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市现代农业一年的生态价值献礼——4000亿的背后

日期: 2023-04-25 23:02:44|浏览: 312|编号: 1187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北京都市现代农业一年的生态价值献礼——4000亿的背后

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农业还能发挥多少价值?

上月发布的《2021年北京市都市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监测公报》显示,2021年北京市都市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值接近4000亿元。

近4000亿元! 这个数字有点令人吃惊。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近4000亿元的价值构成,不仅包括粮食、水果、蔬菜、水产品等最直接的农产品价值,还包括生态环境、文化旅游服务等价值。值、景观增值值……这些间接价值几乎占总价值的90%。

也就是说,市民是否把爱寄托在农村田野上,体验采摘和农耕活动; 或沉醉于山水之间,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都在享受着都市现代农业的馈赠。

“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 北京正在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一端连接农民,一端连接市民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将在这条路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广告股票-今日重大利好股票软件下载

X

京郊顶级水果

“当然要吃大兴庞各庄的西瓜了,皮薄,味道好,果肉香甜,个头小,一个一个,我们家孩子爱吃,还一直催我夏天去买。” 今年的西瓜季恰逢北京疫情,家住回龙观的刘先生加入了社区团购。 “基本上第一天在群里开一个群,第二天就可以把瓜送到社区,比市面上的瓜更脆更熟,吃起来很新鲜。” 刘先生说。

负责回龙观数十个社区团购的组长于丽萍介绍,每年夏天,庞各庄西瓜都是社区团购的明星品种。 “目前4.5元一斤,主要产品是‘L600’和‘梦之彼岸’,虽然比其他地方稍微贵一点,但也不能帮助大家认清这个牌子。” 于丽萍说,一些订单量大的小区1天能卖出几千斤。

庞各庄的西瓜是北京著名的特色农产品。 平谷大桃、昌平草莓、门头沟京白梨、通州大樱桃、房山磨盘柿子等齐名。

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里,市场上有许多全国乃至世界名优水果。 为什么本地水果如此受欢迎?

“第一个,我们北京有品种优势和技术优势。”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拥有24家农业科研院所和80多家种业研发机构,聚集了约50%的两院农业领域院士,1000多名专业育种人员近2万名农业科技人员、全国三分之一的种业科研“国家队”驻扎在北京。 现代农业创新资源高度集聚,一大批优秀新品种得到试验示范,让市民有机会第一时间体验到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前沿农产品。

以西瓜为例。 北京农林科学院徐勇研究员被誉为“西瓜大王”。 他不仅参与培育了“京新”系列西瓜育种,还研究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西瓜基因组图谱,加速了京郊西瓜品种的升级换代。

十几年前才兴起的昌平草莓,同样得到了科技力量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昌平引进培育了“红艳”、“张记”、“穗竹”、“白雪公主”等优质新品种,丰富了市场。 与丹东等规模化草莓产区相比,其采摘成熟度更高,普遍采用绿色防控技术。 让安全和质量更有保障。

再一个就是别处无可比拟的“地缘优势”。 在京郊的菜园、果园,蔬菜水果采摘即卖,市民即买即食。 由于减少了长途运输和中间层层中转,保持了新鲜的口感,广受市民欢迎。 尤其是在疫情防控阶段,京郊果园、菜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疫情发生后,社区团购逐渐流行起来。大家都想吃新鲜的,但为了安全,又不想扎堆,所以选择线上购买。郊区的水果供应北京最稳定,因为距离近。” 于丽萍告诉记者,春季,广昌坪草莓平均每周销售近700斤。

新品种迭代快,老品种也各有风格。 近年来,考虑到市民口味的多样化,市农业部门恢复了一批老味老果蔬。 如老北京韭菜、核桃纹大白菜、鞭子红萝卜、北京秋瓜、苹果绿西红柿、柿子冬瓜、六叶茄子、小国光、槟榔、小枣、“金柄黄”梨等,“儿时的味道”又回到了市民餐桌上的果盘,留住了老北京人心中的向往。

