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一本神书竟让我的人生从此开挂
有这样一位读者
读完一本书之后……
跑步10年对比照-读者提供
与好书的巧遇,改变了我的生命轨迹
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本彻底改写我人生轨迹的书籍与我相遇的那一刻。那是一个午后,我踏入了声名显赫的深圳中心书城,那里,阳光透过宽敞的落地玻璃窗洒落进来,既明亮又给人以温暖。
我正打算翻阅书籍,突然注意到书架上那本名为《跑步圣经》的书籍,它正被一位体态苗条、肤色黝黑的男子取下。我隐约记得,那男子身着三叶草品牌的运动服饰,手腕上佩戴着一款造型略显笨重的电子运动手表。
他的体型让我不禁心生羡慕之情。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回想起自己二十多岁时的身姿也是苗条轻盈,而现在,连弯腰去系鞋带都变得异常艰难。为了省去这个繁琐的步骤,我常常选择穿上一大一码的拖鞋,行走间仿佛成了一个行动笨拙的海绵宝宝。
那时,我最钟爱的休闲方式便是窝在沙发上,一边观赏足球比赛,一边畅饮可乐、小酌几杯,还不忘来点夜宵。朋友们远远望去,总会觉得我像个懒散的滚球。在接下来的十年间,我的运动记录始终为零,体重也随之攀升,从55公斤飙升到了80公斤。身高1米66的我,血压高达150/98,血糖值也升至7.2,健康状况堪忧。
人们普遍存在一定的随大流倾向,那位身材瘦削的男士一放下书本,我便紧接着拿起,开始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乔治·希恩博士,作为《跑步圣经》的创作者,在大学期间便以长跑运动员的身份崭露头角。毕业后,他投身医学领域,成为一名心脏病专家。随后,他自学哲学,并在医学界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位哲学家。然而,工作后他逐渐忽视了运动,直到45岁那年,他不幸遭遇了心脏病发作。康复之后,他毅然决然地重新开始了跑步训练。
乔治·希恩沉思片刻,随后严肃地开口,“人终将面临生命的终结,那么你打算如何度过你的人生?”他接着说道,“我渴望成为一名长跑运动员,重新拥抱运动员的日常生活。”
在1964年,46岁的乔治·希恩加入了225名参赛者,挑战了自己的首场波士顿马拉松赛事,此后的20年里,他持续参赛,不断刷新成绩。同年,他在1969年以4分47秒的出色成绩,在50岁年龄段中打破了世界纪录;1972年,他开始在《跑者世界》杂志开设专栏,并迅速成为最受欢迎的专栏作者之一。
阅读完作者介绍,我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当目光触及书中“跑步带你重返童年、跑步让你与众不同”的语句时,内心仿佛被火石击中,瞬间燃起激情;我毫不犹豫地掏出钞票,以29.8元的价格购得这本让我心潮澎湃的珍籍。
手持新购之书走出家门,我心中充满期待,立志要效仿乔治·希恩博士,轻松完成一场3公里的奔跑。然而,仅仅跑了不到500米,喉咙便如同火烧一般难受,脚下的皮鞋不断磨蹭着脚跟,让我立刻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我随意步入了一间空气清新的麦当劳,点了一份辣味汉堡和一杯冰镇的可乐,我的第一次跑步之旅便这样突然结束了。
在阅读中找到前进方向,我开始跑步求索
初涉跑步恢复阶段,我自感犹如一只行动笨拙的企鹅。内心深陷自我怀疑的泥潭,脑海中充斥着轻盈矫健、身姿挺拔、充满活力的跑者形象,反观自己,腿短、畏光、惧热,夜晚难以入眠,清晨不愿起床,担心长时间跑步会损伤膝盖,不禁怀疑跑步并非我之所长。
在困惑之际,《跑步圣经》为我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跑步途中,我仿佛化身为一位圣人;身着简朴的阿西尼,我奔跑在街头;年轻的甘地在伦敦学习,每日奔跑16至20公里,随后在简陋的餐馆用餐;我如同梭罗般,孤独地追求与周遭世界的和谐共融。
跑步无疑对我们的健康大有裨益,它是一场跑者与自我展开的深刻较量,跑步所蕴含的技巧与尤金·海瑞高所阐述的射箭技巧,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相似的精妙之处。
我尝试着忍痛每周坚持跑两次,然而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体重依然没有丝毫变化,保持在80公斤。对于我而言,跑步就如同每天背负着50斤沙包艰辛度日,既不愉快,甚至还有点尴尬。只要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我便不想去跑步。
两个月后的一个黄昏时分,我在深圳体育场田径跑道上遇到了一位跑步者。他身着田径短裤和背心,身姿轻盈,动作舒展,奔跑的姿态宛如一只敏捷的瞪羚。他那瘦长而结实的肌肉线条清晰可见,让人难以相信他已是一位64岁的退休老人。
汪有熙老师正是这位人物。他,作为深圳跑步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年轻时曾是江西省田径队的一名长跑运动员。他的家位于深圳体育馆对面仅一街之隔的南天花园小区。每日,他都会前往田径场进行训练,持之以恒地跑步已有31年之久。
他言道:“长跑宛如修行者的苦行,跑步过程中往往倍感孤寂,它要求承受重负、保持冷静,这些恰是人生常态的体现,亦是长跑这项运动的独特魅力所在。”
