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休闲农业的历史与未来发展策略
台湾休闲农业的历史与未来发展策略
■关敏
中国台湾地区发展农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它起源于1970年代,现已发展到约1,100个休闲农场,其中53%是在过去五年建立的,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1954年台湾第一个农业旅游园区成立,由农民自发组织。 当时的农业旅游主要是为了节省采摘劳动力,吸引游客的兴趣。 初步形成了自然环境与社会旅游相结合的模式。
1969年至1978年,可谓是台湾休闲农业的成长探索期。 对休闲农业的定位和方向,是一个摸索、适应、适应的阶段。 在此期间,全台休闲农场增至141家。
1978年到1989年这段时间可视为成长期和倡导期。 1978年,台大农技推广系受“农会”委托,举办“休闲农业发展研讨会”。 “农委会”颁布实施《森林游乐区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发展森林旅游,制定相关管理条约。 一系列管理条例的出台,规范了休闲农业的管理和方向。 在此期间,台湾休闲农场的数量增加到610个。
1989年至1992年,台湾休闲农业蓬勃发展。 1989年,《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修改为《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休闲农业条例由政策层面改写为法律层面。 在此期间,休闲农场的数量在3年内增加了411个。
1993年起,台湾休闲农场发展到1000家规模。 发展的重心不再是追求数量的增加,而是追求质量的提升,主要是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稳定发展。
回顾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展望未来的发展,有12大策略可循。
首先是专业化。 即善用资源,结合乡村文化,塑造农家特色。 这是休闲农庄领先起跑线的关键。 尤其是乡村文化资源的结合,更能塑造休闲农家的独特特色。
二是体验性。 台湾的体验经济已经起步,而休闲农业就是体验经济在农业上的实践。 如何将优势资源设计成知识性、趣味性、人性化的体验活动,让游客融入情境,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让他们拥有美好的感受和难忘的回忆。 这将是未来休闲农场成功的关键。
三是智能化。 对自然生物世界的智力探索是任何游客群体的主要兴趣。 针对自然教育的需求,休闲农业的教育农场类型是未来值得发展的方向。
四是生态。 自然生态资源是休闲农业的瑰宝,而生态旅游是休闲农业的一门绝活,是一般旅游业最羡慕的领域。 休闲农场要珍惜“自然资本”,平衡休闲旅游与生态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是健康。 休闲农业的基本功能是提供一个缓解压力和保持健康的场所。 未来,休闲农场经营者应致力于维护环境,提供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无毒的水果和蔬菜,设计健康的膳食和健身运动,营造友好和人性化的社会情感,帮助游客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第六是合法化。 台湾的休闲农场必须有执照和注册,所以休闲农场只有在注册后才能合法化。 休闲农场是否合法注册往往是游客考虑和选择的重要条件。 因此,合法注册的休闲农场更有营销优势。 资料显示,目前台湾休闲农场共有285家,赞助商285家,注册商75家。 比例仍然很低。 因此,未来合法化是休闲农场必经之路。
七是区域化,即以区域为范围,发挥集聚经济优势。 个体休闲农场通常资源有限,不能满足游客的全部休闲需求,因此吸引力不大。 因此,区域性或社区型休闲农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在指定区域内,统筹规划,资源互补,体验特色不同,运营互助,联合营销,联合策划旅游,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提升满意度。
八是细化。 随着游客越来越注重旅游品质,休闲农庄的服务品质也越来越重要。 近两年,台湾“农委会”委托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对休闲农场的服务品质进行评估、打分及编印行销手册,以吸引业界关注改善服务质量。
九是效率。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企业。 由于休闲农业注重投资回报、灵敏的市场反应和商业技能的运用,因此无论休闲农业的主体是家庭还是公司,都必须运用现代管理手段。
第十是假期。 鉴于欧洲度假农场已成为旅游产业的特色商品,台湾休闲农业发展长住市场是可行的。 面对“有钱有闲”的退休人员,他们希望暂时离开家乡,在国内外寻找一个安静、舒适、人文的度假场所,感受当地的自然风土人情。 台湾有发展度假农场的优势。 这将是未来台湾的新型休闲农业。
十一是着力融合。 目前,台湾许多休闲农业以提供水果采摘、钓鱼、餐饮、住宿等休闲活动的形式经营,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 但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台湾应该重建新的价值观,重新审视农业的角色与功能。 需要强调的是,农民和城镇居民相互支持,城乡交流不断。 城乡居民共同谋求真正的富裕,共享丰富的乡村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这将是未来农业体验的目的。
十二是聚焦国际化。 根据台湾休闲农业综合调查结果,全年旅游人数为4913万人次。 考虑到台湾总人口2300万,要继续增加游客数量,就必须吸引国际游客。 未来休闲农场业者应配合旅游倍增计划,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展,将台湾休闲农业之美推向世界,以更广视野设计乡村与农业体验,提升服务品质吸引国际游客 。
(作者系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某建筑分院副主任,本文根据作者在“互联网+农业新商业模式”高级游学班的授课录音整理)
《中国科学杂志》(2015-05-27,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