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摘要: 城乡结合部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休闲农业这种高度依赖资源的休闲旅游模式也越来越受到城市人口的追捧。 基于此,笔者从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居民需求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城乡结合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意义。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休闲农业; 生态保护; 农业发展。
一、简介。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地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一体化的推进,“郊区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布局城乡结合部,使其既为城市发展提供土地和劳动力,又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 ,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城乡结合部的定义和特征。
(一)城乡结合部的界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城乡结合部出现了一个既不同于城市又不同于乡村的过渡带。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城乡结合部。
城乡结合部的概念最早是在19世纪末中欧地理学提出的“边缘地带”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36年,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刘易斯提出“城市边缘区”; 1942年,安德鲁斯提出“城乡结合部”; 1953 年,WC 等人。 延伸边缘带”等概念。[1]我国城乡过渡带的定义主要有四种,即:郊区;城乡边缘带;城乡交错带和城乡结合部。一般认为:“城乡结合部是中心建成区与外围纯农业腹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土地利用、社会、人口兼具城乡特征。”[2](2 )城乡结合部的特点。
城乡结合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1、相互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从地理上来说,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和乡村的中间,是一个过渡地带,但它与城市、乡村的界限无法精确划分,与城市密不可分。和乡村。
2、双重特征,动态发展。 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又不同于农村,但同时又具有两者的特点。 该地区受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区域和区位呈现以城市为核心、不断向农村扩散的动态发展态势。
3、丰富的资源和市场后盾。 与城市相比,城乡结合部资源优势明显,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空间和资源补充。 同时,城乡结合部往往还承担着城市市场的作用,特别是农副食品供应的后盾,是城市菜篮子的源头。
4、依托绿化休闲场所。 与城市高楼林立的情况相比,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加宁静。 随着农家乐等休闲农业旅游的拓展,城乡结合部将成为都市人假日休闲的首选。 不仅如此,城乡结合部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改善城市空气环境和生活质量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3.休闲农业的内涵和特点。
(一)休闲农业的内涵。
休闲农业(agri-)最早在台湾使用。 我国大陆早期俗称“观光农业”,后来也称为旅游农业、休闲农业。 其他相关术语还有:观光休闲农业、观赏农业、观赏品尝农业、体验农业、旅游生态农业、田园农业、乡村旅游等十余种。 [3] 休闲农业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以乡村旅游的形式出现在欧洲。 当时,英国、法国、意大利有超过60万个农场为乡村游客提供住宿。 瑞士、奥地利、瑞典等国的不少农场也开始改造老农场,通过开发传统农舍、滨海乡村别墅、手工艺作坊、葡萄园等特色项目,接待乡村游客。 到19世纪初,德国政府已经提供了小块土地供公民建造自给自足的小菜园。 [3]近20年来,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 德国休闲农业的目的是为公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让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公民享受乡村的快乐。 日本都市农业的主要功能体现在“食品”和“绿色”。 台湾的都市农业与德国的公民农场大致相同。 [3]根据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虽然休闲农业规模较大,但对公民吸引力较大的主要有四类九种形式。 第一类是农业休闲,包括观光农场、市民农场、农业园区、教育农场等; 第二类是生态休闲,主要形式是森林旅游; 第三类,度假休闲,主要包括休闲村、乡村留学、民宿农场等; 第四类是文化休闲,其主要形式是民俗旅游。 [4](2)休闲农业的特点。
1、休闲农业依赖多种资源,以农业为主。 “休闲农业”字面上有“农业”产业性质的定义,但休闲农业到底属于哪一个产业,理论界目前还没有定论。 休闲农业跨越一、二、三产业,其所依赖的资源也涵盖一、二、三产业。 但普遍认为休闲农业的主体是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而城乡结合部的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往往优于主城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农业资源有优势更加明显。
