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跑5公里和走5公里消耗的热量几乎一样!
哪个燃烧更多,跑步还是步行?
大家的直觉答案大概是跑步。
这题其实问的是跑步和走路的能量消耗。
整理一下,比较科学通俗的说法:
1、一般来说(以常人的速度),按照里程计算跑步5km消耗热量,每走1公里比跑步更省力,消耗的能量更少。
注意,请按里程(任务量)计算,不是按时间计算。
走路和跑步的姿势大不相同。 最容易区分的是有没有双脚同时离地的状态——有就是跑步,没有就是走路。
行走时,人体每米垂直幅度(重心上下移动)约为5.5厘米,跑步约为10厘米(普通人跑步)。 这个很直观,也是最主要的能耗差异(风阻、地面摩擦力等差异比较小),1000米就是4.5*1000==45米。 但是,人有跟腱,会回收上一步着地的能量,在下一步释放,所以不需要花费相当于爬45米高的楼(16层楼)的能量。住宅楼)。
我的一次跑步的垂直步幅比是 10.1 cm/m跑步5km消耗热量,测量硬件是 pro 心率带。
2、当速度变快时,步行的能量消耗会逐渐与跑步持平,甚至超过跑步。
在正常步行速度下(比如4公里/小时),跑步每公里消耗的能量比步行多近50%。
这一点,大家去试一试,就能清楚的感受到。
随着速度的增加,步行(每公里)的消耗量逐渐接近跑步的消耗量。
在6.86公里/小时左右的速度下,两者是相等的,无论多快,跑步的消耗相对步行来说要小一些。
当速度达到8公里/小时时,步行会比跑步多消耗10%左右的能量。
当然,普通人很难保持高速行走。 男性的限速约为 7.5 公里/小时,女性为 6.9 公里/小时。 普通人经过训练可提高20-30%,竞走者可达13-15公里/小时。
我们可以理解,人作为动物,自然有两种运动方式:
慢慢走,
奔驰。
请注意,作为动物的原始本能,它必须倾向于更节能地进行日常活动。 比如猎豹是绝对不会冲向池塘的,只会慢慢地走。
人类可以慢跑快走,但这在效率(能量消耗)上是不经济的。
3、慢速跑每公里消耗大; 以中等速度运行可以节省能量(); 高速运行会增加消耗
上面解释了慢速和中速之间的比较。
在高速跑步时(比如100-200米全力跑),为了达到这个速度,身体运动幅度会变大; 额外的肌肉将参与运动(有些相对低效); 能量代谢方式会发生变化(主要依靠磷系统和无氧糖酵解); 风阻也会增加,因此消耗量(每公里)会增加。
而且高速全速奔跑一般不会很累,要休息很久才能恢复。
例如,汽车时速为80公里,百公里油耗为6升; 当车速提高到130公里/小时,百公里油耗就变成了9升。
4、人体跑步消耗相关参考数据
以往运动科学实验的结论如下:
以实验样本平均体重为例(男性72.5kg/女性54kg,忽略身高差异)。
男子长跑消耗的热量为78大卡/公里(1.08大卡/公里/公斤)。
66 kcal/km (1.22 kcal/km/kg) 女性。
男性相对跑步效率高于女性,单位体重消耗较少。
跑步能量消耗的个体差异也与身体天赋和运动有关。
天赋方面,比如腿长、脚的大小(肢体重量相差100克可能就等于腰部脂肪相差500克)、肌肉脂肪分布、肩宽等等,我就不描述了他们一个一个。
动作差异包括步幅、步频、垂直落差(普通人10cm/m,专业高手3cm/m)、落点、摆臂、躯干稳定性和平衡性等。
5. 可穿戴设备能耗算法
大多数可穿戴设备在开启运动模式时,计算的是这段时间内人体的总消耗量,包括基础代谢。
比如我的基础代谢是87大卡/小时左右。 使用 255 meter + pro心率胸带测量时:
我以常规速度步行1小时,手表显示我消耗了260卡路里。 扣除基础代谢后的实际纯运动消耗为260-87=173卡路里。
我以10公里/小时的速度跑了1小时,显示的消耗是890大卡,但实际运动消耗是890-87=803大卡。
图中设备将运动消耗的热量计算为两部分相加
各种可穿戴硬件一般都会使用特定的算法来计算运动消耗,比较知名的算法是(具体详细的计算方法是他们的秘密)。
这类算法需要的最关键数据是运动时的体重和心率。 因此,要想获得准确的结果,就需要一个可靠的心率采集设备,其中最准确的就是心率胸带(品牌和型号之间功能有差异,但与准确度几乎没有关系)心率的。注意一定是胸带,不是各种光电设备的心率带)。
各种手环测得的运动数据不是很准确。
运动手表比手环更准确,但不同类型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心率胸带测得的心率是最准确的,但不同品牌的算法不同,卡路里消耗数据也会有一些差异。
其他补充剂(衍生健康笔记等):
1、走得越快消耗的能量越多。 可以和跑步差不多甚至更多,对膝盖的影响会小很多。 是控制体重和锻炼心肺功能的好方法。
2、不要太相信自己的可穿戴心率数据(比如100块钱买的手环)。
3. 每天走的步数(走路或跑步都算在内)越多越好。 7000步可大大降低死亡率; 13000步更健康更有活力; 每日步数超过35000步就会出现“太多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