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休闲农业遭遇瓶颈

日期: 2023-06-06 07:00:28|浏览: 530|编号: 1716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台湾休闲农业遭遇瓶颈

休闲农业在台湾是非常繁荣的产业,吸引着都市白领,甚至金领阶层纷纷下山下乡投身其中。不过,据台湾媒体近日报道,休闲农业呈现下滑趋势。

产值方面,休闲农业最发达的宜兰县,2015年的收入为24.4亿元(新台币,下同),2017年则跌至23.9亿元。就游客而言,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投诉。 他们在网站上看到安静优雅的休闲农业区,这里鱼鸟飞翔。

海岛休闲农业本应成为传统农业的新增长点,成为都市人度假休闲的好选择。 为什么在兴奋了几年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台湾也有“三农”

休闲农业曾是台湾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大举措。

50年代,台湾农业是重点发展产业。 为保证粮食供应,台湾当局采取土改水利等措施,全面恢复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 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当时台湾的经济基础。 1960年代,台湾加工业崛起,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 70、80年代,台湾经济腾飞,工商业迅速发展。 2000年农业产值仅占台湾经济总产值的2.9%,农业的经济功能一落千丈。 那时候,一斤大米的价格还不到一瓶矿泉水的价格。 乡村因此失去了生机,传统文化陷入危机。

10年来,记者多次走访台湾乡村。 即便是宜兰、彰化、台南等传统农业区,街道也大多安静,老弱当家,偶尔也有倒塌的房屋和院落。 它曾经是村中心的一个剧院。 、诊所等已废弃。 青壮年人的离开,不仅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也使农业技术难以普及。 台湾小农经济靠老人支撑,农村衰落引起台湾各界关注。

休闲农业区遍地开花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开始推动乡村由传统农业生产向休闲农业转型,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重塑乡村。 1992年底,台湾农业主管部门颁布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将休闲农业定义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提供休闲,提升人们对农业和乡村的体验。 ,农业经济活动,农村文化和农场生活农业经营。 鼓励农民、农场、农民团体、农业经营组织申报休闲农业园区。 因台湾当局提供开办补助及各种培训,农场、茶园、养鱼场、农园果园、菜园均已申请设立休闲农业区。 返乡就业已成为年轻人的时尚,乡村民宿、餐厅、体验活动、浏览路线熙熙攘攘。 都市人也热衷于下乡采摘、观星、看萤火虫、骑自行车,做“一日农夫”。 一些知名休闲农业区成为明星景点,节假日一床难求。

记者曾在台南采访走马来休闲农场。 原本种植牧场的田地,改造成休闲农业区。 这里有舒适的房屋、现代化的会议厅、特色餐厅、穿梭于草海的电瓶车、过夜帐篷的露营区、牛圈。 挤奶、讲解当地动植物的生态教室以及其他丰富的活动。 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休闲农庄里,窗外的树上跳跃着白耳画眉,夜行时独角兽从肩上飞下来。 那样的经历确实是独一无二的。

遗憾的是,仍有少数可持续经营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区。 当休闲农业区越来越多时,重复、单调、管理不善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供过于求不利调控

据台湾行政部门统计,获准经营的休闲农业区有91个,仍有不少农家菜园、果园在网上搭便车,未经申请即开张。 与台湾的城市人口相比,休闲农业区已经过剩。 供过于求导致抄袭和缺乏特色; 游客分散,经营困难;

归根结底,农业管理部门应该负责监管。

休闲区创建之初,按照规定,创始人每年可获得上千万元的补贴,经营房数可达15间,是经营酒店6间的两倍多。寄宿家庭。 报名者排队报名。 管理部门为了工作好看,审批从宽,休闲区遍地开花。 它发展出来之后,本来就有纠错条款,比如两年复审一次,连续两次不通过就退市。

但事实是,只是新建了休闲区,并没有撤掉不合格的休闲区。 审计是“假的”。 某获奖农业休闲区负责人向台湾记者透露,审核应该是书面报告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但大多数休闲区都是在提交书面文件后才过关的。 问题。 一些没有游客上门的休闲区,每年都要接受审计,有的提交了错误的申报材料,但还是通过了审计,监管已经是走形式了。

当休闲农业区进入瓶颈,台湾学者建言献策。 管理部门要控制总量,落实退出机制。 此外,在“旅游工厂”兴起吸纳部分消费者的情况下,管理部门应引导休闲农业区真正发挥自身特色,提高活动水平,促进乡村发展,真正发挥休闲农业的作用。区域,而不是添加术语。 更多成就。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