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跑步常识

日期: 2023-07-03 22:02:49|浏览: 190|编号: 1925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八卦跑步常识

来源:老魏之家(ID:)

生活中常识无处不在。

常识是客观规律,它就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人们去认识它。 因此,在常识面前,只有“知道”和“不知道”两类人。

对于有共同常识的人来说,不需要讨论。 例如,没有人讨论口渴时需要喝水。

对于那些没有共同认识的常识的人来说,没有讨论的前提。 例如,触电的人不能用手去拉,油锅着火时不能用水灭火。 这是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 懂的不用多说,不懂的就从原理出发去跟他沟通,实践中是不可能的。

前几天,有跑友问我为什么最近(指的是那次)这个话题没有评论?

我说正好那几篇文章都是常识性的话题,又恰好是在月初,这就给人一种巧合,误以为这个月不会有评论讨论了。

纯粹是基于“常识无需讨论”的认知,有时消息讨论是封闭的,并不针对特定的围观群体。

有些健康话题纯粹是常识

比如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脂肪管理的文章。 谈论脂肪的一些特性,其实是常识。

跑友问为什么没有讨论,大部分都集中在这篇文章上。

在健康运动领域,有很多属于常识的知识点,比如:

* 跑步20分钟并不能减肥,因为还没有达到燃烧脂肪获取能量的阶段。

* 伤害关节的不是跑步运动本身,而是错误的跑步姿势。 事实上,同样的距离,跑步对关节的伤害比步行要小。

* 一个人不可能处于完全靠脂肪燃烧提供动力的状态。

* 长年在低心率区锻炼,体能锻炼的效果不如不同强度的训练。 同样的,小比例的高强度训练也是必要的。

*节食不能减肥,因为身体有自己储存能量的机制。 越感受到“饥荒”的威胁,身体储存的能量就越多。

* 所有未使用的能量将转化为脂肪并储存起来。 因此,如果吃太多米粉等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如果在一定时间内不消耗掉,就会转化为脂肪粘在身体上。

再比如,我们使用的设备以及很多问题的答案也是常识。

* 对于民用级产品,如果您佩戴两块跑步手表同时跑步,记录的距离可能会有所不同。

* 冬季使用光电心率比夏季使用时启动时心率更容易出现波动。

*一种鞋型并不适合所有脚型。

* 部分品牌记录的轨迹会呈现整体移动,因为未开启地图轨迹修正功能。 这与定位元件的精度无关。

*佩戴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光电心率的准确性。

*心电心率比光电心率的时滞更短。

* 心电心率比光电心率更不易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因此相对更稳定。

在健康安全方面,也有很多常识,比如:

*持续相同的运动模式而不休息,对于身体健康来说不太经济(与努力取得进步相比)。

*休息不一定就是完全不运动,它可以是不同类别运动的交叉。

*当身体感觉不适时,强迫自己运动并不能改善状态。 相反,这个时候,确实有可能诱发其他因素造成危险——此时的猝死并不是因为跑步而导致的,而是因为人拒绝听从身体的召唤而受到的惩罚,但是这个惩罚来得太猛烈了。

* 运动后,适当的补充是必要的,不存在“一次补充,只是浪费时间”的问题。 即使真的存在“刚才跑步消耗了600卡路里,跑步后又吃回了600卡路里”,消耗后补充所达到的平衡比不运动而不同时补充所带来的平衡更有益,因为前者强身健体。

*即使休息一两天也不会显着降低您的表现。 一般持续三四天的完全“晒网”,就会导致跑步能力明显下降。 力量(肌肉)能力只有在接触网四个星期后才能感受到。

*用闹钟把自己从熟睡中叫醒来换取晨跑弊大于利。

...

我之所以拿这些叙述来举例,是因为我曾多次私下回答过围观者这个话题。

坦率地说,总是回答常识性问题有时会令人沮丧。

关于跑步技巧的话题往往很有学问

这种话题私下里也有讨论。 我也很乐意在这方面与人交流。

例如:跑步姿势。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非常有学问的话题。

根本不存在“我跑步多年,所以我的跑步方式是科学的”这样的逻辑。 有可能运行多年而运行错误。

最安全的跑步姿势是脚落地的那一刻,落地点在身体重心以下。

另一个例子是心率区间的设置。

这个话题几乎是老生常谈了。 很多习惯这样两步走路的人常常会感到困惑:第一步是根据220年龄得到最大心率;第二步是根据220岁的年龄得出最大心率; 第二步,将其分为50-60-70-80-90-100% 5个区间。

对于从未锻炼过的人来说,初级阶段可以使用。 但当你有了一定的经验,有一定的有氧能力基础后,就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了。

常见的分区方法有多种,其中心率储备法和无氧阈法是两种主流的分区方法。 在心率储备方法上,存在不同的看法。

有人提倡储备心率平均法。 分为热身区、燃脂区、有氧耐力区、阈值区、无氧区。

著名的EMTAI规则受到训练团队的青睐。 它没有热身区,它的几个字母是该区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

E(asy)容易区,大致相当于前述的燃脂区;

M ( ) 马拉松强度区,大致相当于前述有氧耐力区;

T ( ) 乳酸阈值区域,大致相当于前述阈值区域;

A ( )厌氧区,大致相当于前述厌氧区;

I()间歇区,在前述分法中,也属于厌氧区。

事实上,间歇运动是无氧且快速的(似乎主流观点不称之为短跑,因为短跑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重复,而间歇恰好是“多次重复某种节奏”,所以间歇训练中运动的快段叫快速,而不是冲刺,这是合理的)穿插有氧调整,不是完全的无氧运动。

有理由相信,上述I指的是间歇跑的快速段应达到的强度,即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第五区。

因为EMTAI没有预热区,所以很多人直接将EMTAL对应到1、2、3、4、5时,总是存在区差。 在采用EMTAI分区方式的RQ中,很容易跟上,下面增加了一个0区,这样只要把A+I合并看成5区就可以对应了。

上面一直在讲“近似对应”的关系,因为边界值不同,用户也可以自行调整。

为什么常识性话题不被讨论?

1.我自己也吸取了教训。

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用我30多年前学到的常识(在我看来,和渴了喝水是一样的常识),帮助不懂的人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 因为对方不理解,不相信我能掌握这么“高级”的知识,所以他们不仅拒绝,还误解了我的解决方案,毁了他们的东西。

从那时起,我对应用我认为的“常识”一直非常谨慎。 面对可能“听不懂”的人,我宁愿不主动发起互动,除非我看到对方因为缺乏常识而面临“拉触电的人”的危险,也许我会干预。

2、减肥这个话题在我看来基本上是常识。

一般有体育常识的人肯定都能理解。

如果你要问诸如“为什么吃太多米面最终会转化为脂肪储存”,或者“我每天跑步30分钟为什么瘦不下来”之类的问题,那么大家基本上都不是在常识认知的同一层面上,所以这种沟通和互动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达到效果的。

基本上,我都会和朋友提出的问题或者疑惑进行互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都需要打勾和选择),在交流中互相提高是一种快乐。 如果没有互动,就很难回答,或者简单地说,就是有太多的问题要问——尤其是常识性问题。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