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台湾,深度体验特色休闲农业与民宿

日期: 2023-04-26 07:06:14|浏览: 422|编号: 1213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走进台湾,深度体验特色休闲农业与民宿

民宿售卖的产品不同于其他有形和无形的商品,它们提供的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享受

或者感受一切,包括:眼、耳、鼻、舌、身、意。 从房东接待、餐饮服务、在地体验、、、、等等,就台湾整体旅游业而言,民宿的兴起,折射出另一种需求。 服务是每个人都喜欢的。

风土旅游的接待和位于非旅游区的乡村民宿正在成为新的需求趋势,而民宿提供的产品仍然需要回归到以主人的品味和地方特色为基础的文创生活。 基本上,民宿经营者先天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和相当的人格特质基础。

因此,民宿的经营源于业主对梦想的坚持、品味和格调。 不同的业主会开发不同的民宿。 多元化是民宿的特色。 什么样的民宿老板,就会创造什么样的产品。

1、在民宿经营技术方面——

人格特质和自身具备的基本条件是民宿管理的基础。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机会学习和探索业务技能。 有些部分还需要参考酒店行业的专业、方法、知识和操作流程,然后调整和完善以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和方法。

终身学习是民宿业主提升管理能力的最佳途径。 通过各种渠道和机会不断增加相关知识和经验,是提升民宿管理技能的捷径。

阅读是提高业务技能的基础。 通过阅读,可以增长基础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 一个好的民宿老板一定要有读书的习惯。 除了提升自己,还应该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面对任何人、事、事,都能以宽广的胸怀去面对。 所谓“复工有诗意”,民宿老板的气质其实很重要。

此外,旅游也是提高业务技能的好方法。 民宿经营者必须是爱玩、会玩的人。 通过旅行的过程,他们可以学会感受消费者的需求和民宿经营者的专业与敬业。 旅行本身就是一种发现和学习的过程,感受不同的地方,体验不同的文化美食、风景和生活,看看如何通过旅行提升和改变自己; 除了去台湾旅游,你还需要去世界各地。 毕竟,台湾不是一个以旅游为主的国家。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还是要向世界学习,也要了解台湾。

(1) 客房 -

民宿虽然是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但在某些方面,还是需要学习酒店业的专业,然后加入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主人的喜好品味,在民宿的基础上寻求特色和差异化。标准化。 它可以充满创意、温暖和地方风格。 (2) 餐饮 -

餐饮是民宿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要学习餐饮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餐饮的质量、内容和变化。 更重要的是,必须结合当地食材,创造出新鲜美味的乡村美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亲切的服务。

(三)体验活动——

乡村生活体验也是对民宿经营的另一需求。 尤其是在亲子旅游方面,亲子体验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让城市里的孩子接触到乡村的文化、产业、生活、生态,发现与国内截然不同的事物。城市。 世界离土壤和自然越来越近,体验成为一些体验式民宿吸引顾客的重要活动。

(4) 导览解说——

寄宿家庭经营者就像当地的经纪人。 他们必须熟悉当地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特色。 当地的基础知识要慢慢积累。 包括:地方历史、人文、产业、自然生态、、、、等。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了解当地的相关知识,才能成为当地的解说员,介绍当地特色。

(5) 参加培训班——

这是提高业务技能的好方法。 除了接受专业的课程内容,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产生协同学习效果。 农委会、原委、旅游局、当地县政府农会、、、等都有相关课程可以学习。 参加培训班也是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好途径。

(6) 生态旅游 -

民宿也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好去处。 基本上,民宿大多位于生态环境较好的乡村地区,包括生态解说和生态旅游体验。 它们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旅游方式。 许多以生态为主题的生态民宿,都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资源的典范。

(七)社区建设——

民宿经营者往往是社区建设的排头兵,因为民宿的发展必须结合社区资源。 他们除了经营好自己的民宿,还需要参与到社区的变化中,让整个社区的环境、景观、自然、人文融为一体。 提升,共存,共同繁荣。

(8) 财务管理 -

民宿经营必须具备基本的财务管理基础。 只有良好的财务管理才能维持民宿经营的基本运作,包括基本报表和财务分析,以及财务的运用、、、、等。

(9) 语言学习 -

对于立志走向国际的经营者来说,语言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语言基础好当然是好事。 加强语言能力,可以提高与外国友人的交往水平,也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做一个称职的好主人。

(10) 网络运营能力——

会用互联网成为民宿经营者的重要能力。 通过网络营销、管理、客房预订,可以帮助经营者节省大量文字处理时间,提高经营竞争力。 当然,网络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业务技术。

3、商圈及选址评价:

民宿经营的商圈和选址评估,一定要回到经营者自己的初衷和想法,清楚自己要卖什么,要吸引什么样的消费者,才能找准位置——就是,合适的位置、位置和环境。

所谓合适的地方,就是店主自己喜欢的地方,他心目中的消费者也会喜欢的地方。 民宿不同于普通的商店。 它们一定是所谓的人潮聚集的商机区。 最好在商业区外,小城镇和村庄。 真正喜欢民宿的游客想要的是山清水秀的好环境,而不是热闹祥和的环境。 方便的地方。

民宿其实是城市游客到乡村旅游的一种选择。 从商业圈的角度来说,最好有地方特色,不要太商业化,不要太拥挤,当然也不要太不方便。

就场地评估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过去发生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以及未来是否会发生不可控的变化。 只有把握向前看和向后看的安全考量,才能永续经营。 安全是现场评估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交通状况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就台湾人口分布及两日游结构而言,距离、时间、交通费用等因素直接影响游客意愿。 离城市不太远的村庄是一个理想的地方。 远离城市的小镇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商业魅力吸引城市人前来参观。

1、安全——场所的安全是选址最重要的。

2、可制造性——是否容易触及,是否离消费市场太远。 3、吸引力——考虑当地资源的特点和丰富程度。

4、创业初期的资金规划——

就民宿企业的资金规划而言,当然是自筹资金充足即可,负债率越低越好。 民宿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行业,无法快速成长。 这在资本准备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资金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如青创贷、、、小微贷等,基本上不鼓励利用投资赚钱的角度来投资民宿的发展。 除非有很好的计划,把握好一定时间内可以收回投资资金,否则最好用投资生活的角度来经营民宿,以免花钱太多。 由于多次贷款的压力而喘不过气来。

5、创业初期营销计划:

民宿经营的营销策划也不同于一般的产品营销模式。 回归以商界为主轴的口碑营销,依然是最靠谱、最实用的方法。

民宿营销的根本在于提供的一切是否物有所值,是否具有独特的风格、特色和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即回归特色、品味、创意和服务的根本。 做好营销计划,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向既定社区进行营销,绝对不是乱拍。 民宿经营必须要有市场细分的营销理念,否则不容易成功。

1. 直接营销 -

以准对象为出发点,民宿经营者必须了解你所经营的社区是谁,清晰的产品定位,清晰的市场细分,才能让供需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即让你的居家环境与生活融为一体,分享和喜欢的人在一起。

2. 媒体营销 -

媒体只有创造特色和话题才能帮助宣传,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只有创造特色和风格,才有机会进行媒体采访和报道。 . 台湾民宿的发展,传媒业的功劳不可忽视。 通过报道很容易吸引读者和观众。 这也是近年来民宿受到喜爱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网络营销——

要创作适合自己风格的网页内容,除了随时更新内容外,还必须主动经营自己的社区。 互联网已经成为民宿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通过互联网,可以呈现民宿的特色和风格,适度发展和推广心目中的相关社区。

4.战略联盟-

民宿可以在小范围内与当地旅游经营者联合,也可以参与各种相关组织。 除了相互认识和了解,他们还可以共享一个共同的旅游社区,产生协同效应。 通过战略联盟共同提升营销竞争力的好方法。

5. 组织营销 -

参加民宿组织或相关旅游组织,不仅可以增进行业内的共同交流,还可以达到组织营销的目的。 单打独斗是比较无力的。 通过组织的包装营销和品牌推广,除了提升组织的品牌知名度外,更重要的是向全体会员进行营销。

6、优惠营销——

提供特别优惠或增值服务也是推销民宿的好方法,尤其是在发展初期。 使用相对激励可以有一定的影响力,适用于特殊节日或所谓的淡季促销、项目营销和体验式营销等。

六、行业具体规定介绍:

民宿的经营必须参照民宿的管理办法。 不是每个人都能经营民宿,也不

每个地方都可以发展民宿。 只有具备足够的能力和扎实的法律法规知识基础,经营民宿才能成为理想的企业。

第三部分:台湾休闲农业调查报告

第 34 卷第 21 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 Vol.34 No.2 March 2013

2013年3月

台湾休闲农业专业调查总结报告

经验与启示

中国*长沙

2016 年 4 月 28 日

第 34 卷第 21 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 Vol.34 No.2 March 2013