2、主要资源容量有限,需要长期保护。 客观上,休闲农业旅游区可容纳的游客数量存在一个极限值和一个最佳值。 游客密度过大、超过上限,会造成诸多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甚至影响区域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同时,休闲农业所依赖的农业资源和自然景观很容易被人类活动破坏。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同时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开发与维护并重,长期注重资源的保护。
3、游客参与度非常深,与环境互动。 如上所述,休闲农业主要有4大类、9种形式。 休闲农业旅游体系庞大、内容丰富。 面对多种休闲形式,游客参与形式多样,如直接参与农业生产、采摘农产品、品尝农产品、体验农家菜肴等生活生产实践。 可见,休闲农业具有实用性、体验性,游客深度参与。 游客在享受相关休闲文化和休闲农业活动的同时,其行为也会对文化、资源乃至商业管理模式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游客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相互的。
4、形式丰富、娱乐性强,寓教于乐。 目前我国农业休闲旅游的典型形式有森林旅游、观光农场、农业园区、休闲农场、市民农场、教育农场、乡村游学、民宿农场、民俗旅游等。越来越受到都市人的追捧,是因为这种休闲方式不仅仅是为了身体的放松。 比如民俗旅游还可以开阔视野,丰富文化素养; 出国留学等形式还可以体验动手的乐趣,教育下一代农业科学知识,让他们懂得“每一粒粮食都是辛苦”的含义。 因此,这种休闲方式形式丰富,寓教于乐,休闲与教育两不误。 正因为如此,休闲农业一定会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和喜爱。
4、城乡结合部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通过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特征的分析和休闲农业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城乡结合部地区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具有远大的优势。 ——具有发展意义。 这种深远的意义尤其体现在以下模型的创建上:
(一)市场化的生态保护模式。
城市发展仍然需要依托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城乡结合部大量农业和生态资源的支撑,这是城乡结合部的共同点。二。 我们相信,随着休闲农业项目的深入发展,这一理念将深入经营者和消费者心中,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行动也将深入人心。 此外,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发展还为农业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引入了市场化运作模式,节省了政府财政支出,是资源保护的健康发展之路。
(2)短渠道农业经营模式。
通过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场、民宿农场等项目,让城市消费者最直接地享受到来自田间地头的“绿色果蔬”。 这样既节省了中间流通环节的耗时和价格上涨,又保证了果蔬的新鲜度。 可以说,这种短渠道农业经营模式对于农民和消费者来说都是最好的模式。
(三)生态周末度假模式。
城乡结合部位于主城区郊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距离不算太远。 一般休闲往返一两天就够了,适合都市人周末短途出行。 因此,这种生态周末度假模式将越来越受到城市人群的追捧,并将成为短期出行的主要选择。
(4)寓教于乐的自留地模式。
随着城市居住密度的增加和蔬菜水果污染的加剧,以及城市孩子对农作物认识的缺乏,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期望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蔬菜水果地。 可以说,城乡结合部已经成为公民拥有私人土地的最佳场所。 市民可以在周末或闲暇时间耕种自己的土地,随时享用绿色水果。 该车型首先在德国推出,如今也受到中国消费者的喜爱。 我们也认为,城乡结合部是最适合建设这一模式的地点。
5.总结。
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的特点分析和休闲农业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城乡结合部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可以打造市场化的生态保护模式和短通道农业管理模式,还为城市人口带来生态周末度假模式和寓教于乐的自留地管理模式。 可以说,城乡结合部发展休闲农业意义深远,休闲农业是城乡结合部产业发展的良好典范。
参考:
[1]郭爱庆,王月霞。 城乡结合部地区特征及划分方法[J]. 经济论坛,2004.1。
[2] 秦明洲等. 城乡结合部土壤质量变化特征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 地理学杂志,2000.5。
[3]毛帅. 徐州休闲农业居民行为及市场细分研究[D].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2006。
[4]毛帅. 徐州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细分研究[J]. 当代旅游,2009(12):30-32。
[5]毛帅. 休闲农业旅游者行为与环境容量的冲突及其解决探讨[J]. 生态经济,2006(10):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