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类似“抑郁症”的病,却无药可救
《封神演义》中,比干割心后并没有死。 遇见一位卖空心菜的老妇人后,当问她如果没有心会怎么样时,老妇人说:“人当然会失去心。” 受死吧!”比干死了。
其实,有一种病叫“空心病”。 对于这个病,网友是这样描述的↓↓
(来源:微博截图)
空心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呢?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顾问徐凯文教授曾对“空心病”一词进行过解释:
虽然空心病看起来像抑郁症,但药物不起作用。 空心病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这是价值观缺失造成的心理障碍。
四川省精神科中心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陈薇介绍,空心症在大学生中较为常见,常表现为抑郁症的临床特征:
如失去兴趣、活动减少、失去快乐、疲劳、自我评价降低、食欲下降、自残、自杀想法和行为。
然而,这些人传统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可能效果不是很好。
“高处太冷了”
空心病喜欢找太圆滑的人
因为空心病目前还只是一种假设或提出的概念,实际上还没有形成诊断,所以还没有确切的诊断标准。
据陈伟介绍:这些人大多来自富裕家庭,智商超群。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处于一帆风顺的状态。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他们始终处于被关注、被照顾的状态。 我可能没有经历过一些变化或挫折,也没有面临过生存或学习的压力。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
当一个人站在高处,没有追求的目标,没有活下去的动力时,就会显得空虚,有一种毫无价值感,感觉就像行尸走肉,没有欲望和欲望。
另一种可能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给予一些生活上的指导,而仅仅停留在学习、吃好、养生的层面,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 例如:人生的追求是什么? 什么?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你会怎样做? 然后去实现什么样的自我价值。
由于家庭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他们可能永远不会被问到:你喜欢吗? 你想要_____吗? 你想要_____吗? 例如,兴趣班大多由家长报名。 孩子不是因为他(她)喜欢才去学习,而是恰好他(她)很有能力,能学得好。 所以,孩子是否愿意、是否喜欢,似乎就被忽略了。 向上。
马斯洛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被忽视了。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是一种心理学动机理论,其中包括人类需求的五层模型,通常被描述为金字塔内的层次。 从底层向上,需求依次为:生理需求(食物和衣服)、安全需求(工作保障)、社交需求(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
如何区分心脏病和抑郁症?
“如果是抑郁症,对症治疗,抗抑郁药物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但空心病患者接受抗抑郁治疗后,效果可能不太理想。”
陈薇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学生群体中的抑郁症患者大多都有一些社会心理因素,比如与父母关系不好,与同学关系不好,或者成绩突然下降等。 有一些诱发因素。 。
在空心心脏病患者中,你会发现他(她)一直都很优秀,成绩很好,与老师关系很好,与同学、家长关系也很好。 他们看上去都很好,但就是感觉孤独、孤独。 人生没有意义:
“我是谁? 我能做些什么? 我有什么价值?”
事实上,除了学生人群,这种状态也出现在成年人身上。 不同的是,有的人可以短暂处于这种状态,然后自己走出来,而有的人却一直走不出来,最后以自残、自杀收场。
因此,当一个人出现空虚、无价值的状态,严重影响学习、工作、生活、社交、爱情时,一定要积极就医,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如何预防空心心脏病?
根据徐凯文教授的调查数据,目前“空心病”的发病率约为10%。
那么空心病,我们该如何预防呢? 陈伟给出了以下建议:
体验生活细节
父母应该让孩子接触社会,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打扫卫生、做饭等。
但在很多家庭,都是父母一手安排孩子的生活。 其实可以让孩子体验更多,有更多自己探索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去做一些事情,发现自己内在的力量,拥有更多的人间烟火。 不受父母的控制,让他(她)做什么就做什么。
充实自己
对于患者来说,也应该积极走出这种状态,多接触大自然和身边的朋友,尽量为自己安排一些事情,不要让自己太闲。
太闲的时候很容易胡思乱想,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就会怀疑人生,觉得自己一文不值,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什么都没有做好,而且一些负面的评价就会出来。
写心情日记
用言语表达你的情感。 在记录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另一方面可以反思,促进自己的成长。 通过录音,你可以为自己的情绪提供一个出口。 记录你的情绪可能会更容易。
定期适度运动
运动可以促进大脑中多巴胺的释放,具有调节情绪的作用。 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运动,也可以每天跑步30分钟以上,让心率达到每分钟100次以上(心脏相关疾病除外)。
做你喜欢的事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调整,比如读书、画画、手工等。
如有必要请寻求医疗帮助
当然,自愈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所以如果自救效果不理想,一定要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