2013年3月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大陆的启示

(1.北京大学,a.马克思主义学院,b.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摘要: 台湾休闲农业从观光果园发展到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园区已有30多年的历史。 始终坚持保护环境生态、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传承乡村文化的发展战略。 同时,基于资源整合的需要,依托地域关系、社区意识和社区建设的整体理念,建立休闲农业园区,通过多种地方特色体验方式,引导农户转型经营,推广休闲农业。 ,并强化其田园、生态、体验等产业特色,实现台湾可持续农业经营与乡村再生发展。 依托完善的制度、理念和规划,加强农民组织合作和战略联盟,推进资源整合和整体社区建设等具体措施,发展休闲农业,改善农产品产销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收入和释放经济、社会、教育、休闲、文化、环保等多种功能,为未来内地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关键词:台湾; 中国大陆;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园; 农民协会; 园区规划

在和

DU Xing-jun1a, CHEN Xi1b(1. Pekin , a. Sc hoo lo , b. Schoo lo fJ m&, 1, China): I nt h et hirt yy ear sd me nt, Tai wa n ' sl eisur ea eh a sc hange df go rchar dt ol eisur ef arm, then . I tal way y sa dhere st othe fe le m nt, fa , kee prura ei ea and do the rd me n ts 战略。

出席会议,基本没有考虑到如此自由的资源整合、地缘政治关系、社区建设、农业生态环境问题EE 稳定了。 休闲农业公园很少有不同的地方特色体验,例如 ef arm r me dt oma nage me n ta n dp romo te dl ea , ni重视自然、生态和体验工业的特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未来一代的发展。

Re l yo nas oun ds , idea and dp , nt h eo no fp ' na n ds ca , promo t er ei na n dc o mmu nit yo veral lc na n确保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业市场收入意味着释放经济、社会、教育、休闲、文化等 menta lp na n 执行 rf 功能,提供小的 le me n tt ot hema dl eisur ea ed nt。

关键词:台湾;马内陆;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公园;农业协会;par kp

第 34 卷第 21 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 Vol.34 No.2 March 2013

Mar.2013 1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背景与历史沿革 1.1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背景

“休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和现象,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休闲现在被视为一种态度或一种自由感,是从工作和家庭中扣除的非强制性或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乡村文化和农家生活,为公众提供休闲服务,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经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活动[1]。

休闲农业是台湾农业转型的重要策略。 它以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基础,为城市居民和农民自身提供休闲或旅游功能。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最早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 人均年收入达到小康水平后,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逐渐转向休闲。 许多农户开始尝试开成熟果园进行推广,然后逐渐发展成旅游果园。 “休闲农业”一词最早出现于1989年行政院农委委托台湾大学农技推广学系举办的“休闲农业发展研讨会”。 本次会议综合分析世界各国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及台湾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后,确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在农闲时期提供大众体验及娱乐的农业经营模式。 .

1.2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1983年,台湾农业部门颁布《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规定兴办观光农场,必须先向乡镇农会、县政府、省农林厅及区政府提出申请。农业改良场将联合开展田间工作。 调查合格后,纳入辅导对象,由“农林厅”审核制定方案,由“农委会”拨付补助资金。 1986年后,以彰化县农会东石林场、彰化县农会走马来农场等以各级农会为主导的多种经营形式的休闲农场、林场牧场、自助养殖场相继出现。台南县农会. 同时,还有以“行政院会”为主营办的公营农场,以及土地银行经营的农场。 1990年,农委会颁布实施“休闲农业发展计划”,正式开辟了台湾农业发展的新经营方向。 1992年农业委员会颁布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规定休闲农业区面积必须在50h m2以上。 1996年,为了区分休闲农业区和休闲农场的概念,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该办法修订为《第一部休闲农业条例——第二期产业指导办法》。 1998年,台湾实行隔周休息两天的新政策后,人们的闲暇时间进一步增加。 就农业整体内外环境而言,休闲农业环境变化的重构和个体回归自然的价值将具有重要意义。 它将成为未来农业管理的主要类型,也是提高农业管理质量的最佳途径。 由于农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公众对生态旅游和农业体验的真实需求,全社会积极投入休闲农业。 从1989年到2000年,台湾休闲农场的数量增加到610个[2]。

