上深圳湾公园滨水区,我认为这个“两轴一带”的空间格局应该加强,突出滨水区的活力,这将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景点。
其次,如果我们看看目前世界各地总部基地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非常重视公共沟通和互动的场所,因为它为创新思想的发展和新思想的发挥提供了空间。例如,中央绿轴采用了“超级校园”的概念,我做过很多大学项目,我秉持的其中一个想法是利用场地环境激发创新思维,鼓励产城融合,完善配套设施。我认为,在未来空间功能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应该加强运动、休闲、交流和艺术活动的配套方面。
第三,我认为深圳超级应该致力于建立智慧园区,集楼宇自动化、安防自动化、消防自动化、空气自动化、办公自动化于一体,引入智能管理系统。智慧物流、多网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都可以在片区进行试点,形成全覆盖的智慧城市,鼓励片区各要素协同运行和融合创新。
第四,中央绿轴线和下沉的滨海大道都有一定的宽度,容易造成片区的碎片感和尺度不和谐。我建议在适当的位置建造一两座具有强大地标和功能的低层公共建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适合工程建设,那么可以建立一种公共传播文化来打破这种分离感。
第五,神巢一般区的整体密度虽然不夸张,但建筑非常集中。当行人走进综合体的底层时,他们会感到非常高和密集的形状,我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强调地下空间的利用和空中云平台的设计,并提供一些美观舒适的休息和交流活动空间。
第六,深圳超总的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是国际招标,每个中标方案都非常具有标志性,我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十几个地标聚集在一起,但没有标志。我建议大家可以先做一个面积的模型,每个完成的建筑投标都把模型放进去,再把建筑工程的模型放在完成的模型旁边,这样才能直观地判断整体风格是否和谐,第一个完成的项目应该影响后来者的风格, 并且应及时更新和更换模型。
最后,关于建筑风格,神巢的定位决定了它的形象应该是国际化的。但国际化与区域特征并不冲突,这里我指的是区域特征。首先,在岭南地区层面,要考虑到亚热带气候,注意通风、遮阳、隔热、防潮等。其次,在滨水层面,我们湾区建筑的风格必须与内陆不同,这需要仔细研究。希望我们的建筑设计能够充分考虑地域、文化、时代三个要素,使其不仅具有中国特色、深圳特色,而且具有国际接轨,成为未来国际领先的示范区。
+ 谢和平 +
中国工程院院士
深圳大学深部地球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
深圳超总会的规划设计已经非常现代化和全面了,但未来深圳超总会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远见在哪里?我认为,我们不仅应该停留在当下对国际化设计的固有认知,更应该尝试创造一些符合未来优秀城市趋势的前瞻性独特概念和布局。事实上,在目前的规划中,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和超前布局仍然非常不足。例如,在雄安新区规划中,地下空间分为浅、亚浅、亚深和深,地面上只有人和公交车的活动,地下只有物流和机动车辆的活动。这就是我所说的深圳超能应该考虑的唯一性,未来各大城市可能会提出这些技术,但深圳超能能要提前布局和实现。
目前深圳超总会的地下空间规划考虑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目前国内的领先水平,但要想独树一帜、具有前瞻性,就不可能研究各种车辆运输系统、物流系统、能源(制冷、供电等)系统、公共市政系统、 等,使得地面上只有一片人流,地面上蓝蓝交织(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景象得以实现。所有这些都应该是目前在技术上可以实现的,这样我们的片区才具有未来伟大城市应有的高级独特性。
此外,神巢应始终研究和预测周边地区现有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并将其纳入自己的大系统。深圳超大会及其周边城区不应孤立,而应形成一个主区带动周边建设,同时,周边城区也能为主区协调发展提供支持和互动。
+ 郭仁忠 +
中国工程院院士
