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书》为何成为“心灵鸡汤”

日期: 2023-07-20 11:04:57|浏览: 383|编号: 2044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跑书》为何成为“心灵鸡汤”

刚刚过去的周日,全国各地举办了40多场马拉松比赛,共有超过26万人站在赛道上。 这个惊人的数字让不少“跑者”笑称,如今的马拉松现象如此火爆,可以说已经进入了“春运时代”。 大众对跑步文化的热捧,也带动了一批“跑步书籍”的出现,包括《人人能马拉松》、《终极马拉松训练指南》、《马拉松人》、《素食、跑步、练习》等但也有书评指出,图书市场跑步题材图书数量激增的同时,图书质量却参差不齐,存在同质化倾向;

出版商捕捉马拉松热点无可厚非,但高度相似的标题和文案策划却让人瞠目结舌。 比如《爱上跑步6周》、《爱上跑步13周》等标题,让不少网友拍着胸脯说:“谁能告诉我,要多少周才能爱上跑步? ” 面对“百马”人生,从55岁开始”“我决定55岁开始跑马拉松”“巧合”,有评论不禁调侃“55岁真是跑步的神奇年龄,青春期还能发育得更快吗?” ”、“你也可以跑得更快”、“你也可以跑完马拉松”,让人不禁嘀咕:“我又不天天去比赛,就慢慢跑,放松一下”。 。

梳理目前畅销的跑步书籍不难发现,除了一些强调训练技巧、传授跑步经验的指南式刊物外,还有一些跑步书籍用大众对身心健康的渴望来说话。关于各种试图消除焦虑的“励志名言”。 “我不敢说跑步可以起死回生,但它可以修饰人性的粗糙棱角,熨平灵魂的褶皱。” “并不是因为我热爱跑步,才宣扬跑步的辉煌,只是因为我曾经如此烦恼、悲伤,而是患得患失,当我经历了数百次的跑步之后,我的灵魂逐渐回归。” ”类似的表述在很多书中层出不穷,让人恍惚:跑步能解决一切烦恼吗? 一个会跑的人就能一步到达人生赢家吗?

诚然,运动让人重新认识身体的潜力,但这种感知并不是肤浅的“励志与水”。 读者渴望看到更加生动鲜活的奔跑故事。 难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论跑步时我在谈论什么》常年登上书店畅销榜。 作为一名资深跑步爱好者,村上曾走遍世界各地,比如夏威夷的考爱岛、马萨诸塞州的剑桥、村上的铁人三项赛、希腊古老的马拉松赛道等,他似乎要么在写作,要么在跑步。 但村上并没有一味地“美化”跑步给人生带来的惊人转变,而是诚实、幽默地写下了跑步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甚至不畏惧“曝光”一些跑错赛道的尴尬和尴尬。与当地人互动等等,诙谐的“弄巧成拙”的手法充分表达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读者似乎更加买账。

与热情的鼓励相比,一些跑步书籍一味宣扬跑步的“神奇功效”,这不禁让人疑惑:跑步真的有益无害吗? 也有专业书籍用数据提醒“跑者”:“人人都会跑。马拉松不是极限运动,但你应该对马拉松怀有敬畏之心。只有在科学系统的训练下才开始踏上马拉松。”路。”

本周末,2018上海国际半程马拉松将开赛。 跑者突破极限、全力较量的同时,也将享受一路奔跑的体验。 正如纽约马拉松创始人 Fred LeBow 所说,马拉松是一项充满魅力的运动,它包含了一切——戏剧、竞争、友情和英雄主义。 或许这能给出版商带来一些启发。 其实有很多关于跑步的书可以写和扩展。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