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青谈休闲旅游:观光在于风景,度假在于环境与情境

日期: 2023-04-25 11:10:05|浏览: 181|编号: 1154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木青谈休闲旅游:观光在于风景,度假在于环境与情境

概括

景为核,景为心,境为形,境为境。 游在于景,闲在于景,休养生息需要环境和情境。 从风景到场景,再从环境到情境,为旅行-旅游-居住-旅游开辟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商业发展机会。

体验经济下,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潮起潮落是大势所趋。 鉴于体验是旅游的基本属性,基于环境的文化场景营造将越来越受欢迎。 未来随着VR/AR和元宇宙技术的成熟,有情感、有情节、有趣味的场景将形成更加人性化、沉浸式、主题化的情境,给不同个体更多的想象和感知空间。

01

观光在于景,休闲在于景

景观,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包含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场景方面,文化活动更为丰富,甚至有戏剧化的情节。 正如茅盾先生在他的《风景谈》中所说,人才是最美的风景。

首先,景观是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体现

什么是风景? 这道题看似很简单,但如果简单理解为自然风光,可能就大错特错了。

所谓风景,本质上是由风景和一些足以引起人们欣赏和欣赏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组成的。 《晋书》云:“景物无异,山川有别。” 古人对景物的感悟虽然是肤浅的,但不得不说其中隐含着情感因素。

“景”字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绝非巧合。 其社会背景是魏晋玄学的发展和士族兴起,其经济背景是庄园经济的巩固和提升。 这一时期,文人雅客游山玩水已成为常态。 比如在王谢家族中,谢灵运堪称山水诗派的鼻祖。 其曾祖父王羲之所组建的兰亭诗社堪称史诗般的山水礼会。 在这一时期的山水诗画和文人荟萃中,“山水”被赋予了理性的审美价值。 可见,从山水产生的第一天起,它就与精神层面的休闲活动有关,而不仅仅是旅游观光。

在旅游时代,风景作为旅游的核心看点,主要是指自然风光和风景,包括名胜古迹、文物古迹、城市美景及其风土人情等。也就是说,“风景”有两个永恒的要素、自然与人,缺一不可。 “景”是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体现。 , 情境论”。

时代变迁,“山水”的认知深度、价值广度和实践特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现代旅游者可以通过游览改变生活环境,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气质,享受心情,欣赏美景。 自然之美,享受现代都市生活的乐趣,满足异地购物的需求和目的。

此外,现代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的发展,也为对景观的理性认识创造了条件。 “风景”已经超越了审美价值,增加了生物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和社会文化发展。 经济当量。 这样,旅游“场景论、情境论、情境论”就贴近了实践和市场层面。

其次休闲旅游与度假旅游,场景是最具人性化和动感的风景

场景原指戏剧、电影中的场景,泛指情境。 但在体验经济和休闲旅游的大背景下,早已成为一道热闹、芬芳的风景线。

疫情已经持续了两年多。 对于普通人来说,诗歌和远方几乎是一种奢望。 基于此,市场不得不增长和逆增长,例如:从城市到郊区的乡村休闲和乡间别墅,以及户外旅行、游学、露营地的兴起; 还有剧本杀等都市现场休闲产品,在现实中很难见到。 在这种情况下,虚拟沉浸式场景的泛滥和传播是情理之中的,VR/AR、5D、元宇宙技术的相对成熟,加上文化创意,为城市休闲和景区游乐体验的发展注入了理想的条件。产品。 翅膀。

然而,沉浸终究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生活。 沉浸或许是暂时的,但生活是地域化的、恒久的、具有人文感知的体验产物。

平遥古城保护的不仅仅是原有的建筑,更重要的是保护、培育和发展古城内原有的居民及其景象。 由于原住民的存在,晋中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风土人情和生活风光,以及烟花爆竹。

当然,观光是旅游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其核心的旅游景点——风景,从长远来看仍将占据重要地位。

02

度假在于环境,养生在于情

体验经济下休闲旅游的兴起对旅游业的影响,首先在于旅游景点的迭代升级——核心景点不再只是风景,而是场景。 休闲旅游的基本形态——度假养生居住的兴起,是旅游产品在场景化基础上向商业化、夜间化、文化化迈进了一步,而不仅仅是观光和门票。

首先,环境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

度假旅游首先是自然生态环境,包括空气、气候、水质、土壤、植被、有机食品等,更重要的是人文生态环境休闲旅游与度假旅游,包括淳朴的民风、醇厚的乡情、礼仪、和口音。 除了环境,还要融入人心。 情况就是这样。 所谓友好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是自然与人的统一。

如果说星级酒店主要服务于商旅,那么民宿则侧重于本地人的休闲、外地人的短期度假和更长期的旅居。 除了风景,内外环境和人性化场景无疑更为重要。 .

