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加大乡村产业发展力度,列入今年全国乡村产业工作重点

日期: 2023-04-25 22:02:57|浏览: 460|编号: 1185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加大乡村产业发展力度,列入今年全国乡村产业工作重点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和部署“ 《农业农村部关于2019年农业农村工作实施意见》,农业农村部农村产业发展司制定《2019年农村产业工作要点》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实施。

2019年农村产业工作重点将围绕这7大类22个农村产业政策项目展开; 详情如下所示:

一、着力推进融合发展,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凝聚力

1.推进主体深度融合。 支持行政区域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产业化园区发展,积极发展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效益共享的中型产业化园区,鼓励发展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 与农民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小型工业化联合体。 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民合作社协会,探索发展企业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结合,实现集团化发展。

2.推动业态深度融合。 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以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为契合点,跨界布局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趋势。 推进规模化种植与林牧渔一体化,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稻渔共生等业态。

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业态。 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 推动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数字农业等业态。

3.打造产业融合载体。 支持建设一批一二三产业一体化、产加工销一体化、产业链完整的现代农村产业园区。 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原料基地、深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利益紧密相连的农业产业强镇,实现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合、多业态融合的格局发展,多模式推进。

打造一批主业强、产业兴、人气旺的新型农业强镇,确定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

2、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打造农村产业发展高地

4.推进加工装备更新换代。 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等15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与产学研用,引导加工企业在技术上“换枪”、在生产过程上“换机器”。 “人换人”和营销渠道“电商市场换人”,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层次由初到深,加工产品由粗到精。研究推广一批关键加工技术和装备引导相关社会组织推介中国农产品加工百强企业。

5.加强深加工基地建设。 按照“粮头粮食端”和“农户端工作端”要求,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整合政策、集聚要素、集中服务、聚集企业,建设一批原材料基地,是一个以企业为带动、科技为引领、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农产品深加工园区。 实施农产品原产地初加工工程,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保鲜、贮藏、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使产品适合精加工深加工。 鼓励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农产品加工县。 确定一批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好的国家级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

6.推进副产品综合利用。 推广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利用的农村绿色生产方式,加快种养循环一体化,建立农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 集成推广智能化、信息化设施设备,推进清洁加工,推进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多元增值、节能减排减排。 推荐一批农产品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典型模式。

三、集中发展特色产业,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

7.加快特色资源开发。 制定实施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特色食品、特色编织、特色制造和特色手工业等农村产业,增加特色品牌产品和个性化服务供给,满足农村多样化需求。市场。 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和创意产品,保护传统技艺,传承乡村文化之根。

8.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积极发展多元化特色粮油、薯类、果品、蔬菜、茶叶、菌类、中药材、育种、林特花卉苗木等特色种养,加快绿色循环种植基地建设,支持发展加工物流,推动特色产品高质量发展。 扩大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工程实施范围,建设一批绿色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基地。

9.培育“一村一品”示范乡镇。 充分发挥乡镇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的比较优势,挖掘“别人没有、别人有、别人有、别人有特”的稀有资源,开展差异化竞争,促进整村发展,一村多村、成片,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产业”,夯实产业基础,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确定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乡镇。

10.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按照“有标准得标准,无标准创标准,全程贯彻标准”的要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品制定技术法规和产品标准,打造一批“唯一”、“特”的产品。 、“好、中、优”“地方字号”和“乡镇字号”品牌。 发布一批全国农村特色产业名录。 开展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营销电子商务“三化”试点示范,实现营销扁平化、质量可追溯。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11.壮大龙头企业队伍。 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权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组建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打造知名企业品牌,提升引领能力乡村产业振兴龙头企业。

鼓励龙头企业下放重心,向县乡布局,向重点产区和优势区域集聚。 完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新认定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12.培育产业园区。 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合作,形成要素优化配置、专业分工、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综合体,打造优良的原料基地和强大的加工能力。 ,一个产品质量高、品牌效应大的示范联合体。