进入新世纪,台湾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经济衰退严重,失业率上升。 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公园、绿地等休闲活动空间和设施更加不足。 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了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 人们对观光旅游的需求逐年增加,发展休闲农业更加紧迫。 2000年,台湾当局修订《农业发展条例》,正式将休闲农业列入台湾重要的农业发展政策,并统一定义休闲农业: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业,林、渔、牧生产、农业 旨在通过商业活动、乡村文化和农家生活,提供全民休闲、提升人们对农业和乡村体验的农业经营模式[3]。 同年,《休闲农业指导办法》修改为《休闲农业指导管理办法》,休闲农场面积放宽为0.5h m2。 2000年12月颁布实施的《新世纪国家建设规划》也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随后,有关部门颁布了《国内旅游发展规划》和《台湾21世纪旅游发展新战略》,决定发展生态健康旅游,将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相结合,推动传统旅游发展。农业产业,带动农业发展。 转型与乡村振兴再造。 2001年起,鉴于以往休闲农业各自为政,导致资源分散,缺乏整体竞争力,台湾当局开始推行一乡一休闲公园计划,即后来的“休闲农业”。农业园区规划”,要求集中力量发展农业园区。 为游客提供旅游消费,促进农村社区全面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带动地方经济繁荣。 2002年,台湾旅游局颁布《民宿管理办法》,将民宿纳入休闲农业范畴,进一步拓展了休闲农业的生存发展空间。 在此期间,台湾休闲农场总数达到1,021个[2],这些休闲农场有力地推动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的永续经营。 2004年和2006年,《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经历了三次修订,逐步将休闲农业的发展重点转向提高质量,努力实现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2006年后,开始逐步引导休闲农场注册登记,实行休闲农业和休闲农场等级评价和质量认证制度,逐步推进农场法制化建设。同时,大力推进创意发展,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服务质量提升,第34卷第21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 Vol.34 No.2 March 2013

2013年3月 推进具有国际旅游水平的休闲农业区规划建设,实现休闲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981年至2011年的30年间,台湾各级农会先后指导办理柑橘、杨桃、葡萄、梨、荔枝、龙眼、桃、李、莲雾、番石榴等品种的成立。 、百香果、草莓、茶叶和蝴蝶兰等,包括各种观光果园。 目前,台湾已划定休闲农业区71个,休闲农场274个[4]。 与此同时,各级农会也在积极发展和引导都市农业。 1995年以来,先后兴办市民农场、花卉公园、教育农场等,建设和完善休闲农业指示牌、解说设施、路牌、停车场等。农场、凉亭、公厕等相关设施公共设施落地,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和环境美化工程,为群众体验农业、了解农业、支持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战略 休闲农业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乡村生态的结合,自然资源与休闲活动的完美结合,具有最原始的乡土、草根特色的农业。 依托广大农村,充分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创造特色,发挥创造力,将农产品加工、运销、游憩服务紧密结合,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生态的和谐统一。资源[5]。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五项具体内容。

2.1 环保生态休闲农业主要是利用农村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结合农业生产、乡村文化等资源台北有什么休闲农场,形成良好的经营模式,吸引广大居民前来观光游玩。 旅游者在学习、参与和体验各种乡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时所依赖和利用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分为可持续和不可持续两类。 台湾休闲农业主要依托可持续的环境与生态资源,严控使用不可持续的稀缺资源,为大众提供休闲服务,让大众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保育的重要性。 因此,休闲农业和观光公园在环境保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农业资源利用 农业资源是休闲农业的重要载体和支撑,是满足人们务实、生态、生动活动需求和休闲生活心理需求的自然环境和广阔空间。经验。 农业资源不仅拥有神秘的科技、丰富的多样性和无穷无尽的趣味,可以满足人们的求知欲,让人们获得探索农业知识和技能的满足感,还可以给游客带来浓郁友好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 呼吸,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敬仰自然的愿望。

2.3 传承乡土文化 台湾乡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传承。 在台湾广大农村,祭祀活动如迎神赛; 车阵、鼓阵等庆典; 天灯和木偶戏在台湾广大农村地区很受欢迎。 和其他娱乐活动; 山歌二重唱等说唱活动,绘画等手工绘画; 茶艺等工业文化; 玩陀螺、填蟋蟀等儿童娱乐活动; 农村的衣、食、住、行、娱、生产、生活用具及各种玩物等物质文化和思想、意识、语言、信仰、礼仪、民俗、制度、知识、艺术、生活方式、农耕制度等精神文化而行为模式,既是先辈生活的积累和传承,也是农民自身的过去。 第一手经验。 These folk and , as well as the of and can not only make look back on the past and think about the , high- , but also make rural take root and .

2.4 of the In 2001, began to the plan of one and one park, which was later the " and Park Plan", in order to its and on , ' life and rural , and avoid waste of and poor , the and of on the rural , " man and ", and farms, , and all spots in the park to form a belt-like and parks drive the of rural and local . The main of the " and Park Plan" : ① from point to line and then to area; ② and ; ③ of in the park; ④Focus on and in the park; ⑤ ; ⑥ the of parks, Du et al.: the ; ⑦ eco- and .

2.5 the of parks and parks are based on the needs of in the park, on the of and of , and the and of , in order to guide to and and for the "". The park is a that the local and in the , and its and in the and space , , and folk , and . and .By its such as , , and , tap its value and , and to the of in , the of rural areas, and the of . 34 Issue 21

Vol.34 No.2 March 2013

Mar.2013 . of Park in

3.1 The and of parks With the and of , the of and -type farms have waste of and to . , since 2001, the have , the and park plan, and hope to the into a with value the means of under the of the , and . three of , and , which is also the of .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of the park has long been into the of the and the and for park . The plan the of local and local , which also to the of in . , the of farms to the park and the of the , so as to the of 's the park, the use of a more and mode of for . added ​​to meet 's for a of is the that 's has .

