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变化”,共同打造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日期: 2023-06-19 22:09:15|浏览: 424|编号: 1824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面对变化”,共同打造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过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行为主要集中在“逃课上网”、“偷家长零钱买积分卡消费、为虚拟会员充值”等。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移动终端上网变得更加便捷,为未成年人上网打开了更多“窗口”,同时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进行了限制和判断行为更加严格。 为困难。

用父母手机下载注册游戏,打着学习的幌子玩游戏,分屏看游戏直播,甚至背着监护人大手笔购买、删除提醒……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有多难? 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系统如何搭建“防火墙”? 未成年人终究会长大成人,互联网不可能“一刀切”,如何引导他们面对信息化、数字化程度更高的世界?

打造适合未成年人的清晰网络空间迫在眉睫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2%,其中网络游戏使用率已达达到57.8%。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首次上网的年龄也明显提早,由此引发的未成年人网瘾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疫情期间,各地延迟开学。 随着中小学陆续开启线上教学,“我要上网课送手机”,让未成年人“名正言顺”接触手机。 本来是网课,不小心切换到了游戏界面。

去年3月,有媒体报道称部分游戏实名认证无效,假身份证号“秒验证”。 此外,还有很多未成年人使用父母的手机在游戏中花费大量金钱的案例。

有人认为游戏都是逐利的,出了问题责任在游戏厂商。 也有舆论认为解决根本问题要靠教育。 当孩子沉迷于游戏时,家长、学校、老师是否有勇气承认他们教育的不足?

规范未成年人上网,营造适合未成年人的洁净网络空间,还需要多长时间? 通过谁?

“这不是敲钉子,而是敲门。”

不让去网吧,我就呆在家里;

说是网课,转身跑去游戏;

爸妈沉迷手机,凭什么管我;

不让玩游戏,只能看直播。。。

如何正确引导未成年人上网? 如何让孩子掌握互联网发展带来的诸多积极影响? 如何引导未成年人在严格监管和良性互动下平衡学习和娱乐?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有很多问题。 未成年人网络成瘾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这与未成年人自制力差、个别游戏厂商将商业利益置于社会责任之上的心态、父母关怀不够等多重因素有很大关系。

企业要做的是从技术上构建最严密的监管保护体系,规范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行为。 此外,还要在制作内容上下功夫,不断丰富游戏内容,让网络游戏的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培育优秀的数字文化内容。

有家长表示:“游戏还不错,好处多多,比如可以锻炼孩子的专注力、敏感度、手脑协调能力,接触新的有益的东西。” 生产优质数字文化内容,让游戏成为未成年人体验生活、接触万物的“触点”,让优质内容“看得懂”、“感受得深”。

构建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体系,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为了更好地做好未成年人的监护工作,弄清楚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力来源,一些家长开始变身“陪玩”,想方设法防沉迷。 与孩子玩耍后,家长们发现,游戏除了具有竞技性,确实可以帮助寻找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感受,激发对快乐、愉悦和胜利感的追求。

因此,尝试建立一套针对孩子玩游戏的管理方法——比如用孩子的成绩点来换取游戏时间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同样,家长也需要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合理地做游戏,起到表率作用。

“关爱孩子不是钉钉子,而是敲门子。” 企业要勇于担当,家庭和学校要勇于承认教育中的短板,共同合理解决、正确引导。

“迎变”未成年人上网保护永无止境

面对网络平台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变化,如何应对未成年人“漂泊”、沉迷于各种平台的现象;

面对未成年人终将长大成人的现实,如何正确引导他们面对信息化、数字化程度更高的世界……

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综合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 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醒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

2019年11月5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从身份验证、游戏时长、付费、年龄等六个方面对未成年游戏用户进行了详细说明。适当的提醒。 规定。

在政策引导下,规范未成年人上网行为,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明确提出通过生态共建构建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作为内容提供商的企业方,他们的做法是否及时、恰当,正逐渐被现实所检验。

在腾讯互娱副总裁崔晓春看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中发布的六项重要指引,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有三个主要的探索方向.

一是不断提升游戏时间和消耗控制。 二是继续挖掘用户需求,探索多种形式的游戏适龄提示。 最重要的是先打通线上线下资源,用优质的内容和产品化的手段赋能家长和学校老师。

在实践中,2017年,腾讯将未成年人保护上升到公司战略高度,突破技术壁垒,投入大量人力,全力推进。

2017年,腾讯成长守护平台上线。 除了通过技术能力为家长和老师提供管控工具,成长守护平台还迅速行动赋能家校协同,推出家庭社区,打造数字时代有效沟通基地,为家长和学校赋能以产品化手段和优质内容为师; 2017年7月,腾讯推出健康系统,通过“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等技术,有效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

同时,腾讯在青少年内容生态建设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探索。 比如腾讯游戏旗下的“追梦计划”项目,希望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积极的价值观 。 激发青少年对编程的兴趣,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等。

在腾讯的这一系列作品中,不难看出其“软硬兼施”的思维。 一方面,通过自身的“硬”技术加强管控,断绝孩子沉迷游戏的可能; 另一方面,通过家长、老师与孩子的软沟通,更有效的引导和保护,帮助他们更适度、合理、健康地体验包括游戏在内的数字内容产品。

随着去年底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相关政策正在不断完善。 为此,游戏企业要在以往尝试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工作,面对“不保”工作的新形势,家长和社会要不断跟进,加强协调。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无保”工作的基石才能夯实,前进的道路才会越走越顺。 (晋升)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