深山荒野“摘”星

都市农业滋养着大众的“胃”,同时也净化着市民的“眼”和“肺”。

前段时间,家住海淀的市民路伟带着7岁的儿子和10岁的女儿开车来到怀柔参加“摘星”活动。

这是一次难忘的观星之旅:车子离开六环,窗外的景色从高楼大厦逐渐变成青山绿水,孩子们难掩兴奋之情。 在群山环抱的怀柔四渡河村“老木匠”民宿,孩子们第一次看到精致的农家院; 淮沙河边,看着漫山遍野的栗树,孩子们惊呼“哇!好美”。 晚上9点,一行人爬上了村后的小山,用新组装的望远镜观察美丽的夜空……

身为母亲的陆薇非常感慨。 两个孩子都出生在北京,但对北京的环境一无所知。 “双减”政策推出后,孩子们的课外活动时间多了,于是决定带他们去郊外走走。 “此行,我不仅看到了很多星星,还体验了民宿,认识了板栗树,孩子们收获颇丰,非常开心!”

如今,去郊外散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都市人的刚需。

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人均GDP将超过2.8万美元,市民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生态休闲农业,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 2021年,在北京市都市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构成中,主要由文化旅游服务价值带动的间接经济价值贡献1095.78亿元,占总价值的四分之一以上。

围绕服务京郊城市人口和部分土地生态休闲农业,一场“供给侧改革”悄然启动——

昌平兴寿田出现“玉米迷宫”; 在海淀、丰台,用五颜六色的水稻、旱稻绘制的“稻田画”成为新的乡村景观。 油菜花田、板蓝根花田、薰衣草花海、向日葵花海、大波斯菊花海、百日草花海、月季花海……色彩斑斓的花田花海像油画一样泼洒在京郊的土地上,营造出独特的地貌景观,成为市民节假日外出、拍照、露营的好去处。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朱力介绍,北京连续15年发展园林农业,千余种园林作物遍布京郊,实现了三季景、四景报道的季节。 园林农业已从过去单纯的园林建设,逐步发展到生产、生活、生态全方位融合。 市民来到京郊不再单纯为了观光,而是将农耕体验、科普学习、农耕文化等多方面融入其中,寻找乡间深深的乡愁。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既能满足生产者增收的愿望,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沟通城乡,促进和谐。对于市民来说,都市农业既有赏心悦目的自然气息,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不仅可以驻足观赏,还可以亲身体验,再加上健康的有机农产品供应,让市民得到全面的“收获”,充分享受。”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怀念农耕

乡愁是人们心中难以忘怀的柔情,而农业是抚慰人们心中这份乡愁的最好良药。

很多老北京人还记得,30年代的北京,田园风光随处可见。 外城城墙附近有菜地。 啄食的牛羊,鸡鸭,一派田园风光。 作家于昭在《北京旧事》中写道,“最早的城市,都是从农耕文明的土壤中萌芽的”,“老北京,不愧是一座风景如画的古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缕乡愁或许会寄托在农耕上。

在海淀区六郎家园社区,搬上楼的居民每年仍会在家门口种植京西稻。 原来,六郎家园小区的不少居民都是昔日“京西第一村”六郎庄村的居民。 整个村子都拆了又搬回来了。 大家还没有忘记过去的乡愁和民俗。 他们不想被高楼挡住。

“我从小就住在六郎庄,家里种的是远近闻名的靖西水稻。小时候,我总是和小伙伴们在稻田里狂奔,年复一年,我比别人高两米。”想当年,我们靖西稻田还是皇家园林的一部分,那叫一个美人。 回忆起靖西稻昔日的风光,居民刘汉的嘴角忍不住上扬,“后来我们搬进了新小区,回到过去怀念过去,楼下特地开辟了一块水田。” ,随着插秧节和秋收节的热闹举行,大家可以经常去看看自己喜欢的靖西稻米。”

除了农田,村史馆里还有很多凝聚乡愁的村庄,通过旧物件、旧照片、旧票据留下家乡的影子。

在石景山现代嘉园小区,古城民俗博物馆封存了古城村数百年的历史。 包括“古城村”的老石碑、丙心生展、洞井街口的“洞井”和旁边的养骆驼的马槽等,很多老村民看到这些老物件,都能回忆起与这些老物件有关的轶事. 74岁的毕树英说,“这里的一物一景,都记录着过往的记忆,承载着我们的乡愁。”