在人文层面,随着沉浸式旅游的兴起,场景进一步延伸为情境,无可争议地上升到文化精神层面,符合健康度假所需的人文情境,度假旅游已成为一种修身、修身、享乐的文化。 方式。 这远不是环境问题,而是文化题材和精神内涵的情况。 从语境来看,民宿的个性和感性更加突出。

其次,情境是情怀,更是境界

所谓情境,就是在特定的环境和心态下产生情结或情绪的状态。 它是一种集自然与人文、栖境与心境为一体的物、景、气、意。

对此,不同的人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对同一景物和环境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黎明黄昏,心情不同,景色也大不相同; 甚至此时此景,遇见不同的人,想不同的事,也能进入不同的境界。

概括起来,与旅游观光、旅游休闲、逗留度假三个阶段对应的“三境界”应该是景点、环境、情境。 准确地说,现代旅游是景观与环境的相容,场景与情境的融合。 因此,在景观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产品设计中,应该多一些“环境”的元素,做到有品位、有意味、有回味,而不是生硬地造“景”。

从景区到环境,再到情境,可谓是自然风光从景色到入口的演变过程。 对此,四位历史文化名人提出了三个论点:

其一是唐代禅师清源唯心的“山水三句”,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 ”。这是不断升华的三重境界,虽说山水,却跳出山水,沉浸在人类文化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滋养中,它不仅有风景名胜,还有融入环境乃至情境,有辩证法,有顿悟,有升华。

二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登山感慨万千,观海怀海满怀”。 景因景而胜,景因景而生,情因景而生。 这是一个从自然观光到陶冶情操的精神升华过程。 即触景生情,将情蕴于景,融于景,情随景而变,心随景而变,意境融为一体。 “环境”很重要。 境由心造,境因心而变。 从场景到环境,都有情感的注入。

三是古代的“八景”其实就是“八景”。 赣州有“八景”而不是“八景”。 这与宋代的苏东坡有关。 . 中国自古就有造景的习惯。 一般一个行政区都会有“××八景”的说法。 这始于乾隆时期。 乾隆是最会附庸风雅的人,他直接任命了北京的“燕山八景”。 燕京八景的出现,对后来的景区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此,无论“十房城,三里城,五亩园,临公番禺,无八景诗”。

苏东坡的庐山观也是“情境论”的一个明显例子。 他的诗说:“横看如岭,两岸渐深。这首诗写于从黄州到汝州途中,途经九江,与友游庐山。这已不是简单的赞叹了。”风景。它包含了太多的美学,太多的哲学,太多的心境。

在此,有必要对目前的几种旅游业态进行区分,以便更客观地分析其产品、景观和业态在明确的旅游类型中的特点。 景为核,景为心,境为形,境为境。 游在于景,闲在于景,休养生息需要环境和情境。 从风景到场景,再从环境到情境,为旅行-旅游-居住-旅游开辟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商业发展机会。

在休闲度假时代,游客追求的不仅仅是自然风光和景区游览,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环境和人文场景的感知,甚至是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和谐统一的情境和氛围的渗透。

为此,景观设计作为旅游规划的核心内容,不再单纯单一,景观设计的最高原则应该是“虽造于人,形似自然”。 园林绿化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境”,而不是“景”。 当然,规划的范围不仅限于旅游。 园林、城市、乡村、建筑,同样需要感性、理性的景观美。

休闲与度假完全不同。 假期是全要素,全时间,5+2,白+黑,美食+生活,旅游+音乐,风景+场景,体验+沉浸,生活+生活。 如果休闲度假也是一种生活体验,那么养生就是旅居度假,是身心的全方位休养。 气候比环境更重要,属于生活品质高于生命的提升。 作为一种“体力+技能”的活动,探险的新奇、奇特、独特。 这不是普通的生活体验,而是生存体验。 研究活动属于生产、生存、生活、生态、生活的系统体验和实践。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