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猝死

日期: 2023-05-25 06:01:10|浏览: 383|编号: 1605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运动与猝死

2015年美国的HRS大会上有一个关于运动猝死的话题。 我比较关注体育,所以经常看到一些运动员猝死的报道,比如喀麦隆球员符维安、西甲西班牙人队队长丹尼尔·哈尔克和美国队。 著名短跑名将乔伊纳、美国排球主攻手海曼、匈牙利皮划艇奥运冠军科洛尼奇等,国内外马拉松赛场猝死事件也屡见报端。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运动猝死的原因和预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 王延江

运动猝死是指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的简称。 运动性猝死的定义是: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或不伴有症状的意外死亡。

据估计,美国每年的运动猝死发生率约为每10万人0.4例。 近10年来,中国因运动猝死的案例不超过200例。 与其他运动性疾病相比,发病率并不高。 据报道,运动性猝死的高峰年龄为10-35岁。 我国集体健身运动猝死人群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年龄分布以30岁以下和50岁以下为主,呈典型的“马鞍形”,以学生和退休人员为主。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体育猝死涉及的项目范围很广,包括:跑步、拔河、登山、单杠、羽毛球、俯卧撑、举重、篮球、足球、排球、武术等、游泳、门球、跳绳、舞蹈、跳远、网球、武术等。 研究表明,容易发生猝死的运动项目依次为跑步(33. 98%)、足球(10. 68%)和篮球(8. 74%)。 国内外研究表明,猝死的风险随着运动量和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而竞技性高强度运动最容易导致猝死。 此外,长期的科学锻炼也可以降低运动猝死的风险。 研究表明,缺乏运动组剧烈运动时发生心脏骤停的风险比平时高56倍,而经常运动组仅高5倍。

至于运动导致猝死的原因,据统计,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约占80%; 其次是脑猝死,约占6-17%; 其他约占3-14%。 其中,心源性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先天性畸形、心肌炎、瓣膜性心脏病、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特发性心肌肥厚、马凡综合征引起的主动脉破裂、急性肺水肿等; 脑源性疾病主要包括:脑血管畸形、动脉瘤、动脉硬化至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 其他原因包括:中暑、心理应激、服用兴奋剂、急性出血性胃炎、支气管出血性肺炎、胸腺淋巴体质及肾上腺功能不全、肝病、运动时心脏外伤出血及疤痕、高原缺氧等。此外,不同年龄段和地区的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会有所不同。 研究表明,35岁以下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心脏畸形和心肌病,35岁以上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运动性猝死起病突然、病程急、病情严重,往往难以治疗。 因此,如何预防和避免其发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运动中猝死的预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一级预防是对既往没有心脏病的人进行预防,因为 25% 的猝死来自这一人群。 对于运动员来说,要确保医学体检和随访,以帮助更好地识别运动性心脏病和病理性心脏病,以及发现可能致命的先天性心脏病。 一级预防更应注重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掌握运动强度。 低强度运动的脉搏以100次以内为宜,中强度运动以130-150次为宜,高强度运动以150次以上为宜。 一般建议进行中低强度运动。 有学者认为,老年人运动时每分钟心跳超过“170岁”时,应引起注意。 如果这个数字增加10%,就会有危险。 此外,还需强调适当的热身和放松练习,修改比赛规则减少对抗,并根据环境进行锻炼。

二级预防是预防患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脏异常的人,因为运动性猝死大多有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室壁薄、心脏肥大(这些在普通体检中很常见). 很难发现,有条件的话最好做个心肺功能的综合检查)。 对于确诊的运动员和普通人来说,关键是要减少危险因素,及时发现前驱症状,最好在医生或运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

三级预防是指治疗急性心脏骤停以防止进展为心源性猝死。 主要是加强对运动员运动医学知识的普及教育,让运动员了解最基本的运动医学知识,提高运动员的自我保护能力; 此外,提供现场医疗监督并建立急救系统,使其逆转并挽救生命。 .

虽然运动性猝死的发生率很低,但一旦发生,将是不可逆转的。 这对个人和家庭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也会对舆论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社会各年龄段、各部门,尤其是学校和社区体育健身部门,应重视体育猝死,完善各项急救制度和措施,对相关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配备急救器材。 . 尽快完善运动猝死医学检查和筛查措施,发展运动猝死早期诊断技术,定期进行全面体检,筛查出运动猝死潜在易感人群,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它的出现,对于开展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