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休闲产业研究与分析.docx
农村休闲产业研究分析 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农村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繁荣发展。 推动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要规范管理、规范服务,让消费者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买得舒心。 完善标准体系。 制修订乡村休闲旅游行业标准,完善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服务标准等标准,促进管理服务水平提升。 一、农村产业发展目标 到2025年,农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农村产业质量和效益显着提升,农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着提升,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 农产品加工业继续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3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 深入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培育一批产值超100亿元、100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乡镇(乡),以地方特色打造一批地方品牌。品牌。 乡村休闲旅游优化升级。 农业多重功能、乡村多重价值深入挖掘,业态种类不断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年接待游客量超过40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2万亿元。 .农村新型服务业种类丰富。 农林牧渔及辅助活动产值达到1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达到1万亿元。
农村创新创业更加活跃。 超过1500万人返乡创新创业。 二、农村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主要是:政策驱动力增强。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更多资源要素集聚下乡,以新型基础设施完善农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一体化,优化农村产业发展环境。 市场驱动力增强。 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特点。 休闲、观光、养生消费逐渐成为趋势,乡村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巨大。 技术驱动力增强。 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汹涌澎湃,新一轮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在农业、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农业互动联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引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农村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主要是:经济全球化的不确定性增加。 COVID-19疫情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影响,全球供应链调整重构,国际产业分工深度演变,对我国农村产业链建设产生较大影响. 资源要素瓶颈依然突出。 资金、技术、人才下乡还存在诸多障碍。 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资本下乡动力不足。 农村网络、通讯、物流等配套薄弱。 发展模式比较粗放。
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外延扩张特征明显。 目前,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31,远低于发达国家3.51的水平。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67.5%,比发达国家低近18个百分点。 产业链延伸不足。 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第二产业向两端延伸不足,第三产业向高端发展滞后,利益联动机制不健全,存在的问题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的问题突出,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3.着力提升乡村休闲旅游品质。 乡村休闲旅游要坚持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乡村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淳朴村落为形,以创新创意为路径,以发展形式走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 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和产品。 突出专业化。 注重特色是乡村休闲旅游保持持久吸引力的前提。 开发特色资源,挖掘农业的多重功能和乡村的多重价值,发展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 发展特色文化,发掘民族村寨、古村镇和地方文化,开发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 开发特色产品,挖掘地方风味、民族特色、传统工艺等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稀缺的乡村休闲旅游服务产品。 突出差异化。 要保持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竞争力,需要区分竞争和错位发展。 把握定位差异,依托不同区位、不同资源、不同文化,开发具有城乡差异、地域差异、景区差异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
针对市场差异,根据各类消费群体的不同消费需求,细分目标市场,开发研学教育、田园康养、亲子体验、拓展培训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 顺应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发展民宿、康养、休闲养生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 突出功能差异化,根据消费者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开发采摘园、垂钓园、农家宴、民俗村、风情街特色鲜明、多元化。 乡村休闲旅游要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必须走多轮驱动、多轨道经营的发展道路。 推动业态多元化,农家乐、休闲公园、生态公园、乡村休闲旅游聚集村等业态统筹发展,形成竞相发展、异彩纷呈的格局。 多元化推进方式,跨界配置乡村休闲旅游和文化教育、健康医疗、信息技术等产业要素,发展共享农庄、运动养老、在线云旅游等模式。 促进主体多元化,引导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文旅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建乡村休闲旅游项目。 四、培育创业主体 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养,加大扶持力度,培育一批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创新创业群体。 培育返乡企业家。 以怀旧号召力、政策吸引力、事业凝聚力,引导返乡农民工以资本积累、技术专长、市场信息为载体,到农村创新创业,培养一批充满激情的乡村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领农村发展。农村新兴产业。