引导联合体共同制定章程,明确权责,完善治理机制,完善利益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增加农户参与度,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扩大农业产业化联盟支持政策创新试点范围,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13.完善农户联系机制。 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建立契约式、股权式利益联动机制乡村休闲产业,推动“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就业+社保”、“农民入股”等多元利益联动+保底收益+每股分红”的方式。

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关于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试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选址开展试点,创新土地经营权入股实现形式,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乡村产业发展增添亮点

14.打造休闲旅游精品。 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挖掘特色山水、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优质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拓展农业功能,开发特色产品,挖掘村落历史,建设一批良好的设施齐全的多功能村。 休闲观光园、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康养基地等,培育一批“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休闲乡村,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特色突出,主题鲜明。 新晋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县。

15.丰富休闲旅游业态。 加强规划设计和创新创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手段,提升“农家乐”、“农家体验”等传统业态,发展“农家乐”、“农家乐”等高端业态。高端民宿、康养基地、摄影基地,探索农业主题公园、教育农场、创意农业、深度体验、新疗养等新业态。 会同发展改革、金融、文旅、教育等部门,提升一批乡村休闲旅游基础设施。

16.提高休闲旅游管理水平。 加快制修订一批技术法规和服务标准,用标准创造品牌,用品牌吸引资本,用资本聚集资源。

组织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培养一批素质过硬、善于管理的产业发展管理经营人才。 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集聚区开展监督检查,确保规范服务和安全运行。

开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继续开展“春赏花”、“夏乘凉”、“秋摘”、“冬农乐”等活动。

六、推动农村创新创业升级,增强农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17.培育创新创业群体。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乡村休闲产业,提升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增强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以政策推动、以乡情感动、以项目带动,搭建能人返乡、企业振兴家乡、市民下乡的平台,吸引各类人才创业创新。乡下地方。 实施“百县千乡万领军”农村创新创业培育行动,多方投入支持当地农民创业,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引导农民工返乡青壮年回乡创业。

18.拓宽创新创业领域。 支持返乡人员、“田秀才”、“土豪达人”、“乡村创客”等建立特色种养、加工配送、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农商直供等业态新业态、中央厨房,培育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农村产业新模式。

培育多种新型融合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品冷链配送”等业态,推进生产、运营平台智能化、物流码头、产业联盟和资源共享等新模式。 举办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宣传推介第三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领军人物、第一批全国优秀农村企业家典型、第二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19.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资源,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新创业”的要求,推动各类要素向农村创新创业集聚,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基地),引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设云平台,发展众创、众筹、众包、众扶模式。

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设100个国家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园区(基地),确定100个农村创业创新人才培训、实训、见习、实习、孵化基地。 务实办好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展示新成果、交流新经验、实现新发展。

七、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0.支持特色产业发展。 挖掘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景观优势和文化底蕴,开发具有独特优势的特色产品,有条件的地方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休闲旅游精品。 支持贫困地区打造特色产品品牌。

农业产业化强镇和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产业项目尽可能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 农产品初加工项目要支持贫困地区仓储、烘干、保鲜等设施建设。

21.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基地。 依托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打造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带动贫困户走进大市场。

组织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县合作,开发农业资源,拓展产品市场,以产业带动脱贫。

22.开展农产品生产、销售。 组织贫困地区农业企业参加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博览会、展览等活动,举办扶贫专场,促进产销对接,带动品牌提升。

组织国内大型加工采购销售、投融资企业、科研单位深入贫困地区,与县乡企业开展对接活动,推进直销直供、原材料基地建设,招商引资等项目对接。

总之,客观地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腰包鼓鼓的同时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生活,乡村旅游应运而生。 乡村旅游具有大众化、多元生活体验、城市居民回归乡村原始质朴生活的特点。 它以乡村风光和活动为景点,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游客休闲娱乐、回归自然的需求。 是以旅游为目的的新型旅游,是游客需要、农民受益、前景广阔、地方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和“环保绿色产业”。 因此,发展乡村产业、休闲旅游是一个亮点。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