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旅游模式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概括:
休闲农业旅游对增加农民收入、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增加农业单位面积多功能产出、促进城乡一体化具有积极作用,建设现代农业。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现状、模式、特点和发展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休闲农业旅游; 现状; 模式; 对策; 荆门市
休闲农家乐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 横跨一、二、三产业,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联系起来。 农业产业新形态。 休闲农业旅游是以独特的乡村景观和农业活动为吸引点,以城市居民为对象,满足旅游者观光、娱乐、求知、体验农耕、回归自然的旅游形式。 休闲农业旅游经济是综合利用地方资源,利用当地的自然、文化和历史资源,以及独特的乡村生产和景观,集旅游和餐饮综合经营为一体,从农业向服务业延伸的新兴产业[1]。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可以有效吸引资金、技术、人才、设施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增加就业能力,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促进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与乡村文明。 全面了解荆门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对于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推进荆门“中国农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现状
1.1 休闲农业旅游起步晚、发展快。 随着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战略的推进,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市拥有各类休闲农业旅游点1219个,现代农业科技园4个,休闲农场63个,农业观光采摘园34个,农家乐1112个,各类从业人员1.9万人。 人们。 其中,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个,部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四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 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以上,综合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5%。 就业农民人均收入15289元,比当地农民人均收入高34%。 此外,“沙洋万亩油菜花海景观”入选中国美丽田园品牌; “蓬墩田园世界”被评为中国最美田园(荷花景观)、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荆门市也被增列为“荆门中国农谷乡村旅游观景台”。
1.2各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热情高涨,呈现百花齐放之势。 休闲农业旅游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它以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资源为生产载体,将农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 方式。 春季,荆门市较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有沙洋油菜花、曲家岭桃花旅游活动; ,有“漳河柑桔”和“新泰葡萄”采摘体验; 冬季,景山的温泉养生、“盛老汉庄园”品龟、赏茶花、蓬墩大棚草莓采摘等是吸引游客前来体验的首选观光项目。
1.3 依托景观带相关要素开发格局,以荆门市观光道路为网络,构建东、南、西乡村旅游带。 一是以农古大道及沿线景区为支撑,打造连接景山、钟祥、屈家岭的“农古景观带”,主要以“桃花节”、“紫薇节”、“山茶节”为主题是集花卉观赏、农耕文化体验、运动休闲、养生保健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景观长廊; 二是城郊乡村旅游带,依托漳河大道,连接彭墩乡村世界和漳河农业生态园、新泰采摘园、双福生态产业园等园区,着力打造集生态、科教、文化于一体的休闲旅游; 三是打造乡村旅游“油菜花节”景观带,依托京沙线和舞阳公路,着力打造集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观光旅游线路。 随着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点状串联的旅游休闲农业产业带逐渐形成,初步形成了与旅游业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休闲农业格局。
1.4休闲农业旅游规划逐步完善。 2009年,曲家岭管理区聘请华中科技大学编制了《曲家岭管理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五三农场)(2009-2020年)》,首次提出转将瞿家岭打造成“中国农业谷——生态瞿家岭”,成为中国知名的休闲农业旅游胜地和生态养生旅游胜地。2010年,荆门市政府与农业部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制《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1-2015年)》,也提出“支持彭墩村建设城乡多功能休闲农业度假区”。 岭管区重点建设以太子山林场为核心区的“农古休闲农业观光带、美丽人文植物科技园”等概念。2014年,荆门市旅游局组织专家编制了“ 《荆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4-2025》,分别从乡村旅游名镇村、农业文化体验旅游集聚区、环城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带、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集聚带、乡村生态休闲旅游集聚带等方面对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进行了规划描述,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荆门市打造成国家级乡村公园,成为发展农业旅游的示范区。我国的乡村旅游。