有时,乡愁不仅存在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上,也存在于传承多年的民俗文化中。 时至今日,东城区建国门大街仍保留着立春时节在北京古观象台“鞭打春牛”的习俗,以迎接立春,祈求五谷丰登。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怀柔区六里庙镇杨树底下村至今仍保持着“连桥饭”的习俗,自嘉庆、道光年间建村至今,已有约200年的历史清代。 海淀区苏家沱地区“给立夏吃粥”的习俗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可以说,占全市经济总量不到1%的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乡愁提供栖身之所。

文化活动滋润首都

农业文明曾经是一个城市的集体怀旧记忆。

在首都北京,农业生产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 早在先秦时期,这里的农业生产就相当发达。 古人说,出千棵栗树,“千户”就是首富。 元朝定都北京后,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水利技术得到高度发展。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都亲自试种推广靖西稻米。 慈禧太后心中偏爱萝卜,留下了“西红门萝卜曰城门”之说。

打开北京地图,在天坛和陶然亭之间有一座先农坛。 这是我国最高级别的古代祭祀场。 皇帝亲手在这里开垦田地,留下了“一亩三分地”的俗语。 建于1906年的北京动物园也与农业有关。 是清末为振兴农业、探索西方农业技术而建立的“农业试验场”,取名“万生园”。 许多被誉为“皇家贡米”的京西大米、朝阳黑庄湖金鱼、密云玉皇梅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文化、生态和经济价值。 这些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蕴含着北京的农业文化和文明,是北京农业文化的瑰宝。 与当今世界其他国际大都市相比,如此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底蕴实属难得。

进入工业化时代,农业总产值占北京地方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小,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的发展不再需要农业。

“正如人们看到的,北京农业发展到今天,不仅影响着居民的‘菜篮子’和‘米袋子’,更体现在城市生活的社会功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文化价值。 “ 城市农业 据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正在建设世界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农业不仅可有可无,还起到“压舱石”的作用。

为严格保护农业发展,近年来,我市制定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方案》《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 “十四五”时期。 “长效制”,严守永久基本农田150万亩、耕地166万亩的底线,为北京农业储备基本发展空间。

自2018年创办以来,城乡联动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已连续举办四年。 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活动在北京遍地开花,“镰刀节”、“红叶节”、“苹果节”、“中秋节”等新时期庆祝丰收的活动层出不穷。 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是农民的节日,更是全社会的文化盛会。 每一场活动都将农耕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为城市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今天的北京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它兼具古今的双重特质。 都市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延续了流传至今的集体农耕记忆,也为特大城市的发展保留了农业文明的底色,让市民记乡愁,让城市留住田地,文化交融古今。 永恒的。

2020年房山区秋收节 邓薇 摄 专家观点 守护城市发展的农业基石 石田冰川

北京农业发展面临巨大机遇、广阔空间和严峻挑战。 北京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 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最突出的短板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农业农村。 可以说,农业农村是北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压舱石”和“战略后花园”。

北京的农业是具有首都特色的都市农业。 关键是处理好“首都”与“城市”、“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处理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的衔接,统筹兼顾,保持农业与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规划和城乡互补,为首都新鲜安全的农产品供应创造基本保障,为宜居之都打造生态保障,打造农民的家、市民的乐园。 北京承担着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重任。 失去农业,北京必然失去历史的魅力和底气,也失去人与农作物日夜相处的农业气息和生态环境。

北京都市农业既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农业,又是现代农业的高地。 以生物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 传统育种正在向智能育种新时代演进。 传统农业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北京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创新资源聚集的高地。 有条件、有能力建设好农业中关村,建设好农业“高新”,建设现代种业之都,培育成市。 现代农业科技的巅峰之作,支撑和引领都市农业向都市智慧农业跨越式发展。

(原标题:北京都市现代农业每年4000亿生态价值馈赠的背后)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