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慢游意愿持续提升,中心城区慢游占比近一半
为深入贯彻落实“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发展理念,不断改善步行和骑行环境,北京市实施慢行交通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制定每年出台《慢行系统质量提升工作计划》。 三年来,全市统一思想,统筹统筹,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由“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大力倡导和推动质量提升慢行系统完善,市民慢行出行意愿持续增强,自行车回归城市。 2022年中心城区慢行出行占比49%,创近10年来新高,其中步行出行占比31.7%,比2020年提高0.5个百分点,占比自行车出行比例为17.3%,比2020年提高1.9个百分点。
2022年,交通部门开展的慢行系统总体满意度调查显示,91%的市民认为自行车道改善效果好,88%的市民认为人行道改善效果好。 81%的受访者认为路口便利性得到改善,骑车过街不便、主要路口步行难等问题得到缓解。
标准引领
从制度上加强通行权
近年来,在“慢行优先、公共交通优先、绿色优先”的交通发展理念指引下,北京市大力倡导和推动慢行交通体系建设,先后编制颁布了《北京市慢行交通体系规划》。 2020-2035》《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慢行交通质量提升规划》等四项规划文件《北京市城市河湖滨水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北京市绿道系统建设规划》 ,提出了北京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总体目标、分阶段发展目标和规划指标体系,明确了慢行交通系统未来的发展定位。
编制了《人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规划设计规范》(DB11/1761-2020)、《北京市人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整治技术导则(修订)》等7项技术文件,首次提出非机动车在路口左转、自行车优先标志、自行车导向箭头等一系列创新措施,明确了街道空间分配优先步行和自行车的原则,增加了城市道路、绿道、循河的衔接要求道路,引导全市慢行交通系统治理评价向规范化、规范化发展。
精准发力
打破滞后系统的瓶颈点
为提高慢行系统的顺畅性,增强行人过街安全,点、线、面相结合,精准施力,消除重点瓶颈点。 在路宽12米以上的道路上,设置独立自行车道35.9公里,拓宽自行车道80.6公里; 马家堡西路等跨五环大桥等4个桥区、湘黄旗路等6条瓶颈路段已开通。 打通慢行系统,完成望京西路与富通西街交叉口(面积缩小60%)、工体北路与三里屯交叉口(杆数为减少 60%); 有近50个路口; 两光路、平安大街等10多条主干道实现行人二次过街,雍和宫、王府井等商业区试点智慧斑马线,有效提升慢行交通系统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稳步推进中心城区“两轴三环三横四辐射”慢行廊道建设北京环二环绿道跑步,推动慢行系统衔接成网、联网成网。网络。 近三年,南中轴线、二环路、两光路、平安大街、京藏路、自行车道南展一期(后场村起)等慢行通道建设北四环路)已建成。 推进北中轴线、二环路、四环路、前三门大街、自行车路南展二期(北四环至西直门)、通州自行车路建设,打造高效畅通的慢行通道。
加强治理
建设一批慢行交通系统示范区
加强区域慢行环境综合治理,打造一批慢行制度示范区。 东城区王府井结合老城区街巷巷尾,深化停车管理改革。 赣榆胡同等9条胡同实现限速30公里。 宁静的交通和步行友好的社区。 朝阳区围绕CBD商务中心区出行特点,实现区域交通科技管控全覆盖,改造慢行系统27公里,增设25个过街安全岛北京环二环绿道跑步,打造有序慢行交通优先示范区; 石景山保险产业园通过京密引水渠滨水绿道、花园步道、园区便道、空中走廊“四通一体”,打造保险产业园区慢行系统示范区,拟建设4个慢行-跨江移动桥、1.5公里全封闭儿童平衡车竞速路、3公里夜间慢跑路线。 各区以此为样板,继续建设慢行交通系统示范区,如西城区金融金科新区示范区、丰台汽车博物馆示范区、海淀中关村西区示范区、通州梨园永顺示范区等。 .
航道绿化一体化
建设一批自行车绿道和滨水绿道
加强水路绿化一体化,推进寻河路慢行系统建设,建成连续贯通凉水河(双营桥至南五环)22.4公里慢行步道系统,21.5 -千米北运河(榆林庄闸至城界)自行车绿道、亮马河景观廊道,组织实施清河下游18.15公里慢行系统,满足市民休闲需求骑自行车。
开展绿道系统建设,先后建设了应城建都滨水绿道、二环城市绿道、环城公园绿道、园博绿道等,连接了众多重要的林荫街道和公园景点,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注重寻河路、绿道与慢行系统有机结合,建成朝阳绿道、昌平42公里绿道、三山五园绿道、CBD城市森林公园恒辉东路、玉渊潭滨水路、永隐渠滨水绿道等河流巡逻路、绿道和慢行系统相互连接。
推出28条“行走北京”文旅骑行线路,以“骑行+沉浸式体验”为核心,以“文化+创新业态”为纽带,连接各类消费新场景,推动慢行与文旅深度融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