培育农村创业主体。 优化农村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扶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引导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工商业主进农村创业、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市场,引进现代化经营管理。 理念和商业模式丰富了乡村产业发展类型。 . 培育全乡创业主体。 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发现机遇、识别市场、整合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 培养一批田野学者、乡土专家、乡村创客等本土人才和乡村工匠、文化人才、手工艺人等能工巧匠,引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建立家庭作坊,手工业作坊和乡村作坊。 五、农村产业发展现状 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农村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繁荣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继续发展。 2019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2万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1万家,吸纳人口超过3000万人,农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建成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小镇。 发掘出一批地方特色工艺品,打造地方特色品牌10万多个。 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迅速。 建成一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推出多条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2019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 新型农村服务业发展加快。
2019年农林牧渔业专业及辅助活动产值6500亿元,涉农电子商务企业3万多家,农村网络销售1.7万亿元,其中4000亿元在农产品网络销售方面。 .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推进。 2019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万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5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0万家、家庭农场87万家,带动1.25亿农民进入大市场。 农村创新创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9年,有超过850万创新创业人员返乡,其中80%的人启动了农村产业融合项目,50%以上的人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 全乡有企业家3100余人。 近年来,各地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以布局优化为重点,统筹县域内资源和产业,探索形成县域、中心镇(乡)、中心村三级分工明确的格局。 注重产业融合,发展二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实体融合、业态融合、利益融合。 注重创新驱动,开发新技术,加快工艺改进和设施升级,提高生产效率。 以品牌引领为重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品牌建设,培育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和知名加工品品牌,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提高品牌溢价。 注重农民与农民的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链的增值收益。 六、农村产业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 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建立农村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数据收集、市场调研、运行分析和信息发布,跟踪监测规划实施情况,科学评价发展成果。 (二)强化政策支持 加快完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持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可操作、见效。 完善金融支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产品储鲜等建设。保持冷链设施。 鼓励地方发行农村产业专项债券。 强化金融支持政策,引导县域金融机构以吸纳本地存款为主,建立银税互动、银信互动的贷款机制。 充分发挥融资担保体系作用,强化担保融资增信功能,推动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 完善农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明确土地利用类型和供地方式,实行分类管理,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乡镇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开发一批先进专有技术和工艺,打造一批适用性广、经济性好的设施设备。 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投资乡镇企业,建立健全科研人员校企、校企共建双职工就业机制。 引导县(市)成立农村产业专家咨询团,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营造良好氛围,挖掘农村产业发展新鲜经验,总结推广一批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 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激发崇尚创新、敢于创业的热情。 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解读产业政策,宣传做法经验,宣传典型典型,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七、乡村休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智力创新资源供给不足 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理论政策供给不足,缺乏统筹发展规划的指导。 高校培训机构设立乡村休闲产业输送专业人才不能满足需求,缺少懂农、懂创意、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乡村休闲产业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不完善。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低水平多点发展,导致主题不明确,重硬件打造轻软件升级,休闲专项、特色新产品开发不足。 (二)农业资源开发不够 农业农村多功能开发不足,满足人民群众追思乡、返乡需求的产品不多。 农耕文化、滨海文化、民俗文化、华侨文化等岭南特色文化没有得到深入挖掘和振兴,同质化发展普遍。 过度依托山、水、名人、古迹等现有独特资源,简单土外结合,移栽花木造景,部分异化成农马甲项目,建设用地需求旺盛,受清扫影响大棚改造与新冠疫情(三)集聚资源整合不深入的问题在于产业链短,缺乏融入创意与审美的农产品深加工要素,缺乏有号召力的连锁企业整合全产业链,将生态、生产、生活有机融合,淡季休闲产品衔接开发不足。
线上,主题鲜明、经营主体互补融合的优质线路不多,跨县市、与周边省份共同开发、推广的乡村休闲线路不多。 从表面上看,品牌培育、促销营销、集聚发展等主要由经营主体自发进行,组织化程度低。 8.搭建创业平台,评选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选择政策环境好、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创业业态丰富的县(市),总结实践经验,推广典型案例,在全国创建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园区。 引导各地建设一批资源要素集聚、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完善、创新创业快速成长的农村创新创业园区。 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电子商务物流园区等,建成花园式乡村创新创业园区。 力争5年内覆盖全国主要农牧渔业县(市)。 建设孵化实训基地。 依托各类园区、大中型企业、知名乡镇、高校等平台和主体,打造一批生产+加工+技术+营销+品牌+体验一条龙,预-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稳定器 产业链的乡村创新创业孵化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