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常识尊重规则——厦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编制探索

日期: 2023-04-26 13:02:55|浏览: 419|编号: 1227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回归常识尊重规则——厦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编制探索

简介:2017年11月,北京绿道文旅有限公司取得了《厦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编制工作。 12月,北京绿道文旅承担了《厦门全域旅游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厦门市作为住建部(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城市,正在进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厦门市空间总体规划蓝图初步形成,“多规合一”编制依据已具备。 2018年11月,项目通过评审。

2017年的中国,厦门成为一个“热词”和“现象”。 金砖国家会议厦门会晤、“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鼓浪屿历史国际共同体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都在这个岛城涌现。 有趣的是,与繁华的厦门城市遥相呼应的乡村,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跳出计划做计划,跳出农村看农村。 在厦门城市快速发展中,明确责任使命是重中之重。 如何准确把握农业农村职能转变,明确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任务和使命,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1个

首先,从厦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镇化阶段农村功能调整、全域旅游格局空间重新洗牌、闽南文化载体传承创新等角度解读规划,发现规划的作用和特点农业和农村:

一、城郊和农业经济比重偏低,农村空心化严重

农村户籍人口33.67万人,约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5%。 大多数村庄位于同安区和翔安区的北部山区。 其中大部分位于厦门岛2-3小时车程以内。 90%的人口集中在城市建成区,中老年人是厦门农村的主要人口。

2017年,厦门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351.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23亿元,增长2.1%。 三大产业结构为0.5:41.7:57.8。 不到1%,贡献率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2017年福建省三次产业结构为7.6:48.8:43.6,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为7.9:40.5:51.6。

全市共有永久基本农田10.33万​​亩(不含异地代保4.2万亩),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5%,呈现出大分散、小聚集的特点。 蔬果水产农业种植结构,老宅大蒜、堤防水竹、大宅火龙果、新店胡萝卜、造水生态玉米等。

对于厦门的发展来说,农业农村的产业功能并不突出。 生态功能、休闲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逐渐成为乡村的主体。

图 1 永久基本农田和特色作物 图 2 现有村庄分布图

2、厦门旅游需重塑“核心景点”,实现“流量”和“引流”

按照建设部(原)标准,宜居城市人口密度应在10000人/平方公里以内,而厦门岛平均人口密度已超过18200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一些街道超过 30,000 人/平方公里。 “跨岛发展”已成为厦门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成功申报,将再次引爆厦门旅游。 鼓浪屿限流收紧,极易造成岛内部分路段拥堵,降低游客体验。 与此同时,岛外的许多旅游景点冷门也令人尴尬。 “导流”“引流”成为厦门旅游发展的关键词。 400万厦门人的周末休闲也需要新的空间和产品。 “上山下海”已成为厦门旅游发展的战略方向。 但现有品牌知名度不高,发展制约因素较多,与漳州部分县市差距较大。

厦门全域旅游规划解决长途市场吸引问题,通过星空海岸、精品景区、特色小镇、品牌街区等新项目,构建度假产品体系。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服务城市居民、提供周末休闲生活产品为主,兼顾全国旅居和康养人群需求。

三、乡村是闽南文化孕育的土壤和传承创新的载体

农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是闽南文化的重要源泉,载体和市场化的缺失导致闽南文化逐渐走向没落。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与年轻人的喜好和现代生活联系起来,成为生活的一个因素,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推动文化旅游,以旅游景区、文化街区、文创商品等配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是实现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厦门乡村振兴的核心路径,是厦门全域旅游增长的重要空间,是闽南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 由于生态建设、用地条件和重视不够等制约,厦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品牌,产品单一,经营主体弱,规模小,吸引力不足,不能发挥其优势。应有的作用。

2个

2、其次,基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概念认知,结合生态红线、资源特征、市场需求、产业基础、区位交通等条件休闲农业旅游规划,形成特色发展战略:

一、休闲农业打造吸引力中心,乡村旅游成为休闲文化中心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 通过农业园区、快乐农场、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吸引和集聚游客,产品的娱乐体验和商业模式的提升将成为休闲农业的主攻方向。 乡村旅游以村庄为空间,以民宿、文创基地、康养基地、特色小镇等为载体,承担客户消费和价值衍生功能。

