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休闲农业中农业和旅游占比的问题,详解
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策划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客户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旅游重要还是农业重要? 或者:谁是主要的?
这个问题真的没有标准答案。 结合十几年的实战经验,只能说分几种,也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可循。
1、“旅游为主,农业为游”型:
分为A、B两种类型。 一是农业生产产值自然低下; 二是旅游区位条件特别优越。
A型:南方丘陵山区最典型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往往“以旅游为主,以农业为旅游类型”。
为什么? 南部丘陵耕地稀疏分散,缺乏农业规模效益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北方往往连着千亩良田,规模效益高于南方丘陵地区——这从农地流转的价格差距就可以看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坚持纯农业生产是不明智的。 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生态优势,使农业种植与旅游发展相配合。
比如强调“花色”,强调“采摘”,强调可以在不同的季节变换不同的品种供游客观赏和采摘。 比如在惠州的一个农村,因为油菜花很受游客欢迎,干脆把庄稼改成油菜,进一步种植了“八卦图”的创意造型。 这纯粹是出于旅游价值的考虑,而不是考虑农作物本身产值的结果。
B型:另一种典型的“旅游为主、农业为主”的类型,是区位优势突出的城郊休闲农场。
这个地段的地价已经不适合纯种养殖,更适合旅游,所以我们也应该扬长避短,“以耕旅游”。
例如,如果开发成农家餐厅和度假村,少量的农业种植只是作为农耕文化符号来吸引游客;
即使表面上种植养殖面积比重较大,也是服务于旅游等观光采摘园,所有品种种植都是为了游客的“新奇特需求”,而不是考虑农业的规模经济产品。
2.“农业为主、旅游为主、农副业”型:
又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农业产值本身就特别高; 二是旅游区位条件尚不成熟。
A类:当然,农业产值较高的是“以农为主,因游而附农”。
人类工业化以来,农业总产值不如工业,所以从欧美到中国都实行农业补贴保护政策。 但也不排除部分地区某些特色农业产值较高。 比如一些高端有机农业休闲农业市场规模,优质水果等等。
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内大中城市兴起的CSA农场。 其模式是种植优质、高价的有机蔬菜,直接供应给城市高端社区。 产值本身并不逊色于旅游业。
而一些环境条件较好的CSA农场,可能还会辅以“亲子采摘”——这是典型的“以农为主,因农而行”。
B:另一类“以农为主,因旅依农”是一些旅游区位条件不成熟的休闲农场
在一些三四线城市,零星的休闲农业旅游已经萌芽,但目前市场还不成熟。 在这样的情况下,暂时以特产为主,通过农户渠道销售,才是明智之举!
但要注意前瞻性。 因为中国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也许再过几年市场就会发生变化和成熟。 届时,城郊休闲将成为一种日常需求,休闲农业将成为最典型的城郊休闲产品。 因此,从规划角度看,条件较差的三四线城郊农业园区可以提前规划(但不启动)休闲设施。
3、“农旅融合,前店后园”型:
所谓“农旅融合”,不仅仅是表面上农业和旅游业在规模和比例上相当,更重要的是两个产业密切互动、相互配合。
最典型的是几年前的北京蟹岛养殖场。 蟹岛的“前店后花园”模式是典型的农旅互动、农旅融合。 “前店”是面向游客的旅游业态; “背店”就是农业种植。
蟹岛“前店”有可容纳1000人同时就餐的“开饭餐厅”、四季可垂钓的“蟹宫”、特色小农家的客房、民俗风情演出、各种农业观光等; 蟹岛的“后花园”有种植园、养殖园、农业科技园。
在业务互动方面,“后店”的初级农产品是“前店”游客的原料; “后店”的农产品加工产品在“前店”包装成礼盒销售给市民和游客。
建议:
哪种型号最好? 必须根据每种类型背后的优缺点进行详细分析,没有现成的答案。
下面就以《北京蟹岛农场》为例,解剖一下为什么说“没有现成的答案,要因时因地而变”!
由于媒体对北京鞋岛“前店后花园、农旅融合”模式的大力宣传,不少农场投资人来到北京鞋岛“效仿”。 ——众所周知,蟹岛近年来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其实发生了很多变化:
(一)2005年以前,蟹岛还是“以农为主,因农而行”的模式。 这与当时京郊休闲市场尚未完全普及有关; 也与蟹岛老板的农技师背景有关。 借助循环农业技术,他获得了比周边农田更多的收益。 再加上旅游的辅助收益,整体来说还是很成功的。 . ;
(2)2005年以后,逐渐演变为“农旅结合休闲农业市场规模,前店后园”的类型。 随着北京周末休闲旅游市场和会议旅游市场越来越火爆,在市场的引导下,旅游休闲业务占比开始上升。 园区约3000亩,其中50%用于都市农业生产,50%用于旅游休闲度假,农业旅游规模恰好占一半;
(3)从2012年开始,螃蟹岛慢慢向“以旅游为主,以农业为主的旅游”类型靠拢。 因为一是京郊的休闲市场越来越繁荣; 其次,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蟹岛从过去的郊区变成了市区,地价已经与农业种植不相匹配。
就算蟹岛已经进入“旅基”阶段。 它还呈现出不同于普通休闲农场的两个独特之处:
一是其农业并未放弃。 而是以“飞地”的形式,利用“以农为主”时代的循环农业经验,在地价较低的内蒙古扩大种植,借助“农旅一体化”的影响力时代给自己的农产品代言品牌。
二是它的旅游业,逐渐从自己发展到搭建平台让别人发展(原因很复杂,这里不展开)。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看天时地利人和! 不能简单地说“以农为旅”好、“以旅为农”好、“农旅融合”好。
从开发到运营,项目选择、政策、营销、运营; (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康养)规划、规划设计,请关注“唯美村”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