's Park has gone three since 2001. The first stage was one , one and park in 2001. Since 2001, the plan of one , one and park has been by to each and ' ; the stage has been since 2002. By 2004, to the of the One One and Park Plan, each needs to set up a park. , not every has the for up. On the , some have a vast and rich , and can set up parks. , since 2002, the plan has been to the " and park plan"; the third stage since 2005, in order to exert the of and the of , the of has areas to law and funds At the same time, them in the of , carry out and , and the of the park.

3.2 The and of the park The park is on the basis of the two of and , with the goal of rid of the scale and . , it has dual of and . As far as is , parks, like , , and . The is that the and sales of , while parks more on and of . As far as is , parks are from , and this is in their . The first of parks is , that is, the of , the of group and self order, and the and of [6]. The value and of come from its , that is, 's for comes more from the for rural life in the place where is and its , not just the of and the rural . of the park is its local . As an , "place" is from the by the . , the park must to the local such as , , land and , so as to its local and value. As an form to the and , must also give back to and the , build, and the of the park that is the of the , so that the park can in a , and . The why has the value and of is that, in to its rural, local and charm that to , it also has a of human, and land that can . The is an that urban to in life and the value and of .

The park is an form with multi- such as , , , , care, and . It uses the of to the multi- of , ' life and rural . , not only has the of the rural , of , and , but also has the and of rural and local . parks can the of rural and , to from a that to a that , and then to a , of . In to the of the level, the will also . will from to sales after and , and then from to gifts or , and to . The added value of the , and the also . The of can also rural and value , and and ' . By and for urban , ' in the , and of farms, and parks, urban-rural , and rural to get rid of and value. parks can also

Vol.34 No.2 March 2013

Mar.2013 their needs, plans and other for and , and the range of [7]. park , farms and to the , the of the , and more for . This not only an to the of and forms new rural ​​of , but also the of , , and win-win in rural .

3.3 and of park

休闲农业园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地方文化认同、生态环境属性及整合发展的园区营造理念来确立园区总体定位,以实现其乡村性、地方性、生态性和体验性等的产业特性与休闲价值。

休闲农业园区通过与本地社区联合而获得更多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景观等潜在资源,再与当地产业活动、人文景观等多种资源进行整合而开创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提高竞争力,促进休闲农业永续经营。在推动园区内社区营造时,不仅200 第2 期从各种休闲设施的规划着手,更重要的是唤醒了民众对于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的建立是一个复杂过程,它需要用心去重建与积累本地居民对休闲农业的集体记忆,并将这一记忆映射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整个园区的休闲过程处处蕴含着社区集体记忆的丰富痕迹,给游客提供终生难忘的体验,最终形成具有乡村性和地方性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

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与营造还需要建立独具特色的地方产业文化的主体性格,通过塑造休闲农业园区的地方魅力,固守自身的产业文化主题性格,发展休闲农业园区人文与自然的独特内涵与性格,确立休闲农业发展的市场定位,发掘农产业文化主体性格所蕴含的经济价值,从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在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推动参与式行动来引导园区居民参与休闲农业发展,成为社区营造的参与者,才会让属于园区居民的集体记忆逐渐深厚而难忘。同时,还应让专业人士参与地方共同谋划并思考建设方案,把园区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力重新还给居民。这种参与式的规划有助于唤醒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唤醒社区居民、政府部门以及地方利益集团对园区社会、文化、空间和生态环境的共同价值认同和责任心,把社区建设成为具有乡村性,重视生态环境并给广大居民和游客带来幸福快乐和完美体验的魅力园区。

2001年开始推行的“休闲农渔园区计划”,以改变过去平均分配资源的方式,集中力量发展农渔园区,增加园区内软、硬件建设,充分整合园区内农场、农园、牧场等景点和民宿等设施,逐步形成休闲农场、农业及民俗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尤其是2002年修订后的“发展观光条例”正式将民宿纳入辅导观光范畴,使偏远地区及休闲农业园区内农舍及休闲农场可以转型经营民宿,确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对大陆的启示

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在“行政院农委会”大力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根据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并结合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4.1 政府主导和政策配套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台湾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和相关政策措施的保障。“行政院农委会”和各县市都设立相应的管理及辅导机构,形成休闲农业的管理和辅导体系。同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和法规,保证休闲产业有序发展和依法按经营。现阶段大陆休闲农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必须加大政府对休闲农业的主导力度,尽快制定农业休闲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休闲农业发展的行政手段和法律依据。