2. 围绕城市发展,集群式布局,乡村旅游产业走廊或集群实现交通集聚

根据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市场群、产品基本特征发展等因素,形成城区、山前区、郊区三类类型。 完善厦门市环山景区公路,形成连接北部山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带,形成与环岛环岛路海景景区公路相对应的厦门北部环山景区公路。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集群发展,实现了个体资源的整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 各集群形成2日游产品体系,延长停留时间。

表1 厦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推导图

三、村庄和农房改造成为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

严格遵守《厦门市生态控制线管理实施方案(2016年)》有关要求,推进生态红线控制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提高生态资源附加值。

基于生态红线管控要求,休闲农业以永久性基本农田、耕地、农业设施为主要发展空间,乡村旅游以乡村农家乐为载体。 建设用地指标已成为制约休闲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村庄和农房改造是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 临时建筑(集装箱、木屋等)和底层架空建筑用地性质在厦门属于灰色地带,避让策略为主。 具体措施如下:

表2 厦门市生态控制线工程准入类型及标准

原建筑改造:在不改变原有结构的情况下,尽量保持现有建筑的形式。 表面翻新,内部改造,成为新的“家”。

小面积拆改:选择相对危旧的建筑进行改造,对原有结构进行修缮改造,形成商业微型建筑群,尽量少新建,形成小业态。 采用“出租”模式,农民可以通过持有农民的土地获得分红。

新建:北部山区乡村旅游可利用厦门市规划的“点状供地”政策,依山而建,“点状布局,纵向发展”,分散布局,甚至限制宽度道路,尽量避免占用生态用地,也可临时搭建树屋。

3个

3、最终以蓝图为蓝本,形成一批新的旅游项目,重点推进五大集群,快速实现吸引力提升和产业要素布局,推动旅游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建设。产品。

规划构建“一带一路五区”空间格局,依托北环线形成环城旅游产业带,五区为天柱山活力园、香山乐活花谷、大茅山农家休闲、亭溪山水游憩,荷花时光汇聚智慧,提供方向指引:

天柱山动感田园集群:依托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建设蘑菇乐园、耕读园、碧溪农业园、灌口主题产业园等项目,打造森林运动、森林养生大碧桂园。

象山乐活花谷集群:依托象山风景区,建设大寨村、象山乡等项目,以当地居民和泉州市场为主,推动亲子乐园、农业主题公园等创新业态融合, 并扩大亲子客户群、学生客户和周末休闲客户。

大帽山农家休闲集群:立足于相对幽静的生态环境和山地资源,以大帽山环境和悠闲山村为两大引擎,通过旅游景区串联,打造山地自行车、户外穿越等运动基地,打造厦门高端民宿集群和户外运动基地,成为福建省知名的乡村度假胜地。

汀溪山水康养集群:以汀溪温泉为特色,以山林资源为依托,以农村空心房开发利用为基础,主推温泉养生保健品、山水度假等产品,面向旅游养生人群。福建省乃至全国。

荷花聚智集群:以军营村、白教寺为主体,以茶叶养生、红色研究为中心,主推特色乡村文化和农业创新,打造科研、旅游、山地运动场所经验。

在具体项目规划中,严格遵守生态红线管控要求休闲农业旅游规划,厦门市一张蓝图,对照地块所在区域上层规划,确定项目用地条件和空间整合,如下:

图3 汀溪国际康养度假小镇土地利用规划及蓝图

结论:

从区域职责和使命出发,推演规划特点、作用和主要任务,从战略高度审视规划定位,确保战略方向准确。 从项目特色出发,如乡村空心化、高阶段城镇化、农业碎片化、农村经济功能转型等,遵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特点,细分游客,遵循生态红线管控要求,一站式蓝图 以集群或产业带为主要空间形态,形成亲子、科研、医疗、运动、民宿、农耕、娱乐等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项目库,实现人气汇聚,元素的布局。

尊重生态红线管控和乡村建设的规律要求,回归农业农村本质,寻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市场规律和增长逻辑,是规划探索和实践的主要成果。 ,

同时,规划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遗憾:一是闽南文化缺乏挖掘和文化激活手段,农业产业旅游方式单一,文化资源激活存在一定不足。 二是规划前期与环保部门沟通不足,对最新生态环保法规掌握不够。 原规划中的部分村庄属于二级水源保护区。 按照规定,不能开展民宿等旅游开发。 汀溪山水养生集群存在空心问题,不利于产业集群建设。 三是农业农村规划实施复杂。 国家、福建省、厦门市出台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政策落实到基层困难重重。 各部门政策存在冲突,实际进展中。 主体和主管部门不明确,制约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往期文章回顾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