汪老师成为了我长跑训练的启蒙导师。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得以参与李宁举办的3公里测试赛,并随后加入了奔跑者俱乐部。在俱乐部教练的进一步指导下,我顺利完成了从3公里到5公里,再到7公里、10公里,直至21公里的逐级训练挑战。
首次参加马拉松,我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我未曾料到,《跑步圣经》竟让我踏上了减肥跑步的道路。更出乎意料的是,在成功减重50斤之后,我竟然还跻身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行列。
在23届大连国际马拉松赛事中,我与众多体态苗条的跑者一同聚集在起跑线——大连市的人民体育场。这是我人生中首次踏入马拉松的赛道,亦是首次踏上大连这片土地。
我佩戴着“全程马拉松669号”的参赛号码,脚踩着一双红白配色的多威品牌跑步鞋,与众人一同在原地进行跳跃式的热身活动。外界气温降至6摄氏度,海风凛冽,数十面国旗随风飘扬,发出阵阵猎猎响声。
踏上征程后,我紧随大庆油田跑团330的“兔子”(领跑者)步伐,亦步亦趋,他们饮水时我也跟着喝,丝毫不敢分心。队伍行至星海广场,恰逢一股猛烈的海风迎面吹来,队友的太阳帽瞬间被吹走,他急忙转身去追赶帽子,而我们则迎风坚韧地保持匀速前进。
我兴高采烈地奔向终点拱门,两名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立刻上前,熟练且庄重地为我挂上完赛奖牌,并为我披上大浴巾。我仿佛是一位在激烈战斗中幸存下来的勇士,拖着跛行的脚步,黝黑的脸上布满了白色的盐粒,笑容满面,嘴角几乎咧到了耳际。
最终,我以3小时27分06秒的优异成绩,成功完成了个人马拉松的首场比赛。在这场汇集了上万名运动员的国际级赛事中,我荣获男子组第183名的佳绩。若非冒险一试,又怎能够领略到山顶风光的壮丽与美妙呢?
跑步生涯起起起伏,用脚步书写别样人生
正因无数如同我辈者,自觉或不自觉踏上了长跑之路,众多孤独的跑者得以聚首,这才催生了国内马拉松赛事的井喷式发展,同时也揭开了中国大众对健康自我意识觉醒的序幕,越来越多的人纷纷加入了跑步的行列。
那个午后春光里,初次翻开《跑步圣经》的我,又怎能预想到,跑步竟成了我减去50斤体重的关键,更开启了我挖掘自身潜能的神秘之旅。
我先后三次参与了意大利的巨人之旅越野赛。这项赛事被誉为欧洲越野跑的顶级盛事,每年都在九月的第一个星期拉开帷幕。比赛全程长达330公里,途径意大利、法国和瑞士三国。运动员必须独立攀登25座山峰,并穿越大帕拉迪索自然公园以及艾维克山野公园。
在参加的前两次越野赛中,我因自身能力有限,未能抵达第172公里处便遗憾地失败了。到了2016年,我有幸抽中了反向巨人之旅350公里越野赛的参赛资格,于是我又踏上了前往阿尔卑斯山脉的征途。
历经体能极限、睡眠缺乏导致的幻象、肌肉严重撕裂以及迷失方向等重重困难,我终究在150小时的截止时限内奋力抵达了终点科涅小镇。面对主持人的提问,我举起一岁女儿的照片,热泪夺眶而出,情绪激动,无法自持。
我联络了湛庐文化的陈晓晖总经理,并向他提出一个构思,即把我的跑步减肥经历以及参加巨人之旅比赛的故事记录下来。他给我的建议是,务必创作出一个独树一帜的故事,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无需动笔。我曾经的比赛伙伴曾华峰,他勤奋写作,已经完成了《奔跑332公里》一书,书中生动地描绘了我们参加巨人之旅比赛时所经历的艰难自我挑战过程。
历经8个月艰苦训练,累计完成4300公里的奔跑,凭借惊人的体力和坚韧的意志,他承受了暴雨、冰雹的侵袭,面对跑友不幸遇难、高原失温的危机,忍受膝盖疼痛、脚底水泡的折磨,以及极度疲劳的挑战。在险峻的悬崖峭壁上奔跑了六天六夜,全程332公里,累计爬升高度达24000米,相当于三座珠穆朗玛峰的总高度,最终,他迎来了阿尔卑斯山的第一缕晨光......
由于阅读了《跑步圣经》,我开始了跑步之旅。那个一度连鞋带都难以系上的胖子,如今已经踏上征程。起初,他只能跑完2公里,但很快便能够轻松地完成5公里、10公里,甚至21公里的挑战。他不仅以3小时27分6秒的成绩完成了首场马拉松,还陆续完成了2011年北京100公里越野赛、极地长征250公里、环富士山168公里越野赛以及巨人之旅等壮举。
在马拉松赛道上,我仿佛变成了一头笨拙的小马,鼻涕不断滴落,呼出的气息粗重,每一步都显得沉重,不敢有丝毫懈怠。
长跑究竟是修行者的艰辛之旅,还是跑者内心深处的较量?我们跑步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一个跑者的生活世界究竟呈现何种面貌?在日复一日的奔跑历程中,我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专注于外部世界时,我们常受诸多干扰之扰。然而,跑步时,心思全然聚焦于自身之躯、每一次呼吸、每一步的挪移。此时,你既在跑步,又未在跑步,而你似乎又在跑步。这情景,宛如婴儿般奔跑,宛如佛陀拈花微笑,宛如风拂松叶沙沙作响,宛如水波荡漾生涟。
多年之后,当我再次翻开《跑步圣经》,心中不禁涌起诸多感慨:若你渴望智慧,不妨投身于跑步;若你追求力量,跑步亦是良选;若你追求健康,跑步同样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