2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城郊型、景区型、产业主导型和农民自发型。 郊区型是在城市的边缘地带,通过挖掘和开发自身的农业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观光、休闲。 典型代表有东宝区金泉村、钟祥市彭墩村、景山县唐岩村、高岭村等,“农家乐”发展初具规模。 景区依托型是结合景区,依托景区现有旅游资源和客源进行开发,以服务景区为主要功能。 典型代表有依托明明陵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钟祥市黄城村、科店镇赵泉河村; 依托大洪山风景区鹿林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双桥村和百果园。 产业主导型是依托自身农业产业发展旅游业,将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劳动生活转化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典型代表有钟祥中华阁文化风情园、沙洋油菜博物馆、漳河新区新泰休闲采摘园、东石宝莲蜜蜂博物馆等。农民自发风情主要是农民根据自身环境和资源自主打造的一些休闲旅游项目。 典型代表有石龙的《小狗抓鸡》、绿林的《百果园》; 漳河新区刘炜“西瓜节”、“靖河葡萄”采摘; 虎爪茶花游、漳河柑橘采摘等
3 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特色
3.1以“农家乐”为主要旅游产品 “品尝农家美食,享受农家乐”是最主要的休闲观光方式。 荆门市“农家乐”旅游个体业主900余人,占全市休闲农业业主总数的89%。 “农家乐”主要分布在荆门市郊区及部分县(市、区)郊区。 景区服务功能。
3.2具有观赏、采摘、体验等多重价值的景区更具吸引力。 从2013年旅游统计来看,瞿家岭万亩桃花观光园、荆门沙洋油菜花海及油菜博物馆、蓬墩蔬菜采摘园、中国葛文化风情园、多岛蓝莓采摘园、漳河新泰休闲采摘园、漳河生态示范园花园、十里花廊等休闲旅游农业各具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客户去。
3.3 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经营主体。 2013年,荆门市11个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总资产达9亿元,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总资产的38.0%; 67hm2,占全市经营面积的68.0%; 从业人员4520人,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25.0%; 营业收入约5亿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营业总收入的26.0%; 上缴税金1993万元,占休闲农业旅游税金总额的47.0%; 净利润1.58亿元,占总利润的45.1%。
3.4 休闲农业旅游助推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 2013年,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约19亿元,占休闲农业旅游营业总收入的64%; 全省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 实现农副产品销售收入3亿多元,带动农户1.6万户。 2014年,全市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人均收入15289元,比当地农民人均收入高34%。 自荆门油菜花旅游节开幕以来,沙洋县携手国家工程院院士傅廷东教授,打造中国油菜博物馆。 每年油菜花盛开之时,四面八方的游客云集,到沙洋田欣赏油菜花海,参观油菜博物馆,品尝油菜宴,体验有趣的农事活动; 休闲农业旅游。 沙洋县曾集镇张池村周边村民从事“农家乐”,每年3月油菜花开时节招待游客,赚取餐饮收入2万余元。 荆门农谷的核心区屈家岭,70年代开始种植黄桃。 近年来,依托桃花旅游,桃农人均年纯收入4.5万元以上。 “农谷黄桃花节”的举办,将进一步挖掘和延伸“农谷黄桃”的休闲、观光、采摘功能,使屈家岭地区成为全省黄桃种植面积最大、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的地区。湖北省。
4 荆门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旅游功能有待拓展。 一个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吃、行、游、游、购、娱六大要素[2]。 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以农家乐、观光园、采摘园为主。 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农副产品的销售。 但旅游产品集中度不高,功能设施单一; 内容少,吸引力低; 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多样化; 低重游率和低过夜率,难以满足游客日益个性化的消费需求[3]。 由此衍生的住宿、娱乐等产品收入占比很小,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也不高。 而客源主要为荆门市市民,并未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胜地。
4.2 农民主体地位不突出 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看,农民应该是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主体。 具有一定资本实力的社会人群,农民收入趋于边缘化。
4.3 产业链不长。 休闲农业旅游景区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房等用地结构布局仍较为分散,景区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不规范。 从事休闲农业的管理人员除少数管理人员外,大部分是未受过农业生产培训的农民。 他们缺乏旅游管理知识和经验,整体业务素质较低。
4.4 遍地开花,缺乏品牌景点和成熟线路 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普遍以散客短期自助游和长期自驾游为主。 只有荆门市区附近的几个采摘观光公园因为公交车的到来,方便了游客。 大部分休闲农家乐观光点都面临游客来时交通不便,住宿设施、公厕、停车场不完善,县区之间没有休闲农家乐旅游专线的尴尬。 .