4.2 具有齐全功能和健全网络的农会组织是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台湾“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之所以解决得好,主要得益于对“三生”(生产、生活和生态)概念的持续关注。不论是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还是改善生产、生态和生活都离不开遍布台湾乡村的各级农会组织。目前,必须加强大陆农民组织建设,使其承担有效管理农村、发展农业和提升农民的重担,协助政府推行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4.3 转变观念,重视科技支农,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台湾正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面临农业发展困境时,通过转变观念,强化科技支农力度,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才实现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现阶段大陆也面临着农业科技支持力度不够、农业面临转型升级、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等诸多困境,因此,必须学习台湾经验,加大农业科技支持力度,第34 卷第21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Vol.34 No.2 2013年3月

Mar.2013 转变农民观念,加快农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休闲农业稳步健康发展。

4.4 合理规划布局,整合资源,强化合作经营和策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大陆和台湾具有相似的农业资源特征,人多地少,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因此,发展休闲农业,必须从当地主要或特色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生态这些农业资源着手,发挥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展示、解说、观赏、参与、摄影和采摘等多样化的活动或手段,来活化农业资源,使休闲农业得到永续经营与发展。

4.5 重视宣传推介,培养农民驾驭市场能力

宣传推介是推动台湾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台湾各休闲农业企业普遍重视自身品牌和形象宣传,形成全方位宣传推介网络,使广大游客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并享受休闲农业的许多快捷服务。大陆改革开放以来,信息和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素质和市场认同也逐步提高。必须加强推广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开拓产品市场才能提升休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4.6 完善休闲农业服务体系,加强体验经济与休闲农业产品研发

休闲农业是集观光、游览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形态,旅游者通过深入农村和农家体验农村生活,感受农村文化。因此,必须完善休闲农业体系,对农业环境、接待服务等提出相应要求,提高休闲农业层次,这也是休闲农业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对休闲农业和体验经济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旅游休闲产品需求和服务质量均直线上升,给休闲农业从业者和相关部门提出更高要求。必须更加适应休闲农业的高度参与性和互动性,创造性地开发出具有人性化、绿色化和高附加价值的休闲旅游产品,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推动我国休闲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政宗.休闲农业行销策略分析[ J ].农业推广文汇,19 9 8(4 3):181-182.[ 2]段兆麟.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回顾与未来发展策略[ J ].农政与农情,2007(17 7):64.[ 3]邱涌忠.农金岁月三十八[ M].台北:东莹国际文化有限公司,2008 :127.[ 4 ] “台湾休闲农业旅游网”网站[ EB/ OL ]. ai wa nfar mo r gt w/ com/inde xp hp / tw/ far mg ps / 2012-01,2012-07.[ 5]郑健雄,陈昭郎.台湾休闲农场市场区隔化之探讨[ A ].造园学会编:休闲理论与游憩行为[ M].台北:田园城市文化出版社,19 9 6 :19 1-203.[ 6]黄昭瑾.合院空间形式与日常生活之研究---台湾乡村性的展演与变迁[ D].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 7 ]邱涌忠.休闲农业在乡村发展的社会意义[ R].推动农村振兴创造农业生命力研讨会资料,台湾中国农村发展规划学会,2003:7 2.杜兴军等: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大陆的启示201

第四篇:台湾休闲农业考察报告

台湾休闲农业考察报告

2月14日至2月21日,金巴登实业有限公司、小古城村委会一行10人赴台湾开展了为期8天的休闲农业考察活动。在台期间,考察组拜访了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及台湾休闲农业学会的段兆麟教授和相关业内人士,参观了嘉义县独角仙休闲农场、台南市大内区走马濑农场等休闲农业园区及“掌生谷粒”等特色高端农产品商贸企业。通过考察,获得了大量有关台湾休闲农业行业信息、法规、管理模式及市场操作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了台湾休闲农业行业的现状与动向。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台湾休闲农业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萌芽,多为农场开放供游客采果及采草莓的活动。1980年,台北市政府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政府部门正式开始推行休闲农业。1992年,订立法规,发展休闲农业有法可循。此后,台湾休闲农业获得了蓬勃发展。1996年,休闲农业法规区分了休闲农场与休闲农业区的概念,乡村旅游开始有了发展的平台。2011年台湾政府公布了促进旅游发展的新战略,使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发展得到重视;同年,制订了“民宿管理办法”,规范了民宿经营活动,同时弥补了休闲农场经营住宿业务的不足。依据台湾休闲农业学会撰写的“休闲农业场家全面性调查计划”的分析报告,2004年全台休闲农业场有1102家,2007年为1244家,呈现出休闲农业发展一片繁荣。2012年7月经官方认定的休闲农业区达