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首先,作为未来的城市示范区,是否有可能实现全区人车分离?尽可能地将地面留给未来可能出现的人类和机器人,包括公共汽车在内的所有车辆都布置在地下,滨海大道下沉,因此在地下布置公共汽车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假设我们建造了第一个人和车辆完全分离的区域,你会看到地面上移动的人、自主送货机器人、特定车道路线上的无人驾驶渡轮电瓶车等。
其次,根据规划,深圳超力机场建成后可承载30万就业人员,但现在滨海大道在早高峰时段已经非常拥堵。虽然目前的方案提出了 90% 的公交共享率,但这与深圳超能的定位和用户画像存在偏差,而且在深圳超通工作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可能已经习惯了自驾通勤,所以每天 30 万人会造成严重的拥堵问题。我认为前海的一个大问题是职住不平衡,在 600,000-800,000 名就业人口中,只有 20,000 到 30,000 名居民,没有交通系统可以处理这种瞬时交通。所以,神巢周围的生活设施必须跟上,减少通勤的比例。
第三,现在很多设计都比较适合鸟瞰,但公众都是从地面上的人的角度来看的,体验到的是景观的尺度不协调。我个人认为,太高的建筑不应该靠近海边,可以考虑将海边的建筑降低一些,而建筑物从海面到陆地的高度呈现出由低到高的等级感,这样既适合市民的休闲体验,也适合拍照效果。笔者建议,应该从景观的角度来研究深超市的空间形态,比如通过模拟。
+ 陈祥生 +
中国工程院院士
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
我认为深圳超将的整个规划是超前的,我认为它也可以按照巅峰的目标,加强引领和示范性,引领中国和世界规划该地区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未来发展方向。几点评论供您参考:
第一,关于城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建议试点采用太阳能和地源热泵技术进行示范,采用地源热泵与墙体、基础桩基一体化,预制预埋传感元件,在重点场所实现全息感知,进行全生命周期监测、监测和智能化管理,从而形成地源热泵未来应用的示范作用, 地热技术应用和太阳能利用。
第二,关于地下物流。参考雄安新区正在做的地下物流,建议根据快流道路的方向,与其他地下设施结合设置地下物流干线,这也是未来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方向之一,为未来地下空间的利用做示范。
第三,关于垃圾处理。王伟忠书记具体谈到了生活垃圾的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我建议采用一种新型的埋地环保分类桶式封闭垃圾处理方式,尽可能实现现场处理转化为能源或资源,减少对外运输,形成示范效应;支持当地试点气动废弃物技术形成示范;同时,地下废弃物的智能化和资源化管理可以作为未来城市的示范。
第四,关于地下运输。首先,交通噪声问题,我建议 29 号线考虑采用结构减震措施,以减少低频振动对绿轴隧道全线(不到一公里)的影响。二是交通方式,建议协调步行、驾车、铁路等交通方式,形成舒适、多标准、快乐的地下和地面立体交通体系,吸收奥雅纳竞赛方案中垂直交通的优势,深化地表与地下交通一体化的研究。三是要注意逃生通道,考虑地铁站(枢纽)内外人流的潮汐现象、步行范围、付费区和非付费区、周边商业等因素,研究火灾等灾害现场的逃生设计,吸取一些枢纽地下行人设计使用不便和逃生的教训。第四,需要关注亲水、狂欢等场景下从地下到地面的安全问题,并在实施地下空间韧性和安全岛概念的过程中进行预测。
第五,建议尽快建立规划、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沟通机制,避免后期施工变更和巨大的措施成本的影响。
第六,是关于市政工程系统。一、雨水问题,我认为中央绿轴线的地形设计要北高南低,防洪泵设在南侧;收集雨水进行综合利用,如浇花等,形成引领示范。二是排污问题,建议在神巢实现内消化内循环。三是集中供冷的问题,如果要设置,建议在北侧湿地和海域设置集中供冷站,就地利用水资源,降温距离不宜超过500米,减少输送管道的冷耗, 并注重对全生命周期经济效益的计算。第四,建议在深圳超总装部分区域试点直流供电技术。
第七,是交通共享方面。建议结合深圳北站案例和前海综合交通枢纽案例,充分结合深圳移民城市的特点和深圳超级总区的人口状况,进一步计算公交份额率,必须有15%-20%的边际。
第八,是关于餐饮。建议结合目前华强北和科技园午餐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在规划设计时,应在地上和地下空间层面布局餐饮业态的布局,并认真研究地下臭气的治理措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