4.5 文化传承与创意设计的结合有待加强。 休闲农业要想赢得更多的客户,就需要让历史时尚、文化轻松、自然亲和,所有吸引人的元素都卖得出去。 荆门市虽然有距家岭近5000年的稻作文化遗存,还有郭店楚简等具有世界影响的出土文物,但在利用这些历史文化元素改造和推动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方面,还没有看到任何令人兴奋的旅游产品。
4.6 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与其他地方相比,荆门市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如上清茶、屈家岭黄桃罐头、德源石精、鹿血酒、景宜白蚁酒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农副产品。 但在旅游产品营销和地方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做得不够好。 如何培养农民从第一产业的生产者向第三产业的服务者转变,提高利用乡村旅游增收的能力; 接待游客的家庭旅馆等方面还有待开发。
5 荆门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5.1 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性 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1元直接收入可带来相关产业收入4.5元,对文化娱乐业贡献率约50%,50 %到餐饮业。 、商业零售业贡献率超过40%; 休闲农业旅游每增加一个就业机会,可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 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场,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带动300户农民就业,增加1000户农户收入。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据统计,沙洋第七届油菜花旅游节已从首届的5万人次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4800万元增加到6.38亿元。 从45岁到136岁,家庭平均收入增加了2.5万元。 荆门是一个农业大市。 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途径,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突破口。
5.2加大科学规划和政策支持力度。 休闲农业旅游是顺应现代消费需求的产物。 仅靠散户是不可能形成规模经营的。 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项目[4],并给予资金支持。 给予土地租赁和税收优惠,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投资企业积极参与。 发达国家对农业旅游区的建设给予了很大的资金支持。 韩国农业观光旅游区的道路、电缆等基础设施全部由政府出资,银行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 匈牙利设立农业旅游产业专项基金,为经营旅游住宿的农民修房、扩建提供补贴。 做好相关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5]。 除了考虑将农业资源作为旅游资源有效利用,利用旅游促进农民增收外,还应利用农村扶贫致富。 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与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生态价值的新型休闲需求相联系[6]; 要结合荆门的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
5.3 集聚发展,建设规模扩大。 各地要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市场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发展创新农业主题公园等新型旅游模式,促进多元化、个性化发展[7]。 积极支持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等资源发展农家娱乐,鼓励发展农家娱乐聚集村。 引导适宜地区发展休闲农庄,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适宜度假体验。 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展示,打造具有科普、教育、示范功能的休闲农场。 财政优先支持农业旅游开发区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 重点补贴以农业生产为主体、以农民为经营主体的农业旅游区发展,给予财政资金和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发挥好政府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引导作用。 此外,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也应纳入当地农业发展目标考核,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
5.4 加快休闲农家乐品牌建设 休闲农家乐是整个休闲游乐市场中具有很强竞争力和替代性的产品类型。 产品差异越小,替代性越强。 当农业旅游产业在某一地区“普遍”发展时,农业旅游产品的地方特色和个性化成为产品“不可替代”的生命之源。 越是“本土化”,越能吸引居住环境完全不同的城市居民,与城市的差异性越大,对城市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就越强[8]。 完善的生态环境是检验农村自然环境清洁度和生产食品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与生物共生也是各种实践活动的宝贵观光资源。 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是有形物品和无形服务的结合。 品牌营销对促进当地休闲农业旅游具有积极作用。 各级有关部门和农民要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开展休闲农产品推介宣传活动,重视休闲。 农业旅游形象规划包装,整合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旅游示范景区观光线路,引进专线旅游大巴,拓展荆门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参考:
[1] 黄爱庆,王海滨. 浅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 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10X):45-47。
[2]曲神涛. 关于加快发展滨海旅游的思考[J]. 经济丛书,2007(5):40-42。
[3] 雷声。 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与启示[J]. 商业时报,2009(2):93-94。
[4] 胡卫华,王庆. “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 桂林旅游学院学报, 2002, 13(3): 79-83.
[5] 舒伯阳. 我国观光农业旅游现状与展望分析[J]. 旅游杂志,1997(5):40-42.
[6] 柴金华. 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公共商务(创业版),2010(11):25。
作者:林江霞 文伟 王艳 何永峰 单位:荆门市农业局 荆门市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