74处。可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在不断扩大,吸引大量业主竞相投入,俨然成为台湾农业从一产向三产转型发展的主要业态。

二、农场典型案例情况报告

(一)嘉义县独角仙休闲农场。

独角仙休闲农场,是由一座大规模乳牛牧场转型而来,其中休闲农业区块面积不大,是小而美的典型。园区集合知识、生态与育乐性,达到寓教于乐的功能。除了丰富的自然生态之外,还有最为著名的独角仙生态馆。

目前经营团队与相关单位运营的区域和项目,有大型停车场、休闲步道、儿童游戏体验区、DIY教室、生态烧烤、园区自产农产品售卖、模拟生态馆、昆虫复育饲养等。现正规划的项目有大自然露营区。

(二)台南市大内区走马濑农场

走马濑农场占地1800亩,是由台南县农会于1988年开发,是台湾第一个休闲农业主题游乐园。当初农场是以专业种草起家,再转型升级为观光休闲农场,园区规划有多种多样的项目服务及硬件设施,满足全年龄层的大众消费群体的需求,是大而全的典型。

农场经营项目包括有适合农场体验的大草园、苗圃、放牧区、农业馆、农业推广中心等;适合亲子同游的亲子广场、碰碰船、脚踏船、滑草区、跑马场、动物园区、古农具动动手等。还有乡村剧场,戏水世界、烤肉区、露营区、射箭场、高尔夫球场、情侣自行车道、游园车、特色餐饮、住宿(民俗、兰花会馆)等项目。农产品包括自制果酒、牧草产品等。农场全年营业,天天客流丰富,盈利不断。

三、可借鉴的经验

我们从台湾休闲农业考察中可以获得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部分也是我们目前正在逐步探索的方向:

首先,休闲农场要营造特殊的风格,坚定一、二、三产相结合的正确方向。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有农耕环境资源和产品资源,加大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田园生态资源景观、小古城村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把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农艺展示、休闲活动、餐饮、民俗等与旅游观光融为一体,让消费者者实现体验农耕、休憩健身、回归自然、休生养性的乐趣,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与人居优美环境和谐共存,养生休闲与经济效益共赢的目标。

其次,目前世界经济潮流已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因此休闲农场经营须以“体验”为核心进行活动设计。让消费者体验自己动手做的乐趣,体验亲身经历的感受,把“体验”、“感觉”变成可以销售的经济商品,说服消费者为体验付费。人类是向往自然、回归原乡的,而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乡村是人类孕育文化的摇篮,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产业,乡村是体验最纯朴的地方。我们应充分把握体验经济的精神,以农场为舞台,以山林田园景观为布景,以游客为主角,以农产品为道具,设计体验活动的剧本,创造出值得游客回忆的活动项目。

第五篇:台湾休闲农业考察报告

台湾休闲农业考察报告

(市产业办)

为深入贯彻落实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的精神,学习借鉴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优秀的发展思路及模式,加快推进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经报请市政府同意,由昆明市农业局牵头组织了我市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企业负责人一行22人赴台湾进行为期8天的休闲农业考察。本次赴台考察休闲农业采取实地观摩、听取报告的方式进行。期间,我们还有幸邀请到台湾休闲农业学会会长、屏东科技大学农企业管理系主任段兆麟教授为我们进行专业培训。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在台湾,休闲农业定义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台北有什么休闲农场,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

(一)发展现状台湾休闲农业在六十年代开始萌芽,多以农场的形式为游客提供各种体验活动。由于台湾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衰退,为农业寻找新出路几乎成为农民与农业部门极力突破的难题。为此,1980年,台北市政府率先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标志着政府部门正式开始辅导休闲农业。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1992年,“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制订了休闲农业区的一些基本条件。随着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成熟,台湾农业部门修订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对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进行重新界定,并编印指导教材,成立相关团体,此后,台湾休闲农业开始蓬勃发展。2001年,台湾公布促进旅游发展的新战略,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发展受到重视。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目前的台湾休闲农业在亚洲地区发展得已比较成熟。

根据台湾休闲农业学会《休闲农业场家全面性调查报告》资料显示,目前台湾地区共有休闲农场1100多家家,平均每一乡镇市区就有3.3家。其中,台湾北部地区有492家,占总数的44.7%;中部地区315家,占总数的28.7%;南部地区有179家,占总数的16.2%;东部地区有110家,占总数的9.9%;金门、马祖地区有6家,占总数的0.5%。这里面又以宜兰县居多(128家,占总数的11.6%)。由此可见,休闲农业已成为台湾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模式

