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上海半程马拉松,奔跑之城,独家记忆
跟随我们的镜头,聆听上海半程马拉松的笔记。 视频剪辑师黄清 (02:50)
团圆
“一开始,我参加了公司的5公里健康快乐跑,获得了全公司女性第一名,感觉还不错,就开始慢慢跑。从5公里到10公里,再慢慢跑到马拉松。” ..”
李俊正和澎湃新闻记者聊起自己是如何结缘马拉松的,一位大哥从他身后走过,插话道:“今天跑得怎么样?”
“我跑了1小时30分钟”“是啊!” “谢谢你!” 短短三秒擦身而过,朴素却真诚。
“这是带我一路走来的老大,他们在所有的马拉松比赛中都能破三,我也希望自己好好努力,以后有机会破三。” 和李军打完招呼后,他向澎湃新闻记者解释道。
对李军来说,上海半程马拉松不像是一场比赛,更像是一次久违的老友重逢——刚结束采访,李军就开始和四五位跑者一张一张合影,眼神明快脸上无时无刻不在微笑。
比赛开始的瞬间。澎湃新闻记者 朱卫辉 图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清晨刚出地铁站,不少跑友在前往比赛场地的路上偶遇,在寒暄和合影中约定一起冲过终点。
“哦,好久不见,你也是来跑上海半程马拉松的,来来来,给我们两个拍张照片。”
这是每场大型路跑赛事中最常见的一幕,但今年的上海半程马拉松似乎在久违的重逢中多了一层意味。
“上海半程马拉松不仅是我今年参加的第一场公路比赛,也是我三年来参加的第一场比赛。” 赛后,王铭海额头上并没有多少汗水,连呼吸都没有太多,这些起伏足以证明他的资深跑者形象。
跑者王明海。
如果你看到脸上的衣服,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与大多数跑者不同的是,他身穿一件胸前印有“上海”字样的T恤,“上海”下方写着“中国警察”。
“这套衣服是我2020年参加厦门马拉松的时候穿的。厦门马拉松是我那年的第一场马拉松比赛,也是我近年来参加的最后一场比赛。” 已经参选7年的王明海说,发言的语气中有些遗憾,“作为公职人员,这两三年我们一直很忙,参与的机会少了”
“今年的比赛,也算是弥补了过去两三年的一个遗憾。”
数据不会说谎。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上海半程马拉松报名人数达到78922人,超过2019年42692人和2021年34181人的总和。
观众在路边欢呼。
保证,速度回来了
尽管有1.5万名跑者,但本届上海半程马拉松的完赛率依然高达98.31%。
选手的情绪或许可以解释完成率高的原因:“今天的比赛让我有一种感觉,当我想要补给的时候,身边就有补给站。”
“我觉得补给站设置的很专业,中间有一段在隧道里跑,我当时很担心自己的状态,出来的时候脑子里只想补点东西,我旁边有一个补给站。”
跑者。澎湃新闻记者 朱卫辉 图
根据官方数据,从5km开始,每5km设置一个饮水/饮水站; 从7.5公里开始,每5公里设置饮水/水站; 补给站为途中的跑者提供香蕉、巧克力等能源补给。
参加比赛的卢菊英也有同感:“组委会给我们准备的能量胶按照我们的说法是‘爱马仕凝胶’,香蕉也是一块一块的,方便我们“吃饭。我跑到最后一个补给站。当时整个人都松了口气,因为志愿者看到大家都会说加油,非常热情。”
轨道边上的“女人”。
此外,为了降温,组委会沿途还配备了3个冰站、6个喷雾站、2台雾炮……
细节保证到位,速度自然就回来了。
来自肯尼亚的男选手Tanui第一个大跳冲过终点线。 1小时01分52秒的完赛时间距离赛事最好成绩仅差16秒。
男单冠军冲线。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女子组,埃塞俄比亚选手西萨伊以1小时10分15秒的成绩打破了比赛记录,比原比赛记录快了近半分钟。
这是近三年来上海公路赛首次邀请国外精英跑者参赛,他们的亮相无形中提升了整个赛道的实力。
从绍兴赶来参赛的梁小英说:“上海半程马拉松的精英选手比较多,可以给我们带来成绩,本来打算140(分钟)跑完,结果闯入135。”
赛跑者跑过上海地标。
一城两马,上海独特的文化
对于半程马拉松来说,之所以有这样的保障,与组委会的“野心”不无关系。
赛事运营方上海东浩兰生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俊伟告诉澎湃新闻,上海半程马拉松从一开始就按照白金标赛事的标准进行筹备。
“我们现在正在打造‘一城两马’的概念,目前国内有两个白金赛事,上马是第一个,我们也希望把上海半程马拉松做成白金赛事。”赛事,让上海能够拥有两场白金标赛事,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可以做到。”
这样的目标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还有明确的时间规划:“上海半程马拉松今年是银标赛事,希望年年更上一层楼,力争把上海半程马拉松办成两三年后的铂金赛事。竞标。”
穿着汉服的跑者。
除了邀请优秀的国外精英跑者,上海半程马拉松也在尝试交流跑步文化。 在一个月前的上海半程马拉松新闻发布会上,赛事曾试图邀请箱根驿传学校的国学院大学田径队参赛。
虽然对方因为身体原因暂时放弃了比赛,但在朱俊伟看来,这样的探索还是很有价值的。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因为这是一次马拉松文化的交流。我们觉得马拉松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竞技水平上,更体现在人文价值上。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价值,未来上海马拉松可能会有类似的尝试。
上海半程马拉松是跑者的绝佳舞台。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片
事实上,上马系列所孕育的运动文化也在赛事的奔跑中不断积累。
1996年,首届上海马拉松5000名跑者经过南京路步行街时上海体育馆有跑步场吗,正在晨练的老人可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当时,为了举办比赛,主办方甚至不得不到处张贴安全告示。
如今,上海半程马拉松开赛之际,已经有更多的忠实跑者加入这项赛事。
久站在终点不愿离去的跑者马宁临走时与澎湃新闻记者聊天:“我觉得上海的体育文化很包容上海体育馆有跑步场吗,今天跑完上海半马,我打算去上海体育场看一场申花和山东的中超比赛。”
或许,属于上海的体育文化在各项体育运动中不断交织、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