台湾休闲农业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结合了农业产销、体验和游憩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企业,是一种新的农业经营型态,具有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示范与教育功能。

目前,台湾的休闲农业种类繁多,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在发展水平、成熟程度及政府扶持措施等方面各有差异,但以总体上分为四类:休闲农场、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及市民农园。其中,休闲农场根据体验农产品性质的不同,分为休闲农场、休闲林场、休闲渔场、休闲牧场;观光农园以作物种类分为单一作物型观光农园(观光果园、观光花园、观光菜园、观光茶园)与综合作物型观光农园,以经营形态由又分为采摘型观光农园、采摘及加工型观光农园、采摘及餐饮服务型观光农园、采摘及餐宿服务型观光农园、采摘及教育服务型观光农园五类;教育农园根据其实施自然教育体验内容的性质分为农作主题教育农园、森林主题教育农园、渔业主题教育农园、畜牧主题教育农园四类。

二、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效益与成功经验

本次考察,我们参观了飞牛牧场、大湖农会草莓文化馆酒庄、花露香草能量花园、初鹿牧场及头城农场。其中飞牛牧场及初鹿牧场属于休闲牧场,两家牧场都以饲养奶牛为主,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将自然资源利用得极好。飞牛牧场主要提供各种牧场体验活动,而初鹿牧场主要以休闲观光和牛奶制品生产及延伸牛奶产业链为主。头城农场是一个典型的DIY创意农场,游客在购票入园后,在园内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从事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如进行垂钓并将钓上的鱼加工成美食、制作天灯并放飞、观察萤火虫等等;花露香草能量花园主要是从事香料植物的教育认知并对精油的制作过程进行现场教学;而大湖农会草莓文化馆酒庄主要从事区域性农业产业的延伸展示和地方特色草莓酒的展销。本次考察学习,五个考察学习点开展的农业休闲经营活动,对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台湾休闲农业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是经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和经验总结的结果,总结来说,如今的台湾休闲农业主要给我们提供了以下成功经验: 一是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并形成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发展及经营行为。经“农委会”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并由“农委会”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休闲农场的不断发展,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农园的补助,组织、文化宣传等方面。

二是布局规划合理。台湾休闲农业在规划分布上充分利用占全台面积50%以上的森林资源,融合当地自然、文史资源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结合旅游、餐饮等行业,因地制宜,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范围,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农业服务业的新产业,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三是创新经营管理方式。首先,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其次,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区的联合。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化,或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合作分工,实现了观光、住宿、餐饮、娱乐、体验的综合。很明显,这比起许多所谓旅游农业中的小而全,家家户户开展雷同服务活动的农家乐,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第三,产品经营多样化,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充分拓展农产品产业链。台湾休闲农业能够提供的产品,除了实物的产品,还有奇观、氛围、风景和主题体验等“情境消费”的产品。这也是台湾休闲农业吸引众多游客眼球之处。

四是创造型的延伸农业产业链。以大湖农会草莓文化馆酒庄为例,苗栗县大湖地区原本以种植草莓为主,但是产品附加值很低,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他们开发出草莓酒,草莓酵母、草莓冰激凌、草莓巧克力等系列产品,并以此为平台,打造出区域性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也就是将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至了二、三产业,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并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三、台湾休闲农业对昆明发展休闲农业的启示

(一)把握发展休闲农业的基本原则

发展休闲农业应注意以下5个基本原则:一是要有利于本地区农业发展。有利于本地区农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农业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结合,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二是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引入台湾以及世界休闲农业的最新理念,规划与设计休闲农业产业,应用多种学科指导休闲农业发展;三是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对当地自然景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确保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四要善用当地资源条件。农村各类资源是构成休闲农业的基本条件,在开发中应因地制宜地利用;五是要重视休闲农业的特色与创新,避免雷同,避免休闲农业经营的面面具到,形不成个性特色。六是要把休闲农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相结合,营造田园城市,把休闲农业作为城市的缓冲和有效补充。

(二)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

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我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4210”工程的基本要求,顺应现代新昆明建设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的形势,又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针,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在休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时,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一是积极引导,二是统筹规划,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合理布局以解决品牌定位趋同化的问题

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应当是一个持久而稳定可靠的品牌形象。在旅游消费者心中,树立对其的认知,进而形成一种差别。也正是这种差别才能吸引旅游者的兴趣,提高其消费欲望,最终凝聚成休闲农业品牌的无形资产。因此,休闲农业项目的布局应注重与客源市场的联系,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交通区位,还应考虑与其周围的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的关系。我市农耕文化悠久,民族众多,自然资源丰富,不同县(市)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各地应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发展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避免区域间的雷同,力求与周围其他休闲项目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